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這段時間都宅在家裡。這樣的背景下,看文藝片是很好的選擇。文藝片的那種文火慢燉,更能讓人明白生活的真諦,增加一份淡然。
去年的3月份可以說是華語片的文藝月,不僅有張猛的膠片電影《陽臺上》,口碑爆棚的處女作《過春天》,還有在柏林斬獲兩尊銀熊獎的《地久天長》。
對於不少影迷而言,似乎很忙碌,看著滿滿一桌子豐盛的菜餚,卻無從下手。
實際上,這三部電影在市場上的關注度並不高。反而,前期被忽略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搖身一變,成了檔期內的黑馬,飆升之勢更是壓過了同期漫威大作《驚奇隊長》。
上映第一周,《過春天》只拿下700萬票房。為什麼這麼羸弱?難道是因為演員卡司不行導致的?那同檔期的以新生代演員周冬雨被宣傳噱頭的《陽臺上》又該如何講?票房更慘,不足400萬。
另一邊在柏林感動一大片媒體的《地久天長》,3天點映也僅斬獲300萬出頭的票房,對比預期相差甚遠。
我們回顧一下19年年初的時候,一部《地球最後的夜晚》打破了國內文藝電影的天花板,但這第一季度還沒過完,類型片的票房就如同《地球最後的夜晚》單日數據一樣,急速跌停。還有人站出來質疑《過春天》《陽臺上》這兩部電影的宣傳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文藝片到底該怎麼宣傳?
《陽臺上》《過春天》的「春天」呢?
首先,有一個問題,我們很難去定義什麼是文藝片。但是在大眾影迷的眼中呢,已經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共識,那就是影片本身具備一定的小眾情懷,同時呢還極具表達欲望。該種類型片一般比較寫實,在市場上的流行度並不順暢,最後還給大眾留下一個印象「看不懂」。
可是,近幾年的《二十二》《岡仁波齊》獲得的成績也是不錯的,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到文藝類型片的曙光。
借用徐崢的一句話,現在是好電影的春天。
但是,文藝片的道路似乎不是那麼的一帆風順。我們以前經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現在的好電影好作品還是需要擴大宣傳以及被傳播,而不是成為珍藏品。無論什麼樣的作品,拍得再好也得有宣傳,必要的宣傳,才有更多機會讓人們看到它的閃光點。
簡單的復盤《陽臺上》和《過春天》的宣傳,其實超簡單,先是傳統物料的發布,再舉辦發布會還有點映活動。從宣傳上,我們提取兩部電影的關鍵詞——
《過春天》:不一樣的青春片、品質、處女作;《陽臺上》:周冬雨、膠片電影、暗戀
大家看到這些關鍵詞有什麼印象?似乎過於平淡。
我們再看這兩部電影在當時的網絡口碑,《過春天》的豆瓣成績是8.0,貓眼成績是8.1,淘票票則是8.3;《陽臺上》就慘澹一些,豆瓣6.1,貓眼5.2,淘票票6.1,整體也就在及格線上下徘徊。
從評分上而言,《過春天》還可以靠口碑營銷一波,以此獲得更多影迷的關注。可是適得其反,營銷沒做出去,還引起了一群業內人的不滿,更甚至有人吐槽這是連環畫式的宣傳。
其實兩部電影這一次都還不夠接地氣,《過春天》在宣傳上挺用心,但就是缺少一次比較關鍵性的營銷事件。我們對比同期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他其實也沒有過多的宣傳,甚至在宣傳上的周期比這兩部電影還要短。
但是有一點,電影上架之後,宣傳方開始效仿《前任3》,先是在抖音和其他新媒體平臺創造了「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帶紙巾」的話題,再引入一大批女性觀眾看完這部電影痛哭流涕,沉浸在痛苦之中的視頻,這給到了很好的效果。
吐槽《過春天》也不是沒到道理,宣發上真是一言難盡,眼看著票房不行,就開始放出情色的物料打擦邊球,電影裡的點睛之筆,那麼好的一場戲,竟然成了博眼球的噱頭。
這也是類似小體量電影的難點,他們不屬於那種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類型片。就拿《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來說,後者只是想讓你哭,非常簡單粗暴,反應給觀眾的也很直觀。
文藝片出圈,作品硬還是營銷硬?
我們通過票房可以看到,前期幾乎無宣傳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成功脫穎而出。
那麼,到底是什麼群體在關注電影呢?
根據官方數據,我國電影票房的貢獻者主要集中在90後,隨後才是85還有95。所以,文藝片的定位標準不應該只是少數,而應該面向主流的社會新青年群體,從主流的觀眾去下手。
內容決定了必須圈層去發展的文藝片,似乎短時間內很難找出一個好的營銷模式去複製。
對於一般觀眾群體而言,演員卡司陣容會吸引到他們走進電影院,但是現今話題度也同樣重要並影響著大家的觀影選擇。非常好的案例《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前頻繁刷抖音和朋友圈,給到大家一種「一吻跨年」的錯覺,其實只是一張海報,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觀影興趣。
但是這樣的營銷不是每部電影都可以去做的,畢竟也得和自身的內容掛鈎,否則大家走進電影院,看到不一樣的內容也會炸鍋。
文藝片其實一直在想方設法讓自己出圈,最典型的《百鳥朝鳳》,製片人方勵在直播間的一跪,成功出圈。電影票房從最開始的300多萬,直接飆升到了8600多萬。雖然這種行為不值得推廣,但是電影的品質本身就很好嘛。
隨著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短視頻、直播等等,對於文藝片來說,必須要好好利用這些新媒體以此來獲得更多觀眾的認知。正是這些平臺,才可以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熱門話題,才能讓電影在上映期間保持熱度,把觀眾「引流」到電影院去。
《過春天》其實還挺不錯,品質出彩不必說,宣傳上主打「不一樣的青春片」也很巧妙。但也得考慮市場環境,這幾年狗血的青春片還少麼?觀眾早就免疫了。接著,它又開始像《七月與安生》一樣,提煉出另一個自己的情感共性。但是,還是差點火候,無法走進觀眾的內心。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可能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綜合來說,適當的藉助情感、文化,去尋找電影和受眾人群的共鳴點,以此創造熱門話題對於電影的營銷還是非常關鍵的。《芳華》時候,創造了「給父母買一張電影票」的宣傳話題,以此打開了中老年的觀影受眾;《岡仁波齊》時候,抓住了對朝聖有深入理解的類型觀眾群.....
當然,前提是作品質量得過硬啊。而且在這個好作品越來越多的時代,電影宣傳上著實得好好下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