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寶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中有兩件名為傳國玉璽和《蘭亭序》。傳國玉璽乃是皇權的代表,政治意義極高;《蘭亭序》則是王羲之的巔峰之作,受到後世文人墨客的極大追捧,書法造詣、價值極高,有無數的高水平臨摹版本。這兩件寶物,如果一起重新現世,在你的心目中究竟誰的價值更高呢?
傳國玉璽
秦始皇剛剛登基當皇帝的時候,作為我國第一個皇帝,他內心澎湃,覺得這樣的事情太偉大了,必須要弄一個特別的東西做紀念。這個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傳國玉璽。玉溪的材質並不是傳說的「和氏璧」製作,那只是北魏的崔浩偽造的一種說法,他在《漢紀音義》中寫道:「傳國璽,是和氏璧作之。」而且,和氏璧的形狀想要做成大印形狀的傳國玉璽也確實非常可疑。
真正的傳國玉璽,是使用了藍田玉製作而成,秦朝的丞相李斯親自動筆寫了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本來是一件登基成為皇帝的紀念品,後來卻成為了政治傳承的信物。
後來,劉邦進鹹陽,秦始皇的孫子把它交給了進城的劉邦,劉邦接過了傳國玉璽之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名正言順」,把傳國玉璽包裝成了一個王朝接替另一個王朝的證明,意思是他承接了秦朝的接力棒,從此以後,傳國玉璽成了一個王朝接替另一個王朝的標準手續,有了這個傳國玉璽,那才名正言順,如果沒有傳國玉璽而登基,就會受人恥笑。
「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到了漢朝,王莽篡位的時候,元後看著王莽來氣,一氣之下,將傳國玉璽摔到了地上,傳國玉璽嬌貴的身軀哪能抗住這樣猛烈的撞擊啊,一下就被磕崩了一角,王莽用黃金後來給鑲嵌上了,傳國玉璽變成了金鑲玉。
「王莽篡位,就元後求璽,後乃出以投地,上螭一角缺」
到了東漢末年,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的時候,與記載一致,確實是缺了一個角。不過,傳國玉璽隨後就開始逐漸找不到了蹤跡。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主流一些的有兩個說法,一、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它玄武樓自焚給燒毀了;二、元順帝逃亡時帶入大漠。不過這兩種說法只能說是可能性大一些,但是沒啥證據能夠證明。畢竟在李從珂之前,傳國玉璽就消失不見好幾回了,到了他手裡的是不是秦始皇那顆傳國玉璽誰也說不清。發展到了後期,許多的政權為了登基,偽造傳國玉璽,本來價值連城的一個寶貝,一時間真偽難辨。
如果傳國玉璽再次出現,對於歷史意義和玉石領域來說,價值不可估量,肯定會被奉若至寶。
《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農曆三月初三,東晉的上巳日,這一天風和日麗,王羲之約了謝安等人,一批文人墨客約定來一場文化風暴。在這個文人的節日,踏青、飲酒、吟詩、潑墨揮毫,盡情揮灑著諸位的才華。
在蘭亭溪畔,王羲之飲酒揮毫,借著幾分醉意,寫了《蘭亭序》,寫就之後,王羲之竟然昏昏睡去,不省人事了。等到王羲之酒醒,再看這篇醉酒後的即興之作,竟然連本人都有些吃驚,於是他開始臨摹,卻經過數次之後,依然無法超越這篇《蘭亭序》,他毀去臨摹版本,將它仔細收藏,王羲之知道,這可能是他此生的書法造詣巔峰了。
正如王羲之所料,這篇《蘭亭序》被稱為「中國行書第一帖」,人人都希望能夠有幸觀摩一次。畢竟《蘭亭序》的藝術造詣實在太高,文中出現二十多次的「之」字,居然沒有重複,每一個都是獨特筆法,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序》一直也被王家作為祖傳的寶物,代代相傳,直到王羲之的一位後人出家當了和尚,《蘭亭序》就再也沒有後代可以傳承下去了,於是這位和尚將它傳給了自己的愛徒——辯才和尚。
辯才和尚也是一位才華橫溢之人,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代,李世民早就對《蘭亭序》十分垂涎,多次召辯才和尚進宮,可惜辯才和尚誓死不交《蘭亭序》,對李世民許下的重賞不為所動,而是希望為師傅守護好這篇傳世之作。
李世民很生氣,但是也沒殺了辯才和尚,因為辯才和尚一死,《蘭亭序》恐怕再無重見天日之時。在一次與辯才和尚溝通無果後,辯才和尚回到了寺院,多次的傳召已經讓他習以為常。這一天,來了一位書生,書生狂妄且有才華,與辯才和尚接觸之後,兩人竟然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起來,他們一起吟詩作畫,日夜不分離。
一天夜裡,二人交談甚歡,已經不似剛認識的時候那般拘謹,書生也不再隱藏,拿出了幾樣王羲之的真跡來給和尚品鑑,興之所至,居然送給了辯才和尚幾樣,辯才和尚極為感動,畢竟王羲之的真跡十分難得,一時間,辯才和尚覺得自己有王羲之至寶《蘭亭序》,卻不肯給書生一觀,實在是慚愧之極。
百般掙扎之下,辯才和尚決定將《蘭亭序》給書生一看,於是他將藏好的《蘭亭序》拿了出來給書生品鑑,書生一看《蘭亭序》真跡,大吃一驚,一直與和尚探討到深夜,直至二人酒醉睡去。等到辯才和尚呼吸均勻之後,書生竟然起來了,原來他一直是在裝睡,他急急忙忙拿起了《蘭亭序》真跡,居然連夜離開了。
辯才和尚清醒過來的時候,書生早已不見蹤影,辯才和尚知道被騙了,悔恨交加,於是飛奔出門追趕。原來,這位書生是唐朝的監察御史蕭翼,專門奉李世民之命,接近辯才和尚,伺機獲取《蘭亭序》。
蕭翼雖然得手,但是黑夜對山路不熟悉,直到天明才下到山腳,他正要離開的時候,卻發現辯才和尚已經追到了身邊,辯才和尚剛要動手,蕭翼卻拿出了聖旨,辯才和尚無奈接旨,等到蕭翼遠去的時候,辯才和尚感覺愧對師傅,又加上氣惱,口吐鮮血,不多日竟然一命嗚呼了。
李世民得到了日思夜想的《蘭亭序》,每天放在枕頭下陪伴自己入眠,他希望他死之後可以用它陪葬。但是,他的昭陵在後來被大盜盜取之後,清單之上並沒有《蘭亭序》,至於是否被藏起來,還是被武則天拿走,就不得而知了,從此《蘭亭序》去向成謎,也成了今天書法愛好者的一大遺憾。
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在各自的領域之中都屬於絕無僅有的巔峰之作,意義非凡,遠不是用錢財能夠估量的寶物。專家認為,如果再次現世,它們都是無價之寶,如果非要用金錢衡量,恐怕只有用價值連城來形容,至於誰更值錢,恐怕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估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