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傅聰是因為《傅雷家書》。傅聰是傅雷的大兒子,傅聰從小天資聰穎,後來作為鋼琴家享譽國外。傅雷夫婦將大部分的愛都傾注在大兒子傅聰身上,傅聰在國外讀書期間,傅雷夫婦與傅聰的書信往來由傅敏整理便得《傅雷家書》。
傅雷也常常通過書信自省,覺得自己為人太直脾氣不好,而傅聰太像自己,為父的努力在改變,兒子作為年輕一輩青出於藍也該改改身上的小毛病。傅雷還鼓勵兒子要多去感受自然與人文,作為音樂家除了要努力爭取音樂上的長進,也該有其他方面的藝術修為。因為藝術是相通的,對書法、繪畫的理解也會促進音樂的升華。
除了傅雷給兒子寫信,妻子朱梅馥也會給兒子寫信,1960年左右的信多由妻子代筆。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朱梅馥對傅聰的生活要更關心些,常提醒他要注意休息補充營養。 傅雷夫婦悉心培養兒子,他們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感情豐富的人,多次提醒他到國外要以音樂為重,要節制管理好自己,不可輕易陷入感情以免影響身心。
相對於傅聰先生,大多數人了解的還是他父親傅雷先生,若不是他逝世,我覺得不搞藝術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去百度查一下他的生平。說實話,傅聰先生的逝世我沒有什麼感覺,世界上每天那麼多人死去,我們沒有那麼多感情為這個悲傷,為那個悲傷。何況傅先生已經充分享受了幾十年發達國家的生活,用不著一些人在這裡憐憫人家,因為無論如何,他和可憐這兩個字都沾不上一點邊,所以一些人可以歇歇了。不過,他因為新冠肺炎去世,我倒是想說上兩句,其實也是發幾句牢騷。
我只是感嘆,不論何時,有些東西總是國籍和人的所在地也改變不了的。就不說我們制度的優越性了,單說我們國家對待老人的溫暖和關懷,就已經把英國這種假紳士甩開有十萬八千裡那麼遠。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我們的老人們得到了全力的救治,不惜代價,不惜資源。檢驗一個國家的文明尺度,從來不是看你有多少的足球隊,曾經有多少的殖民地,也不是看你吸引了多少人入籍,而是看你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所以說,什麼人權啊,什麼關懷啊,什麼生命啊,我覺得以後英美等國還是少發言吧。
相比於英國著名音樂家傅雷之子傅聰的死亡,更悲慟的應該是2020年還沒走完,中國已經失去了36位院士,也就是說平均不到11天就有一個擎天巨柱崩塌。這些逝世的院士中有多位和傅聰一樣都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第二代留學生。
相較於傅聰絕大中國人終其一生都不會知道這些院士的名字和事跡,但是相比於傅聰的音樂這些院士創造的科技進步卻實實在在的改變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支撐了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