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城池換一玉?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2020-12-22 小西筆記

篆刻、書法、詩歌、繪畫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四大傳統藝術,其中以篆刻最為特殊。中國傳統的官方印鑑大都採用方形篆刻,幾乎各個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官印、私印以及很多表達情趣的閒印。傳統印鑑形狀各異,常見的有橢圓形、圓形、葫蘆形等,但作為官方場合使用的大多都是正方形,字體以篆體字為主,清朝以後改為滿漢並存。之所以說篆刻是四大傳統藝術中最為特殊的,是因為它「至高無上」的身份。作為政府行政的代表,篆刻幾千年來都是權力的化身,甚至很多時候它的地位都要遠高於官員本人,掌握了它也就等同於掌握了相對應的行政權力。

印璽

而今天要說的篆刻可不是普通的印鑑,而是皇帝所用的「國印」。在秦始皇時期,有一套有關於印鑑稱呼和其製作材料的詳細規定,將軍印稱「章」,普通官印稱「印」,其中最為重要的行政印稱為「國印」, 皇帝印則被稱作為「璽」。國印是一個國家國祚的象徵,是皇權至高無上的正統權力的代表。而在國印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傳國玉璽。

經常看電視劇的朋友一定對「傳國玉璽」十分熟悉,圍繞著它展開的血雨腥風那是一場接一場,時間跨度更是少則幾載,多則千秋。久而久之,不少觀眾會疑惑:這傳國玉璽到底有多少枚?為什麼今天著名博物館中都沒有它的身影,難不成都是劇本小說中虛構的?實際上,傳國玉璽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獨一無二,只此一枚。傳國玉璽前後傳承了大約1600餘年,隨後因戰亂銷聲匿跡。本文的目的就是通過傳國玉璽的誕生、傳國玉璽的下落以及傳國玉璽於地位的演變三個方面,帶領讀者走近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一探「國寶」背後的無數謎團。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一、 和氏璧與秦王權的初識——傳國玉璽的誕生

要了解傳國玉璽,還得從一塊寶石說起,這塊寶石價值十五城池,無數人為它擠破腦袋,而發現它的主人更是落得個雙腿殘疾的下場,四處鳴冤,因而留下了「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諸多典故。這塊寶石就是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寶玉,普遍認為,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所雕制而成的,第一個擁有者就是卞和。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座山,叫做青山,山上有一塊美玉。與其它閃閃發光,璀璨閃耀的寶石不同,這塊美玉被一層皮包裹著,肉眼看上去就是塊普通石頭。有個叫卞和的楚國樵夫上山打柴時,偶然拾到了這塊美玉,於是馬不停蹄獻給楚國國公楚厲王,楚王也是個門外漢,哪懂什麼鑑玉拾寶的行活,於是叫來一位極有聲望的鑑定專家來識別。這鑑定專家來了後,卻是先打量起這獻寶的卞和來,只見卞和一身布衣,心裡就打趣起來:這樣的人能發現什麼寶貝。於是就先入為主,簡單地看了眼所謂的美玉,粗糙平凡,鑑定師連忙向楚王匯報:這就是塊普通的石頭。後面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楚王因此大怒,令人廢去了卞和的一隻腳。楚厲王去世後,卞和又去找了新任楚王,歷史重演,這下卞和又失去了另一隻腳,落得個雙腳殘疾。直到這一任楚王去世,卞和又再次去攔截新任楚王,這一次,鼎鼎大名的和氏璧終於現世了。

和氏璧想像圖

後來秦滅六國,令人尋來了那震驚全國的和氏璧,讓鹹陽的工匠將其製作成大印的形狀,最後又讓丞相李斯在上面刻下8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大概意思就是這個位置是老天爺給的,那就讓我的江山萬代傳承吧,傳國玉璽就是這樣誕生於世。卞和因和氏璧落得半身殘疾,趙國得到和氏璧,下場也沒好到哪裡去,所以從這塊玉誕生那天開始,就充滿了不幸、血腥,很多人因此將其視作為不祥之物。等和氏璧變成傳國玉璽,給人帶來厄運的特性還是沒有消失。秦始皇拿著它,結果巡遊時不明不白死在了路上,落到了秦二世手中,結果還沒捂熱,大秦亡了,接二連三的厄運不斷發生。直到劉邦即位,將其定為「傳國玉璽」,並規定誰拿到玉璽誰才算是皇帝。

《漢書·元後傳》中記載:「秦子嬰元年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鹹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一塊玉,被製作成玉璽,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從此圍繞著它展開的廝殺不斷,這故事怎麼看都像是小說話本裡才會發生的,誰知卻是我國史冊上真實記載的。美玉固然難得,但要賦予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就有些過於牽強了。秦始皇制其是為了彰顯大國風範,後世延承之,一是為了繼承老祖宗的傳統,二則是利益使然。為何這樣說?問題出在了劉邦那句:誰拿到傳國玉璽,誰才算是皇帝。

王莽手握傳國玉璽,以視眾人

《漢書·元後傳》中記載,「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

自此,傳國玉璽的存在變了味,得國不正者為顯其繼位合法,就拿傳國玉璽作藉口,各路人馬也都試圖在傳國玉璽上做文章,藉以謀取利益。雖然得璽者未必為天子,天子也未必有玉璽,但在歷代統治者的極力宣揚下,這塊美玉成了權力至高無上的化身,並強調,獲得此璽那是「天命使然」,「祥瑞之兆」,頗有「指鹿為馬」的意思。

王莽篡漢

二、 輾轉千年的美玉——傳國玉璽的下落

傳國玉璽成了皇權代表後,各代英雄好漢們不惜為其大動幹戈,你爭我奪,致使傳國玉璽頻繁易主,輾轉於中原大地兩千餘年,時隱時現,最終銷聲匿跡,令人嘆息的是,傳國玉璽至今仍然下落不明。歷代皇帝們視作為珍寶的傳國玉璽落得如此下場,竟莫名也有幾分「天命使然」的意味,可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

王莽是個短命皇帝,傳國玉璽還沒用過幾次,就被篡位者給殺了。之後的三國分久合於晉,晉又分西東,大敗後散南北兩朝,中原就此陷入百年黑暗。朝代更迭,唯一不變的,就是那代表皇權的傳國玉璽。這段時期裡,傳國玉璽不斷易主,直到隋建立後,將其收入了隋宮,傳國玉璽終於可以安定下來。可惜的是,這個「安定」註定是短暫的,躲不過二世而亡,傳國玉璽再次踏上顛沛流離之路,好在它還是被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每個得到它的人都是喜從心起,認為自己就是那天選之人,可創百年盛世,得天下千秋萬歲。

乾隆皇帝畫像

傳國玉璽的傳奇旅途卻在乾隆時期終結了,原來,乾隆即位以後,命人驗證了一下皇太極傳下來的傳國玉璽,結果被認定其是贗品。好傢夥,合著一直當寶貝的東西原來是個假的?乾隆倒也不在意,大手一揮,命人製作了二十五方玉璽置於交泰殿,並宣告全天下:新朝就要有新氣象,大清不需要傳國玉璽來證明合法!乾隆不愧是英明神武,這一做法無疑是昭告天下,皇帝是誰是他說了算,不需要旁物來加持皇權的權威。

且不說乾隆這做法到底孰好孰壞,影響有多大,傳國玉璽到底是在哪個時期被魚目混珠?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要尋找答案,還得從製作假玉璽的初衷說起。劉邦的一句話讓傳國玉璽徹底「封神」,為了得到它所代表的權力,不少人是鋌而走險,但是沒辦法啊,傳國玉璽只有一枚,那麼多雙眼睛都在盯著?怎麼辦?造假!你有傳國玉璽,我也有,這下熟真熟假難辨了吧。一開始造假風波還比較隱晦,只敢一枚一枚地盤,到了北宋就開放起來,傳國玉璽舉目可見,甚至在大街上都有人在販賣。歷史上同樣介紹了三段玉璽可能消失的節點,每個時間點後出現的玉璽都有很大程度上造假的嫌疑。

皇帝印璽

第一個時間點是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這舉動是懷著「玉石俱焚」的決心啊,李從珂心想,你不讓我好過,你也別閒著。直到北宋時,傳國玉璽再次現世,官方雖認定這傳國玉璽是真的,但質疑之聲從未間斷。北宋末年,徽宗令人增刻十枚印璽,這舉動無疑成了那些質疑之人的強力佐證:皇帝有意在淡化傳國璽的地位!第二個時間點是金兵破宋,傳國玉璽被搶,此後便銷聲匿跡。第三個節點是朱元璋創大明後,曾遣大將徐達入漠北,索取傳國玉璽,最終卻是無功而返。

三、 化身為當權者身份的證明——傳國玉璽地位的演變

說了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再把目光回到傳國玉璽本身來。傳國玉璽的出現,一是秦王贏政為彰顯大國風範,二是為了替代原鎮國之寶「九鼎」,其材料公認為和氏璧,另有藍田玉的說法,後參雜少量金,所謂「金鑲玉」的說法由此而來。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可用其號召天下,莫敢不從,得之象徵其為天選之人,失之則表示其氣數已衰。凡即位者而無此璽,還會被嘲諷為無名皇帝,底氣不足而被世人所輕蔑。由此可探,為何歷代帝王都會如此在意傳國玉璽之因。

乾隆皇帝方印

傳國玉璽之於後世影響而言,從當初的權力象徵已蛻變成個人身份的象徵,乾隆愛在書畫上題詩蓋印也從側面印證印璽地位的下滑——它不再代表權力,只代表本人。而今天,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用印鑑來代表其身份,也代表其所要承擔的責任。於文化藝術而言,篆刻藝術是四大傳統藝術之一,雕刻手法、雕刻材料,雕刻字體等,歷代皆有大家成就。

傳國玉璽從「封神」之位落下,這其中經歷了無數個朝代的變遷,現從幾個經典節點來討論傳國玉璽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傳國玉璽的「神位」是劉邦所封,劉邦為何會說出得傳國玉璽才算是皇帝的話呢?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劉邦只是個小小的亭長,被眾人輕蔑,反觀項羽,那是一表人才,少年成名,擁崇者甚多。儘管劉邦最後取得天下,早年經歷多少會刺痛九五至尊的他,於是他需要一樣東西來證明,證明自己才是天選之人,這時候,傳國玉璽無疑成了最好的「證據」。王莽破漢同樣也是這個道理,歷來造反都是會被世人所詬病的,為了讓「篡位」行為合理化,王莽幾次入宮尋找傳國玉璽。到了南北朝時期,眾所皆知,那是一個權力更迭極快的朝代,想要取得天下,「眾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這一段時期中,傳國玉璽儼然成為了預謀帝王之位者的工具,於是他們大力宣揚傳國玉璽的重要性。

劉邦

而到了唐朝,唐朝鼎力於世,諸國進奉拜之。在唐皇帝們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國盛民強,他們用不著借傳國玉璽加持皇權,因為天下民心皆向之。宋朝同樣繁榮,更重要的是,比起唐朝的開明,宋朝是有過之而不為。因心學盛行,人們從最初的以理為天,轉而變成以己為主,他們不再局限於君臣王權的束縛,再加上宋朝文化大爆發,篆刻成了藝術,於是假冒的「傳國玉璽」頻出。再到清朝乾隆揚言傳國玉璽不再是權力的化身,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這盛世太平,傳國玉璽的存在反而會激起心懷鬼胎之人亂世,不如讓其永久消失,坦然承認傳國玉璽之假。

結語

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這個千年疑問終是成了不解之謎,而傳國玉璽到底幾真幾假,相信不少人心中也隱隱有了猜想。或許自盛唐滅亡,或許更早,早到三國,南北朝,甚至有可能,傳國玉璽自始自終都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從未再現於世。那麼幾千年來,無數人勾心鬥角爭奪的至寶,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不得而知。

篆刻的印章

皇帝新衣的故事相信各位不會陌生,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再一次抒寫人心。在極大權力驅使下,皇帝們不會去承認自己手中的玉璽是假的,倘若承認,不就證明自己不是天選之人?至於真正的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他們或許並不關心。傳國玉璽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千百年來,沉默地見證了無數帝王的心虛——他們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他們的威嚴需要加持,他們需要「狐假虎威」的底氣。

美玉成了工具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單于傳國玉璽本身而言,它的藝術價值是值得人們去重視的,但在仰慕這一至寶的同時,我們更要客觀地去看待它立世的意義。未來某一天,傳國玉璽或許會再現世間,它背後所代表的權力不再是世人所要關注的重點,而是去瞻仰傳說中的和氏璧的面貌,敬佩卞和三次舉薦珍寶甚至不顧性命的決心。

參考文獻:

《漢書元後傳》

《史記》

相關焦點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我們都知道,玉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文化改變生活,老臣奉旨伴你讀書 而且,楚國為玉璽誕生之地,楚王又是天賜珍寶的持有者。 不料想越到後面,楚王越昏庸,一個個親小人,遠賢臣,愁得大詩人屈原都跳進汨羅江殉了國。 看來這天下之主,另有他人。 一開始,趙國機會不小。由於時局紛亂,趙惠文王莫名其妙取得了楚國和氏璧。秦昭襄公獲知後饞夠嗆,聲稱要以十五座城池來換。
  • 權力與傳說 ——傳國玉璽簡史
    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
  • 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後世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雕刻的和氏璧嗎?朝代更迭中多次離奇重獲的玉璽,究竟可不可信?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
  •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結局卻是意料之外,傳國玉璽跌宕坎坷的一生
    就像現代的公章一樣,在古代玉璽於國家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相傳秦始皇攻破趙國之後,得到了和氏璧。之後命丞相李斯用小篆篆刻一方玉璽。用魚鳥篆在其上刻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為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為了壓服趙國,同時也是顯示秦國的強橫,秦昭襄王假意向趙國提出: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讓趙國把和氏璧送到秦國來。當然,秦國不可能真拿十五座城去換一塊玉璧,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顯示秦趙之間秦國所佔據的強勢地位,及試探趙國對於秦國強橫的反應。
  • 傳國玉璽
    它就是傳國玉璽!」符融嚇得一個激靈:「玉……玉璽!」符堅道:「剛才你說到後趙石虎大修銅雀臺,彼時玉璽就在鄴城。你還記得它是如何離開的嗎?」符融定了定神:「此事史有明載,冉魏求乞東晉救援,傳國玉璽為東晉濮陽太守戴施騙走,並以三百精騎星夜送至建康。由此,玉璽重歸司馬氏囊中。」符堅道:「不錯。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現在,我們要從二十四中找出相關記載,探究真正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傳國玉璽究竟有什麼來歷?早在元朝時期,便有人曾試圖弄清傳國玉璽的來歷。根據宋朝人的說法,傳國玉璽在五代的後唐時期就不幸遺失了,所以宋朝人都沒有見過它。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今下落何處?如果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命令李斯刻一枚傳國玉璽,於是李斯命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李斯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就是著名的傳國玉璽。秦始皇帶著它東巡,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浪,眼看著船要翻了,於是把傳國玉璽扔到湖裡了,風浪立即平息了。後來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晚經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
  • 紅樓夢:傳國玉璽 賈寶玉
    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補天遺石(通靈寶玉)+赤瑕宮神瑛侍者=榮國府賈政與王夫人所生次子、銜玉而誕的賈寶玉。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那麼既然是皇帝身份的憑證,傳國玉璽究竟起於何時,最終下落又如何呢?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璽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有之,到秦朝之後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叫璽,大臣用的叫印。直白地說皇帝所下的詔書如果沒有加蓋玉璽相當於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璽在古代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按史書上面的記載,無疑是魏國的玉璽是「傳國玉璽」的可能性最大了。當然,這個玉璽也有一段兜兜輾轉的歷史,並非是一直「躺」在皇宮裡等著傳承的。一、玉璽」出宮「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鹹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
  • 學點歷史|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
  • 傳國玉璽 |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那個希望「傳至二世乃至萬世而為君」的秦始皇沒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僅未能「既壽永昌」,而且就在這塊兒玉璽的見證下二世而亡。當王莽派手下安陽侯王舜向自己的親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時,老太太大怒,將玉璽扔向金柱,使得傳國玉璽磕掉了一個角。但是這並不影響傳國玉璽的價值,王莽將其鑲上了金邊。得玉璽未必得天下下一個於玉璽糾纏在一起的是孫堅。
  • 乾隆登基後,為何封存了「傳國玉璽」?學者:他發現了玉璽的秘密
    傳國玉璽在浩劫中化為灰燼?後唐泰清三年,唐末帝李從珂自己燒毀宮殿,死於洛陽,而所有前朝的寶璽,包括傳國玉璽,均在這次改朝換代的浩劫中化為灰燼。傳國玉璽被毀之後,後晉王朝新刻受命寶玉璽。此種說法,由契丹滅後晉之後,獲得的玉璽並非是秦璽這個事實,已得到佐證,而且後唐、後晉、契丹方面的國史對「傳國玉璽被毀」一事均有所記載。
  • 傳國玉璽的失落——國史七憾事
    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從那時以後的各朝各代,都是當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璽,再也沒有能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真正的「傳國玉璽」了。
  • 把我的寶貝還給我:傳國玉璽啊你到底在哪
    幾千年來文物寶物眾多,價值連城的亦不計其數,但要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傳國玉璽。秦在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命令工匠在「和氏璧」上,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作為皇權的象徵。 傳國玉璽也是頗有傳奇色彩,秦始皇有一次在洞庭湖乘舟,一時間風浪大起,龍舟隨時要翻船。秦始皇忙將玉璽擲於湖中,說也奇怪,湖水頓時風平浪靜,秦始皇的驚嚇卻久久不能平靜。
  • 刺死耶穌的隆基努斯之槍,成為歐洲世界的「傳國玉璽」
    在中國,從秦代開始,歷代王朝的繼承者都要擁有傳國玉璽,才能證明其帝位的合法性。據記載,這塊玉璽是李斯奉秦始皇之名,用和田玉篆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刻著五條龍,正面刻有李斯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以證明君權神授。
  •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 假如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中國歷史上,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在各自的歲月中消失,至今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到,它們分別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如果兩件國寶均被找到,誰的價值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