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2021-01-09 先秦考古雜談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關鍵是找不到啊,尋找傳國玉璽就如同大海撈針,難吶。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還有機會找到嗎?

形容尋找傳國玉璽如大海撈針還真不是無稽之談,因為,據考證,秦始皇傳國玉璽或許有兩枚,其中一枚就在古洞庭湖裡。

最早的一枚傳國玉璽刻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取材於稀世珍寶「和氏璧」,顏色為青色,或碧色。玉璽的方寸之間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八字。這裡說個題外話,影視劇裡的和氏璧道具太誇張了,首先顏色就不對,和氏璧至少應該是青色或碧色。其次,個頭太大了,先秦時期的玉璧是很薄的,最厚也不會超過3、4釐米。

和氏璧道具

然而,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巡遊至洞庭湖,在湖上遇到了大風浪,船差點翻了,緊要關頭,有人諫言將傳國玉璽拋入湖水中。說來也神奇,玉璽拋入水中後,風浪還真停了。但是,至此,秦始皇沒有了傳國玉璽。

在古代,皇帝沒有傳國玉璽那就是「白板皇帝」,名不正言不順,很容易給人以口實成為反叛的藉口。於是,秦始皇快馬加鞭讓人又製作了一枚傳國玉璽。

這枚傳國玉璽據傳為藍田玉制,顏色為白色,璽文與第一枚相比略有改動,為「受天之命,皇帝壽昌」。這枚傳國玉璽在秦國滅亡之後,傳到了劉漢王朝。其實,仔細分析,這個考證是很有道理的。

1968年,在陝西省鹹陽市韓家灣發現了一枚晶瑩剔透的璽印,上有璽文「皇后之璽」,經過專家考證,這枚玉印為西漢呂后之印。由於目前並沒有早期的皇帝印出土,因此這枚皇后印被稱作是「天下第一印」。

這枚印通高2釐米,邊長2.8釐米,也就是一個拇指的大小。璽鈕為高浮雕的螭虎形象。最為重要是這枚印以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為純淨的白色。呂后為西漢的第一朝皇后,其印璽的形制應該是完全參考了傳到了劉邦一朝的傳國玉璽的形制,因此,可以由這枚「皇后之璽」推測傳國玉璽的形制。

說起來這枚得以流傳後世的傳國玉璽也是命途多舛。從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鹹陽城,秦子嬰跪著獻出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從西漢傳至東漢末年,在東漢末年一度失傳,後來孫堅意外的在井底發現了這枚玉璽。袁術扣押了孫堅的夫人,孫堅以玉璽換了夫人。這枚玉璽在袁術的手裡,並沒有圓了他的皇帝夢。袁術死後,玉璽又復歸大漢漢獻帝手裡。最終落入曹操的手裡。曹氏篡漢後,這枚玉璽在朝代更替中幾經輾轉,時隱時現。唐朝末年,紛爭又起,末帝李從珂悲憤之下,帶著這枚玉璽登玄武樓自焚了。至此,這枚藍田玉的傳國玉璽也消失了。

在清朝初期,故宮交泰殿曾有玉璽39方,其中一方璽文為「受命於天,既受永昌」,被稱作是傳國玉璽。但是經過乾隆鑑定,認定這一方印斷然不會是當初的傳國玉璽,在清朝滅亡之後,這方贗品也不見了蹤影。

相關焦點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我們都知道,玉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
  • 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現在值多少錢?可能在哪?
    史記中對和氏璧的記載貫穿了不少歷史事件,如完璧歸趙,秦統一後將和氏璧制為傳國玉璽,歷代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奪取政權的標誌,直至五代十國時失傳,歷時一千餘年。很明顯,若與古代用於祭天的圓形玉璧相混淆那就無法理解了! 這件傳國玉璽如果找到,將會印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無價之寶!
  • 乾隆登基後,為何封存了「傳國玉璽」?學者:他發現了玉璽的秘密
    傳國玉璽在浩劫中化為灰燼?後唐泰清三年,唐末帝李從珂自己燒毀宮殿,死於洛陽,而所有前朝的寶璽,包括傳國玉璽,均在這次改朝換代的浩劫中化為灰燼。傳國玉璽被毀之後,後晉王朝新刻受命寶玉璽。此種說法,由契丹滅後晉之後,獲得的玉璽並非是秦璽這個事實,已得到佐證,而且後唐、後晉、契丹方面的國史對「傳國玉璽被毀」一事均有所記載。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今下落何處?如果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從古到今,我國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印章,材質不同、大小各異,但是沒有任何一枚印章或者其他什麼東西,可以成為帝王執政的信物,只有傳國玉璽有這個作用,如果得不到這個傳國玉璽,很多坐上皇帝寶座的人心裡都不踏實。可見這個寶貝在中國古代的意義是絕無僅有的。第二再說它的傳奇經歷。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九鼎鑄於夏,失於秦九鼎在三代是傳國之寶的象徵,誰佔有了它們誰便是天下之主。所以商滅夏、周滅商、秦滅周都使九鼎在各朝之間傳承。而在秦朝之後,代表傳國之寶的東西改成了玉璽。二十四史裡關於傳國玉璽的記載就比九鼎詳細多了,但耐人尋味的是,這塊玉璽在歷史上屢次失蹤又屢次出現,形成了一團迷案。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篆刻、書法、詩歌、繪畫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四大傳統藝術,其中以篆刻最為特殊。中國傳統的官方印鑑大都採用方形篆刻,幾乎各個朝代都留下了大量的官印、私印以及很多表達情趣的閒印。傳統印鑑形狀各異,常見的有橢圓形、圓形、葫蘆形等,但作為官方場合使用的大多都是正方形,字體以篆體字為主,清朝以後改為滿漢並存。
  • 傳國玉璽到底去哪了?曾差點落入老蔣手中,最後可能隨船沉沒了
    幾千年過去了,歷史浮沉中,人們仍然在努力追尋著傳國玉璽的一切信息,傳國玉璽上刻的什麼字小編相信中國人都知道,但是可能更多人好奇的是傳國玉璽最後的下落是什麼,傳國玉璽最有可能在哪兒,讓小編為你們揭秘吧。傳國玉璽方圓四寸,玉璽上方雕刻著五條相互纏繞的龍作為印紐,正面刻有李斯寫的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是流傳最廣的關於傳國玉璽上刻的什麼字的傳說版本。
  • 無數人爭奪的「傳國玉璽」消失千年,到底去哪了?
    說到傳國玉璽,那必定離不開「和氏璧」,「和氏璧」最早出現於[韓非子]其中講了一個故事,說道有一楚國人,名叫卞和,某日在荊山中獲得了一塊精美的玉璧,他將此物獻給了楚歷王,楚歷王命工匠對其進行雕刻,雕刻的工匠卻說這只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於是楚歷王就將卞和的左腳砍下,楚歷王過世後,楚武王即位,卞和再將此物獻給了楚武王,結果依舊是認為卞和在說謊
  • 始皇的傳國玉璽、慈禧的夜明珠都去哪了?此四大珍寶如今花落誰家
    傳國玉璽是秦朝宰相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皇帝的證憑,上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因皇位之爭,最終使得傳國玉璽銷聲匿跡,再沒有現世。
  • 把我的寶貝還給我:傳國玉璽啊你到底在哪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它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幾千年來文物寶物眾多,價值連城的亦不計其數,但要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傳國玉璽。秦在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命令工匠在「和氏璧」上,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作為皇權的象徵。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讀史專欄作者||只讀貼不評論 原標題:傳國玉璽的詛咒與迷局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枚傳國玉璽 從哪裡來,再回到哪裡去,傳國玉璽誕生於楚,最終歸於楚。只不過這時候的楚,改了個名字叫——「漢」。 03 公元前1年,漢哀帝病死,皇太后掌管玉璽,西漢權臣王莽欺負人家孤兒寡婦,意圖篡位,便派人前去索取傳國之寶。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繆賢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不久便傳到了趙國國君趙惠文王的耳中,此後史書上是說「惠文王得其玉」,十分簡單。但是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繆賢的結局又是什麼,這些統統沒有記載,只能我們自己去想像了。趙惠文王得到稀世珍寶和氏璧的消息,短時間內就被秦昭襄王所知。
  • 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後世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雕刻的和氏璧嗎?朝代更迭中多次離奇重獲的玉璽,究竟可不可信?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說起傳國玉璽,熟悉中國古代史的朋友們應該非常熟悉。作為皇帝身份的象徵,傳國玉璽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朝換代之際,新朝皇帝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都會費盡心思地去得到傳國玉璽,因為只有得到玉璽才能證明自己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是天選之子。
  • 學點歷史|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顛沛流離的正統象徵】漢元年十月,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枳道旁,獻上秦始皇玉璽、符節,秦亡。這是傳國玉璽第一次經歷王朝更迭,也是最為平靜的一次。除了傳國璽,西漢初年還製作了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三方玉璽,均為白玉質地,螭虎印鈕。天子之璽由皇帝自佩,其餘各璽藏於符節臺,用時由尚符璽郎取出。
  • 傳國玉璽
    兩人把馬匹繫到一根路邊的枯木上,符堅大步向前,直來到其中一座土堆之前,回頭道:「小融,你可知這三座土堆是什麼?」符融仔細看了看,搖了搖頭:「這似乎不像是陵墓的封土,莫非其中有寶?」符堅長嘆道:「你最近武功精進,看家本領反倒生疏了。咱們身處臨漳縣以西,你再好好想想!」臨漳縣……鄴城!
  • 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現世,誰的價值更高一些?聽專家怎麼說
    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寶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中有兩件名為傳國玉璽和《蘭亭序》。傳國玉璽乃是皇權的代表,政治意義極高;《蘭亭序》則是王羲之的巔峰之作,受到後世文人墨客的極大追捧,書法造詣、價值極高,有無數的高水平臨摹版本。這兩件寶物,如果一起重新現世,在你的心目中究竟誰的價值更高呢?
  •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按史書上面的記載,無疑是魏國的玉璽是「傳國玉璽」的可能性最大了。當然,這個玉璽也有一段兜兜輾轉的歷史,並非是一直「躺」在皇宮裡等著傳承的。一、玉璽」出宮「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鹹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
  • 假如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中國歷史上,有兩件著名的失蹤國寶,在各自的歲月中消失,至今還沒有被人們找尋到,它們分別是我們所熟悉的《傳國玉璽》與《蘭亭序》。如果兩件國寶均被找到,誰的價值會更高?
  • 權力與傳說 ——傳國玉璽簡史
    顛沛流離的正統象徵漢元年十月,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枳道旁,獻上秦始皇玉璽、符節,秦亡。這是傳國玉璽第一次經歷王朝更迭,也是最為平靜的一次。但近代帝制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此後,傳國璽的行蹤變得模糊起來,王莽覆滅時帶著傳國璽逃往漸臺避火,被商人杜吳所殺,接著經過王憲、綠林軍、李松、更始帝、赤眉軍、劉秀之手。東漢末年,傳國璽引起了諸多勢力爭奪,去向不定。《三國演義》以此為題材,描寫了董卓、袁術、孫堅、曹操等人獲得玉璽的經歷,可見其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