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書法、詩歌、繪畫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四大傳統藝術,其中以篆刻最為特殊。中國傳統的官方印鑑大都採用方形篆刻,幾乎各個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官印、私印以及很多表達情趣的閒印。傳統印鑑形狀各異,常見的有橢圓形、圓形、葫蘆形等,但作為官方場合使用的大多都是正方形,字體以篆體字為主,清朝以後改為滿漢並存。之所以說篆刻是四大傳統藝術中最為特殊的,是因為它「至高無上」的身份。作為政府行政的代表,篆刻幾千年來都是權力的化身,甚至很多時候它的地位都要遠高於官員本人,掌握了它也就等同於掌握了相對應的行政權力。
印璽
而今天要說的篆刻可不是普通的印鑑,而是皇帝所用的「國印」。在秦始皇時期,有一套有關於印鑑稱呼和其製作材料的詳細規定,將軍印稱「章」,普通官印稱「印」,其中最為重要的行政印稱為「國印」, 皇帝印則被稱作為「璽」。國印是一個國家國祚的象徵,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正統權力的代表。而在國印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傳國玉璽。
經常看電視劇的朋友一定對「傳國玉璽」十分熟悉,圍繞著它展開的血雨腥風那是一場接一場,時間跨度更是少則幾載,多則千秋。久而久之,不少觀眾會疑惑:這傳國玉璽到底有多少枚?為什麼今天著名博物館中都沒有它的身影,難不成都是劇本小說中虛構的?實際上,傳國玉璽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獨一無二,只此一枚。傳國玉璽前後傳承了大約1600餘年,隨後因戰亂銷聲匿跡。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傳國玉璽的誕生、傳國玉璽的下落以及傳國玉璽於地位的演變三個方面,帶領讀者走近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一探「國寶」背後的無數謎團。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一、 和氏璧與秦王權的初識——傳國玉璽的誕生
要了解傳國玉璽,還得從一塊寶石說起,這塊寶石價值十五城池,無數人為它擠破腦袋,而發現它的主人更是落得個雙腿殘疾的下場,四處鳴冤,因而留下了「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諸多典故。這塊寶石就是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寶玉,普遍認為,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所雕制而成的,第一個擁有者就是卞和。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座山,叫做青山,山上有一塊美玉。與其它閃閃發光,璀璨閃耀的寶石不同,這塊美玉被一層皮包裹著,肉眼看上去就是塊普通石頭。有個叫卞和的楚國樵夫上山打柴時,偶然拾到了這塊美玉,於是馬不停蹄獻給楚國國公楚厲王,楚王也是個門外漢,哪懂什麼鑑玉拾寶的行活,於是叫來一位極有聲望的鑑定專家來識別。這鑑定專家來了後,卻是先打量起這獻寶的卞和來,只見卞和一身布衣,心裡就打趣起來:這樣的人能發現什麼寶貝。於是就先入為主,簡單地看了眼所謂的美玉,粗糙平凡,鑑定師連忙向楚王匯報:這就是塊普通的石頭。後面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楚王因此大怒,令人廢去了卞和的一隻腳。楚厲王去世後,卞和又去找了新任楚王,歷史重演,這下卞和又失去了另一隻腳,落得個雙腳殘疾。直到這一任楚王去世,卞和又再次去攔截新任楚王,這一次,鼎鼎大名的和氏璧終於現世了。
和氏璧想像圖
後來秦滅六國,令人尋來了那震驚全國的和氏璧,讓鹹陽的工匠將其製作成大印的形狀,最後又讓丞相李斯在上面刻下8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大概意思就是這個位置是老天爺給的,那就讓我的江山萬代傳承吧,傳國玉璽就是這樣誕生於世。卞和因和氏璧落得半身殘疾,趙國得到和氏璧,下場也沒好到哪裡去,所以從這塊玉誕生那天開始,就充滿了不幸、血腥,很多人因此將其視作為不祥之物。等和氏璧變成傳國玉璽,給人帶來厄運的特性還是沒有消失。秦始皇拿著它,結果巡遊時不明不白死在了路上,落到了秦二世手中,結果還沒捂熱,大秦亡了,接二連三的厄運不斷發生。直到劉邦即位,將其定為「傳國玉璽」,並規定誰拿到玉璽誰才算是皇帝。
《漢書·元後傳》中記載:「秦子嬰元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一塊玉,被製作成玉璽,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從此圍繞著它展開的廝殺不斷,這故事怎麼看都像是小說話本裡才會發生的,誰知卻是我國史冊上真實記載的。美玉固然難得,但要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就有些過於牽強了。秦始皇制其是為了彰顯大國風範,後世延承之,一是為了繼承老祖宗的傳統,二則是利益使然。為何這樣說?問題出在了劉邦那句:誰拿到傳國玉璽,誰才算是皇帝。
王莽手握傳國玉璽,以視眾人
《漢書·元後傳》中記載,「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自此,傳國玉璽的存在變了味,得國不正者為顯其繼位合法,就拿傳國玉璽作藉口,各路人馬也都試圖在傳國玉璽上做文章,藉以謀取利益。雖然得璽者未必為天子,天子也未必有玉璽,但在歷代統治者的極力宣揚下,這塊美玉成了權力至高無上的化身,並強調,獲得此璽那是「天命使然」,「祥瑞之兆」,頗有「指鹿為馬」的意思。
王莽篡漢
二、 輾轉千年的美玉——傳國玉璽的下落
傳國玉璽成了皇權代表後,各代英雄好漢們不惜為其大動幹戈,你爭我奪,致使傳國玉璽頻繁易主,輾轉於中原大地兩千餘年,時隱時現,最終銷聲匿跡,令人嘆息的是,傳國玉璽至今仍然下落不明。歷代皇帝們視作為珍寶的傳國玉璽落得如此下場,竟莫名也有幾分「天命使然」的意味,可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
王莽是個短命皇帝,傳國玉璽還沒用過幾次,就被篡位者給殺了。之後的三國分久合於晉,晉又分西東,大敗後散南北兩朝,中原就此陷入百年黑暗。朝代更迭,唯一不變的,就是那代表皇權的傳國玉璽。這段時期裡,傳國玉璽不斷易主,直到隋建立後,將其收入了隋宮,傳國玉璽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可惜的是,這個「安定」註定是短暫的,躲不過二世而亡,傳國玉璽再次踏上顛沛流離之路,好在它還是被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每個得到它的人都是喜從心起,認為自己就是那天選之人,可創百年盛世,得天下千秋萬歲。
乾隆皇帝畫像
傳國玉璽的傳奇旅途卻在乾隆時期終結了,原來,乾隆即位以後,命人驗證了一下皇太極傳下來的傳國玉璽,結果被認定其是贗品。好傢夥,合著一直當寶貝的東西原來是個假的?乾隆倒也不在意,大手一揮,命人製作了二十五方玉璽置於交泰殿,並宣告全天下:新朝就要有新氣象,大清不需要傳國玉璽來證明合法!乾隆不愧是英明神武,這一做法無疑是昭告天下,皇帝是誰是他說了算,不需要旁物來加持皇權的權威。
且不說乾隆這做法到底孰好孰壞,影響有多大,傳國玉璽到底是在哪個時期被魚目混珠?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要尋找答案,還得從製作假玉璽的初衷說起。劉邦的一句話讓傳國玉璽徹底「封神」,為了得到它所代表的權力,不少人是鋌而走險,但是沒辦法啊,傳國玉璽只有一枚,那麼多雙眼睛都在盯著?怎麼辦?造假!你有傳國玉璽,我也有,這下熟真熟假難辨了吧。一開始造假風波還比較隱晦,只敢一枚一枚地盤,到了北宋就開放起來,傳國玉璽舉目可見,甚至在大街上都有人在販賣。歷史上同樣介紹了三段玉璽可能消失的節點,每個時間點後出現的玉璽都有很大程度上造假的嫌疑。
皇帝印璽
第一個時間點是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這舉動是懷著「玉石俱焚」的決心啊,李從珂心想,你不讓我好過,你也別閒著。直到北宋時,傳國玉璽再次現世,官方雖認定這傳國玉璽是真的,但質疑之聲從未間斷。北宋末年,徽宗令人增刻十枚印璽,這舉動無疑成了那些質疑之人的強力佐證:皇帝有意在淡化傳國璽的地位!第二個時間點是金兵破宋,傳國玉璽被搶,此後便銷聲匿跡。第三個節點是朱元璋創大明後,曾遣大將徐達入漠北,索取傳國玉璽,最終卻是無功而返。
三、 化身為當權者身份的證明——傳國玉璽地位的演變
說了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再把目光回到傳國玉璽本身來。傳國玉璽的出現,一是秦王贏政為彰顯大國風範,二是為了替代原鎮國之寶「九鼎」,其材料公認為和氏璧,另有藍田玉的說法,後參雜少量金,所謂「金鑲玉」的說法由此而來。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可用其號召天下,莫敢不從,得之象徵其為天選之人,失之則表示其氣數已衰。凡即位者而無此璽,還會被嘲諷為無名皇帝,底氣不足而被世人所輕蔑。由此可探,為何歷代帝王都會如此在意傳國玉璽之因。
乾隆皇帝方印
傳國玉璽之於後世影響而言,從當初的權力象徵已蛻變成個人身份的象徵,乾隆愛在書畫上題詩蓋印也從側面印證印璽地位的下滑——它不再代表權力,只代表本人。而今天,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用印鑑來代表其身份,也代表其所要承擔的責任。於文化藝術而言,篆刻藝術是四大傳統藝術之一,雕刻手法、雕刻材料,雕刻字體等,歷代皆有大家成就。
傳國玉璽從「封神」之位落下,這其中經歷了無數個朝代的變遷,現從幾個經典節點來討論傳國玉璽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傳國玉璽的「神位」是劉邦所封,劉邦為何會說出得傳國玉璽才算是皇帝的話呢?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劉邦只是個小小的亭長,被眾人輕蔑,反觀項羽,那是一表人才,少年成名,擁崇者甚多。儘管劉邦最後取得天下,早年經歷多少會刺痛九五至尊的他,於是他需要一樣東西來證明,證明自己才是天選之人,這時候,傳國玉璽無疑成了最好的「證據」。王莽破漢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歷來造反都是會被世人所詬病的,為了讓「篡位」行為合理化,王莽幾次入宮尋找傳國玉璽。到了南北朝時期,眾所皆知,那是一個權力更迭極快的朝代,想要取得天下,「眾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這一段時期中,傳國玉璽儼然成為了預謀帝王之位者的工具,於是他們大力宣揚傳國玉璽的重要性。
劉邦
而到了唐朝,唐朝鼎力於世,諸國進奉拜之。在唐皇帝們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國盛民強,他們用不著借傳國玉璽加持皇權,因為天下民心皆向之。宋朝同樣繁榮,更重要的是,比起唐朝的開明,宋朝是有過之而不為。因心學盛行,人們從最初的以理為天,轉而變成以己為主,他們不再局限於君臣王權的束縛,再加上宋朝文化大爆發,篆刻成了藝術,於是假冒的「傳國玉璽」頻出。再到清朝乾隆揚言傳國玉璽不再是權力的化身,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這盛世太平,傳國玉璽的存在反而會激起心懷鬼胎之人亂世,不如讓其永久消失,坦然承認傳國玉璽之假。
結語
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這個千年疑問終是成了不解之謎,而傳國玉璽到底幾真幾假,相信不少人心中也隱隱有了猜想。或許自盛唐滅亡,或許更早,早到三國,南北朝,甚至有可能,傳國玉璽自始自終都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從未再現於世。那麼幾千年來,無數人勾心鬥角爭奪的至寶,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不得而知。
篆刻的印章
皇帝新衣的故事相信各位不會陌生,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再一次抒寫人心。在極大權力驅使下,皇帝們不會去承認自己手中的玉璽是假的,倘若承認,不就證明自己不是天選之人?至於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他們或許並不關心。傳國玉璽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千百年來,沉默地見證了無數帝王的心虛——他們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他們的威嚴需要加持,他們需要「狐假虎威」的底氣。
美玉成了工具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單于傳國玉璽本身而言,它的藝術價值是值得人們去重視的,但在仰慕這一至寶的同時,我們更要客觀地去看待它立世的意義。未來某一天,傳國玉璽或許會再現世間,它背後所代表的權力不再是世人所要關注的重點,而是去瞻仰傳說中的和氏璧的面貌,敬佩卞和三次舉薦珍寶甚至不顧性命的決心。
參考文獻:
《漢書元後傳》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