從《無聲婚禮》看後齊奧塞斯庫時代的羅馬尼亞電影

2021-02-21 北語CC電影社

    與國際影評人熱衷於用「新浪潮」來對在21世紀的羅馬尼亞出現的一批優秀電影進行歸類所不同的是,羅馬尼亞本土電影人對這一定性持相對統一的排斥態度,普遍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歸類會削弱自己作品的獨立、獨特性。正像美國影評人A. O. 斯科特所說的那樣,「就『新浪潮』而言,宣布(或發明)新浪潮的評論家們會比藝術家們更為投入。藝術家們不喜歡『新浪潮』這樣的概念,是因為反感他們的個性表達被混同於所謂的『大潮流』。」

《無聲婚禮》劇照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被國際影片人稱為「新浪潮」的這一批羅馬尼亞電影裡,有著相似的主題,即對權威的解構、對極權統治的批判、對社會主義時代的反思。而從視聽語言方面觀察,普遍採用手持攝影機、自然光和長鏡頭是「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的另一特徵。但我們會發現,《無聲婚禮》雖然有對蘇聯時期強權政治的批判,但卻沒有「新浪潮」電影在視聽語言上具有的更為明顯的特徵。誇張的表演、超現實的情節都讓我們清楚地知道這是區別於現實生活的。所以,《無聲婚禮》雖然處在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發展的鼎盛階段,但卻是一部不那麼「新浪潮」的電影。雖然如此,《無聲婚禮》依然同典型的「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一樣,具有明顯的東歐性。

《無聲婚禮》劇照

    羅馬尼亞電影的研究者們都普遍喜歡用「自我東歐化」來形容上文提到的影片呈現的對歷史、社會的荒謬性的反思。這也就是說,他們的作品符合國際上對20世紀東歐劇變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想像,國際影評人們希望看到這些如此帶有地域色彩的電影。就像這些被認為最為典型的「東歐電影」那樣,它們「通常表達對蘇聯和本國社會主義集權的深刻仇恨,通過指認蘇聯為他者,以實現進一步的民族主義敘述和否定社會主義歷史。」

《無聲婚禮》劇照

   例如《無聲婚禮》揭露了蘇聯對羅馬尼亞的強權壓迫,「蘇聯軍人在影片中被塑造為惡魔,他們強姦並殺害純潔的少女,他們因史達林逝世而禁止村民舉行婚禮」但值得注意的是,齊奧塞斯庫在1964年上臺後,逐漸讓羅馬尼亞擺脫了蘇聯的控制,但自己又實施了另一套同質的壓迫手段,他在1966 年頒布了禁止墮胎的法令,但同時也禁止民眾進行避孕,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羅馬尼亞人口以刺激經濟發展。關於這一法令的荒謬性與對此所做的反思後來又被呈現在另一部電影中,也就是《四月三周兩天》。

《四月三周兩天》劇照

   齊奧塞斯庫高壓統治時期(1965-1989)的電影創作者們只能通過一些隱喻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隨著齊奧塞斯庫執政期的結束,「羅馬尼亞新浪潮」電影或者說具有「自我東歐化」特徵的電影也逐漸孕育。這些在六、七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導演,「『社會主義經歷』就像一個集體記憶符號生長在『新浪潮』導演們的創作意識中。」他們不再惶恐於體制壓迫,他們所呈現的就是他們所要表達的。就像那場著名的無聲婚禮,是證明當下羅馬尼亞電影擺脫了「集體失語」境地的最精彩的例子。

 

後臺回復片名獲取資源

參考文獻:

《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的主題變化》,尤佳,《電影文學》,2015年第22期

《<四月三周兩天>: 親密關係的離間》,(羅馬尼亞)約阿娜。烏裡卡魯 譯/曹軼 《世界電影》,2008年 06期

《黑海邊的新浪潮——後齊奧塞斯庫時代的羅馬尼亞電影作者們正在重塑歐洲藝術電影》

(美)A. O. 斯科特,翻譯:王垚,《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東歐電影十年回顧(2001—2010)》王垚,《當代電影》,2011年11期

《灰色地帶的自由》,奧爾加·史蒂芬, 譚 毅/譯,《世界美術》,2016年01期

《羅馬尼亞電影新浪潮的緣起》, 尤佳、金曉非,《電影評介》, 2015年第19期

 

相關焦點

  • 羅馬尼亞前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為什麼不喜歡《達基亞人》這部電影?
    也就是說《達基亞人》裡的故事,沒有任何一點影子,因此,這部電影,可以說完全是現代人按照自己的想像編寫出來的,與歷史毫無關係,說白了,就是一部羅馬尼亞的「戲說」歷史劇。據「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網站介紹,這部電影並沒有討得齊奧塞斯庫的歡心。當時的總理伊恩·蓋奧赫·毛雷爾很喜歡這部電影,然而,齊奧塞斯庫卻對此片沒有好感。
  • 絕對權力導致腐敗: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覆亡教訓
    1989年12月,羅馬尼亞颳起一場政治風暴。幾天後,時任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及其夫人埃列娜竟倒在本國人的槍口之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從革命者到獨裁者1918年,齊奧塞斯庫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作為窮人的孩子,齊奧塞斯庫深知統治階級的罪惡,所以18歲時他就加入了羅馬尼亞共產黨,從事地下活動。1934年,齊奧塞斯庫被捕入獄,期間雖受到嚴刑拷打仍堅貞不屈。1944年8月,齊奧塞斯庫跟隨羅馬尼亞共產黨領袖喬治烏德治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親法西斯德國的反動政府,之後又協助蘇聯軍隊解放了羅馬尼亞。
  • 多瑙河畔「靈魂的銀行」:羅馬尼亞銀行業百年變遷史
    章的一面鐫刻著羅馬尼亞儲蓄銀行的古典大樓,另一面則是該儲蓄銀行的縮寫C.E.C.。羅馬尼亞儲蓄銀行誕生於1864年,作為歐洲的儲蓄銀行,創建時間上有些晚,然而據史實記載,羅馬尼亞作為一個國家晚至1859年才出現,雖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歷史上有記載的羅馬尼亞人祖先為達契亞—蓋塔人(Geto-Dacians)。
  • 《無聲婚禮》:嘲弄、戲耍、諷刺的背後是導演賦予我們的愛情寓意
    《無聲婚禮》是上映於2008年11月21日的一部劇情、喜劇電影。電影的歷史背景被架構在上個世紀一段特殊時期的羅馬尼亞,且以小村莊的故事,向觀眾展現了當時羅馬尼亞人的生存現狀。如果我們就此而錯誤的以為這並不是一部有內涵的電影的話,那麼無疑走上了一條錯誤理解電影的道路。那麼導演到底想要通過這樣的人物安排去傳達什麼樣的內涵或是意義呢?不妨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羅馬人+達契亞人=羅馬尼亞人
    ,表示地區,羅馬尼亞意為「羅馬的地方」;同樣,羅馬尼亞語也由拉丁語演變而來。 2 羅馬尼亞原本為達契亞人(Dacii,最早於公元前4世紀出現在雅典/Athens的奴隸市場,後與希臘人通商
  • 羅馬尼亞電影經典合集(包括《橡樹,十萬火急!》)
    ,受到了共產黨地下黨員救護,他傷愈後繼續和鐵衛軍進行鬥爭。羅馬尼亞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影片中多瑙河兩岸美麗的風光,船長米哈依與安娜被戰爭破壞的婚禮場面,優美動人的主題曲旋律,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多瑙河之波》在1960年的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 電影賞析《摩登時代》:經典的無聲電影,黑白時代最偉大的產物
    當影片於1935年夏天投拍時,世界電影早已進入有聲時代。然而,堅持反對讓人物「開口說話」、深信無聲的表情動作要優於有聲的對白的卓別林卻仍然不改初衷。他唯一的讓步是給影片配上音樂和某些必要的音響。美國的報刊當時的報導說,「卓別林的製片廠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可以在拍攝時大聲喧鬧的製片廠。
  • 好萊塢電影無聲時代到有聲時代浪潮下的歌舞片—《雨中曲》
    《樹葉看電影》主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些1895-1976年的優秀電影藝術作品。時代的變遷總會帶來許多機會,也會隨之淘汰一些,雖談不上悲傷但總會有唏噓。電影時代也是如此,上世紀50年代,電影從默片時代往有聲時代過渡。之前樹葉有篇文章寫過卓別林的最後一部無聲電影,也是默片時代的一個句號。
  • 豆瓣8.6,18歲以下不建議看……
    今天分享的這部黑色幽默電影,在這場婚禮中,會有怎樣的故事在發生呢?《無聲婚禮》2008豆瓣8.6豆瓣8.6分,屬於比較冷門的高分電影了。故事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羅馬尼亞一個安靜祥和的鄉村中,有一對感情灼熱的情侶:蘭庫和瑪拉。
  • 他正成為羅馬尼亞新大師
    它的對話完全來源於安全機構的轉錄材料,這個安全機構是齊奧塞斯庫政府的秘密警察機構。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他們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記錄監視報告、鑑定書和審訊過程——他們最大的罪行是收聽歐洲自由電臺,並在羅馬尼亞小城博託沙尼的蘇維埃建築外面大寫反動標語。
  • 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依》的愛情描寫,看似閒筆,卻事關主題
    阿爾巴尼亞電影從70年代末,便逐漸從中國電影院遠去了它們的身影,而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電影院呆的時間則要久遠一些,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羅馬尼亞電影以它的沉重、緩慢、呆板的敘事,已經難以引起中國觀眾的關注了。 現在能查到的最後一部羅馬尼亞電影,是1991年公映的《珠寶迷蹤》(其實電影拍攝於1970年)。
  • 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依》的愛情描寫,看似閒筆,卻事關主題
    實際上,隨著國內開放程度的深入,羅馬尼亞電影對中國觀眾的吸引力在逐漸衰減。阿爾巴尼亞電影從70年代末,便逐漸從中國電影院遠去了它們的身影,而羅馬尼亞電影在中國電影院呆的時間則要久遠一些,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羅馬尼亞電影以它的沉重、緩慢、呆板的敘事,已經難以引起中國觀眾的關注了。現在能查到的最後一部羅馬尼亞電影,是1991年公映的《珠寶迷蹤》(其實電影拍攝於1970年)。
  • 卓別林為無聲電影畫上的句號—《摩登時代》
    今日影片推薦:查理·卓別林《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大家好,又到了本期公版電影推薦,老規矩先介紹下什麼是公版:一部文學或藝術作品,著作權權利保護期結束,就會進入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免費對這些作品進行傳播和藝術創作。
  • 《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一窺羅馬尼亞電影裡的隱性的國家意志
    在影片裡,外國人企圖盜竊羅馬尼亞的珍貴文物,這個文物是希臘時代的,這反映出羅馬尼亞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而盜賊的目的,就是企圖毀滅羅馬尼亞的歷史,這正是影片裡的少年英雄的偉大之處,因為他們保衛了羅馬尼亞的歷史深度。
  • 《爆炸》是不是羅馬尼亞電影中「摟摟抱抱」模式的代表性作品?
    ——「文革」中的外國電影插曲》一文介紹,「『文革』中放映的羅馬尼亞電影不少,要說反映都市生活的《沸騰的生活》有點『莫名其妙』還差不多,但羅馬尼亞片子裡的《爆炸》是很好看的。要說『摟摟抱抱』的情節大抵就在這裡。」
  • 羅馬尼亞美女是如何煉成的?
    儘管進入八十年代後,經濟的持續滑坡深深影響了市民生活,可女人們出現在婚禮上、晚宴上、劇院裡的身姿風採依然。它堪稱是羅馬尼亞的國寶級藥妝,同時暢銷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早在126年前,羅馬尼亞人就在用這個品牌保養了原來,天生麗質不是沒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