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融合。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就有親家相處之經。親家間,親密無間者有之、敬而遠之者有之、謹小慎微者有之,打得不可開交者也不乏……兩家人能否相處融洽,是婚姻美滿的重要保證。
利與情之間要取於情。雙方家長不過多參與孩子的決策,不做裁判員,只做啦啦隊。小兩口也要因勢利導做好聯結雙方父母的橋梁——
■ 丁寧
孩子終於結婚了,就多了一門重要的親戚——親家。原來不認識,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兩個家庭,因聯姻而形成特殊的社會關係。兩家教育背景不同、生活方式各異、為人處事思維也不盡一樣,在一起難免有些磕磕碰碰和看不慣的事。怎樣處理好親家關係,直接影響到小夫妻的和睦。
親家關係好壞關乎小夫妻的幸福和未來生活。親家之間處得好,大家其樂融融;若有了矛盾,便直接影響到兩個年輕人的和諧甚至婚姻成敗。開明的親家應該儘量化解衝突,為子女創造一個舒適、寬鬆的氛圍。作為小夫妻,要懂得規勸雙方的父母,消除他們之間的隔閡和誤會,別因為兩家人的關係影響自己小家庭的正常生活。
少計較多溝通 化解矛盾
有一位母親,對她的親家很不滿意。對女兒女婿結婚時就付出很少,尤其女兒生了寶寶之後,他們不僅不幫忙,還要到女兒這兒來住。女兒、女婿上班忙,她又得幫女兒帶寶寶,還要照顧女兒的婆婆,所以心裡很不痛快。成天和親家母處在一個屋簷下,她覺得實在受不了。她不想和親家鬧翻,又不知該怎麼辦?
遇到這樣的問題,肯定得靠子女去協調。要坐下來和女兒談談對親家的看法,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女兒,讓她去和女婿溝通。最終找出一種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比如,可不可以姥姥、奶奶輪流來照顧孩子?如果奶奶承擔不了這個責任,能不能不要在這裡久住?如果出不了力,可不可以出錢?奶奶有什麼想法,讓她告訴自己兒子。小兩口要因勢利導把雙方父母儘量往一塊合,成就聯結兩家的橋梁。大家相互理解了,就能慢慢建立起一種健康的關係。
親家之間的矛盾大都是由於出錢、出力不均造成的。人的價值是通過與人交往實現的,對別人有用,才能體現價值。如果誰能出力,能讓家人因之得到享受,便會增進家庭的溫暖。家庭需求本來是由基本生存的物質條件做基礎的,有了家的溫馨,才會讓人有歸屬感、安全感,滿足心理健康、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無論娘家、婆家,誰能幫誰幫,多付出、少計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換得家庭和睦。
少抱怨不攀比 構建和諧
還有一位女士也在不斷抱怨她的親家。兒子結婚她忙前忙後操持婚事,越忙越堵心。兒媳是貴州人,結婚之前,她父母要來北京,婆家得給他們預訂好賓館,安排好一切。在北京辦完一場婚禮,親家提出再到女方家辦一次,因為之前提親時,他們已經去過一次,婆家與娘家商量不想再折騰了,但商量不通。
現在兒媳懷孕了,親家過來照顧女兒坐月子,一直抱怨房子小。兩位親家無法相處到一塊兒。
過節時,小兩口想讓兩家湊在一起過。但生活習慣完全不同,彼此很難接受。小夫妻倆都捨不得丟下自己的父母單獨過,於是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奶奶討厭姥姥一邊帶孩子,一邊抱怨。有時候忍不住說幾句,姥姥就記仇了。姥姥病了,奶奶也不聞不問。兒媳為了緩和關係,對兩位老人的抱怨都忍了。可是自己的母親也不好應付,提起來就滿是怨氣,做女兒的一個勁兒地哄。婆婆覺得房和車都是婆家置辦的,帶孫子親家就該多出點力。
每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但都有構建和諧關係的心理需求。假如彼此能不這麼彆扭,會讓每個家庭成員獲得更好的感受。幸福感是一種衡量生活質量的心理指標,如果一個家庭,親人之間關係融洽,會使人產生混合著喜悅、力量和成就的幸福感,使人充分體驗生活的美好。
良好的關係能使人愉悅,給人帶來活力和健康。人需要歸屬感,家是能讓人找到這種感覺的地方,即使不夠完美。但是,建立良好的關係的前提是不攀比,珍惜自己已有的,好好過自家的日子最重要。雖然兩邊父母總覺得自己是為子女好,但是也得尊重和相信小兩口所做的選擇,他們的價值觀不太可能跟父母一致。兩家不要相互攀比,當然也包括不和別人家比,不和別人的子女比。要想相處好,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犧牲奉獻是不可缺的,有了寬容之心,才能讓自己活得舒服,也讓別人舒服。如果珍惜兒女的結緣,就得設法處好與親家的關係。
(作者系北京出版集團編審,曾任紅楓婦女熱線首批諮詢員)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