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的失落——國史七憾事

2021-03-03 行走山西

 隨 我 行 走 山 西      許 你 萬 裡 榮 耀

鑑古  |知非  | 旅途  | 視野  |  生活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

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1983年工程師郝用威在全國地史報告會上稱:「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來、傳說和質地的好奇心。

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


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從那時以後的各朝各代,都是當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璽,再也沒有能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真正的「傳國玉璽」了。

這個損失之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來說是多麼的巨大,誰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來。而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恐怕真的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了。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歷史記載當中最為雄偉的宮殿建築了。無論是前三代還是後來直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任何古代的建築可以和阿房宮相比較高低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在這裡,杜牧把阿房宮的誕生與六國的覆滅直接聯繫起來,可見在秦覆滅一千多年後的唐代,阿房宮之雄偉大氣的形象還深深影響著那時的人們。

其「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的氣勢,借杜牧的《阿房宮賦》流傳於千年後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宮這座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它與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之間有些什麼傳承關係?是否有些當時建築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宮能夠留存到現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羅浮宮要壯觀得多!從秦始皇陵墓陪葬的車馬坑裡出土的銅車馬上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工藝是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宮能存留到現在,對我國建築技術和工藝將有多麼重要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華佗行醫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最早能實施外科手術的醫生。他一生的傳奇醫術令歷代國人嘆服。單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事跡就被寫入了正史、改編為各種戲劇,廣為流傳在民間。


當華佗打算給曹操打開腦殼引出「風涎」,根治他的偏頭痛病的時候,曹操卻誤以為華佗將要害他,將其關入大牢。華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裡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寫成《青囊書》,打算流傳下去造福人類。

他將《青囊書》交給看押自己的吳押獄,想叫他繼承自己的醫技。以下有兩種說法:

其一,吳押獄很高興地接下書,向華佗表示一定繼承他的醫術,當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好醫生。他把書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後,回到衙門辭去差事,準備回家研讀醫書。可是到家後卻發現其妻正在焚書,他上前搶過剩下的書頁,只剩下最後幾張記載閹割雞、豬之術的內容了。相傳現在閹割動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書》所傳下來的法子。吳妻說:縱然你學得像華佗一樣,也不免像他那樣死在牢中。有什麼用!

其二,吳押獄當時就未敢接書,華佗大失所望,自己舉火把《青囊書》燒毀了。

不論哪種說法,《青囊書》是就此消失了。

《黃帝內經》流傳下來,使得中醫理論得以確立;《傷寒論》流傳下來,使得張仲景「醫聖」的地位得以確立;《本草綱目》流傳下來,使得李時珍「藥聖」的名頭世界傳送。

可惜的是,華佗的《青囊書》卻沒有流傳下來,中國醫學就此所損失的東西太多了,許多東西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謎了。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是寫於公元353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


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後,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並留下了遺囑:死後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

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後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後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裡。


當年,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當時就名滿天下、惹人追捧了。

而唐太宗酷愛書法,是唐代頗有建樹的書法家、收藏家和書法理論家,一生致力於收藏王羲之的書法真品,據說先後共得到兩千二百餘件。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上自徽、欽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北宋就此滅亡。

宋宮中所有的法駕、滷簿等儀仗法物、宮中用品、書籍、印板、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圖,連同宮人、內侍、伎藝工匠、倡優、府庫蓄積,全部被金人席捲一空。

金軍除了索取金銀絹帛之外,又搶去皇帝玉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以及各種珍寶玩物,擄走百工、技藝、宮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皇子、皇孫、后妃、帝姬(公主)、親王等貴族,與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營。

據說,宋徽宗當時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聽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書、藏畫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

目前中國學術界普遍的認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傳下來的,後來由周文王演繹為八八六十四卦,並由孔子補寫了「十翼」,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

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據伏羲的一張八卦圖就能演繹出那麼詳盡而具體的卦辭、爻辭,並能無中生有地把陰陽不同的三爻相疊加而形成六個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學說一下子就有了幾何級數的增長。


那麼他是否借鑑了前人的經驗和提示了呢?其實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之前,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有各自的《易經》了。漢代以後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把夏代的易經稱為《連山易》,把商代的易經稱為《歸藏易》。而我們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於周代的易經。

與《周易》明顯不同,「連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會為系統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八象組成,艮卦為首,雲氣皆出於山。以山為主,崇山為君,伏山為臣,列山為民,兼山為物,潛山為陰,連山為陽,藏山為兵,疊山為象。

據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秦漢以後民間就廣泛流傳禹鑄九鼎傳於商周的故事,如《史記》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用於祭祀,「遭聖則興」,周滅亡「鼎乃淪伏而不見」。《資治通鑑外紀》更說「禹復為九州,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

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繫。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它遭聖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一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還是盛世的象徵。


夏亡,成湯把九鼎移至商邑,又為殷鎮國重器。殷亡,九鼎為周所得,周武王又遷至洛邑。陳於西周鎬京。周公制禮作樂,創列鼎制度,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

鼎於是成為權利的象徵。「問鼎」成為爭奪天下權利的表現。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浪沉沒於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
  

記載著中華民族統一歷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利和國家的根基和象徵。

來源:新讀史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遺憾

公眾號:行走山西

如若侵權,請隨時告知。不敬之處請海涵。  郵箱:xdn01@126.com

「行走山西」所發文稿除特別標註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為「行走山西」原創稿,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出處。

你若喜歡,可點在看分享行走山西

相關焦點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徐璆回答說:「昔蘇武困於匈奴,不隊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乎?」可見在漢末,傳國玉璽又回到了獻帝手中。魏晉禪代,都城都未發生戰亂,玉璽得以平穩傳授。不過到了西晉末年,經歷八王之亂及胡人入侵後,玉璽也就隨著長安洛陽的相繼淪陷而失蹤了。根據《晉陽秋》記載「冉閔大將軍蔣幹以傳國璽付河南太守戴施,施獻之,百僚皆賀。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說起傳國玉璽,熟悉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們應該非常熟悉。作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傳國玉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朝換代之際,新朝皇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都會費盡心思地去得到傳國玉璽,因為只有得到玉璽才能證明自己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天選之子。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劉邦稱帝,授玉璽「漢傳國寶」榮譽稱號。這個玉璽,於漢室前後傳承三百餘年。 傳國玉璽,從此歸屬司馬家。 隨後,北方陷入混亂,鮮卑族等五胡內遷。傳國玉璽曾一度流浪於混亂的北方十六國,你爭我奪,異常激烈。
  • 傳國玉璽
    它就是傳國玉璽!」符融嚇得一個激靈:「玉……玉璽!」符堅道:「剛才你說到後趙石虎大修銅雀臺,彼時玉璽就在鄴城。你還記得它是如何離開的嗎?」符融定了定神:「此事史有明載,冉魏求乞東晉救援,傳國玉璽為東晉濮陽太守戴施騙走,並以三百精騎星夜送至建康。由此,玉璽重歸司馬氏囊中。」符堅道:「不錯。
  • 紅樓夢:傳國玉璽 賈寶玉
    【大觀園四時即事詩】見第二十三回四首七言律詩春夏秋冬夜即事。6.【大觀園詩社】見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四首七言律詩《詠白海棠》《菊花詩--訪菊》《菊花詩--種菊》《螃蟹詩》。7.【踏雪尋梅】見第五十回七言律詩《訪妙玉乞紅梅》。8.【重建桃花社】見第七十回續寫探春柳絮詞《南柯子》。其母王夫人說他:他嘴裡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只休信他。
  • 乾隆登基後,為何封存了「傳國玉璽」?學者:他發現了玉璽的秘密
    傳國玉璽在浩劫中化為灰燼?後唐泰清三年,唐末帝李從珂自己燒毀宮殿,死於洛陽,而所有前朝的寶璽,包括傳國玉璽,均在這次改朝換代的浩劫中化為灰燼。傳國玉璽被毀之後,後晉王朝新刻受命寶玉璽。此種說法,由契丹滅後晉之後,獲得的玉璽並非是秦璽這個事實,已得到佐證,而且後唐、後晉、契丹方面的國史對「傳國玉璽被毀」一事均有所記載。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就在傳國玉璽剛剛製作好不久,始皇帝攜帶著它巡視南方,路過洞庭湖,乘坐龍舟跨越湖水,途中遭遇大風,使得龍舟幾乎傾覆。慌亂之下,始皇帝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向神靈祈禱平息風浪。幸好不久風停水靜,始皇帝才得以平安,但是傳國玉璽因此失落。
  • 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後世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雕刻的和氏璧嗎?朝代更迭中多次離奇重獲的玉璽,究竟可不可信?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
  • 傳國玉璽 |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當秦王子嬰用脖子繫著這塊傳國玉璽時,和氏不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見到了它的新主人——劉邦。從此之後,這塊玉璽就叫「傳國玉璽」——任何一個新王朝要想證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須得到這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寶玉!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按史書上面的記載,無疑是魏國的玉璽是「傳國玉璽」的可能性最大了。當然,這個玉璽也有一段兜兜輾轉的歷史,並非是一直「躺」在皇宮裡等著傳承的。一、玉璽」出宮「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鹹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
  •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結局卻是意料之外,傳國玉璽跌宕坎坷的一生
    後世相傳手握此印,即為天子,也正因此傳國玉璽成為了公認的傳國玉璽。這方玉璽的傳說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總是來來回回地丟丟撿撿,但在史書記載中卻是傳承有序,與之相關的故事也大多是栩栩如生,因此讓這枚玉璽顯得更加神秘。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很明顯,若與古代用於祭天的圓形玉璧相混淆那就無法理解了! 這件傳國玉璽如果找到,將會印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之寶!
  •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傳國玉璽前後傳承了大約1600餘年,隨後因戰亂銷聲匿跡。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傳國玉璽的誕生、傳國玉璽的下落以及傳國玉璽於地位的演變三個方面,帶領讀者走近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一探「國寶」背後的無數謎團。自此,傳國玉璽的存在變了味,得國不正者為顯其繼位合法,就拿傳國玉璽作藉口,各路人馬也都試圖在傳國玉璽上做文章,藉以謀取利益。雖然得璽者未必為天子,天子也未必有玉璽,但在歷代統治者的極力宣揚下,這塊美玉成了權力至高無上的化身,並強調,獲得此璽那是「天命使然」,「祥瑞之兆」,頗有「指鹿為馬」的意思。
  • 乾隆剛登基,為何就立即封存傳國玉璽,他到底發現了什麼秘密?
    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以擁有傳國玉璽為「正統」的象徵。直到清朝乾隆登基,這件事情出現了蹊蹺,或者說終於露出了破綻。今天小編就來說說,乾隆剛登基,為何就立即封存傳國玉璽,他到底發現了什麼秘密?傳國玉璽據傳說經歷了很多劫難,因為它具有繼承大統的特殊意義,所以稱為皇權爭奪的重要目標,在元朝時期,由於朱元璋的窮追猛打,元順帝長荒而逃,途中竟然將玉璽遺失,朱元璋稱帝以後不得不重新製作了玉璽。
  • 權力與傳說 ——傳國玉璽簡史
    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
  • 假如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中國歷史上,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在各自的歲月中消失,至今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到,它們分別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如果兩件國寶均被找到,誰的價值會更高?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我們都知道,玉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
  • 揭秘:馬英九交給蔡英文的那兩塊玉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秦始皇將其琢為傳國玉璽,替代遺失的「九鼎」作為天子的象徵,又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一說是藍田玉)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  在眾多玉璽中,也以秦始皇的這塊最為知名。
  • 紫宸道:天師玉印與傳國玉璽之間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傳國玉璽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等書,傳為卞和在荊山發現,幾經磨難,剖石出玉,名為和氏璧,為稀世之寶。春秋戰國時期,輾轉多地,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高祖劉邦。入唐後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