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熱鬧的春節檔,三月下半旬的國產電影都充斥著文藝的氣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過春天》和《陽臺上》,這三部以愛情和青春為主基調的影片都十分契合萬物復甦的春季。其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表現尤為亮眼,自3月14日公映以來,短短6日票房已突破5.48億元,連續5天獲得票房冠軍。與往期同類型作品相比,遠超《我的少女時代》創下的中國臺灣電影在大陸公映的3.58億元的票房紀錄。而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上映不到一周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總票房遠超過奧斯卡獲獎片《綠皮書》,同時連續五天單日票房力壓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驚奇隊長》,成為三月影市最大的一匹黑馬。
如今,電影的票房和口碑聯繫得越來越緊密,票房好的電影豆瓣評分並不會太差,但是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卻是一個例外。截至發稿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評分僅4.9分,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評分倒數第一。
這部電影的口碑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兩極分化,網友提出質疑稱,電影太過於刻意煽情催淚,三觀值得被詬病。另一個聲音則稱,這部電影拍攝得十分細膩,看完直接淚崩,是一部難得的優質國產愛情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持續高漲,「黑馬」之相展露無疑。但不可置否的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以及三觀問題都飽受網友質疑。在此,我們分析這部如此不被看好的「悲情」文藝片是如何拿下三月票房黑馬的。
抖音「情緒營銷」助力票房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之所以能成功拿下三月票房黑馬,抖音的「情緒」營銷功不可沒。
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之時,抖音早就將悲傷的「情緒營銷」發揮到極致。話題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帶紙巾」連續兩日穩居抖音熱搜榜第一名,各類在影院哭泣、愛情感悟的相關視頻,以及電影內容推薦視頻等等席捲抖音,用戶刷到此類內容的概率大大提升。
當然,不可置否的是,現在上映的大部分影片都有相應的「抖音病毒」營銷,就連在2月上映的科幻動作片《阿麗塔:戰鬥天使》,抖音都為其專門做了美顏特效,以供用戶發布小視頻傳播。但是,從營銷經典案例《前任3》《地球最後的夜晚》來看,抖音尤其擅長的是文藝愛情類型題材。以《前任3》為例,電影主題曲《說散就散》和插曲《體面》,成為抖音上迅速走紅的BGM,許多在電影散場後暴風式哭泣的畫面,瞬間在抖音上風行,還有片中女主吃芒果的情節,也成為了大家爭相模仿的段子。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宣傳核心「悲情」元素則剛好契合了抖音用戶的審美情趣,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之後,有人拍下觀影結束後整排女觀眾暴風式哭泣的視頻,直言:「看電影從來沒這麼哭過,整個影廳都在哭,毫不誇張。」
如今,「情緒營銷」對公眾形成的互動感與情感共鳴,比電影內容營銷來得更加猛烈。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營銷中,「催淚-紙巾-去電影院哭」形成一條以情緒為源頭,最終促成觀影消費的反應鏈。
劇情縱使落入俗套,但用戶畫像卻清晰精準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講述了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男主角因為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而深埋自己對女主角的愛意,為了讓女主角獲得幸福,他特意幫助了男二號與女主角相識相戀……影片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因此韓國愛情電影中的所謂「車禍、癌症、治不好」等俗套情節元素都被繼承下來。
毫無疑問,《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太符合生活的邏輯,但影片的觀眾畫像卻十分精準。據某第三方數據平臺統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觀眾在性別分布上,女性觀眾佔65.2%;年齡分布上,20至29歲佔到68%。顯然年輕女性觀眾群體為這部電影的主要觀影人群。
因此,只要《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足夠支撐「悲傷」和「流淚」的元素就夠了,比如「癌症、殉情、生死戀」的狗血梗,再比如一些偽情懷、偽文藝的臺詞「談戀愛的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陷入愛情裡面,另一種就是把陷進去的愛情撈出來」以及「人世間的愛情,並不是用手就可以摸得到,用嘴就可以說得請,用眼就可以看得盡的。」等等。
除此之外,儘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評分僅4.9分,但大眾群體選擇觀影時並不會受電影評分影響太大。據騰訊雲資訊2018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觀眾選擇影片時受影響因素,網絡評價僅佔36.5%。影評人韓浩月曾表示,那些給電影打分的觀眾,多是活躍於網絡上的電影愛好者或評論者。但多數觀眾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被自己的判斷或輿論的驅動影響進入電影院,他們尋找自己能與電影產生共鳴的那一部分,儘管電影並不令他們滿意,但也不會火冒三丈到網上大罵「爛片」。由此可見,「低口碑」和「高票房」在某一程度上是可以共存的。
「哭」片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筆者在觀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時,雖然能夠理性發掘出,電影裡的故事情節非常懸浮,缺乏現實的邏輯,但是影片中兩人情感的細膩鋪墊,外加主演催淚的表演的確讓人動容。也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劇情不符合邏輯,但是符合愛情。
此外,愛情片是電影重要類型的分支,愛情電影往往會放大我們對戀愛的各種幻想。無論是甜蜜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會跟隨銀幕中的情侶經歷一場曠世之戀。其中,韓國的特點是以《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為典例的悲情電影,臺灣出眾的是以《我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典例的青春愛戀片,美國則是以《鐵達尼號》《人鬼情未了》為代表的經典愛情片......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愛情片,都能夠普遍得到全世界觀眾的認可,也極易傳播。
而如今,從當下市場來看,華語電影很久沒出現一部合格的催淚愛情片,在當前主旋律、現實民生、超級英雄題材屢造爆款的電影市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反倒顯出自己題材的差異化。不僅如此,在現實生活中飽受壓力亦或是感到平淡乏味的觀眾,很容易被「催淚」的情緒帶著節奏,淪陷到角色的情緒裡面不可自拔。
總體而言,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雖不及《我不是藥神》那般具有社會現實意義,但是它契合的抖音傳銷方式、精準的用戶畫像以及在當下具有差異化的題材特色,足夠讓它在文藝的「三月」中突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