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臨習指南
今行之於世的「蘭亭」有虞世南、褚遂良臨本,馮承素摹本,歐陽詢的臨本早已不存,拓本稱「定武蘭亭」,翻刻本有數十種之多。其中馮承素摹本於「永」字旁有「神龍」半印,神龍乃唐中宗年號,是斷為唐摹的確證。所謂「摹本」,亦稱「搨本」或「雙鉤廓填」,是指把紙或絹復在真跡上,向光照明,以細筆鉤出字的輪廓,再於空心字中填墨,高手於遊絲牽連、墨色濃淡也能填出,毫髮不移,與珂羅片或水印木刻效果相信,下真跡一等,此為唐人絕藝,臨本不免滲入書家已意和個人風格,與真跡很難完全相似,故馮承素摹本最真切地保存了蘭亭原跡的風貌,為後人所一致公認。因此本書以馮承素摹本(神龍本)為資料,進行點畫和結體的分析。 神龍本蘭亭,紙本,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24.5×69.5cm,故宮博物院藏,元郭天錫跋曰:「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書人真弘文館馮承素等,奉聖旨於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遂定為馮承素所摹,此帖曾入宋高宗內府,元初入郭天錫手,明代藏於楊士奇家,後又藏於王濟處,後歸項元汴,清初遞藏於曹溶、陳定、季寓庸諸家,乾隆時入藏內府,《珊瑚網書跋》、《平生壯觀》、《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編》等皆有著錄。歷代贊《蘭亭》者不知凡幾,今略舉一二,唐孫過庭曰:「但王右軍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此如《蘭亭序集》斯並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既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耳。」米芾曰:「天下法書第一。」明董其昌曰:「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正鋒取動,側筆取研,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作為王羲之行書代表作,其用筆之隨勢而變,酣暢婉轉,左右映帶,使沈靜與流美相一致,輕畫與重畫相和諧,字的結體能各盡其態,忽而相揖,忽相讓,忽而放縱,忽而收斂,盤旋、曲折,千姿百態,虛虛實實,似欹反正,既無過當,亦無不及,增之失於有餘,損之失於不足,得八面變態之妙。其章法因出於草稿,信手而書,無心工拙,塗竄之餘而筆黑蕭散,得意之態躍然紙上,自有天然奇趣。
世稱羲之善用內捩法,故腕力勁健、落筆詳舒,尖、逆、側、中鋒隨心所欲,然又得中和之美,無偏勝這弊。其書實看難知奧妙,須經反覆臨摹和品味,則處處藏機巧,筆筆有情趣,內涵深沉,賞心悅目。學蘭亭者往往初不經意,越深入則越有趣味,得其百分之幾即可稱為知筆,若得其百分之幾十,定當名世,請學而試之。趙孟頫臨《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的基本風格
關於王羲之書法的基本風格,歷來都有定評。雖說象《蘭亭序》這樣的劇跡其可靠程度尚有疑問,但對大王書風的繼往開來之功,卻是無人能予以否定的。《蘭亭序》在真偽方面的爭執,並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秀的學習範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與漢、西晉的其它書法作品相比, 《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墨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清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飄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於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徵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基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強調主動追求,強調風格的個性,強調技巧的豐富性,使《蘭亭序》、《奉橘帖》。《得示帖》、《喪亂帖》等體現了一脈相承的魏晉式審美風度。對於學習行書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這方面的追索與體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不妨說,行書之學大王,成功與否的標誌即看學習者能否淋搞盡致地、深入細緻地把字帖中最細膩的用筆動作和線條效果表現出來。粗率的臨摹決然得不到真諦, 而絲絲入扣的體察與反映,則是熟練掌握大王書風的第一個步驟。此無它,因為《蘭亭序》本身就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高層次發展一一我稱之為是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美的審美發展。在唐人的書論中,大王式的風格被冠以一個純粹褒義的詞: 「巧媚」。《蘭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 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嘆為觀止的,它標誌著書法從蓽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而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成熟,因為我們希望能由此而進入書法(行書)的技巧王國。
《蘭亭序》的「巧媚」與它的細膩特徵,在與被翻刻的《聖教序》相比時呈現得更為明顯。柔軟的毛筆與堅硬的刀石相比,後者畢竟會更趨向規範化的處理,而這對細膩而言卻是個大損害。由是,學《蘭亭》者似乎更應該注意和了解這一特定現象,把握正常學習方式。說學《蘭亭》是因為它被封為「天下第一行書」,這自然是毫無意義的空泛話,藝術是沒有「天下第一」的。但學《蘭亭》是為了掌握它那種精巧的筆法,掌握儘可能多的技法語彙,這卻是每個學書者應該建立起的學習觀。
《蘭亭序》的用筆分析
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學書者對此應該加以特別注意。我們在《蘭亭序》中發現用筆上的兩個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乎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
以「映(暎同映)帶左右」四字為例(圖一)。
映字中曲「央」的橫折豎一畫,按正常寫法應是先頓後再行筆,但在《蘭亭序》中這一畫開頭的一頓變成了帶筆,而頓筆卻被移到折的部位 「左」字的末筆一橫是一個很明顯的從輕到重、從帶到頓的漸進過程,頓挫的趨向是十分明顯的。「右」字的第一橫畫則在起筆部位有個微小的頓,象這樣不同起筆的不同頓法,體現出《蘭亭序》對橫筆處理的豐富意蘊。按照書寫心理活動狀態來看,不同輕重的頓,體現出不同的心理軌跡,故線條力度的變化使書寫時心理變化顯得富有立體感。
線條的多變則可看「帶」字,頭部四個豎筆<圖二)兩直兩曲,如果把它分成四個由直向曲的層次,則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絕不生硬板滯。而即便是①的直,在頭部也有意使之彎了一下,與其餘三直筆協調起來,構成整體效果。從直線到弧線,線形在依次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嚴謹的序列為限制的。我想,作為學書者而言,對於這樣的臨摹要求,至少應該從幾個方面先檢驗一下自己:A,能不能發現這四根線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變化的規圖律即四個層次一——它有內在的聯繫;C,能否用動作把它 們都準確地表現出來;D,表現的層次是否與原效果基本相似。只有看假了並表現出了這些效果,臨摹也才算是有所收穫的。
用筆的強調頓挫,說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節奏感的問題。在把握線條表現力的時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問題,是如下一些: 1,不注意頓挫動作,平畫過直。 2,注意了頓挫,但卻過分誇張,掌握不好每—頓挫的「度」該用三分力卻用了八分力,破壞力與節奏的和諧。3,也能掌握頓挫,但卻抓不準部位,應該在線條的四分之三部位開始頓,卻在開始就頓了。任何一種頓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線條平面上才有意義,不然,感覺再好的動作也還是產生不了優美的效果。
每一根線條都包涵了三個方面的課題;線質、線形,線律。以上只是抽出一個例子進行剖析,如果能觸類旁通,用這一辦法去看其他字和線條,漸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審視習慣,則對線條風格就會有—,種反射,這是彌足珍貴的。
《蘭亭序》的結構特徵
從結構造型角度來看《蘭亭序》,則它的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的特徵是一日瞭然的。 四平八穩的館閣體式楷書當然微不足道,就是行書或行楷,也有許多僵滯板結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態。趙孟頫臨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極,但他自書的如《膽巴碑》等碑帖卻很是平庸,以它作為《蘭亭序》的參照系倒是頗能看出其中端倪來。 以「惠風和暢」四字為例(見圖)。
「惠」字的頭部向左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幾乎造成一種結構之間的錯位,各部分之間的中軸由垂直變成了傾斜。而「風」字則利用橫畫的右上聳起』,造成與「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種欹側效果。 「和」字分左右兩個部分, 「禾」旁拉長成縱式, 「口」則放扁成<BR>橫式,造成在一個字中的縱,橫交叉。至於「暢」字,則是一種斜向的頭尾交叉, 「申」與「易」兩部分正好構成兩三角形式的對位,但按照標準寫法,它本來應該是兩個長方形之間的簡單組合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四個字的體型結構截然有別——貫穿於整個主軸線的對比效果。
很難說在與時會有這麼複雜的構思和匠心經營,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一『見鍾情而已。但我以為這是個極好的分析辦法:我對結構採用中軸與板塊分析相結合的辦法。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對各種錯綜交叉的線條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線條並加以歸納的話,我們會對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無從下手。 自然更無法保證學習的效率了。 漢字結構本來是一個穩定的標準形。每個字都富於一種建築意蘊,空間的架構與排疊處理完全與建築原理相類似。但僅僅把《蘭亭序》等書法劇跡的結構美作如是觀是很不妥當的,書法結構的魅力是在於它能有節制地打破這種標準形,在標準的規範中滲入每個藝術家個人的創造意蘊。從而把書法結構的原理從平正引向平衡一一我們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穩、均勻整齊; 而在後者中則看到一種不平中求平的拉力與張力。平衡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它不平正,唯其有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個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類於天平,而平衡則近於秤。
在標準形中追求藝術形,這是書法的根本目的。以上所述「惠風和暢」四字看來,我們只有真正觀察並理解了這四字的不同結構處理的「變格」,我們的臨摹也才是有意義的。細緻入微的。而一旦再把這種對藝術型結構的領悟與對線條美的領悟結合起來,構成對《蘭亭序》的總體感受與把握時,學習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了。
第一章第一單元:點
反捺點:最後一筆逆鋒入紙後,力量由輕到稍重,然後筆略向下拖,回鋒收筆,似反捺寫法。
曲頭點:筆鋒入紙後,向右彎曲鋪毫,重按後回筆出鋒。
長點:外字的最後一筆,捺改為長點,筆入紙後向右拉長,再將筆下頓收鋒。
斜點:尖鋒入紙後,向右向下重按鋪毫,再將筆向左上回鋒至腹部收筆。
帶右點:豎直下筆,按後將鋒從腹中挑出,帶寫出右點,寫時筆鋒橫向行走,第一點重,第二點輕。
蘭葉點:次字最後一筆,尖鋒入紙後重按鋪毫,再將筆略提從中間出鋒。
出鋒點:筆入紙後,順勢一頓,即將鋒帶出,露出鋒尖與下一筆有連之勢。
平點:尖鋒入紙後,筆平行向右鋪毫,再略向下於中腹出鋒,形似短橫。
橫四點:橫四點,每點都極清楚,然又每點相連,其勢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橫三點:歲字中間是橫三點,首兩點都從腹中出鋒帶右點,最後一點出鋒上挑,以寫戈筆。
二點水:上點出鋒帶出下點,轉鋒提筆向右上挑出。
上下點:上下兩點相互呼應,上點出鋒即成下點起筆,上點略輕,下點略重,反之亦可。
橫波點:然字四點,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濤,曲折多姿,最後一點略重回鋒。
隼尾點:最後一點取隸法,筆在中間作一重按,然後突然上提,以筆尖出鋒,如鷹隼之尾。
三點水:首點出鋒帶出次點次點與末節點相連,末點按後上挑,其勢一氣呵成。
左右點:左右兩點,作遙相呼應之勢,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穩。
第一章第二單元:橫
仰勢橫:所字上橫呈上仰之勢,使字更是豐滿,穩固。
下挑橫:長字中間長橫行筆至收鋒處,將筆鋒向下挑出,以便連寫下部點畫。
垂頭橫:共字第一筆起筆呈反方向筆由下向上,用腕力寫成有彈性的橫畫,其鋒外露,收筆回鋒。
露鋒橫:尖鋒入紙,其鋒外露,行筆由輕至重,最後鋒尖略上提後下按,回鋒至橫越畫中間。
重橫:於字兩橫稍短,用筆較重,因此字點畫少,點畫粗壯,使字穩重有力。
上挑橫:第一筆橫畫向上傾斜,收筆處向上挑出,以便寫長撇。
波折橫:此橫亦用腕的翻動,輕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筆回鋒,使線條生動活潑。
帶鋒橫:發筆處承上一筆的出鋒搭勢後轉筆寫成橫畫,所以又稱「搭鋒」,變化在發筆處。
下凹橫:未字兩橫都有下凹之勢,尖鋒入紙後筆向下拉後再向上斜行,使線條呈下凹狀。
輕重橫:尖鋒入紙後,筆右行時用力由輕至重,收筆回鋒。
第一章第三單元:豎
曲頭豎:最後一筆豎畫在筆尖入紙後,利用腕力向左稍彎後再向右迂迴行筆,故此豎頭有曲折。
懸針豎:豎畫之懸針,筆鋒逆入後,調整至中鋒則順勢直下,出鋒處提筆空收,使鋒尖能尖銳,飽滿,不能飄浮。
弧豎:最後一豎,勢向右凹,形成弧曲使整個字更顯風神。
垂露豎:起筆逆入後,著力下行,收筆時筆鋒回入畫中,使頭部圓潤,如露珠下垂。
並列橫:數橫並列有輕重,長短,仰覆之變化。
重輕橫:此橫畫行筆逆入後,立即鋪毫重按,然後右行時,由重轉輕,收筆處略重回鋒。
短豎:人字旁左豎,行筆短促,力量稍重,使右旁點畫雖少仍是穩固。
反筆豎:此長豎起筆處作由右向左的反方向,以示與其他暢字用筆之不同。
開叉豎:羲之寫蘭亭用的是鼠須硬毫,故偶有開叉,此筆不必強求,也無法強求,應順其自然。
相向豎:左右兩豎作相互對峙,相互包圍之勢,使能相互呼應,名曰相向。
並列豎:數豎並列,在起筆方向,長短,粗細等方面都有變化,使參差不齊,變化複雜。
帶鉤豎:行書用筆動蕩感極強,此豎畫至出鉤處向右上鉤出,既不作懸針,亦不作垂露。
露鋒豎:作字左豎露鋒入紙,作彎勢下豎,收筆回鋒。
相背豎:左右兩豎都有內凹之勢,作背靠背狀,名曰相背。
第一章第四單元:撇、挑
平撇:第一筆屬平撇,筆鋒逆入後向左平的撇出,線條飽滿而出鋒銳利。
斜撇:用筆取逆後,筆鋒向左斜出,勢微曲,壯健有力,力送鋒尖,沉穩不飄。
長曲撇:此撇長而微彎,其勢先直後向左撇出,極為醒目。
短撇: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鳥啄木。
尖鋒撇:此撇尖鋒入紙後,迅即鋪毫,然略彎撇出,頭尾都尖,中間厚重。
蘭葉撇:此長撇,入鋒略重後即向左下行筆,其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後很快撇出,飄逸如蘭葉。
回鋒撇:在撇至出鋒處,忽作收筆,使頭呈圓形,力聚於中,十分厚重,含蓄。
曲頭撇:左撇頭呈彎曲,其形折,出鋒處上鉤。
曲折撇:此撇長而中間有曲折,可見行筆之波動出鋒處又戛然而止,回筆收鋒,很含蓄。
弧撇:此撇起筆逆入後,豎直而下即向左推出,出鋒尖利,中間有很大弧曲,此撇線條渾厚。
帶鉤撇:此撇由重至輕,至出鋒處突然折鋒鉤出,出鉤處稍作發力。
反撇:此撇呈反勢,接出鉤的牽絲,筆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轉折處的輕重不易掌撐,難度很大。
開叉撇:此撇出鋒處筆鋒開叉,行筆重而出撇快,筆又硬,故偶然開叉,不必故意為之。
並列撇:三撇並列,方向和輕重都不雷同,不使刻板。
回鋒挑:和字左挑,實是兩筆,先行筆向左下折鋒,由原路向右上挑出,是先回鋒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強。
短挑:挑法用力在起筆處,得力在出鋒處故應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頭挑:女字上挑起筆時,筆由下向上,有一牽絲露出,故其頭下垂。
長挑:或字下挑長而有曲,出鋒處與撇相呼應。
第一章第五單元:鉤、折
豎鉤:先作豎畫,至出鉤處,鋒略上提,使得力得勢後向左鉤出。
心鉤:尖鋒入紙後,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筆,漸行漸重,至出鉤處最重,出鉤時作頓挫,得勢後向左上順勢鉤出,此鉤宜稍長。
戈鉤:筆鋒逆入後,引筆作斜勢下行,中間微彎但不能太彎,至出鋒處蹲鋒得勢上鉤。
豎彎鉤:豎彎後向右橫畫,漸行漸重,在出鋒處,先蹲處得勢,迅速向上略外傾地鉤出,鉤很厚重。
背拋鉤:即風字右邊的橫折右斜鉤,此筆宜筆勢帶側,用腕力打彎,順勢斜出,使鉤飽滿有力。
蟹爪鉤:逆鋒入紙後先寫豎畫,至出鉤時將筆向左平推,然後再向上鉤出,形似蟹爪,此筆是王書的特色。
圓曲鉤:最後一筆,接橫畫後,順勢豎下,由輕至重,其勢彎圓,再順勢出鉤,極為自然。
橫折豎鉤:月字右半,先寫橫畫,折後寫豎畫,其勢微彎,頓後上鉤。
橫鉤:長橫至折角處,提筆後重按,調正筆鋒後向左鉤出。
下垂鉤:此鉤的特點是出鉤時,筆順勢下垂出鋒,與圓曲鉤略同。
回鋒藏鉤:最後一筆原是豎彎鉤然此處並不鉤出,而似寫一橫出鋒處回筆將鋒藏入畫中。
平鉤:最後一筆也是豎鉤,然此鉤是向左平推而出,有託住上部之意。
橫折:橫畫行筆至轉彎處,作提按圓折直下,轉折不露圭角。
豎折:先作豎畫,至轉折處作頓挫提按,折鋒向右,如寫橫畫,收筆回鋒。
左斜折:最後二筆,逆鋒入紙後,向左微斜而下,轉折後向右作點畫。
右斜折:橫畫行筆至轉折後,向內微斜而行,然後出鉤,其折圓渾。
第一章第六單元:捺
平捺:逆鋒入紙後,即向右行筆,一波三折,頓後將鋒平出,此捺勢甚平。
斜捺:尖鋒入紙後,即鋪毫重按,向右下行筆,頓後出鋒,此捺勢斜甚有力感。
回鋒捺:此捺與平捺相似,然行筆輕重有變,出鋒處並不捺出,而是回筆將鋒收入畫內。
帶鉤捺:最後一筆是長捺,出鋒時筆略向下帶出,有一小鉤。
長點捺:最後一筆以長點代捺,筆由輕而重,再回鋒收筆,頭是圓形。
隼尾捺: 最後一筆如捺如點,筆在中間作一頓挫,突然筆出鋒,露出鋒尖,如鷹隼之尾。
反捺:此捺作反勢,逆鋒入紙後,筆向上凸起鋪毫,然後向右下行筆,出鋒處筆又內拗而出,其形與一般捺相反,也需有高度的行筆技巧。
短捺:最後一筆逆入後速行向右下迅筆,稍作提按即回鋒收筆,行筆短促有力,但捺的動作已全部完成。
重捺:最後一捺為與上兩筆相襯,故行筆特重,中間提按也不明顯,出鋒時突然將筆提出,略露鋒尖。
波折捺:此捺行筆時起伏波折,收筆回鋒。
曲頭捺:起筆處行筆曲折,然後再波折作捺,捺勢圓潤,鋒也作收。
蘭葉捺: 此捺行筆勢甚平穩,惟頭尾輕,中間略重,也似蘭葉寫法。
平頭捺:此捺亦很有特色,其頭齊平,也顯穩重,然行筆較難掌撐。
弧彎捺:捺的變化極多,可輕可重,可長可短,出鋒可露可不露,此捺用筆圓潤,勢成弧彎。
第二章第一單元:點畫聯繫
橫聯橫:
『目、言』中間兩橫形斷勢連,短而有力
『坐、無』兩橫都有牽絲相連,上橫短下橫長。
橫聯豎:
『地』橫畫收筆處筆上翻連著寫豎,有牽絲露出,『古』橫豎筆熱不連,『林』於橫畫收筆時帶著寫豎,『清』第三橫收筆處上挑寫豎。
橫聯鉤:
『茂』橫後連寫戈鉤,『將』長橫收筆時將筆從原線內回至中間寫豎鉤。『長』長橫後順勢寫豎鉤,『宇』橫後將筆上翻,從右方直接寫豎鉤。
橫聯撇:
『者』橫後順筆連著寫撇,其撇不出鋒。『左』橫的上挑反筆向左撇出,其撇出鋒。『俯』橫後收筆處反筆寫撇,『天』橫畫挑出寫長撇,勢連筆不連。
橫聯點:
『歲』中間橫後連寫三點,『領』中頁字上橫收筆時筆從原路回鋒至中間寫點。『年』字第二橫後也以此法寫點,此連法外形不露,不見牽絲,『跡』橫與點有牽絲相連。
豎聯豎:
『曲』兩豎的起筆變化明顯,『其』兩豎都是從左起筆,左豎低右豎高,『修、形』兩豎起收筆完備,寫得都很果斷有力。
豎聯橫:
『至』豎後上挑寫橫,『此』左豎連著寫橫,『固』左豎與上橫都各自起筆,其形斷,『內』豎畫後回筆向上接寫上橫。
豎聯點:
『信』左豎上挑,凌空取勢,拋筆寫點,『崇』最後中間短豎後寫左右點,『外』長豎後寫長點,其形在連與不連間,『視』中示字的點附於豎上。
點聯點:
『於』上點順勢接寫下點,一向左一向右,『之』上點向左,左點上挑,『初』兩點相交,一尖一圓,一輕一重,『察』中間豎鉤後挑出左點,再遙與右點。
點聯橫:
『弦』斜點帶寫橫畫,『亭』上點重,橫畫長,『雲』點與橫之間相距較遠,此字點畫少,故意將字寫長。『詠』點與橫之間距離近,點重橫輕。
點聯豎:
『期』左點上挑接寫月字的左豎,『怏』的豎心是先寫左右點,再寫長豎。『湍』的三點水上挑寫山字的中間一豎,『仰』將上短撇寫成橫點,然後豎下。
點聯撇:
『以』點後遙寫一撇,距離拉長,字形即扁,『少』平點後上挑調正筆鋒後順勢寫長撇,『為』字上兩點後將筆上翻,以反筆寫撇,『盛』最後兩筆是點後寫撇,其勢較順。
『短』撇重點輕,字較穩固,『楔』最後是撇輕點重,因點所處位置不同,此處點重,也使字穩固,『敘』撇斜點平,利於下部點畫安排,『或』撇開後筆呈拋物線狀,寫出最後一點。
撇聯橫:
撇畫多數出鋒,與橫畫在形上的聯繫較難,順其勢而不必一定以牽絲相連,如『竹、九、託』字,而『茂』字將左撇回鋒向上連寫橫畫,是極活潑的用筆。
撇聯豎:
『俛』單人旁,撇豎不相連,形斷意連,『初』撇開輕而挺,豎重而穩,『虛』字下部丘撇後回鋒向上寫豎,形也不連,『斯』斤字旁上撇重而斜豎畫亦重,在字中為最重兩筆,很突出。
撇聯捺:
『水』撇捺相連,取勢自然,『合』字撇捺特長,很是瀟灑,『之』撇的出鋒處接著寫捺,撇由重轉輕,捺由輕轉重,『浪』撇輕而捺重,撇短而捺長。
第二章第二單元:結體變化
大小:
『攬』左小右大,有以小附大之態,『絲』左右絞絲點畫相同而一大一小,形態不同,『暎』左小右大,是以小襯大,『宙』的寶蓋極大,反覺得很穩重。
疏密:
『敘』左密右疏,相互協調,『錄』字右旁上疏下密,『抱』字相向之勢,中間疏,『極』左密右疏,使字不感悶塞。
欹正:
『俛』左正,右有下俯之勢,為欹,『悼』左正右欹,以欹靠正,『湍』左正右欹,山字特欹向右傾.
參差:
『嗟』口字上靠為縮,差字形長為伸,及伸縮之法,『蹔』(同暫)左為伸,右為縮,『稽』左低右高,使左右參差,『無』中間橫畫有長短參差,不使字平板。
輕重:
『群』上重下輕,『崇』上輕下重,『視』左重右輕,『賢』左與下重,右特輕,變化巧妙。
長短:
『時』左短右長,突出右旁寺字,『期』左長右短,不使齊平,『引』左右遙相呼應,左長右短,『觀』左長右短,相向而相偎。
寬窄::『類、朗、彭』都是左寬右窄,使字能分出主次,『攬』字左窄右寬,都是以窄附寬之勢。
高低:
『視』左旁示字的點特高,形成左高右低,『峻』左旁山字寫在高處,使字重心穩固,『初』的刀字略有升高,『騁』左低右高的形成在於右旁的撇高高升出。
相向:
『於』左旁向右上仰,右旁向左下俯,有上下相承,左右相盼之態,『抱』挑手向右,包字向左,左右相向,『暢』字左昂右俯,很是緊密,『修』字亦相向,相依,力聚於中。
相背:
『骸』左右相靠而左半左視,右半右視,『殊』的兩半是背靠的姿態,『弦』字勢有左右不顧,相背而不相靠,『陰』的耳朵向右倒,有依附之勢。
相讓:
『極』字上部收緊,以讓下面一橫,使字寫得極為穩定,『喻』的口上縮,使俞字的左撇能極舒展,『少』字中間的豎故意寫短,不與長撇相碰,『諸』字左讓。
相密:
『春』字由於三橫及撇捺都寫得靠緊,日字又上靠,故整個字十分緊密不通風之感,『盡』字點畫多,中間四點加重,更顯緊而不散。
第二章第三單元:偏旁省繁
行書第二章第四單元:筆順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導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風雅在斯——廖偉夫書法作品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