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阿奇內利 讀庫
按:自然界各種生物間有著微妙平衡的生態網,人類曾打破平衡帶來危機,使動物和自身陷入險境,面對這一情境,歷史上的生態學家如何應對?
讀小庫第十輯10-12歲書箱中有本《大自然有條隱形線……》,用文學化的方式講述科普故事,以生態學視角切入歷史現實,為孩子呈現十七種動物的另類傳記。
本篇分享的是蝙蝠的故事,這次新型肺炎的漩渦中心。
《大自然有條隱形線……》通過十八個章節,呈現人類打亂自然平衡的可怕後果,並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展示了生態學界被稱為「多米諾效應」的連鎖反應。
▼
如果說地上布滿了大自然的細線,那麼天空中也絲毫不差,因為有許多生物一邊度過它們的「塵世」生活,一邊在空中編織著無邊無際的複雜大網。究竟有哪些動物在天空中結網呢?只要抬頭看看就能知道答案,同時也能明白,在我們頭頂生活的居民種類繁多,數目驚人。
這其中有一部分是鳥類,它們是真正的空中霸主。而早在它們之前,昆蟲就已經在靠著四隻翅膀挑戰重力。然而,現今要論飛行能力和徵服天空的方式,最令人驚訝的物種反倒是沒有翅膀的人類。
想想看,就在此刻,我們頭頂上有超過五十萬人正乘坐著舒適的飛機,從空中俯瞰地球,這個數量相當於一座中型城市的人口。
暗夜與魔鬼的化身?
不過,這個故事要講的是天空中的另一種生物。這種動物很奇特,相比陽光燦爛的白天,它們更喜歡閃爍著星光的夜空,當月亮鑽出雲層,夜幕籠罩天空和大地時,它們紛紛出動。
這就是蝙蝠,唯一一類長著翅膀、可以自由飛翔的哺乳動物。其實,真正長翅膀的動物只有昆蟲,其他動物(包括鳥類)都是以膜或羽毛覆蓋的前肢當成飛行器官來使用。
然而,要麼因為它們是夜行動物,要麼因為在黑暗洞穴裡生活的習性,要麼因為不怎麼招人喜歡的外表,人們認為蝙蝠是近乎魔鬼的生物。天使生來長著鳥兒一般華美的翅膀,覆蓋著潔白的羽毛,可以直抵高聳入雲之處,那是上帝的居所;而反叛的天使則墜落到地面,靠著膜狀翅膀在狹窄的洞穴飛進飛出。
真是這樣嗎?蝙蝠本就是邪惡的生物,還是人類的想像力太過豐富,賦予了它們與真相不符的含義?事實上,蝙蝠不僅是無辜的,而且應當被歸入有益動物之列,絕對不屬於壞的那一類。
北美洲蝙蝠共有約九百種,數量驚人,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不過它們還是更喜歡熱帶環境。
這支飛行大軍中確實存在一些惱人的品種,給人類造成了困擾,不過它們帶來的傷害與蚊子、老鼠這些動物相比可要小得多,後者才真的會引發大麻煩。
吸血的蝙蝠
有害的蝙蝠就是傳說中的「吸血鬼」,它們有一種壞習慣:吸食牛、馬等動物的血液。這種「吸血鬼」生活在南美洲,只有當夜色降臨,月亮顯露時,才從棲身的洞穴或空心樹幹中出來,去尋找龐大的獵物,叮咬它們的背部。
吸血蝙蝠會利用一種特殊的紅外線傳感器找到表皮血管的位置,然後用尖牙刺穿。傷口雖然微小,但也足夠流出幾滴血,吸血蝙蝠得以貪婪地舔食。
為防止血液凝結,這些小吸血鬼會用一種特殊的武器——唾液中的酶,讓血液保持流動,這樣就更容易吸出。它們每次大約吸食二十至三十毫升血,如此一來,造成的傷害幾近無法察覺。
吃素的蝙蝠
因此,吸血蝙蝠並不算罪不可赦,然而另外一種蝙蝠,曾在遙遠的過去給抵達澳大利亞的第一批探險家造成了大麻煩。
十七世紀中葉,一批荷蘭探險家來到這個奇異的新國度,他們在荒野上跋涉幾公裡後,突然間抬腳就跑。這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嚇壞了這些強悍的水手?要知道他們早已習慣在未知的海洋中乘風破浪,面對熱帶風暴連眼睛都不眨。
他們被嚇得趕緊回到船上,臉色蒼白,面孔因恐懼而扭曲,身體像風中的葉子一樣顫抖不已。幾個小時後,這些探險家才說出恐懼的原因:他們看見了活生生的魔鬼!他們認為自己親眼見到樹枝間有群魔亂舞。正因為如此,很長時期再沒有人敢涉足這片荒野。
直到有一天,一位博物學家科學地解釋了這裡發生的事。這天天氣晴好,你猜他發現了什麼?一隻巨大的蝙蝠,翼展近兩米,當年那些對動物學一無所知的水手誤以為此怪就是路西法——因背叛上帝而被嚴懲的墮落天使。蝙蝠這才得以正名。人們發現,這種被稱為「狐蝠」的蝙蝠只吃水果,完全無害。
保衛農作物的幫手
蝙蝠種類豐富,它們的食譜也很廣泛。有些蝙蝠以花蜜為食,會像蜜蜂和蝴蝶一樣,為熱帶植物授粉,因此這些植物總是在晚上打開香氣撲鼻的花冠。
有些蝙蝠是經驗豐富的獵食者,捕食小型陸生動物;有些蝙蝠喜歡在海洋或大河裡捕魚,狩獵技巧類似於海鷗等海鳥。
不過大多數蝙蝠是食蟲的,喜歡吃對人類而言有害的昆蟲,比如蒼蠅、臭名昭著的蚊子,還有蛾——那可是農作物的天敵。因此,蝙蝠是有益的動物,它們不該被驅趕,而應得到保護。
正是由於蝙蝠對人類的種種益處,一位美國昆蟲學家希望利用這些可愛的動物來保護農作物免受貪婪飛蛾的攻擊。
這個想法誕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事情發生在夏日,這位昆蟲學家受邀前去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餐桌上有煎牛排和裹著蛋黃醬的香腸。
在繼續講故事之前,必須先提兩件事:艾奧瓦州的夏天異常炎熱,空氣溼度接近百分之百;此外,潮溼的天空中飛舞著成群的蒼蠅、吸血的蚊子和飢餓的飛蛾。
用水晶杯製造一場飛蛾雨
好了,我們的昆蟲學家一邊吃著牛排和香腸,一邊用潤溼的手指划過水晶玻璃杯的邊緣。他想的是,杯子發出的聲音會吸引餐桌旁的女士們。可實際的後果跟他預料的截然不同,首先,女士們並沒有注意到他,而真正讓他驚掉下巴的是,天空中降下一陣飛蛾雨。
尖銳的高音一響起來,潮溼又黏膩的空氣中就有許多飛蛾像石子一樣紛紛落下;手指和杯子奏響的音樂一停,飛蛾又都升起來,繼續飛行,晃晃悠悠地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到底發生了什麼?昆蟲學家在一陣迷惑之後,大腦恢復運轉,他將尖銳的聲音與昆蟲的奇怪行為聯繫起來,意識到飛蛾的掉落是一種防禦行為。但它們要防禦誰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蝙蝠的捕獵方式。它們藏匿於黑暗之中,一邊飛一邊發出叫聲,這種奇怪的行為既是為定向,也是為捕獲獵物。蝙蝠發出的聲波遇到物體就會反彈,返回的聲波能夠提供必要的信息,幫它們躲避障礙物或找到獵物。
如此一來,飛蛾的防禦行為就有了解釋:一旦它們察覺到蝙蝠發出的聲波,就迅速下降,避免被抓住。那為什麼很少有人聽到蝙蝠的叫聲呢?因為聲音頻率太高了,人類的耳朵不夠靈敏。
選擇電線還是大自然的隱形線?
你也知道,問題會像櫻桃一樣引誘人不斷思索,最終這位昆蟲學家找到一種幫助農作物抵禦飛蛾的絕佳辦法,那就是在田野裡放置大型超聲波發射器,一到晚上就開始運轉。
根據昆蟲學家的推測,飛蛾在連續的聲波刺激下,會被迫整晚待在地面上,無法交尾。如此一來,雌性飛蛾的卵子不能受精,也就不會產生大量飢餓的幼蟲。
如果這個推論成立,那麼農作物就能得救,農民也就可以把安全的農產品帶到市場上,不必再用危險的殺蟲劑,而且附近的農民也不會受到打擾。
這個辦法起作用了嗎?當我們在鄉間漫步時,並沒有看到散布在田野中的超聲波發射器,或許會因此得出結論:昆蟲學家的想法不切實際。
其實並非如此,實驗得出了非常好的結果,超聲波確實能很好地保護農作物免受飛蛾侵害。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農業是一種經濟活動,農田要為農民提供收入,在田野中裝備幾十臺超聲波發射器則讓農民承受不起。
此外,為實現這個構想,還需要鋪設很長的電線,這些電線遠不及大自然的隱形線那麼精妙輕巧,更不用說,鄉間也沒有太多可以用的中繼站。
然而不用擔心,雖然人造的蝙蝠聲波難以實現,但在夏天的夜晚,自然界中那些人類很難聽到的聲音卻運行良好,保護我們免受數百種害蟲的侵擾。同時,我們也終於把蝙蝠這種美好的生物從重重偏見之中解救了出來。
▼
這本《大自然有條隱形線》榮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2018年度科普圖書,獲獎理由是:這本書「用18個章節呈現了人類打破自然平衡的可怕後果,並通過生動有趣的案例展示了生態學界被稱為『多米諾效應』的連鎖反應。」
孩子們不僅能在書中讀到情節屢屢轉折的有趣故事,了解人類開疆拓土的發展史以及和動植物相處的歷史,最關鍵的是可以建立一種對生態學的感性認識,獲得一種看待自然的新眼光,不再小瞧大自然的力量。
作者詹翁貝託·阿奇內利是一位昆蟲學家以及生態學家,還是一位科普作家,他善於將生態學事件和道理融入故事中傳遞給讀者。阿奇內利入選《義大利晚郵報》評選出的「改變義大利的二十人」。
▲
本文作者:詹翁貝託·阿奇內利
原標題:《蝙蝠已經很努力造福人類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