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部電影並不在260的看片計劃內,因為無論是片名還是演員配置,都不能引起我的興趣,甚至因為《閨蜜2》的暴擊,使我對「元氣不老少女」已經有些犯怵。然而我還是去看了。
因為!最近沒有新上科幻片嘛!
並且同期電影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豆瓣4、5分叢中唯一一個7.7分的!我帶著一點好奇心,以及足夠的餐巾紙,心裡想著,還是不要錯過一匹黑馬……
然而,看完以後我是有點懵的。
按說,去年的電影我沒有第一時間去看,但後來火的也不少,而每一部我也都感受到了它之所以能火的很正面的原因,因此也由衷的佩服。
但這部,我是真的沒有一下子想明白……
這7.7分是怎麼來的?
上映第二天就破當日票房紀錄的這個「冠軍」是怎麼來的?
能比《驚奇隊長》擁有更高的歡迎度是怎麼來的?
大陸3天1.2億,4天3億的票房又是怎麼來的?
2018香港地區年度華語片前三甲的成績又又是怎麼來的?
分析原因之前,讓我們先內容梗概一下劇透吧:
兩個從16歲就失去親人的男女,以分不清是家人還是戀人的身份生活在了一起;十年來,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卻只有半次肌膚之親;
男主一心想幫女主找一個好人嫁了;
女主不惜小三上位,也要嫁一個男主眼中的那種好人。
最後他們都完成了心願,但是觀眾已經要崩潰了……
原因是,在他們各自的心底,都藏著他們以為對方不知道,卻不可能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我愛你,以及男主快死了。
是的,男主身患白血病,一年內必死無疑,於是想看著女主嫁人,自己好安心的走;而女主只想要完成他最後的心願,好讓他安心的走,因此也不說破。
就這樣,故事在結束中開始,在開始後,奔向結束……
那麼,有沒有淚點?有!絕對有。
但這種「淚點」跟《斷片》、《天氣預爆》之流的「笑點」是一個級別——利用本能來強迫人做出條件反射式的情緒反應。
就像撓痒痒——你笑了嗎?笑了。但笑的很不舒服!甚至在笑的時候也是不接受自己這樣笑的。
那麼在我看來,《比悲傷更悲傷》也是一種不高級的煽情。哭,並不是因為真的認同、理解、有共鳴、被感動,而是……被弄的好難受啊!
而這個問題,恰恰反映了市場的一種需求。
要知道,「合家歡」、「大團圓」,是電影業一直以來的鐵律——只要你想走商業片的路線,那麼無論故事的過程多麼波折,最後必須回到這一「主旋律」。
——公主嫁給了王子,有情人終成眷屬,壞蛋得到了報應,正義得到了聲張,愛情是永恆的。
這還不是審查制度的限制,而是市場的選擇。甚至對於「創作」而言,資本比強權更有威懾力。
於是迪士尼、好萊塢,都是這樣的模式拍了上百年,也很少有大投資敢對此進行挑戰。而觀眾也屢看不爽。明明一掃開頭就猜得到結尾,但還是想去做一個好夢。
這就像孩子的第一口奶,也像一個人的抖音、淘寶的帳號,會成為他的口味偏好,也會反過來塑造內容。這樣,大眾逐漸形成確定的路數,小眾也會越來越精確的小眾。
但不要忘了,這是一個電影業正大大興盛的時代。
因此對於拍電影的人來說,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壞消息是,拍電影的人越來越多了;而好消息是,看電影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根據國家電影局2018年底發布的數據來看:
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
2018年,我國國產片過審的,總計1082部,票房過億元的,有44部;
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其中2018年新增9303塊。
並且,根據貓眼資料顯示:
2018年我國觀影人次增速雖然放緩,但觀影年齡層卻更加廣泛,30歲以上觀眾大批量走進電影院,為觀影人次增長貢獻約3.4個百分點。
這也就是說,「看電影」這件事,在中國人的概念中,正在從年輕人的時尚消費行為,變成全民娛樂行為。
千萬不要小看「全民娛樂」這四個字,這在中國,可以算政治正確了。
然而,有一群佔比不高,但基數龐大的人,是喜歡被弄哭的。這就像有人喜歡吃辣。
其實辣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那麼,也有一群人喜歡被弄傷心,喜歡去感受痛苦。
或許,這是因為人們會想要體驗自己的體驗;
或許,這是因為我們在平常,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內心;
或許,我們的心已經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被弄麻木了,而只有情緒波動大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而這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聽起來就讓喜歡被虐的人覺得興奮不是嗎?
那麼,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了……
——咳咳,是的,我們醒醒大家庭也是要拍電影的。
首先,要有一個經過驗證的故事結構。比如大IP或翻拍片,有著相對成熟的原始劇情。成功案例如《白蛇緣起》、《來電狂響》……
其次,不要消耗在讓所有人滿意這件事上了。反而要把「大眾」這個包袱甩掉,把核心關注放在特定人群上。成功案例如《無名之輩》,《狗十三》……
就拿這個「悲傷不能再悲傷」來說,它對韓版的忠實度,真的比卡梅隆對《銃夢》還真愛粉呢!那幾乎是在洗稿了……
但有的時候,好好臨摹,的確比冒失改動要安全有保障。
並且,《悲傷》的定位很準確——就是那群喜歡在家看韓劇的年輕女性,她們本來就好這口,那麼就讓她們換個屏,走進電影院。
然而,當小眾市場做結實了,是可以自動產生口碑營銷的。以至於,那些原本屬於「圈外」的人,也都願意去嘗嘗。
而電影業和餐飲業還不同,就單片而言,做的就是一齣子買賣,每個人都來嘗嘗,也就夠了。
好吧,寫了這麼多,還是要承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永遠不要忘了,優秀影評人能把電影拍成《斷片》呢。嗯。
最後!有件事!那個在豆瓣打分7.7的……是韓國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我居然是這麼被騙去看了這部電影?!我們這版才5.0啊……
嚇得我趕緊落實了其它數據……還好,票房和別的各種成績是真的,不然260真要撕本兒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