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玉璽,究竟是哪國是「傳國玉璽」?

2020-12-22 鮮花暢談歷史

按史書上面的記載,無疑是魏國的玉璽是「傳國玉璽」的可能性最大了。當然,這個玉璽也有一段兜兜輾轉的歷史,並非是一直「躺」在皇宮裡等著傳承的。

一、玉璽」出宮「

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鹹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當時,王莽的姑媽太后王政君見侄子想當皇帝,氣憤不已,可玉璽又不得不交,於是便將那傳國玉璽扔在了地上,還導致東漢的玉璽少了一角。

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成為了京都的兩大禍害,誰也沒比誰好多少。可即便如此,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爭奪也一直沒停過。公元189年,著名的昏君漢靈帝駕崩,他的兒子劉辯即位稱帝,是為漢少帝。少帝的母親是何太后,何太后的哥哥叫做何進,此時也算是外朝掌權之人。不過,在皇宮之中還有一些掌權的宦官,天天在太后的耳朵邊訴苦,這其中最有名的十個被稱為是」十常侍「。何進想一舉除掉這些宦官,可太后終究是個耳根子軟的女子,不肯聽哥哥何進的話。

於是,何進就想了一個昏招兒,即將在外帶兵的董卓召進京來威嚇太后。可還沒等董卓進京呢,何進就被十常侍詐傳太后的旨意召進宮給殺了。這下子,何進的心腹袁紹等人可不幹了,他們借這個機會,帶著人直接衝進了皇宮,殺掉了不少當權的宦官。而十常侍之中一個叫張讓的宦官卻帶著幾十個人挾持著少帝劉辯逃出了宮,順帶著拿走的就有這傳國玉璽。後來,張讓等人被迫投黃河而死,但這傳國玉璽卻不見了蹤跡。

二、玉璽」再現「

這時候,接到何進調令的董卓也已經趕來了京城。

董卓手下的西涼兵在當時還是非常能打的,董卓自己也是個粗人,既然何進和十常侍都掛了,這京城的決定權自然也就到了他的手裡,誰敢不服,那可就是輕則挨打,重則喪命了。後來,董卓看少帝劉辯不太順眼,反而相中了陳留王劉協,於是便行了廢立之事,立了劉協當皇帝,他也就是後來當了幾十年傀儡的漢獻帝。

董卓在京師做的惡,自然也招來了不少罵名,很快便有十八路諸侯聯合起來一起討伐董卓,這裡面就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袁紹、袁術、曹操、孫堅等人。不過,這些諸侯中絕大多數卻並非是為討伐董卓,而是佔地盤,所以,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西逃之後,他們也就不管漢朝皇帝死後,去劃地盤去了。

這裡面孫堅還是非常勇猛的,先是在直接交手中重創了董卓,後來又將呂敗打跑,只可惜原本的東漢京師洛陽城此時已經被徹底燒毀了。不過,孫堅倒是也有意外收穫,就在他駐軍的洛陽城南的甄宮,發現了一口井,井中竟打撈出了傳國玉璽,想來就是張讓逃亡之中所遺棄的了。

三、玉璽「歸魏」

孫堅得了傳國玉璽原本也是挺高興的,可沒過多久,就有人偷偷將這件事兒告訴給了孫堅的「盟友」袁術。袁術聽後大喜,竟立即命人將孫堅的妻子等人扣押起來,軟磨硬泡地逼著孫堅交出了玉璽。孫堅既為保家人安危,也不想與袁術徹底撕破臉皮,也只好就範了。可僅僅幾年之後,孫堅便在與荊州勢力劉表的手下黃祖軍作戰時中箭身亡了,孫堅之子孫策雖然後來徹底與袁術決裂,但也沒有機會再拿回玉璽了。

相反,得了玉璽的袁術興奮異常,天天做著皇帝夢。終於,在公元197年,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壽春稱帝了,可沒過多久,他就在呂布和曹操的聯合攻擊之下混不下去了。最終,在公元199年,袁術悲憤交加之下嘔血而死。傳國玉璽又輾轉到了曹操的手裡。

曹操自知還承受不了此物,於是便將傳國玉璽又交還給了漢獻帝。

公元220年,曹操身死,其子曹丕欲以魏代漢,派使者前來找漢獻帝索要傳國玉璽。不過這可惹惱了曹皇后。這位曹皇后乃是曹操之女,曹丕之妹,眼見兄長逼迫自己的夫君讓位,曹節怒不交出玉璽。

曹丕也不願與妹妹刀兵相見,只是接連派出幾拔使者前來強索玉璽。無奈之下,曹節怒將玉璽扔給來使,曹丕這才順利帶印稱帝。

相關焦點

  •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結局卻是意料之外,傳國玉璽跌宕坎坷的一生
    後世相傳手握此印,即為天子,也正因此傳國玉璽成為了公認的傳國玉璽。這方玉璽的傳說十分具有傳奇色彩,總是來來回回地丟丟撿撿,但在史書記載中卻是傳承有序,與之相關的故事也大多是栩栩如生,因此讓這枚玉璽顯得更加神秘。
  • 傳國玉璽:皇帝的「身份證」,最終下落如何呢?
    那麼既然是皇帝身份的憑證,傳國玉璽究竟起於何時,最終下落又如何呢?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璽早在西周時期便已有之,到秦朝之後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叫璽,大臣用的叫印。直白地說皇帝所下的詔書如果沒有加蓋玉璽相當於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所以璽在古代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 傳國玉璽,一個屢屢靈驗的詭異詛咒…
    鼎盛時期,楚國雄據長江中下遊,西抵巴蜀,東臨大海,幅員遼闊。而且,楚國為玉璽誕生之地,楚王又是天賜珍寶的持有者。 不料想越到後面,楚王越昏庸,一個個親小人,遠賢臣,愁得大詩人屈原都跳進汨羅江殉了國。 看來這天下之主,另有他人。 一開始,趙國機會不小。
  • 無數人爭奪的「傳國玉璽」消失千年,到底去哪了?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從此傳國玉璽就成了真龍天子的象徵,所謂得玉璽者得天下,失者亡也。 後來秦朝滅亡,秦子嬰獻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自此玉璽就傳到了漢朝,但是在後來王莽篡位時玉璽損壞了一個角,後命人用黃金將缺角補上,王莽被滅之後,玉璽回到了漢世祖劉秀的手裡。
  • 從二十四史入手,探究秦朝的傳國玉璽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失傳的?
    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在戰國時期屬於宋國。那么九鼎究竟是遷入了秦國,還是在宋國滅亡後便遺失了呢?《史記正義》提出一種調和性的說法,裡面寫道「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認為九鼎裡有八座被秦國取走,另一座則「飛入」泗水之中消失了。至於後來那八座鼎又何以失落,我們再也沒找到相關記載。
  • 乾隆登基後,為何封存了「傳國玉璽」?學者:他發現了玉璽的秘密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在作《三國演義》時,考證了一系列三國時期史料,他堅持認為:傳國玉璽是秦始皇用和氏璧磨成的,即「李斯磨和氏璧作之」。然而,明代狀元楊升庵卻反對這種說法,他同意文獻《玉璽譜》的說法,主張「秦始皇的傳國璽是用藍田玉雕刻而成的」。
  • 孫策用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馬是否真有其事?
    但是,袁術在後漢三國時期是有名的奸詐之徒,見利忘義之輩,如果他拿到傳國玉璽之後不予孫策兵馬,那孫策又能把他怎麼樣呢?所以筆者認為,所謂的孫策用傳國玉璽為質借兵馬一事,疑點頗多。 一、孫堅真的在討董卓之時得到過傳國玉璽嗎?
  • 權力與傳說:傳國玉璽簡史
    後世的傳國玉璽是秦始皇雕刻的和氏璧嗎?朝代更迭中多次離奇重獲的玉璽,究竟可不可信?金鑲玉、和氏璧、傳國璽……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知道傳國玉璽的傳說。影視作品更是偏愛這一題材。《東成西就》中梁朝偉(歐陽鋒)打傷林青霞(三公主),就是為了搶奪她保管的傳國玉璽。
  • 歷史上失蹤的傳國玉璽究竟哪去了?專家:其中一枚或在洞庭湖裡
    有網友提問: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夠資格當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嗎?說起傳國玉璽,當然是專指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果傳國玉璽被找到了,不客氣地說,故宮怕是沒資格接收的。最後收藏的應該是國家博物館,國博才是真正的大boss。哪怕是這枚傳國玉璽已經不完整了,也不妨礙它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 傳國玉璽
    它就是傳國玉璽!」符融嚇得一個激靈:「玉……玉璽!」符堅道:「剛才你說到後趙石虎大修銅雀臺,彼時玉璽就在鄴城。你還記得它是如何離開的嗎?」符融定了定神:「此事史有明載,冉魏求乞東晉救援,傳國玉璽為東晉濮陽太守戴施騙走,並以三百精騎星夜送至建康。由此,玉璽重歸司馬氏囊中。」符堅道:「不錯。
  • 漫談篆刻工藝下傳國玉璽的文化淵源
    歷代皇帝們視作為珍寶的傳國玉璽落得如此下場,竟莫名也有幾分「天命使然」的意味,可傳國玉璽到底去了哪?王莽是個短命皇帝,傳國玉璽還沒用過幾次,就被篡位者給殺了。之後的三國分久合於晉,晉又分西東,大敗後散南北兩朝,中原就此陷入百年黑暗。朝代更迭,唯一不變的,就是那代表皇權的傳國玉璽。
  • 袁術手下無名臣名將,為何敢率先稱帝,僅僅是因為拿到傳國玉璽嗎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三國是能人輩出的時代,家喻戶曉的劉關張,曹孫劉,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能人,就算是一些昏庸之人,在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說今天我們要談到的袁術。袁術在三國時期是少有能夠稱帝的諸侯,在這點上他哥哥袁紹都不如他。
  • 權力與傳說 ——傳國玉璽簡史
    清亡後,驅逐溥儀出宮的馮玉祥曾派人尋找玉璽,但一無所獲,更加深其傳奇程度。不過,和大多數傳說一樣,傳國璽的故事也有非常多的疑點。甚至其和氏璧的出身都並不可靠。和氏璧?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人們似乎默認了這一說法。但正式的秦、西漢文獻中,卻找不到相關的記錄。直到唐朝,文獻中才出現把和氏璧做成傳國璽的記錄。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的千年傳奇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就在傳國玉璽剛剛製作好不久,始皇帝攜帶著它巡視南方,路過洞庭湖,乘坐龍舟跨越湖水,途中遭遇大風,使得龍舟幾乎傾覆。慌亂之下,始皇帝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向神靈祈禱平息風浪。幸好不久風停水靜,始皇帝才得以平安,但是傳國玉璽因此失落。
  • 把我的寶貝還給我:傳國玉璽啊你到底在哪
    幾千年來文物寶物眾多,價值連城的亦不計其數,但要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傳國玉璽。秦在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命令工匠在「和氏璧」上,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作為皇權的象徵。 傳國玉璽也是頗有傳奇色彩,秦始皇有一次在洞庭湖乘舟,一時間風浪大起,龍舟隨時要翻船。秦始皇忙將玉璽擲於湖中,說也奇怪,湖水頓時風平浪靜,秦始皇的驚嚇卻久久不能平靜。
  •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國玉璽失蹤之謎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我們都知道,玉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
  • 假如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歷代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2000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扼腕嘆息。 傳國玉璽最後一次記載於史冊是在五代十國時期。《資治通鑑·後晉》記載:「唐主與曹太后、劉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
  • 傳國玉璽 | 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
    當秦王子嬰用脖子繫著這塊傳國玉璽時,和氏不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見到了它的新主人——劉邦。從此之後,這塊玉璽就叫「傳國玉璽」——任何一個新王朝要想證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須得到這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寶玉!
  • 紅樓夢:傳國玉璽 賈寶玉
    秦始皇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鯨吞了其餘六國(楚齊燕趙魏韓),成為最大的霸主,言自己功蓋三皇五帝,自封「始皇帝」,然「德不配位」,士人不承認其合法性,於是他偽造「傳國玉璽」作為他獲得天命的印信,開啟了中國偽政治文化傳統。玉璽,皇帝的印章。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如今下落何處?如果被找到了,現在價值幾何?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命令李斯刻一枚傳國玉璽,於是李斯命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精細研磨,雕琢為玉璽,李斯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就是著名的傳國玉璽。秦始皇帶著它東巡,在洞庭湖遇到大風浪,眼看著船要翻了,於是把傳國玉璽扔到湖裡了,風浪立即平息了。後來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晚經過華陰平舒道,一人持璧攔使者,說「為我遺滈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