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關注蝙蝠,尋找防止下一次大流行的線索而努力!

2020-12-24 騰訊網

據美聯社報導-裡約熱內盧的白礁島國家公園夜幕開始降臨,四名巴西科學家打開手電筒,在茂密的雨林中沿著一條狹窄的泥濘小道行走。研究人員的任務是:捕捉蝙蝠,幫助防止下一次全球大流行。前方幾米處,一隻蝙蝠在黑暗中幾乎看不見,當它拉緊翅膀抵在誘捕它的薄尼龍網上時,發出尖銳的尖叫聲。其中一名研究人員取出了蝙蝠,它用尖牙咬著戴著手套的手指。11月的夜間郊遊是巴西國營菲奧庫茲研究所收集和研究野生動物病毒項目的一部分,包括蝙蝠,許多科學家認為蝙蝠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

現在的目標是識別其他可能對人類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命性的病毒,並利用這些信息制定計劃,阻止它們感染人類——在下一次潛在的全球疾病爆發開始之前預先阻止它。在一個高度互聯的世界裡,一個地方的爆發會危及整個地球,就像冠狀病毒一樣。巴西隊只是本世紀眾多全球努力將第二次大流行風險降至最低的隊伍之一。對一些人來說,考慮下一次全球爆發似乎為時過早,因為世界仍在努力應對當前爆發的毀滅性後果。但是科學家們說,這很像,如果沒有明智的幹預,另一種新病毒將從動物宿主跳到人類宿主,並找到像野火一樣傳播的條件。正如這場流行病所顯示的那樣,現代交通工具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將病原體傳播到全球各個角落,並很容易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傳播。

印度南部韋洛基督教醫學院的傳染病專家加甘德普·康博士說,這不是如果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的問題。她指出,以前的研究發現,印度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發生這種「溢出」事件的地方之一,這是由於人口密度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和牲畜侵入其充滿野生動物的茂密熱帶森林。

許多科學家將注意力集中在世界上唯一的飛行哺乳動物——蝙蝠上,這不是巧合。蝙蝠被認為是導致最近流行病的多種病毒的原始或中間宿主,包括新冠肺炎病毒、非典病毒、MERS病毒、伊波拉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源自五種最常見哺乳動物來源的病毒——靈長類動物、嚙齒類動物、食肉動物、有蹄類動物和蝙蝠——中,來自蝙蝠的病毒對人類的毒性最強。*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可怕的蝙蝠?科學家們正在從蝙蝠身上尋找長生秘訣
    長壽的大鼠耳蝠 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一支由科學家和志願者組成的國際團隊,連續7年在那裡採集大鼠耳蝠的血液樣本和組織。通過這些動物,他們了解到一些關於長壽與健康的信息。 該團隊負責人、動物學家艾瑪·泰林說:「自然有一個法則:體型小的東西長得快,死得早;體型大的東西長得慢,活得長。」
  • 蝙蝠為何那麼多毒?科學家給出答案,你還敢吃蝙蝠嗎
    2019年,一部名為《血疫》的美國網劇在各大平臺上映,引起很多人的關注。該劇取材於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事件,講述主角們想方設法共同防止和應對伊波拉病毒的事件。由於該劇與人類的生存問題息息相關,因而廣受觀眾們喜愛,在豆瓣上的評分較高。
  • 陰陽師蝙蝠線索哪裡刷
    陰陽師蝙蝠線索在探索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御魂副本第二層;秘聞副本中的紅葉的羈絆第七層和第十層,河畔童謠的第二層,雨女的等候的第十層,暴風之巔的第十層等都能找到
  • 從蝙蝠身上尋找長生秘訣
    長壽的大鼠耳蝠在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一支由科學家和志願者組成的國際團隊,連續7年在那裡採集大鼠耳蝠的血液樣本和組織。通過這些動物,他們了解到一些關於長壽與健康的信息。該團隊負責人、動物學家艾瑪·泰林說:「自然有一個法則:體型小的東西長得快,死得早;體型大的東西長得慢,活得長。」蝙蝠是所有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的,它們的壽命應該偏短才對。
  • 科學家翻譯蝙蝠叫聲!發現它們全都在吵架
    有科學家通過長達75天的全天候監控,細細分析埃及果蝠1萬5千多種叫聲,竟然得到驚人發現。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教授研究發現,除了人類及海豚外,具社會性、群居的埃及果蝠也同樣會通過特定的叫聲互相溝通、傳遞訊息。為了理解這些叫聲所代表的意涵,神經科學家Yossi Yovel 與同事花費75天的時間全天候監控,並以機器紀錄、分析蝙蝠15000多種叫聲。
  • 以色列科學家翻譯蝙蝠叫聲 疑大部分時間都在吵架
    這些可識別的叫聲還能粗略地分為4大類,包括爭奪食物、為了睡覺的位置而爭吵、雌性蝙蝠抗拒雄性的求歡、以及2隻蝙蝠距離太近而抱怨。約西 約沃表示,蝙蝠的叫聲是具有意義的,某些類似「滾開」的話其實具有許多涵義。據外媒報導,成群的蝙蝠發出嘰嘰喳喳嘈雜的叫聲,你以為它們只是毫無章法地亂叫嗎?
  • 蝙蝠與旱獺
    長大後才知道蝙蝠是利用超聲波回波定位來捕捉蚊蟲的,到蘇州園林中遊玩時,才知道古人因蝙蝠與福諧音期盼吉祥如意,故園林地上常有「五福捧壽」的圖案希望有福添壽。可是,國外不少童話小說中常把蝙蝠比喻為魔鬼與巫婆的化身,大概一是因蝙蝠只有在夜晚才會出來活動,二是蝙蝠外貌很醜全身漆黑,三是國外古人也許對蝙蝠身上能帶病毒有一定的認知。
  • 天使與魔鬼:一個關於蝙蝠的故事
    在十幾年前我們也曾做過類似的調查,而那次證實引起2003年非典疫情的元兇,即SARS冠狀病毒也源於蝙蝠。蝙蝠可能通過中間的宿主(如果子狸)然後傳給人類。中國SARS疫情(即非典)暴發後,我們自2004年起在蝙蝠中尋找SARS的自然宿主。2005年,團隊發現一株與SARS基因組同源性達到92%但不能感染人細胞的SARS樣冠狀病毒,暗示蝙蝠是SARS的源頭。
  • 蝙蝠已經很努力造福人類了
    吸血的蝙蝠有害的蝙蝠就是傳說中的「吸血鬼」,它們有一種壞習慣:吸食牛、馬等動物的血液。這種「吸血鬼」生活在南美洲,只有當夜色降臨,月亮顯露時,才從棲身的洞穴或空心樹幹中出來,去尋找龐大的獵物,叮咬它們的背部。吸血蝙蝠會利用一種特殊的紅外線傳感器找到表皮血管的位置,然後用尖牙刺穿。
  • 科學家們的基因分析表明,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而非實驗室
    也許在2個月以前誰也不會想到,新冠肺炎病毒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大爆發,並且引發如此大的傳染性和討論度。而關於他究竟是如何出現的,至今依舊是個謎。關於新冠肺炎的陰謀論也層出不窮,有人說新冠病毒來源於實驗室,也有人說是因為亂食用野生動物所致。但是,根據一些研究推測全球範圍內的冠狀病毒大流行是由天然病毒引起的,而不是實驗室製造的。
  • 科學家研究蝙蝠叫聲,發現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吵架
    為了了解這些叫聲所代表的意涵,神經科學家約西約沃與搭檔花費75天的時刻全天候監控,並以機器紀錄、剖析蝙蝠15000多種叫聲。a科學家發現,當蝙蝠在進行特定活動如搶奪食物時,會宣布相對應的叫聲,並非是胡亂吼叫,但由於蝙蝠的「言語」過分雜亂,現在機器只能分辨大約60%,這些可識別的叫聲還能粗略地分為4大類,包括搶奪食物、為了睡覺的方位而爭持、雌性蝙蝠抵抗雄性的求歡、以及2隻蝙蝠間隔太近而抱怨。換句話說,基本上,蝙蝠大部分的時刻全部都在吵架。
  • 《X特遣隊》曝出新線索 小丑也擁有蝙蝠戰衣
    《X特遣隊》曝出新線索 小丑也擁有蝙蝠戰衣 時間:2016.07.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WY 分享到:
  • 吃了蝙蝠引起的感染故事:病毒鏈
    蝙蝠一般不會主動的將病毒傳給人類, 而是需要中介, 蝙蝠不僅捕食害蟲,而且蝙蝠也被眾多的動物吃,所以滅絕蝙蝠是不可取的,蝙蝠是全人類的英雄,以一己之力封印病毒千年,晝伏夜出,努力扮演一個孤獨的潘多拉盒子。萬萬沒想到…還是被人燉了
  • 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據我所知,我們有將近1000多種不同類型的親戚們分布在全球,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哺乳動物,目前你們科學家們在我們身上成功分離出來的病毒少說也有上百種,其中確實有一些被證實可以直接感染牲畜甚至你們人類。二來我們蝙蝠的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所以有些小規模損失就不為人知。我就聽說過有一種狂犬病毒感染過我們的一些蝙蝠朋友讓他們發瘋,另外還有什麼塔卡裡伯病毒之類的也是我們的敵人,曾經對我們造成重創。但是總體而言,我們因為感染病毒而得病的事情確實不太常見。比如在你們人類中引起大規模流行甚至致死的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SARS病毒等等,當初和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還沒有顯露出這麼恐怖的一面,可能是他們怕我們吧。
  • 澳洲為保水源射殺10000頭駱駝,中國為控制病毒可殲滅蝙蝠嗎
    這兩事件都在國際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於山火事件,人們表示同情和祝福,儘自身所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對與射殺大量駱駝則表示不甚了解,駱駝有「沙漠之舟」的稱號,對於人類的幫助極大,不分青紅皂白而將它們射殺,似乎不合常理。
  • 蝙蝠祖先是誰?科學家在內蒙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謎團終被揭開
    2006年時,科學家在內蒙寧城發現了一種帶有翼膜的哺乳動物的化石,該化石距今有1.25億年,而翼膜便是翼龍的飛行結構,這是一個新的發現,古生物學家將其命名為「遠古翔獸」,並且創建了「翔獸目」這一新的類別。
  • 吳尊友:防止元旦春節人員流動造成大流行,重點要做好外防輸入
    針對這些公眾關心的問題,中國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吳尊友在12月16日的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上進行了解答。吳尊友表示,現在的中國社會環境是安全的,社會層面沒有感染者,絕大多數地方只要發生疫情,不是來源於境外回來的人,就是從境外輸入的物引發的。
  • 科學家給吸血蝙蝠貼上迷你「背包」追蹤器,監測其社交活動
    去年萬聖節期間,一項關於吸血蝙蝠的有趣研究顯示,這種外表可怖的動物也會形成親密友誼,與飢餓的同伴分享食物,互相梳理毛髮等。近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蝙蝠社交研究背後的功臣:一種用於監測小型動物的迷你「背包」。這些用膠水粘在蝙蝠身上的小背包由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聯合開發,包含一些智慧型手機功能,如運動監測和藍牙互聯等。它們可以互相交流,也可與地面站溝通。
  • 聖誕島蝙蝠發出最後的絕響,8年後才被宣布滅絕 | 物種案例CBCGDF...
    2009年1月時,科學家曾經推測說可能只有20隻了。最後一隻聖誕島蝙蝠在2009年8月被檢測到。再後來,儘管人類在尋找該物種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動用了現代科技也沒轍),卻仍未取得重要發現。當時Lumsden提出過一個「立即實施一個圈養繁殖計劃」的建議——從野外採集最後20隻蝙蝠,並將其圈養繁殖,以防止它們滅絕。她在2009年2月份發出警告說:「如果目前的下降速度繼續下去,聖誕島蝙蝠可能會在6個月內滅絕!」 到了當年9月份,果不其然,Lumsden當初的預見一語成讖。八名保育工作者在聖誕島待了4周,結果一隻蝙蝠都沒能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