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的「當代悲傷」:金馬獎「神隱」、好萊塢佔四分之三、票房6000萬願「脫褲」

2021-02-10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


在「藝術」上被大陸碾壓,在票房上被好萊塢強壓,日漸沒落的臺灣電影能輸出的似乎只有小眾文藝片。

文/龐宏波

觸目驚心。

如今的臺灣電影產業,絕對配得上這四個字。

臺灣,孵化了華語電影最具公信力的獎項金馬獎;臺灣,也哺育了華人電影之光李安;臺灣,更誕生過侯孝賢、楊德昌等人主導的臺灣新電影運動。

在華語電影圈,臺灣是最繞不開的黃金之地。但近兩年的臺灣電影發展,卻觸目驚心。

2018年,全臺破千萬新臺幣的臺灣電影僅有9部,為此《角鬥2》破億時,慶主創不惜「對賭」3億脫褲;票房前二十五位名單中只有兩部臺灣本土作品入榜;上映影片的年產量僅有兩位數;

與此同時,2018年11月引進內地的《有五個姐姐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豆瓣4.3分,票房85.3萬;而「抽籤」在臺灣上映的大陸影片也好不到哪裡去,《七月與安生》、《英雄本色2018》、《解憂雜貨店》算是最知名的了。

電影產業發生的懸殊,除了票房上的比較外必然會影響到藝術。金馬獎這兩年不再「小臺灣」,連年被內地「碾壓」,在各大獎項上染指概率寥寥。

如果非要尋找一些亮點,臺灣電影這兩年在文藝片上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水準。但受制於題材、類型的原因,大陸想要正大光明的觀看變得異常困難。

因此,「金馬」臺灣變成了「網紅」臺灣。

「翻拍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輕鬆奪冠2018

輕鬆奪冠。

這讓《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看上去有了很強的商業噱頭,作為一部臺灣本土電影的年度冠軍引進內地,期待值自然不少。

但在本就貧瘠的臺灣電影市場,這部冠軍看上去也是半個「舶來品」。《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原本是2009年,由權相宇和李寶英主演的韓國愛情片。

這部電影其實對於內地90後的影迷來說,非常熟悉。這部虐戀愛情片早在2009年就火爆內地。而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並沒有本土化,更多是復刻原版。但這部電影充分的「天然條件」還是能給電影帶來不錯的抗打能力。

這部電影,創下了三年來臺灣本土電影的最佳成績,狂收2.4億新臺幣。其實根本無需和內地進行對比,因為這對雙方來說都不公平。但既然是創下三年最佳,卻沒有太多亮眼的「硬實力」,只能說電影多虧了同行的襯託。

2018年,全臺破千萬的作品僅有9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輕鬆奪冠,票房是亞季軍(《角鬥2:王者再起》、《花甲大人轉男孩》)票房相加的總和。

如果這樣並不清晰,那就和2017年來一個縱向比較。2017年,臺灣本土電影的最佳成績為1.06億新臺幣,為《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的一半。本土電影贏弱的市場表現,是催生所謂「市場奇蹟」的關鍵原因所在。


「網紅」臺灣

成也文藝,敗也文藝。

雖然商業電影表現尷尬,但是在文藝片上臺灣這幾年的發展讓人感動興奮。這個本身就哺育「文藝」的土地上,為華語電影輸出了多批傑出的電影大師。

如今臺灣電影發展的蕭條,和當年臺灣新電影運動多少存在著直接的聯繫。臺灣電影運動的領軍人「親手終結」自己,目的就是希望臺灣電影市場可以發展。但多年過去,臺灣電影市場並沒有回暖,反倒是在藝術電影上也面臨青黃不接。

從金馬獎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臺灣藝術電影發展並不順利。臺灣電影學者焦雄屏去年在內地參加活動時,曾說臺灣政府一度對金馬獎繼續舉辦的興致不高,原因就在於金馬獎連年被大陸影片所統治。

但事實上,臺灣藝術電影這兩年還是湧現出了一批高質量的藝術電影。但為數不多的高質量藝術電影,也成為了臺灣電影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名片」。只是鮮少在國際亮相和無緣內地公映,讓這批電影成為了「網紅片」。

其中,《血觀音》、《大佛普拉斯》既是2017年臺灣電影的傑出代表,也是近兩年臺灣電影裡最「安全」的電影。像去年火爆全網的《誰先愛上他的》和《紅樓夢》都是同性片,此類電影想要在內地大銀幕上觀影的概率基本為零。

此外,《再見瓦城》也是品相不錯的臺灣藝術片,但因為柯震東個人問題所致,並沒有激起太多浪花。

除了藝術片,臺灣在恐怖片和黑色幽默的「政治片」上也是頗有亮點。例如《粽邪》和《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是這兩年在臺灣本土市場反響熱烈的兩部。

而在政治題材上,《引爆點》聚焦海港漁民抗議康聯石化汙染環境中的自焚事件,而《市長夫人的秘密》則是完全不同的創作風格,將臺灣政治大選「娛樂化」。

從這一點來看,臺灣電影在某些層面上的發展靠近了韓國電影。但從整體來看,臺灣電影距離「大眾曝光」越來越遠。

臺灣電影:迷失好萊塢,壓制大陸

好萊虎。

如果說內地電影市場逐漸走出了被好萊塢大片支配的恐懼,那麼臺灣本土則完全沒有能力走出「陰影」。

2017年,臺灣共有637部電影上映,這個數字其實和內地相差無幾。但是其中有168部美國電影,其次是109部日本電影。相比數量,在票房佔比上的表現更是觸目驚心,2017年臺灣電影總票房98.2億新臺幣,美國影片票房高達74.6億新臺幣,佔到了76%。票房TOP10集體被好萊塢霸佔,如果你還記得,當年臺灣本土電影票房冠軍為1.06億新臺幣,票房冠軍排名第27。

2018年,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帶領之下,臺灣本土電影稍有回暖。起碼,在前二十五名中,有兩部臺灣本土作品。不過當年年度票房冠軍《復聯3》票房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近三倍。

但是有趣的是,臺灣電影本身有著「保護政策」,但這張保護和隔離更多是針對大陸電影。目前,大陸電影在臺灣地區公映仍需要「抽籤」,每年抽取10部,除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可以「免籤」。

而在為數不多的10部電影裡,除了有臺灣熟悉演員參演的電影外,大多為文藝片和「老片」。拿2018年的10部「幸運兒」來看,其中的含義不言自明。

2018年通過抽籤能在臺灣上映的10部大陸影片是《七月與安生》《決戰食神》《記憶大師》《老獸》《輕鬆+愉快》《假如王子睡著了》《英雄本色2018》《解憂雜貨店》《鏡相人》《塑料王國》。

相比臺灣對大陸的苛刻,大陸對臺灣電影的政策逐漸放寬。2018年  2月28日,據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消息,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牽頭多部門研究出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對臺灣電影引進和合拍都做了說明,尤其是合拍片的政策限制放寬不少。

但這兩年,優質合拍片少之又少,臺灣電影引進內地的表現同樣慘不忍睹。去年,《萌學園:尋找盤古》和《有五個姐姐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拼死競爭,最終一部86.2萬,一部85.3萬。在動輒破億的市場大環境下。臺灣電影基本上「隱身」。

《角鬥2》票房破億,主創大擺慶功宴。主演鄭人碩「豪言」3億票房脫褲露腚。最終,市場沒讓他「走光」,但臺灣電影市場似乎是真的「走光」了。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臺灣電影的「當代悲傷」:金馬獎「神隱」、好萊塢佔四分之三、票房...
    在「藝術」上被大陸碾壓,在票房上被好萊塢強壓,日漸沒落的臺灣電影能輸出的似乎只有小眾文藝片。文/龐宏波觸目驚心。如今的臺灣電影產業,絕對配得上這四個字。臺灣,孵化了華語電影最具公信力的獎項金馬獎;臺灣,也哺育了華人電影之光李安;臺灣,更誕生過侯孝賢、楊德昌等人主導的臺灣新電影運動。
  • 2018年的臺灣電影,是一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臺灣電影年均產量嚴重低下,樣本基數的不足很難引出有說服力的結論,再加上近年來在好萊塢電影和大陸電影的雙重夾擊下,臺灣電影走向越來越不可知的迷途。所以找不到一種確鑿的規律,可以為臺灣電影的多變圖譜做出清晰的描繪,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份工作是不可行且無意義的。
  • 《比悲傷更悲傷》票房大賣,這部臺式「小清新」為臺灣電影正名?
    在拿下去年臺灣年度票房冠軍後,《比悲傷》於3月14日白色情人節這天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要知道,之前引進大陸票房最高的臺灣電影是《我的少女時代》,票房為3.58億。空降的《比悲傷》票房已經超過3億,無疑將大幅度刷新臺灣電影在大陸的票房紀錄。
  • 臺灣本土電影,撐得起金馬獎嗎?
    一直以來,金馬獎作為最有影響力的華語電影獎項之一,為兩岸三地電影工作者提供了交流平臺。但去年臺灣年輕女導演傅榆在臺上的敏感言論,直接將金馬獎推到了敏感境地,李安導演無處安放的手與表情或能說明問題。近年來,隨著內地優質影片和電影人數次包攬大宗獎項,臺灣當局和綠營媒體的反對聲一直就沒有消停過。2012年,金馬獎就曾因為給大陸影片頒發了多個獎項遭到攻擊,當時有綠營政客放話要「停辦金馬」,氣得一批臺灣重要電影導演大罵政客禍臺。2014年,在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大陸再次橫掃了各大獎項,抱走15項獎,臺灣片卻只奪得4匹小金馬,臺媒紛紛感嘆金馬獎變成了「大陸獎」,臺灣「輸得很慘」。
  • 《比悲傷》票房大爆衝10億,但臺灣電影真是一門好生意嗎?
    首周票房3.3億,周一工作日單日票房過億,截至目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已超5億,遠超此前《我的少女時代》創造的3.58億臺灣電影內地票房最高紀錄,甚至有望突破10億+。 出乎意料! 在電影市場極其冷淡的三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無疑是今年最大的一匹黑馬。
  • 金馬獎輝煌不在,處境尷尬!金馬獎起內訌,傅榆遭臺灣電影人炮轟
    歷年來,大陸電影人幾乎壟斷了金馬獎,2018年第55屆金馬獎上,總共23個獎項,大陸電影人就拿下了16個獎項,佔比七成。一個好的電影節,都是因為有好的作品和大牌明星的參加,才會顯得有體面和尊嚴。》縱觀入圍的電影名單,這些電影基本都沒什麼知名度,知名度最高的就是由陳意涵、劉以豪主演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3月14日在大陸上映,票房有9.53億,但口碑並不好,豆瓣評分僅有4.8分,就是屬於爛片的行列。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8億,豆瓣4.8分,到底是經典還是爛片
    但是,與火爆不停的票房相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口碑一路下滑,從首映當天豆瓣網開出的5.5分,一直降到了4.8分,一星佔比高達23.1%,已經掉進了豆瓣網爛片分數的陣營。對於票房和口碑截然相反的數據表現,相信很多觀眾,哪怕是沒看過該影片的人也會感到吃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電影到底是經典還是爛片。
  • 臺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大陸創票房佳績
    參考消息網3月19日報導 臺媒稱,臺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比悲傷》)3月17日在大陸熱賣約15億元新臺幣(1人民幣約合4.58元新臺幣——本網注),創票房佳績。據臺灣《中國時報》3月18日報導,致力於兩岸電影交流的資深導演朱延平開心地說:「我恭喜林孝謙導演賺錢啦!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火爆的背後,是臺灣悲情電影的一脈相承
    文 / 觀影君3月份大片扎堆,在此之前,或許沒有人想到,能殺出重圍創造票房奇蹟的,竟會是這部來自臺灣的翻拍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海報即使是在3月22日,五部新片同時上映「圍剿」的情況下,也沒能動搖它票房第一的寶座。除3月14日上映首日外,《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已經勢如破足地連續12天蟬聯單日票房冠軍。
  • 淪為笑柄徹底涼涼,金馬獎起內訌,傅榆遭臺灣電影人炮轟
    歷年來,大陸電影人幾乎壟斷了金馬獎,2018年第55屆金馬獎上,總共23個獎項,大陸電影人就拿下了16個獎項,佔比七成。一個好的電影節,都是因為有好的作品和大牌明星的參加,才會顯得有體面和尊嚴。》縱觀入圍的電影名單,這些電影基本都沒什麼知名度,知名度最高的就是由陳意涵、劉以豪主演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3月14日在大陸上映,票房有9.53億,但口碑並不好,豆瓣評分僅有4.8分,就是屬於爛片的行列。
  •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破3億, 完勝好萊塢大片, 爆款為何如此賣座?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一部翻拍自2009年韓國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中國內地上映了,隔天,單日排片量超越好萊塢大片《驚奇隊長》,上映42小時
  • 金馬獎照顧大陸電影了嗎
    第53屆金馬獎閉幕,包括最近電影、導演和男女主角的主要獎項全部花落內地電影人,在金馬獎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這引發了臺媒的一片憤懣——「金馬獎拿給大陸辦好了」。  臺灣媒體似乎覺得金馬獎特別偏愛大陸電影,但回顧往屆金馬獎,對臺灣電影還是照顧有加的。除了今年以外,內地電影人徵戰金馬獎的戰績並不是特別輝煌。
  • 《亞洲電影藍皮書2018》|黃鐘軍、龐盛驍《中國臺灣電影產業與創作》(一)
    據歷年臺灣電影年鑑,2013年、2014年、2015年的數據分別為90億元、87億元、115億元。表2:2011-2017臺灣電影票房收入表(單位:新臺幣/元)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好萊塢電影繼續肆虐霸榜,佔據臺灣年度電影票房榜前30名中的26席。美國出品的電影雖然發行數佔26.2%,但75.5億的票房總和佔了總票房的四分之三(75.07%)。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成臺灣電影內地上映票房最高影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成臺灣電影內地上映最高票房影片文|閒雲沒人能夠想到,一部翻拍小成本電影會票房大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5天,票房逼近4億元人民幣,成功超越宋芸樺、王大陸主演的《我的少女時代》,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周末票房冠軍、臺灣電影在內地上映票房最高影片。得益於內地票房的暴漲,《比悲傷》還有望成為臺灣電影全球票房影史最賣座電影。
  • 票房炸彈《海王》晚一周在臺灣上映,本土電影上演票房大狂歡【臺北票房排行】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現在依然是2018年臺灣地區票房最高的電影在《海王》本周末臺灣地區上映之前,真是一個好萊塢大片的小空檔,環球影業的新片《移動城市:致命引擎》並非英雄大片,一上來只拿到了第三名上周末全臺登頂的是臺灣本土製作的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電影用了九天時間,全臺票房破億,並在上映第二周,登上了票房排行的第一名,可喜可賀
  • 周杰倫、柯佳嬿…臺灣電影的下一部《比悲傷》是誰?
    周杰倫、柯佳嬿…臺灣電影的下一部《比悲傷》是誰?本片在2018年就已經開拍,周杰倫自2016年好萊塢《驚天魔盜團2》之後,再也沒有在大銀幕上亮相,此次時隔5年重登大銀幕,再加上賽車競技題材的加持,該片也有望取得破億的票房佳績。 除了以上兩部買斷引進片之外,內地與臺灣的合拍電影《緝魂》《當男人戀愛時》也將在明年上映。
  • 【票·資訊】2017臺灣票房:好萊塢所向披靡,臺片發行數第四票房第二
    過去臺灣電影票房資訊,不會公開給大眾知曉。但從2016年11月開始,國家電影中心以每月一次的頻率公開這些資料,到了2017年10月更新的頻率變為每週一次。公開的資料包含銷售金額、銷售票數(觀影人次)、上映院數、上映日期、申請人、出品人等資訊。藉由這些資訊,讓我們瞭解2017年臺灣的電影票房狀況。
  • 《比悲傷》累積1.5億美元,打破臺灣電影全球票房記錄
    然而,口碑票房均不俗的背後,實際上是它在西班牙本土僅僅收入79萬歐元,是前作《看不見的客人》票房的21.8%,映後因為反響較普通,未售出海外院線版權就直接登錄Netflix。對比去年拿下西班牙本土冠軍的《籃球冠軍》內地遇冷,熱度對小型批片尤為重要。
  • 剛剛,臺灣電影在大陸的最高票房,被刷新了【臺片一周】
    》上映五天後,正式超過2015年《我的少女時代》的陳玉珊導演(3.59億人民幣),成為創造大陸票房最高臺灣電影的導演(數字來源:貓眼專業版)這是3月18日剛剛打破紀錄的時候的票房同一天,《比悲傷》破四億人民幣票房,票房真是一天一個億的節奏在行進這是3月18日晚間的票房數字,一騎絕塵啊,後面的驚奇大媽簡直追不上了
  • 臺灣華語片票房冠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2018年臺灣華語片票房冠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內地正式定檔3月14日白色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