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照相機和複印機,馮承素是如何臨摹《蘭亭集序》的?

2020-12-22 一人筆記

這是《書法問集》677篇,原來題目這樣:古代沒有照相機和複印機,馮承素是如何臨摹王羲之《蘭亭集序》的?

我是一人。這個是古代的傳統技法,只不過現在使用不到。

【古代有很多傳統技法,馮承素使用的雙鉤描摹「複製」《蘭亭集序》。】

書聖王羲之和《蘭亭集序》,可以理解成書法的代筆。

說到書法家一般都會想到王羲之,說到帖子一邊都會想到《蘭亭集序》。

上圖就是《馮摹蘭亭序》卷,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

書法史普遍認為馮承素版的《蘭亭集序》,尤其馮承素使用的技法為了復原。

馮承素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基本上沒有個人的風格。這是馮承素的版本為什麼是最好的《蘭亭集序》臨本。

馮承素才用的是雙鉤臨摹法,我們不可能知道唐朝時期一模一樣的「雙鉤臨摹法」。我們可以找到較為相似的,描紅的臨摹本。

先把《蘭亭集序》的真跡描出了,然後再填墨。就是使用這樣不是寫字的方式,才能夠「複製」出《蘭亭集序》。

【一人有感】

練習書法比較不推薦的方式,就是描紅填墨。

臨寫《蘭亭集序》最好的方式,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認真學習書法,那麼不要描紅臨摹。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相關焦點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二講
    馮承素版《蘭亭序》引子《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幾經周轉,其真跡還是遺失於歷史的長河中。千百年來,《蘭亭序》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其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其實,還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歐陽詢臨寫的《定武本蘭亭序》和褚遂良臨寫的《蘭亭序》,三個版本各有特點,大家可根據自己的喜愛去選擇。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三講
    神龍本《蘭亭序》局部引子《蘭亭序》,全稱為《蘭亭集序》。該《序》是「書聖」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所書。一千多年以來,《蘭亭序》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也叫神龍本《蘭亭序》。該版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其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中部分繁體字
    對於初學行書的愛好者,想學習行書,其實也是要從臨摹古帖開始,行書其實也有很多風格,也有很多古帖可以選擇,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董其昌的《琵琶行》、米芾的《蜀素帖》等等,如下圖所示。馮承素版本《蘭亭序》
  • 《蘭亭序》成也李世民,敗也李世民
    參會的有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眾人臨流做詩,抄錄成集,最後邀請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來記錄這次雅集,也就是當今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由來。《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據說王羲之酒醒後又重寫了好多遍,但終究都不如原作。
  • 《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出土,透露了什麼?
    被譽為蘭亭諸版本中「最精妙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引萬千蘭粉無限感慨蘭亭風骨就目前所知,馮承素史料不多,解讀有限。2009年陝西長安出土了《馮承素墓誌》,作為著名的《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立即引起了書法家、史學和考古界乃至文學界的關注:有《蘭亭序》原跡蹤跡或線索麼?
  • 《蘭亭序》10種
    、最流行、最廣為臨習的《蘭亭序》,當然是唐代馮承素摹本,該版本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該摹本無論是從字形,還是神採,被公認為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
  • 【經典臨摹】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指南
    蘭亭」有虞世南、褚遂良臨本,馮承素摹本,歐陽詢的臨本早已不存,拓本稱「定武蘭亭」,翻刻本有數十種之多。所謂「摹本」,亦稱「搨本」或「雙鉤廓填」,是指把紙或絹復在真跡上,向光照明,以細筆鉤出字的輪廓,再於空心字中填墨,高手於遊絲牽連、墨色濃淡也能填出,毫髮不移,與珂羅片或水印木刻效果相信,下真跡一等,此為唐人絕藝,臨本不免滲入書家已意和個人風格,與真跡很難完全相似,故馮承素摹本最真切地保存了蘭亭原跡的風貌,為後人所一致公認。因此本書以馮承素摹本(神龍本)為資料,進行點畫和結體的分析。
  • 「複製」蘭亭的馮承素墓誌出土,透露了什麼?
    「最精妙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引萬千蘭粉無限感慨蘭亭風骨,對話千年就目前所知,馮承素史料不多,解讀有限。2009年陝西長安出土了《馮承素墓誌》,作為著名的《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立即引起了書法家、史學和考古界乃至文學界的關注:有《蘭亭序》原跡蹤跡或線索麼?有馮氏其他書法作品麼?唐太宗說了啥?」都成為大家議論焦點。
  • 聚焦乾貨 《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驚天出土,秀雅楷字首亮相!
    蘭亭風骨,對話千年就目前所知,馮承素史料不多,解讀有限。2009年陝西長安出土了《馮承素墓誌》,作為著名的《蘭亭序》神龍本作者,馮承素墓誌的出土,立即引起了書法家、史學和考古界乃至文學界的關注:有《蘭亭序》原跡蹤跡或線索麼?有馮氏其他書法作品麼?唐太宗說了啥?」…成為大家議論焦點墓誌有蓋,兩石都為青石材質,正方形,邊長五十四釐米。志蓋刻有「唐故中書主書馮君墓誌之銘」十二字篆書,四剎飾以蔓草紋。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注釋】①契:古代的合同文書,左右兩份,中間切斷,雙方各執一份,以作憑信。後來用來比喻符合、契合的意思。②喻:通「愉」,愉快,愉悅。③一死生:把生和死同樣看待。一,認為一樣,同樣看待。④彭:彭祖,傳說中的長壽之人。殤:夭折。
  • 歌曲《蘭亭序》於文華演唱 濮存昕朗誦
    歌曲《蘭亭序 上巳》演唱:於文華 朗誦:濮存昕 作詞:王羲之 作曲:戴於吾 編曲:尹鐵良收錄在《國學唱歌集——中國節日之記憶》專輯中專輯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記憶,它代表祖先卓爾高越之智慧與民族溫純真善之情感
  • 漫談324字的《蘭亭集序》
    ▲ 點擊上方關注 美術報,分享美的一切馮承素 蘭亭序 摹本《蘭亭集序
  • 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指南
    所謂「摹本」,亦稱「搨本」或「雙鉤廓填」,是指把紙或絹復在真跡上,向光照明,以細筆鉤出字的輪廓,再於空心字中填墨,高手於遊絲牽連、墨色濃淡也能填出,毫髮不移,與珂羅片或水印木刻效果相信,下真跡一等,此為唐人絕藝,臨本不免滲入書家已意和個人風格,與真跡很難完全相似,故馮承素摹本最真切地保存了蘭亭原跡的風貌,為後人所一致公認。因此本書以馮承素摹本(神龍本)為資料,進行點畫和結體的分析。
  • 馮承素的楷書不是吃素的
    唐朝的書法家馮承素,奉敇仿了一幅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後人稱為最接近王羲之《蘭亭序》真跡的草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千載蘭亭 百世典範
    唐太宗取得真跡後即命宮廷供奉搨書人趙模(六二七~六四九)、韓道政(生卒不詳,太宗時人)、馮承素(六一七~六七二)、諸葛貞(生卒不詳,太宗時人)各摹數本分賜皇子、諸王及近臣,以便之學習;又令書法名家歐陽詢(五五七~六四一)、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褚遂良(五九六~六五九)等人的臨摹。唐太宗一生精研《蘭亭序》,從現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的唐太宗《溫泉銘》碑刻拓片可知其書法造詣極高,受《蘭亭序》影響很大。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下)
    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哲學、文學、藝術等是每一個民族的思想載體,靈魂的符號,文明的顯現和表達。在世界文明史中,華夏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被割離和斷開的文明。華夏文明一直對世界文明貢獻著它的燦爛光芒直至今日,以至後世千秋。
  • 看唐太宗堂堂天子如何把《蘭亭集序》搞到手的
    《蘭亭集序》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禊序》、《臨河序》等。《蘭亭集序》,以短短三百二十四個字,描述了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作者在浙江紹興市郊的會稽山陰蘭亭,與謝安等四十一位文武官員,飲酒賦詩,暢遊山水的歡樂心情。
  • 馮承素的楷書?《馮師英墓誌》:字裡生金,行間玉潤,溫雅明麗
    馮承素是書法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他曾經奉旨勾勒摹王羲之《蘭亭序》數本,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蘭亭序》唐代臨摹墨跡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和馮承素的摹本,其中以馮素摹本最為有名,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因為這摹本的卷首有「神龍」二字,所以又稱馮承素摹本為「神龍本」或「神龍蘭亭」,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蘭亭序》: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王羲之
    但那又如何呢,又沒人聽他的。他也不再講命運不公,世人眼瞎,反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有熱血有才華,卻碰上傻逼老闆的事情,古來有之,不稀奇。魏晉名士,喝酒嗑藥,過一天是一天。總想著,既然儒家的理想已經變成虛偽手段,往「治世養民」的理想上啐一口,也是與虛偽劃開界限。痛心疾首了,面上也還要瀟瀟灑灑給這個爛透的世界陪葬。
  • 關於書法神品《蘭亭序》之美,請看這位高手的總結篇
    後人摹本馮承素,雙溝描摹是非凡。吾輩理當多臨摹,傳承國粹多弘揚。蘭亭序集全文如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翻譯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