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現世,誰的價值更高一些?聽專家怎麼說

2020-12-22 野史日記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寶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中有兩件名為傳國玉璽和《蘭亭序》。傳國玉璽乃是皇權的代表,政治意義極高;《蘭亭序》則是王羲之的巔峰之作,受到後世文人墨客的極大追捧,書法造詣、價值極高,有無數的高水平臨摹版本。這兩件寶物,如果一起重新現世,在你的心目中究竟誰的價值更高呢?

傳國玉璽

秦始皇剛剛登基當皇帝的時候,作為我國第一個皇帝,他內心澎湃,覺得這樣的事情太偉大了,必須要弄一個特別的東西做紀念。這個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傳國玉璽。玉溪的材質並不是傳說的「和氏璧」製作,那只是北魏的崔浩偽造的一種說法,他在《漢紀音義》中寫道:「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而且,和氏璧的形狀想要做成大印形狀的傳國玉璽也確實非常可疑。

真正的傳國玉璽,是使用了藍田玉製作而成,秦朝的丞相李斯親自動筆寫了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本來是一件登基成為皇帝的紀念品,後來卻成為了政治傳承的信物。

後來,劉邦進鹹陽,秦始皇的孫子把它交給了進城的劉邦,劉邦接過了傳國玉璽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名正言順」,把傳國玉璽包裝成了一個王朝接替另一個王朝的證明,意思是他承接了秦朝的接力棒,從此以後,傳國玉璽成了一個王朝接替另一個王朝的標準手續,有了這個傳國玉璽,那才名正言順,如果沒有傳國玉璽而登基,就會受人恥笑。

「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到了漢朝,王莽篡位的時候,元後看著王莽來氣,一氣之下,將傳國玉璽摔到了地上,傳國玉璽嬌貴的身軀哪能抗住這樣猛烈的撞擊啊,一下就被磕崩了一角,王莽用黃金後來給鑲嵌上了,傳國玉璽變成了金鑲玉。

「王莽篡位,就元後求璽,後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到了東漢末年,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的時候,與記載一致,確實是缺了一個角。不過,傳國玉璽隨後就開始逐漸找不到了蹤跡。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主流一些的有兩個說法,一、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它玄武樓自焚給燒毀了;二、元順帝逃亡時帶入大漠。不過這兩種說法只能說是可能性大一些,但是沒啥證據能夠證明。畢竟在李從珂之前,傳國玉璽就消失不見好幾回了,到了他手裡的是不是秦始皇那顆傳國玉璽誰也說不清。發展到了後期,許多的政權為了登基,偽造傳國玉璽,本來價值連城的一個寶貝,一時間真偽難辨。

如果傳國玉璽再次出現,對於歷史意義和玉石領域來說,價值不可估量,肯定會被奉若至寶。

《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東晉的上巳日,這一天風和日麗,王羲之約了謝安等人,一批文人墨客約定來一場文化風暴。在這個文人的節日,踏青、飲酒、吟詩、潑墨揮毫,盡情揮灑著諸位的才華。

在蘭亭溪畔,王羲之飲酒揮毫,借著幾分醉意,寫了《蘭亭序》,寫就之後,王羲之竟然昏昏睡去,不省人事了。等到王羲之酒醒,再看這篇醉酒後的即興之作,竟然連本人都有些吃驚,於是他開始臨摹,卻經過數次之後,依然無法超越這篇《蘭亭序》,他毀去臨摹版本,將它仔細收藏,王羲之知道,這可能是他此生的書法造詣巔峰了。

正如王羲之所料,這篇《蘭亭序》被稱為「中國行書第一帖」,人人都希望能夠有幸觀摩一次。畢竟《蘭亭序》的藝術造詣實在太高,文中出現二十多次的「之」字,居然沒有重複,每一個都是獨特筆法,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序》一直也被王家作為祖傳的寶物,代代相傳,直到王羲之的一位後人出家當了和尚,《蘭亭序》就再也沒有後代可以傳承下去了,於是這位和尚將它傳給了自己的愛徒——辯才和尚。

辯才和尚也是一位才華橫溢之人,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代,李世民早就對《蘭亭序》十分垂涎,多次召辯才和尚進宮,可惜辯才和尚誓死不交《蘭亭序》,對李世民許下的重賞不為所動,而是希望為師傅守護好這篇傳世之作。

李世民很生氣,但是也沒殺了辯才和尚,因為辯才和尚一死,《蘭亭序》恐怕再無重見天日之時。在一次與辯才和尚溝通無果後,辯才和尚回到了寺院,多次的傳召已經讓他習以為常。這一天,來了一位書生,書生狂妄且有才華,與辯才和尚接觸之後,兩人竟然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起來,他們一起吟詩作畫,日夜不分離。

一天夜裡,二人交談甚歡,已經不似剛認識的時候那般拘謹,書生也不再隱藏,拿出了幾樣王羲之的真跡來給和尚品鑑,興之所至,居然送給了辯才和尚幾樣,辯才和尚極為感動,畢竟王羲之的真跡十分難得,一時間,辯才和尚覺得自己有王羲之至寶《蘭亭序》,卻不肯給書生一觀,實在是慚愧之極。

百般掙扎之下,辯才和尚決定將《蘭亭序》給書生一看,於是他將藏好的《蘭亭序》拿了出來給書生品鑑,書生一看《蘭亭序》真跡,大吃一驚,一直與和尚探討到深夜,直至二人酒醉睡去。等到辯才和尚呼吸均勻之後,書生竟然起來了,原來他一直是在裝睡,他急急忙忙拿起了《蘭亭序》真跡,居然連夜離開了。

辯才和尚清醒過來的時候,書生早已不見蹤影,辯才和尚知道被騙了,悔恨交加,於是飛奔出門追趕。原來,這位書生是唐朝的監察御史蕭翼,專門奉李世民之命,接近辯才和尚,伺機獲取《蘭亭序》。

蕭翼雖然得手,但是黑夜對山路不熟悉,直到天明才下到山腳,他正要離開的時候,卻發現辯才和尚已經追到了身邊,辯才和尚剛要動手,蕭翼卻拿出了聖旨,辯才和尚無奈接旨,等到蕭翼遠去的時候,辯才和尚感覺愧對師傅,又加上氣惱,口吐鮮血,不多日竟然一命嗚呼了。

李世民得到了日思夜想的《蘭亭序》,每天放在枕頭下陪伴自己入眠,他希望他死之後可以用它陪葬。但是,他的昭陵在後來被大盜盜取之後,清單之上並沒有《蘭亭序》,至於是否被藏起來,還是被武則天拿走,就不得而知了,從此《蘭亭序》去向成謎,也成了今天書法愛好者的一大遺憾。

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在各自的領域之中都屬於絕無僅有的巔峰之作,意義非凡,遠不是用錢財能夠估量的寶物。專家認為,如果再次現世,它們都是無價之寶,如果非要用金錢衡量,恐怕只有用價值連城來形容,至於誰更值錢,恐怕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估量吧。

相關焦點

  • 假如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中國歷史上,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在各自的歲月中消失,至今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到,它們分別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如果兩件國寶均被找到,誰的價值會更高?
  • 當蘭亭序遇到傳國玉璽,到底誰更值錢?答案終於被說出
    無論是傳國玉璽還是《蘭亭序》真跡,因為如果這兩件寶物之中任何一件真的被發現,那絕對是應該上交國家,精心保護的,然後放在國家博物館裡供全世界人民觀賞,而不應該被任何私人藏匿。我們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它們的價值,因為這兩件寶物根本就不該流傳到拍賣市場上,即使有人真的私藏著,也不敢拿出來拍賣或顯擺。說它們是無價之寶,因為這根本就不是錢的事。那麼有沒有別的什麼角度來衡量呢?最直觀的一個標準是玉璽是秦朝的,《蘭亭集序》是東晉的。雖然年代不是判定文物價值的唯一標準,但確實是一條很重要的標準。
  • 傳國玉璽的失落——國史七憾事
    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來、傳說和質地的好奇心。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這個損失之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來說是多麼的巨大,誰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來。而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恐怕真的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了。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歷史記載當中最為雄偉的宮殿建築了。無論是前三代還是後來直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任何古代的建築可以和阿房宮相比較高低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在秦始皇時期,有一套有關於印鑑稱呼和其製作材料的詳細規定,將軍印稱「章」,普通官印稱「印」,其中最為重要的行政印稱為「國印」, 皇帝印則被稱作為「璽」。國印是一個國家國祚的象徵,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正統權力的代表。而在國印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傳國玉璽。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當時,王莽的姑媽太后王政君見侄子想當皇帝,氣憤不已,可玉璽又不得不交,於是便將那傳國玉璽扔在了地上,還導致東漢的玉璽少了一角。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成為了京都的兩大禍害,誰也沒比誰好多少。可即便如此,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爭奪也一直沒停過。公元189年,著名的昏君漢靈帝駕崩,他的兒子劉辯即位稱帝,是為漢少帝。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很明顯,若與古代用於祭天的圓形玉璧相混淆那就無法理解了! 這件傳國玉璽如果找到,將會印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之寶!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今下落何處?如果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命令李斯刻一枚傳國玉璽,於是李斯命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李斯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就是著名的傳國玉璽。秦始皇帶著它東巡,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浪,眼看著船要翻了,於是把傳國玉璽扔到湖裡了,風浪立即平息了。後來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晚經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
  • 傳國玉璽
    數不盡的騎兵操著聽不懂的語言魚貫入城,而太極殿前的數百名男女老少早已全部伏跪於地,瑟瑟發抖。「莫非這三座土堆……」「你終於想到了。它們就是漢末曹操修建的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從建安風流到血流漂杵,漫漫數百年歲月,當日的無比輝煌至今蕩然無存。你我是鑑寶世家,然而世間有形之物,最後誰又能逃脫此命呢?」
  • 周杰倫《蘭亭序》=王羲之《蘭亭序》?
    他有一首中國風的歌曲叫《蘭亭序》,旋律優雅,歌詞優美,也上過春節晚會。那麼,這首以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為歌名的流行歌曲到底跟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研究:首先,我們先來欣賞一下王羲之的《蘭亭序》:
  • 權力與傳說 ——傳國玉璽簡史
    玉璽的前身——和氏璧,可能比玉璽還要出名。幾乎所有人都聽過完璧歸趙的故事至今還有不少人相信傳國璽仍然存在,只不過流落民間,暫時隱匿。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經此雕琢,玉璽呈現出龍盤虎踞之狀,象徵著大國之重器,神聖而威猛。再加上寶石本身的價值及完美手工,曼妙書法,終使之成為至尊無價之寶。 然而,秦不過二世,天下又重新陷入戰亂,戰國七雄紛紛復國。 其中,楚國出身的項羽、劉邦,擁立楚莊王后人熊心為義帝,起兵反秦。
  •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 看唐太宗堂堂天子如何把《蘭亭集序》搞到手的
    《蘭亭集序》的真跡一直為後世書法愛好者推崇,不乏文人騷客,帝王將相。唐朝初年,出現很多臨摹作品,令人難辨真偽,書法大師褚遂良、歐陽詢等人就曾參與甄別。在唐太宗李世民眼裡,《蘭亭集序》超越了古今所有書法作品,與王羲之相比,很多書法家及其作品皆黯然失色。為了尋找到王羲之的真跡,唐太宗煞費苦心。
  • 始皇的傳國玉璽、慈禧的夜明珠都去哪了?此四大珍寶如今花落誰家
    傳國玉璽是秦朝宰相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皇帝的證憑,上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因皇位之爭,最終使得傳國玉璽銷聲匿跡,再沒有現世。
  • 《蘭亭序》這些事兒,你壓根沒聽過!
    有人要問了:既然是摹本,就表示不是王羲之的真跡咯?那有什麼珍貴的?原因有兩點:一、SORRY,王羲之沒有真跡存世。「書聖」王羲之生活在東晉,距今1700年了,一個字沒留下來是可以原諒的。現在能夠見到的王羲之墨跡全是後人臨摹的,但唐宋時期的古摹本也只有一二十件而已,極其珍貴。
  • 《蘭亭序》成也李世民,敗也李世民
    參會的有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眾人臨流做詩,抄錄成集,最後邀請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來記錄這次雅集,也就是當今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由來。《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字,其中有二十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據說王羲之酒醒後又重寫了好多遍,但終究都不如原作。
  • 《蘭亭序》: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王羲之
    雖然,在他的傳世書法裡,他是那麼溫柔:《都邑帖》裡,他說「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謝仁祖不久前去世了,提起來就讓人感到悲酸,沒法說;《逸民帖》裡他說,「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不能見面聊,讓人嘆息。寫信,又如何能夠寫得清楚!;《平安帖》裡他寫,「歲忽終,感嘆情深,念汝不可往」。羲之的教養,常讓人錯以為他只是琅琊王家,一個合格的子孫:倜儻軒舉,讓人仰慕。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下)
    就憑《蘭亭序》324字,寫盡宇宙規律,生死之事,如果他不做書聖,誰還有資格做這個書聖呢?永和九年,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歷史背景是三國徵戰六十年過去,渴望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和生活。文中寫道,「後世視之,亦如今之視昔」,王羲之站在時間的高度上,思考宇宙生命,完全是穿透歷史的眼光。
  • 乾隆登基後,為何封存了「傳國玉璽」?學者:他發現了玉璽的秘密
    傳國玉璽在浩劫中化為灰燼?後唐泰清三年,唐末帝李從珂自己燒毀宮殿,死於洛陽,而所有前朝的寶璽,包括傳國玉璽,均在這次改朝換代的浩劫中化為灰燼。傳國玉璽被毀之後,後晉王朝新刻受命寶玉璽。此種說法,由契丹滅後晉之後,獲得的玉璽並非是秦璽這個事實,已得到佐證,而且後唐、後晉、契丹方面的國史對「傳國玉璽被毀」一事均有所記載。
  • 漫談324字的《蘭亭集序》
    蘭亭文獻浩瀚如煙,但此文中前後心態矛盾,前嘆人生苦短後仰入世之懷,非常符合人性。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難能可貴……關於蘭亭,實在是有好多東西要說。  蘭亭真偽的世紀「撕逼」不知道有人知不知道上個世紀所謂的蘭亭論辯,郭沫若和高二適,圍繞蘭亭真偽的問題撕了好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