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集都沒硬起來的「大男主劇」,說的就是《清平樂》。
之前這部劇叫《孤城閉》的時候,宣傳的期待值很高,正午出品、王凱主演、老戲骨配角、改編大IP,芒果臺全年唯一古裝大劇,海報和片花看起來都相當精緻……
結果呢,小朋友,我真的有很多問號,導演究竟在搞什麼啊。
首先是這部劇的愛情線,我了個大槽,凱凱王飾演的仁宗要在這個劇裡和好幾個女人正兒八經的談戀愛!
目前看到十來集,他喜歡的女人包括:
青梅竹馬的苗娘子,這位從小在他身邊長大,心氣很高,看不上狀元榜眼,一心想嫁給他。
有一天仁宗知道生母快死了,心情鬱悶跑去淋雨,苗娘子去找他,安慰他,於是兩人在一起XX了。
這個轉折有點莫名其妙,你老媽要掛了你還能和女人XX?
但是經過直男/粉絲科普,男人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XX,所以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啦!
(我個人是覺得,王凱看起來太正直了,有種「公事公辦」的濾鏡,不能把他和隨時可以XX的男生聯繫在一起)
第二個女人是出場一集卻和女主角撕了兩天的張天愛飾演的陳熙春。
仁宗之前有個老婆,因為比較魯莽做錯事,又是太后給他安排的,於是在太后死後他就廢了這個老婆,準備立一個新皇后。
然後他就遇到了陳熙春,陳熙春見多識廣比較活潑,他就愛上了陳熙春,想考慮立她為皇后。
注意!此時前一個苗娘子,和他XX了,卻還是沒名沒分的!完全就沒被考慮過立為皇后之後的。
可是大臣說,這個陳熙春家裡是商人,不能當皇后啊,然後仁宗就鬱悶了,於是他決定——讓!她!走!
他認為陳熙春那麼活潑,不應該被困在宮裡,自己也給不了她尊位,不如讓她出宮,「高飛」。
等等,陳熙春入宮就是指望能當妃子富貴一生的,人家也沒說非要當皇后啊,和苗娘子一個地位也OK吧?
可是仁宗就是要讓她走,也不管是不是出宮後嫁給什麼人,總之就強行白月光下線了,斷絕了別人的富貴路。
第三個女人是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
曹皇后的人設是聰明又恪守規矩的女子,最初見到仁宗就很喜歡他,卻因為誤會仁宗把她當白月光的替身,於是和仁宗相敬如賓,幾年都沒有圓房!
演了十幾集還是處女的皇后……
仁宗呢,因為她是大臣選的皇后,開始不喜歡她,後來才慢慢的就愛上了她,有點雙向暗戀的意思,可因為結婚誤會吧,兩個人又沒有愛情互動。
電視裡每一次仁宗靠近皇后,皇后都是保持距離的,仁宗走後,又唉聲嘆氣,非常之彆扭的感情。
之前炒作過一翻「帝後CP」,說什麼發糖,結果看下來快吐血,這叫什麼糖啊,不知道皇后在做作什麼。
了解一下歷史就知道為什麼那麼彆扭,因為歷史上皇帝就沒愛過皇后,皇后又醜又無趣,還因為「規矩」要打死皇帝赦免的宮女,被皇帝厭棄,而《清平樂》改成互相暗戀,給強扭的瓜刷蜜糖,完全沒辦法自圓其說。
目前是沒看到仁宗愛上她的部分,但肯定有感情戲是因為,在戲外王凱親自蓋章「帝後」是真愛!
第四個女人是張貴妃。
這位頭真的鐵,第一次出場是仁宗和曹皇后結婚,她還是小孩,仁宗不想去見皇后,正好遇到了她,就陪著她在房間過了一夜。
N年後她長大了,就進宮當舞女,想要找到仁宗嫁給他。
有一回他們就遇到了,這妹子馬上和仁宗攀關係回憶當年,結果仁宗雖然沒有想起來,但被她的美貌打動了,給了她一個披風。
後來她出來給仁宗表演跳舞,仁宗就把她認出來了,還私下和她見面,非常欣賞她活潑的個性,對自己的一腔熱愛。
不過這個劇塑造的張貴妃,真的和反派一樣討厭,被人說幾句閒話,就拿熱湯潑人家臉,直接把人家弄毀容。
她弄毀容的是她的競爭對手,教習姑姑想處理她都處理不了,前面刻畫她直來直往的,這裡又突然心機~
張貴妃歷史上非常得寵,甚至在她掛了後,仁宗把她封為皇后,而那個時候正牌的曹皇后還在位呢,是出了名荒誕的「生死兩皇后」。
作為女性觀眾,看到男主角和一個又一個的女人發生關係,惹,也太不爽了吧。
好吧自我安慰,他是皇帝,歷史上皇帝有後宮不是很正常嗎。
可是,這種皇帝後宮的故事,能嗑什麼CP?
說真愛,誰不是他真愛?
他個個女人都是真愛啊,他前後腳、同時間都愛上了這些人啊。
我們現代人的觀念看皇帝後宮,一夫多妻,那都是悲催的女人,討論站皇后、站貴妃真的是入戲太深。
非要從他今天賜了這個三瓜兩棗的,明天和那個說幾句好話去判斷真愛,硬嗑CP,也太卑微了吧。
我真是對仁宗的愛情線無感,看他一個個的愛過去,感覺只有男人能爽到。
PS這個問題,我覺得王凱有一部分責任。
同樣是開《甄嬛傳》後宮的陳建斌,就沒有人討論他真愛誰,為誰才是他真愛爭來爭去,因為陳建斌長的就是一張「你們都是來給我當打工妹」的臉,不要談那麼多感情,大家幹好各自的工作就行了。
《金枝欲孽》裡面的皇帝,一出場,你就理解為什麼妃子要和太醫侍衛偷情了,感受到了電視劇提出的「眾生皆苦」。
而王凱呢,深情款款,文質彬彬,看你一眼,總以為可以和他來段曠世之戀,一生一世一雙人,「我們是講感情的」(其實不是)!
完全誤導了我們,以為這是愛情故事。
本質上,應該是劇的問題。
這是一部以仁宗為核心「大男主劇」,不是宮鬥劇,十幾集了,後宮女人們安安靜靜共事一夫,也沒鬥起來,大家的重點都在皇帝和後宮瑣事,其實是不太對的。
問題就是,看到現在,除了後宮那點事出圈,也不知道這部劇演了什麼事。
實在是前朝的事情,能烘託宋仁宗的「正經事」都沒立起來。
我曾經吐槽,這部劇太慢了,看的沒有追劇欲望,等我看多幾集就發現,其實不慢,劇情也蠻多的,問題在於導演的技術。
導演有三大招,第一招是「斬尾行動」。
就是事情演了一半,他不演了!他轉到其他事情去了!東一錘、西一錘,把你給繞糊塗,把那個事情給忘記了!
比如開頭仁宗微服私訪,注意到了民間偷開店鋪的問題。
大宋居民為了便利,在街道兩邊開店鋪,侵佔路面嚴重,於是朝堂就要求整改,於是坊市分開,住人的住人,做買賣遷移去另一個區。
有的家庭環境不好,去不了那麼遠開店,還是在原來的地方偷偷開,這些店就被地痞流氓盯上,勒索要錢。
仁宗在朝堂上,和私訪時遇到的秀才、後來的新科榜眼討論此事,還沒說幾句,那個榜眼和他爆料,當初他去的人家,已經家破人亡了。
仁宗驚訝,他已經安排了官府去把那個壞人抓起來,怎麼那家人還會死?
榜眼告訴他,因為皇帝喜歡吃話梅,民間搶購製作話梅的藥材,那家人需要的藥材被搶購光了,吃不起藥就死了。
仁宗悲傷極了,晚上躲著不吃飯,搞自閉,苗娘子去安慰他,接著開始演他和苗娘子的故事。
等等,那個市坊改革的事情就這樣算了?
是的,沒下文了!
在別的劇可以刷一下皇帝政績的,拍出居民的矛盾,各方利益的大矛盾,大場面,居然就這樣被轉移話題後,開始演苗娘子去安慰他的情節。
導演的第二招是,「濃縮大法」!
有一縣令欺男霸女,有民眾反抗,直接寫信告狀到了朝堂。
韓司諫拿到信之後,馬上和上司討論,這個縣令在朝堂是評優的,如果他真的做下這樣的事情,那麼不僅是他下馬,給他評優的人,也有問題。
看到這裡,我不禁大喝一聲「好」!
懲惡鋤奸、黨朋鬥爭的戲終於要來了!
猜也猜到,下一步應該是去縣府查這件事的真假,看縣令怎麼忽悠反抗,上級怎麼包庇行兇,最後請出尚方寶劍!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你永遠無法猜到導演在想什麼。
一分鐘之後,鏡頭轉到朝堂上。
大臣和皇上說,「縣令貪贓枉法,證據確鑿,給他評優的三個上司,收受賄賂,證據確鑿。」
……
我去,直接跳到結尾!
精彩的過程全特麼給你省略掉了。
接著就是堂上兩大佬嘴炮,大佬呂相說,雖然他是我下屬,但是你沒有我貪汙證據,你就不能說我貪汙,你污衊我。
另一個大佬王相說,是,你可能沒貪汙,但是你手下有這種人,說明你也很有問題,你打擊能臣,你瀆職,你比貪汙還可怕。
聲嘶力竭的吵了幾句之後,我想看來這應該是黨爭的一個伏筆,把誰和誰一邊給我們展示一下,後面估計還得明爭暗鬥吧。
結果!又是張開宙導演的出其不意!
屏幕暗了!
屏幕亮了!
仁宗:我已經把呂相降罪了,王相你不要因為舉報有心理負擔來請罪呀。
原來屏幕一黑一亮間,已經轉場演到第二天,攻擊呂相的大佬,因為攻擊成功了去請罪,怕自己陷入黨朋之爭巴拉巴拉……
總之這個劇,事都是瞬間查清楚的,人都是瞬間下崗的,那些別人能演十集的內容,這裡一分鐘就給你濃縮結束掉。
導演的第三招是,「全靠嘴說」。
這部劇還有一個神奇的氣質,是每個人都很愛當旁白解說。
範仲淹因為母親去世丁憂,報上來討論誰接手他的工作,此時仁宗說範仲淹我知道啊,大臣問你和他很熟嗎,仁宗馬上開始念範仲淹的個人成就:
就和旁白一樣把範仲淹的成就念出來,完全是和鏡頭外的我們在解釋範仲淹修是誰。
皇后也是這個毛病,看戲的時候,拉了小孩子過來,給她說什麼是「狀元」。
那孩子還是嬰兒呢,話都不會說,和她科普狀元??
總之,人物會時不時的冒出一大段話,給大家科普某人有多厲害,某件事多牛啤,某某有多麼高深……
真的是,劇情推動靠說話,明爭暗鬥靠說話,一堆人不停的嗶嗶。
有人評論這就是宋仁宗的vlog,他想拍什麼就拍什麼,不需要前因後果,不需要高潮迭起,一切看他心情。
所以他朝中的名臣,晏殊、範仲淹、韓琦、歐陽修、形象都是淡淡的,光輝事跡都靠嘴說,全圍繞著仁宗才有一點點戲份,浮在表面上。
王凱演宋仁宗,演的挺好的,明明是一個廣撒網的皇帝,卻被他演的情深似海,孤獨寂寞,真不忍心罵他濫情渣男。
在演繹皇帝的委屈也很到位,眼神中的無助和隱忍,是一個不能隨心所欲的皇帝。
比如遼使在位次上有要求,仁宗覺得問題不大,但是臣子據理力爭,力抗仁宗的意見。
他被拂了面子,氣的站起來,卻又只能誇獎大臣做的好,太后教導有方。
雖然吧,根據劇情,好幾次都是他不對,大臣們有道理,但是他就能演出自己被大臣挾持,不得不妥協的為難的樣子,還蠻真的,要不是我看過電視劇,真的覺得他這個皇帝太難了……
其實這部劇的演員,演的都可以的,除了貴妃我是真不太喜歡,大部分人都能貼角色。
吳越穩住開頭幾集,葉祖新綠葉也亮眼,喻恩泰和張本煜演的超強,我都認不出來是他們。
張開宙導演的作品,場景服飾精緻,人物也選的很好,從《知否》到《清平樂》,都是看幾個海報、預告,看片段就覺得有「精品」的意思。
可問題是他節奏確實是有問題,小事慢悠悠演,大事一筆帶過,高潮迭不起來,有一種疲軟的感覺。
《知否》靠著原著本身的故事性和演員自帶人氣,才扛下來張開宙的節奏。
而《清平樂》大魔改,原著女主角是仁宗的女兒,現在要40集後才出場,前面全是編劇自創的內容,自創又力不從心。
單看某段,仿佛還不錯,可是連續的看起來,劇情稀碎。
其實想拍大男主劇,有很多可以選擇,不知道為何要選一個言情小說來改大男主。
現在權謀、宮鬥兩不靠,正劇、偶像劇都不算,勉勉強強用了個「傳奇劇」的定位。
《清平樂》倒也不能算爛片,只是擁有這樣的演員陣容、投資製作水準,寄以高期待的爆款,結果這樣平淡,就有點讓人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