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僅4.9分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如何成為三月票房黑馬?

2021-01-10 第一製片人

相比熱鬧的春節檔,三月下半旬的國產電影都充斥著文藝的氣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過春天》和《陽臺上》,這三部以愛情和青春為主基調的影片都十分契合萬物復甦的春季。其中,《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表現尤為亮眼,自3月14日公映以來,短短6日票房已突破5.48億元,連續5天獲得票房冠軍。與往期同類型作品相比,遠超《我的少女時代》創下的中國臺灣電影在大陸公映的3.58億元的票房紀錄。而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上映不到一周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總票房遠超過奧斯卡獲獎片《綠皮書》,同時連續五天單日票房力壓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驚奇隊長》,成為三月影市最大的一匹黑馬。

如今,電影的票房和口碑聯繫得越來越緊密,票房好的電影豆瓣評分並不會太差,但是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卻是一個例外。截至發稿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評分僅4.9分,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評分倒數第一。

這部電影的口碑出現了極其嚴重的兩極分化,網友提出質疑稱,電影太過於刻意煽情催淚,三觀值得被詬病。另一個聲音則稱,這部電影拍攝得十分細膩,看完直接淚崩,是一部難得的優質國產愛情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持續高漲,「黑馬」之相展露無疑。但不可置否的是,電影的故事情節以及三觀問題都飽受網友質疑。在此,我們分析這部如此不被看好的「悲情」文藝片是如何拿下三月票房黑馬的。

抖音「情緒營銷」助力票房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之所以能成功拿下三月票房黑馬,抖音的「情緒」營銷功不可沒。

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之時,抖音早就將悲傷的「情緒營銷」發揮到極致。話題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帶紙巾」連續兩日穩居抖音熱搜榜第一名,各類在影院哭泣、愛情感悟的相關視頻,以及電影內容推薦視頻等等席捲抖音,用戶刷到此類內容的概率大大提升。

當然,不可置否的是,現在上映的大部分影片都有相應的「抖音病毒」營銷,就連在2月上映的科幻動作片《阿麗塔:戰鬥天使》,抖音都為其專門做了美顏特效,以供用戶發布小視頻傳播。但是,從營銷經典案例《前任3》《地球最後的夜晚》來看,抖音尤其擅長的是文藝愛情類型題材。以《前任3》為例,電影主題曲《說散就散》和插曲《體面》,成為抖音上迅速走紅的BGM,許多在電影散場後暴風式哭泣的畫面,瞬間在抖音上風行,還有片中女主吃芒果的情節,也成為了大家爭相模仿的段子。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宣傳核心「悲情」元素則剛好契合了抖音用戶的審美情趣,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上映之後,有人拍下觀影結束後整排女觀眾暴風式哭泣的視頻,直言:「看電影從來沒這麼哭過,整個影廳都在哭,毫不誇張。」

如今,「情緒營銷」對公眾形成的互動感與情感共鳴,比電影內容營銷來得更加猛烈。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營銷中,「催淚-紙巾-去電影院哭」形成一條以情緒為源頭,最終促成觀影消費的反應鏈。

劇情縱使落入俗套,但用戶畫像卻清晰精準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講述了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男主角因為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而深埋自己對女主角的愛意,為了讓女主角獲得幸福,他特意幫助了男二號與女主角相識相戀……影片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因此韓國愛情電影中的所謂「車禍、癌症、治不好」等俗套情節元素都被繼承下來。

毫無疑問,《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太符合生活的邏輯,但影片的觀眾畫像卻十分精準。據某第三方數據平臺統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觀眾在性別分布上,女性觀眾佔65.2%;年齡分布上,20至29歲佔到68%。顯然年輕女性觀眾群體為這部電影的主要觀影人群。

因此,只要《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足夠支撐「悲傷」和「流淚」的元素就夠了,比如「癌症、殉情、生死戀」的狗血梗,再比如一些偽情懷、偽文藝的臺詞「談戀愛的結果只有兩種,一種是陷入愛情裡面,另一種就是把陷進去的愛情撈出來」以及「人世間的愛情,並不是用手就可以摸得到,用嘴就可以說得請,用眼就可以看得盡的。」等等。

除此之外,儘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評分僅4.9分,但大眾群體選擇觀影時並不會受電影評分影響太大。據騰訊雲資訊2018年的調查報告顯示,觀眾選擇影片時受影響因素,網絡評價僅佔36.5%。影評人韓浩月曾表示,那些給電影打分的觀眾,多是活躍於網絡上的電影愛好者或評論者。但多數觀眾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被自己的判斷或輿論的驅動影響進入電影院,他們尋找自己能與電影產生共鳴的那一部分,儘管電影並不令他們滿意,但也不會火冒三丈到網上大罵「爛片」。由此可見,「低口碑」和「高票房」在某一程度上是可以共存的。

「哭」片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筆者在觀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時,雖然能夠理性發掘出,電影裡的故事情節非常懸浮,缺乏現實的邏輯,但是影片中兩人情感的細膩鋪墊,外加主演催淚的表演的確讓人動容。也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劇情不符合邏輯,但是符合愛情。

此外,愛情片是電影重要類型的分支,愛情電影往往會放大我們對戀愛的各種幻想。無論是甜蜜的還是憂傷的,我們都會跟隨銀幕中的情侶經歷一場曠世之戀。其中,韓國的特點是以《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為典例的悲情電影,臺灣出眾的是以《我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典例的青春愛戀片,美國則是以《鐵達尼號》《人鬼情未了》為代表的經典愛情片......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愛情片,都能夠普遍得到全世界觀眾的認可,也極易傳播。

而如今,從當下市場來看,華語電影很久沒出現一部合格的催淚愛情片,在當前主旋律、現實民生、超級英雄題材屢造爆款的電影市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反倒顯出自己題材的差異化。不僅如此,在現實生活中飽受壓力亦或是感到平淡乏味的觀眾,很容易被「催淚」的情緒帶著節奏,淪陷到角色的情緒裡面不可自拔。

總體而言,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雖不及《我不是藥神》那般具有社會現實意義,但是它契合的抖音傳銷方式、精準的用戶畫像以及在當下具有差異化的題材特色,足夠讓它在文藝的「三月」中突出重圍。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僅4.9分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如何成為三月票房黑馬的?
    而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上映不到一周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總票房遠超過奧斯卡獲獎片《綠皮書》,同時連續五天單日票房力壓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驚奇隊長》,成為三月影市最大的一匹黑馬。 如今,電影的票房和口碑聯繫得越來越緊密,票房好的電影豆瓣評分並不會太差,但是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卻是一個例外。截至發稿日,《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評分僅4.9分,與同期上映的電影相比,評分倒數第一。
  • 《過春天》豆瓣評分8.0為何輸給4.9分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同樣都是小成本的電影,但是最後豆瓣評分8.0的《春天裡》在票房上跟豆瓣評分4.9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相差了很大一截,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相比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春天裡》其實滿滿的都是好評,不管是故事本身,還是故事得導向,還是拍攝手法,都是比較拿得出手,並且憑藉這部電影,獎項還拿了不少,但是如果單單對比票房,《過春天》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才能稱之為成功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破7億,「悲傷式營銷」還能火多久?-虎嗅網
    蕭條的三月電影市場,除了漫威家的女英雄——「驚奇隊長」——上映16天勉強破9億,其餘的2D電影只有《綠皮書》以4.46億拔得頭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選在這個時間點——前有漫威,後有奧斯卡——首日票房才1912萬。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破8億,比豆瓣評分更能影響票房的,是抖音
    儘管豆瓣評分一路走低,目前已降到5分以下,但並不妨礙《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比悲傷》)票房持續上漲。截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稿時,《比悲傷》累計票房已達8.48億元。圖片來源:豆瓣電影與票房一起上漲的,是影片的排片率。從上映首日的11.5%,到排片率最高的44.9%,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
  • 豆瓣跌至4.9分,但這部悲傷電影票房卻飆上6億元!
    這的確是一個超級悲傷的愛情故事,一男一女都深愛著對方,但偏偏就死活都不談情說愛,而是相互虐,虐到最後一個癌症病死,一個殉情,當然,比悲傷更悲傷。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8億,豆瓣4.8分,到底是經典還是爛片
    但是,與火爆不停的票房相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口碑一路下滑,從首映當天豆瓣網開出的5.5分,一直降到了4.8分,一星佔比高達23.1%,已經掉進了豆瓣網爛片分數的陣營。對於票房和口碑截然相反的數據表現,相信很多觀眾,哪怕是沒看過該影片的人也會感到吃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電影到底是經典還是爛片。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破7億,小清新電影的精準營銷之道
    蕭條的三月電影市場,除了漫威家的女英雄——「驚奇隊長」——上映16天勉強破9億,其餘的2D電影只有《綠皮書》以4.46億拔得頭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選在這個時間點——前有漫威,後有奧斯卡——首日票房才1912萬。
  • 豆瓣8分《過春天》,為什麼敗給5分的《比悲傷更悲傷故事》?
    反而,前期被忽略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搖身一變,成了檔期內的黑馬,飆升之勢更是壓過了同期漫威大作《驚奇隊長》。上映第一周,《過春天》只拿下700萬票房。為什麼這麼羸弱?難道是因為演員卡司不行導致的?那同檔期的以新生代演員周冬雨被宣傳噱頭的《陽臺上》又該如何講?票房更慘,不足400萬。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壓倒《過青春》,豆瓣評分卻低的離譜
    最近上映了三部新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過春天》和《陽臺上》。很巧的是,這三部電影都可以列入青春片的範疇,他們的受眾都是以年輕人為主。那麼,三部電影,最終哪一部票房會勝出?哪一部電影更受內地年輕觀眾的喜愛呢?目前來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票房上比另外兩部高了太多!《過春天》票房第二,《陽臺上》居於末尾位置,我認為,這個票房局勢會一直延續到三部電影下檔!
  • 悲傷的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只能更悲傷.
    然而,看完以後我是有點懵的。那麼在我看來,《比悲傷更悲傷》也是一種不高級的煽情。哭,並不是因為真的認同、理解、有共鳴、被感動,而是……被弄的好難受啊!根據國家電影局2018年底發布的數據來看: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2018年,我國國產片過審的,總計1082部,票房過億元的,有44部;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0079塊,其中2018年新增9303塊。
  • 豆瓣4.8,《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最悲傷的是男二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於3月14日如期上映,至今票房已突破8億元,現暫列2019中國票房總榜第七位。該片上映12天,除首日票房居亞之外,已經連續11天穩坐單日票房冠軍,目測票房將衝擊10億大關。然而這部豆瓣只有4.8分口碑並不好的電影是怎麼成為一匹黑馬並取得如此傲人的戰績的呢?
  • 臺灣票房冠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內地將映,能否續創佳績?
    影片在臺灣一上映就成為了爆款,口碑票房兩開花,不少看過的朋友都表示,即使情節難免地有些俗套,但自己的眼淚還是不經意間便流了下來。 這樣的評價也反映在了票房上,影片在臺灣本地大爆,上映首周末收穫三千萬新臺幣,僅用九天便突破億元,最終票房達到2.32億新臺幣,打破一系列記錄,成為年度票房黑馬。
  • 《驚奇隊長》稱霸全球票房榜首,但中國卻被《比悲傷》碾壓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首日票房不敵上映了7天的《驚奇隊長》,前者當日票房1900萬元,後者當日票房2400萬元。3月18日,雖然是周一,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日票房還是突破了1億元,累計票房高達4.3億元。
  • 在《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火爆的票房之際,人們痛哭流涕
    01一部好電影一定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票房非常火爆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促使觀眾帶紙巾進來觀看。光看這部電影的名字,我也知道這方面需要準備,劇情的悲劇讓很多觀眾哭笑不得,但豆瓣的得分卻只有5分或2分。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4.9分,這個評分確實悲傷,但票房破6億!
    說起來最近大家都去看的一部電影,好多人都會說這一部了,就是熱播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了,之前的預熱活動做的不錯,所以好多人都知道了這部電影,想要去看看。從演員陣容上來說,我們熟悉的可能就是陳意涵了,其餘的幾個主演,我們聽過的都很少了。
  • 豆瓣評分7.7,《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為什麼能夠打動你我?
    雖然國內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正在火熱上映中,上映7天斬獲近6億票房,票房大爆,從臺灣到內地,一直備受關注,票房也不負眾望,可是口碑卻慘遭撲街,豆瓣評分已經跌至4.9分,而反觀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豆瓣上7萬多人打出了7.7分的不錯分數,更是感動了許多觀眾,這部2009年的影片,為什麼能夠打動你我呢?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破,口碑打吐槽,網友:毀了三觀
    作為韓國同名電影的翻拍,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自第一次宣布引入中國以來就備受關注,甚至達到了影迷期待在電影上映前先看的局面。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結局有彩蛋嗎?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好看嗎豆瓣評分
    一別2018年初的《前任3》,在映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再次讓人感受到了兩個世界的存在。這個世界裡的人罵聲一片,而另一個世界裡,眾人正為之淚流滿面。被席捲的不光是內地,去年年末在臺灣地區上映,結果成了臺灣地區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在香港上映後的票房同樣恐怖,如果把觀眾的淚水都收集起來,估計也輕不了多少。在票房黑馬一騎絕塵之後,留下了一道長長的足跡。這道足跡,剛好是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一面是電影裡的金句「原來習慣孤獨,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抖音裡刷屏;一面是知乎裡「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我買票進了電影院」。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催淚票房冠
    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白色情人節3月14日這天正式公映,這部電影唯一的觀影提示就是帶夠紙巾,而電影上映後得到最多的評價也就是「催淚」「好哭」。這部電影以狗血的劇情獲得了最好的催淚效果,這部電影翻拍韓國同名電影並獲得了中國臺灣華語電影票房冠軍獎。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奪冠 《過春天》口碑不俗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不俗。上周五上映的《過春天》《陽臺上》《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小而美」的它們就跑出了各自的姿態:它們中有口碑強悍的硬核劇情片,也有因表達和視角獨特而引發爭議的「異類」,還有擊敗《驚奇隊長》拿下當日票房冠軍的新晉爆款……這三部片都值得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