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為《奪冠》的體育電影登上了大熒幕。
一經上映,這部影片就獲得了不少中國影迷們的一致好評。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奪冠》這部電影在各大知名影評網站上的評分也在短時間內不斷攀升。
由知名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奪冠》未播出前就已備受關注。畢竟,"可辛指導必出精品"這句話可不是隨便一說。
儘管萬眾矚目,但《奪冠》的上映可謂是一波三折。一推再推,直到9月25日才與影迷正式見面。
本片所講述的,是幾代中國女排歷經磨難擊敗勁敵勇奪奧運金牌的故事。片中女排姑娘們對於冠軍的執著,為了祖國而拼搏以及一場又一場異常激烈的比賽都給觀影中的影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電影上映短短三天,隨著觀看人數的不斷增多,不僅沒有出現現象級的觀影熱潮,在原有好評的基礎上不少聲音也開始頻頻發出質疑。
電影《奪冠》開播時,就以郎平初入中國女排為影片的切入點。
不得不承認,郎平的扮演者鞏俐確實對郎平這一人物進行了百分百的真實還原。演技、形象、氣質,不論從哪方面來看都無可挑剔。
確實,鞏俐為了完美還原"鐵榔頭"背後確實下足了功夫。以至於不少影迷和郎平手下隊員在看到鞏俐背影時,都會誤以為是郎平本尊。
在不少人驚嘆於鞏俐的功底時,不少人在看完這部影片後卻對影片的情節安排提出了質疑,認為這部影片有些本末倒置,太過標榜"郎平"個人。
但事實上,所謂的《郎平傳》也許只是影片帶給觀眾們的錯覺所導致。
大多數觀眾之所以會產生《郎平傳》的錯覺,無疑是因為郎平這一人物貫穿了整個電影的時間線。
客觀來說,這一觀點沒有問題。但如果單從這一觀點來進行判斷,就未免有失偏頗。
仔細想想,在《奪冠》中關於郎平的故事有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她的排球生涯中。如果《奪冠》真是《郎平傳》,那麼她的婚姻,她的子女關係等等生活感情細節都需要用鏡頭所表達出來,而不是單單表現她對排球的付出。
電影畢竟是電影,一部好的電影戲劇性是關鍵,而這種戲劇性往往需要一個人物作為載體進行推動,在《奪冠》中"郎平"就是一個載體。
不得不承認,郎平的存在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歷經女排變革的郎平在不經意間已然成為了中國女排的代言人。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郎平的排球事業被陳可辛以大篇幅的鏡頭語言著重描述。但在影片後半部分,曾經的排球女將卻轉型成為了場上運籌帷幄的狠辣"郎導"。而郎平曾經的位置也被她所培養的後起之秀朱婷所取代。
由此可見,老一輩打下的江山後輩拼盡全力所守護,這部電影的立意之一更在於中國女排精神的新舊更迭。
打著耀眼的光環的《奪冠》無疑會受到受到當下市場的青睞,但"名導指導,鞏皇加持"卻並不一定讓觀眾買帳。立意新穎的《奪冠》依舊存在著不少硬傷。
不可否認,作為一部"體育電影",《奪冠》中對女排姑娘球場內外的展現手法確實不俗,尤其是幾乎在影片中大到打球細節,小到服裝配置,將賽場上的真實情況進行一比一還原都盡顯用心。
但作為一部"排球電影"《奪冠》其實並沒有那麼優秀。在核心情節方面,《奪冠》處理的並不是十分到位。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女排奮戰崛起的故事。
在競技體育中,其他外國對手的身高、技巧以及極具懸殊的力量對於中國姑娘來說都是巨大的阻礙。因此,在備戰以及競技的過程中,如何增強女排姑娘的信心,找到正確的對敵策略,縮小差距,是中國女排必須經歷的考驗和錘鍊。
而在《奪冠》中,缺少的是就是這些變化過程。
可以看到,頂風作戰的女排姑娘對球場勁敵的態度已經由最初的恐懼轉變為平靜,實力也從懸殊變為平等。
不過,導演在最後呈現結果的方面花費了大把的精力,卻對變化過程一筆帶過。
《奪冠》後半部分的演員大多都是國家隊女排隊員本色出演,因此在影片中佔有很大比例的實戰表現無疑會讓觀影者血脈噴張。
但這種過分的"燃"反而讓影片背後的意義顯得比較暗淡。
每一段過分煽情的表演都在向觀眾展示中國女排的精神,每一個鏡頭都意在打動現場的每個人。
但是,這樣一部目的性太強的電影往往就是讓人有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真正震撼人心的電影不只是為了讓觀眾流淚這麼簡單,光靠高燃的劇情,角色的煽情,劇中的激情是遠遠不夠的。
真正觸動人心的點,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點滴小事。如果說某一刻突然觸動了觀影者們的內心深處,那麼就證明那一點絕對是真實而深刻的。而光依靠情節渲染,以及演員神乎其神的演技令觀眾感動落淚,這種感動是暫時的。
仔細想想,走出電影院的你們真的懂了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了嗎?
時至如今,《奪冠》口碑兩極分化。
一部分觀眾看完後會感動流淚,一部分觀眾看完後則會冷靜分析。
不過《奪冠》是好是壞都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總得來說,頗具現實意義的《奪冠》確實不應該以瑕掩瑜。
用網友的話來說"老一代的觀眾看的是情懷,新一代的觀眾看的是精神。"
但不論評論是褒是貶都不得不承認,《奪冠》絕對是2020年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