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道:天師玉印與傳國玉璽之間不為人知的秘密!

2021-01-11 紫宸道

一、傳國玉璽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等書,傳為卞和在荊山發現,幾經磨難,剖石出玉,名為和氏璧,為稀世之寶。春秋戰國時期,輾轉多地,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高祖劉邦。入唐後不知所終。和氏璧充滿傳奇色彩,在眾多歷史文獻中留下了許多關於它的傳奇記載;在故老口口相傳中留下了大量關於它的動人傳說。

二、天師玉印

(一)第54代天師張繼宗所著《崆峒問答》有言:「卞和玉為秦所得。玉印其一刻為傳國玉璽,其二未鐫,藏於阿房宮。後因子房公隨漢高祖入關得之,藏於陽平關。二代天師諱衡祖得於土中,遂鐫之文曰:陽平治都功印」。

解放後,天師府20多枚印信都收歸於江西省博物館,其鎮館之寶:陽平治都功玉印,是否即為卞和玉都功印。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二)茅山玉印乃第二代 天師於陽平關所得卞和玉印二顆,大者作陽平治都功印,「次者刊九老仙都之印,後傳葛仙翁,翁傳於許真君,君傳於大茅君,君留鎮上清宗壇即是印也。」

三、功能簡介

祖天師在太上老君處被授太上祖印,為上行之印。祖天師另鐫玉印一枚為下行印。在二代天師得卞和玉都功印後,原祖天師所鐫下行印做為鎮山玉印。

天師玉印現存有多顆。如:一稱陽平治都功印,厚七分,橫長各二寸半,玉質,金螭紐。一稱祖遺陽平治都功印,玉質厚七分,橫長各一寸半,方紐。

關於九老仙都之印,各位道友只要有心,還易見著。但能否見著二代天師用卞和玉所鐫之陽平治都功印,那完全就是緣份使然了。

本文來自於龍虎山道教(作者/蕭嶽鋒 校對/羅玥)

相關焦點

  • 傳國玉璽真的是用和氏璧做的嗎?環形的璧,如何能做成方形的印?
    之後出現的傳國玉璽都是後代皇帝製造的,秦始皇時期那枚傳國玉璽長什麼樣,尺寸多大,質地如何,後人都無從知曉,因此從古到今關於和氏璧製成傳國玉璽一事質疑聲從未斷過。古代的「璧」是主要用於祭祀的一種玉器,扁平,圓形中間有小孔,尺寸不一,據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璧的直徑在15到25釐米之間,厚度一釐米左右,鮮少有更大的,要是用於隨身攜帶的尺寸就更小了,直徑不會超過10釐米。
  • 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後世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雕刻的和氏璧嗎?朝代更迭中多次離奇重獲的玉璽,究竟可不可信?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
  •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 乾隆登基後,為何封存了「傳國玉璽」?學者:他發現了玉璽的秘密
    傳國玉璽在浩劫中化為灰燼?後唐泰清三年,唐末帝李從珂自己燒毀宮殿,死於洛陽,而所有前朝的寶璽,包括傳國玉璽,均在這次改朝換代的浩劫中化為灰燼。傳國玉璽被毀之後,後晉王朝新刻受命寶玉璽。此種說法,由契丹滅後晉之後,獲得的玉璽並非是秦璽這個事實,已得到佐證,而且後唐、後晉、契丹方面的國史對「傳國玉璽被毀」一事均有所記載。
  •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結局卻是意料之外,傳國玉璽跌宕坎坷的一生
    後世相傳手握此印,即為天子,也正因此傳國玉璽成為了公認的傳國玉璽。這方玉璽的傳說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總是來來回回地丟丟撿撿,但在史書記載中卻是傳承有序,與之相關的故事也大多是栩栩如生,因此讓這枚玉璽顯得更加神秘。
  • 權力與傳說 ——傳國玉璽簡史
    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那麼既然是皇帝身份的憑證,傳國玉璽究竟起於何時,最終下落又如何呢?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璽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有之,到秦朝之後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叫璽,大臣用的叫印。直白地說皇帝所下的詔書如果沒有加蓋玉璽相當於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璽在古代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我們都知道,玉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
  • 學點歷史|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中國傳統的官方印鑑大都採用方形篆刻,幾乎各個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官印、私印以及很多表達情趣的閒印。傳統印鑑形狀各異,常見的有橢圓形、圓形、葫蘆形等,但作為官方場合使用的大多都是正方形,字體以篆體字為主,清朝以後改為滿漢並存。之所以說篆刻是四大傳統藝術中最為特殊的,是因為它「至高無上」的身份。
  • 乾隆剛登基,為何就立即封存傳國玉璽,他到底發現了什麼秘密?
    乾隆剛登基,為何就立即封存傳國玉璽,他到底發現了什麼秘密?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天下,為了將基業流傳下去,他特別命人打造了一塊傳國玉璽,這塊玉璽選用了藍田美玉,並且雕刻了象徵皇權的龍魚鳳鳥圖案。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很明顯,若與古代用於祭天的圓形玉璧相混淆那就無法理解了! 這件傳國玉璽如果找到,將會印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之寶!
  • 傳國玉璽
    它就是傳國玉璽!」符融嚇得一個激靈:「玉……玉璽!」符堅道:「剛才你說到後趙石虎大修銅雀臺,彼時玉璽就在鄴城。你還記得它是如何離開的嗎?」符融定了定神:「此事史有明載,冉魏求乞東晉救援,傳國玉璽為東晉濮陽太守戴施騙走,並以三百精騎星夜送至建康。由此,玉璽重歸司馬氏囊中。」符堅道:「不錯。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九鼎鑄於夏,失於秦九鼎在三代是傳國之寶的象徵,誰佔有了它們誰便是天下之主。所以商滅夏、周滅商、秦滅周都使九鼎在各朝之間傳承。而在秦朝之後,代表傳國之寶的東西改成了玉璽。二十四史裡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就比九鼎詳細多了,但耐人尋味的是,這塊玉璽在歷史上屢次失蹤又屢次出現,形成了一團迷案。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今下落何處?如果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命令李斯刻一枚傳國玉璽,於是李斯命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李斯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就是著名的傳國玉璽。秦始皇帶著它東巡,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浪,眼看著船要翻了,於是把傳國玉璽扔到湖裡了,風浪立即平息了。後來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晚經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當然,秦國不可能真拿十五座城去換一塊玉璧,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顯示秦趙之間秦國所佔據的強勢地位,及試探趙國對於秦國強橫的反應。之後的事情,無數的歷史書及藝術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演繹過,趙國大臣藺相如不辱使命、機智勇敢地面對秦國君臣,據理力爭,終於使得和氏璧「完璧歸趙」,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 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打造而成?這只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謠言
    荊山的地理位置因此,和氏璧是一塊開採於荊山的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荊山玉 ,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假如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製作而成,那它的材質也應該是荊山玉才對。可是,在很多史書中都有對傳國玉璽材質的記載,說傳國玉璽其實是一種 藍田玉 ,而並不是荊山玉。例如,東漢衛宏在《漢舊儀》中記錄: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南梁時期的 沈約 在他編纂的《宋書》中寫:初,高祖入關,得 秦始皇 藍田玉璽。
  • 假如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歷代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扼腕嘆息。 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兼有側鋒筆畫之間的映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蘭亭序》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一、玉璽」出宮「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鹹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讀史專欄作者||只讀貼不評論 原標題:傳國玉璽的詛咒與迷局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枚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從此歸屬司馬家。 隨後,北方陷入混亂,鮮卑族等五胡內遷。傳國玉璽曾一度流浪於混亂的北方十六國,你爭我奪,異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