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酸檸檬
臺灣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已經上映12天了,截止到發稿時間,累計總票房已經超過8億,而當日綜合票房自從10天前躍居榜首之後,就一直牢牢佔據第一名的位置,將前後上映的《老師·好》、《波西米亞狂想曲》、《驚奇隊長》、《綠皮書》、《馴龍高手3》都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但是,與火爆不停的票房相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口碑一路下滑,從首映當天豆瓣網開出的5.5分,一直降到了4.8分,一星佔比高達23.1%,已經掉進了豆瓣網爛片分數的陣營。
對於票房和口碑截然相反的數據表現,相信很多觀眾,哪怕是沒看過該影片的人也會感到吃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電影到底是經典還是爛片。
其實,像《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國外的暫且不提,國內就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要算王晶的很多商業電影了。一直有著「爛片之王」稱呼的王晶,曾經執導了很多口碑極差的電影,但是票房卻長盛不衰,即便在當時香港經濟不景氣的條件下,一樣收穫得盆滿缽滿。
當然,不是說《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分低一定就是爛片,看過這個電影的觀眾都知道,它的故事情節還是非常感人的,陳意涵的演技也很爆棚,如果該片放到當年的香港市場,反倒是不會能這麼好的票房,因為它商業片的氣息並不濃厚,也沒有為了票房而胡編亂造的去博人眼球。
對於出現這樣的結果,不妨拆開來進行分析。先說票房,《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8.2億票房,與《驚奇隊長》的9.86億,《阿麗塔》的8.91億非常接近,又比《綠皮書》和《馴龍高手3》高出2倍,而上映時間卻又比它們晚了一兩周,也就是說相比那些名氣很大的好萊塢大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毫不遜色,甚至完全可能在內地總票房上完成超越。
當今的觀眾是理性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擁有超高的票房也有著自己的道理,不妨從以下三點來分析一下。第一,該片是個愛情悲劇電影,催淚程度非常高,同時又有著濃濃的東方色彩,男主角怕自己的病拖累愛人,敦促她嫁給別的男人;女主角為了讓愛人放心,居然真的選擇嫁為別人婦,奈何心中卻無法割捨,這是典型的東方式犧牲精神。
第二,男主角離世,女主角卻不獨活,將山盟海誓變為事實,堪稱當代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況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又是選在了白色情人節當天上映,就像一顆大大的催淚彈,炸碎很多情侶內心的柔軟,也成了見證愛情忠貞的一個試金石,相信很多情侶看過之後,都會陷入沉思,當雙方的感情遇到男女主角那種情況時,自己是否也能夠如此這般。
第三,韓版同名電影的市場鋪墊。10年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韓國上線,同年登陸中國香港院線,該片一經上映就獲得好評,特別是很多韓星精於此類影片的詮釋,權相宇和李寶英精彩的演技打動了很多觀眾,豆瓣網評分至今仍是7.7分,一星佔比只有0.8%,可見該片口碑之好。
正是有了上面的三個主要原因,才讓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吸引到了足夠多的觀眾,從而創造了超高的票房。
但是,同樣在豆瓣平臺,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卻只有4.8分,與票房極不相襯,更是無法與韓版同名電影相比,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分析一下也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與韓版同名電影,在劇情上極其相似,甚至有翻拍之嫌。男女主角身世悲慘,相依為命,男主因病拒絕女主的愛情,並親手把愛人送到別的男人身邊,隨後男主去世,女主殉情。所以,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創新上不夠,觀眾們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了。
第二,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硬傷很明顯,之前我也寫過此類的文章,比如青春期的男女主角,同床10年居然沒有突破最後的防線,況且彼此還如此深愛對方,這樣的劇情放在古代都不能接受,更不用說在當下非常開明的社會了。
第三,雖然37歲的陳意涵將女主宋媛媛的愛情悲劇演得很到位,很多觀眾也被她的演技所折服。但是片中宋媛媛明知道楊祐賢有未婚妻的情況下,還要努力去爭奪,扮演成了小三的角色。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她與楊祐賢結婚後,心思又不在人家身上,最後還與別的男人殉情。這種帶著傷害式的劇情安排合理性很低,也是一星評論較高的原因。
不管怎麼說,臺灣版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票房上還是成功的,至於把它歸類為經典或者爛片,就是觀眾們仁者見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