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狂是好鬥的混蛋麼?
Brad J. Bushman 文
mints 編譯
好鬥的人很自卑的觀點只是一個傳說
好鬥的人是否自卑?
如果你在微博上發起投票:好鬥的人自卑麼?大多數人能都會投贊同票,不過,他們錯了。
我們很難確定「好鬥之士皆自卑」觀點的起源。而且,也沒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可以證明這種觀點。同樣,也沒有令人信服的理論讓人們相信好鬥的人自尊心很低。
那麼,這又是如何成為大眾的普遍接受的觀點呢?
這也許是基於直覺。從直覺上看,自尊心低的感覺很糟糕,而自尊心高的人,自我感覺很好。因此,人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自我感覺不好的人更具侵略性。畢竟,令人不快的事情會讓不舒服,也會增加侵略性【1】。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腦力練習——想一下,在你認識的人之中,最有侵略性的人是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自尊心高嗎?他害羞、謙虛、自我懷疑、容易與他人相處、缺乏良好的自我概念嗎?
我請來了數百人來做這個思考練習,結果發現,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卑的特質。
歷史上情況和這個思想練習的結果大致相同。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統治者似乎沒有受到低自尊的困擾。
例如,成吉思汗利用軍事力量奪取了歷史上最廣袤的帝國領土。他對他的人民說:「在上蒼的幫助下,我為你們徵服了一個巨大的帝國。但我的生命太短暫,無法徵服世界。「成吉思汗很自大,他覺得有資格統治世界!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阿道夫·希特勒、貝尼託·墨索裡尼、約瑟夫·史達林、匈奴的阿提拉、薩達姆·海珊和波拿巴的那不勒斯。
所有這些領導人都非常具有攻擊性,但似乎他們都沒有一顆自卑的心。
雖然思考練習和歷史例子都很有用,但這些顯然不是科學證據。1996年,羅伊·鮑邁斯特和他的同事們回顧了與自卑有關的科學文獻,結果發現,很少有文獻支持低自尊預示著攻擊性的觀點【2】。
攻擊性強的人是自戀狂嗎?
自戀一詞來源於希臘神話,一個名叫納西索斯的英俊年輕人愛上了平靜水面上的自己的倒影。
我為我的愛而燃燒!
——水仙花
羅伊·鮑邁斯特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受到威脅的利己主義是攻擊性最常見的根源。換言之,當其他人威脅到自己的自大時,自大的人就會變得有攻擊性。這種誇大的自愛是自戀的特徵。
自戀的極端形式是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被定義為一種(在幻想或行為中的)普遍浮誇模式。他們不斷需要仰慕他人,他們缺乏共情能力【3】。如果自戀狀態不是那麼極端的話,一般人群中處的自戀狀態將處於亞臨床或「正常」水平【4】。
人們通常通過自評問卷衡量正常的自戀。
例如自戀人格量表(NPI),其中包含40項必須選擇的問題,例如「統治世界的想法讓我感到恐懼」(非自戀)和「如果我統治世界,那兒將是一個更好的地方」(自戀)。「我和其他人很像」(非自戀)和「我是一個非凡的人」(自戀)。
由於NPI很長(40項量表),研究人員開發了較短的測量方法。例如16項版本的NPI【6】,甚至是單項的自戀測量方法,即,只問一個問題:「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我是個自戀的人。」【5】(註:「自戀的人」一詞的意思是自私自利、虛榮等等)。
單項版自戀量表(SINS)的效果與40項量表和16項量表的表現相當【7】。顯然,自戀者並不害怕向他人承認他們是這樣的人。
大量的實證研究支持了受到威脅的利己主義假設。
例如,我和Roy Baumeister就這個話題做了兩個實驗【8】。實驗中讓參與者有機會攻擊那些侮辱或讚揚他們的人,或者攻擊無辜的第三者。
自戀者直接攻擊侮辱他們的人,表現出最高的攻擊性。而自卑的人不會比其他人更具侵略性。這些發現已經被重複證明了很多次。
在另一項研究【10】中,我們有兩個樣本(n=18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暴力罪犯,n=47名來自麻薩諸塞州的暴力罪犯),這些囚犯因實施暴力犯罪、嚴重毆打、強姦或武裝搶劫而入獄。所有這些重罪犯都是男性。我們讓他們完成一份NPI量表和一份自尊量表,自尊量表包含10個項目(例如,「我覺得我有很多好品質」和「我能做的事情和大多數人一樣多」)【11】。
我們將他們的自戀分數和自尊心分數與其他男性大樣本進行了比較。對於自戀,我們找到了19個非罪犯的獨立樣本(n=1707名參與者)。對於自尊,我們找到了69個獨立樣本(n=7590名參與者)。樣本分數如下圖所示,左側為自戀分數,右側為自尊分數。
如圖左側所示,自戀得分最高的兩個暴力罪犯樣本(23.0和21.4)。事實上,兩個暴力犯罪樣本在自戀人格量表(NPI)中的得分都高於名人,也就是說他們覺得自己比名人還要重要。他們平均得分為17.84【12】。
而圖右顯示,暴力犯罪者自尊程度並不低。事實上,他們的自尊處於中等水平。
Source: Based on data from Bushman & Baumeister (2002)
結論
將信念建立在科學證據之上是最重要,而非直覺、常識、肚想、預感、本能、直覺力和預兆,這些往往會導致我們誤入歧途。
雖然許多人認為好鬥和暴力的人很自卑,但是並非如此。好鬥的人往往是自戀者。
自戀者認為他們是需要特殊待遇的特殊人群。當他們沒有得到他們認為他們有資格得到的尊重時,自戀者以一種侵略性的方式猛烈抨擊他人。
References
[1] Berkowitz, L. (1983). Aversively stimulated aggression: Some parallels and differences in research with animals and huma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1135–1144.
[2] Baumeister, R. F., Smart, L., & Boden, J. M. (1996).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 5–33.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5] Raskin, R., & Terry, H. (1988). A 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 of the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and further evidence of its construct valid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890-902. doi:10.1037/0022-3514.54.5.890
[6] Ames, D. R., Rose, P., & Anderson, C. P. (2006). The NPI-16 as a short measure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4), 440–450.
[7] Konrath, S., Meier, B. P., & Bushman, B. J. (2014).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ingle item Narcissism Scale (SINS). PLOS ONE, 9(8), e103469. DOI: 10.1371/journal.pone.0103469
[8] Bushman, B. J., & Baumeister, R. F. (1998). Threatened egotism,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219-229. DOI: 10.1037/0022-3514.75.1.219
[9] For a review see Bushman, B. J., & Thomaes, S. (2011). When narcissistic ego deflates, aggression inflates. In W. K. Campbell & J. D. Miller (Eds), The handbook of narcissism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oretical approache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treatments (pp. 319-329). New York: Wiley.
[10] Bushman, B. J., & Baumeister, R. F. (2002). Does self-love or self-hate lead to viol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 543-545. DOI: 10.1016/S0092-6566(02)00502-0
[11]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 Young, S. M. & Pinsky, D. (2006). Narcissism and celebr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 463-471.
譯者mints,心理動力學、圖式治療、慈悲聚焦療法心理諮詢師。工作微信mintschen
課程推薦,長按圖片掃碼購買
胡婷婷:正念訓練營
許夢然:心理減肥術
林紫博士心理成長課129元/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