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天才的阿斯哈·法哈蒂,最真實的「伊朗式婚姻」終結者

2021-02-17 導演幫

時隔五年後,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執導的《推銷員》再次獲得最佳外語片大獎。上次獲獎影片是2012年的《一次別離》。

不管法哈蒂有沒有出席奧斯卡頒獎禮,也不管獲獎是否摻雜了組委會打臉川普的政治快意,無法否認的是,影片仍受到影評人和影迷的肯定,即便其新作《推銷員》影響度無法與神作《一次別離》相比,但獲得最佳影片確實實至名歸。

阿斯哈·法哈蒂這位誕生於伊朗的電影新秀,始終在自己熟悉的敘事環境裡堅持。他的每部作品題材、主題都大體類似,但都同樣精彩,具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口碑。

伊朗是片神奇的土地。在極為嚴苛變態的電影政治審查下,電影卻在蓬勃生長,從近些年其屢屢斬獲國際獎項便可知。

即便跟華語片都是類似「牆裡開花牆外香」的輸出模式,但與我們現在資本逐利、佳作欠乏的現狀比,伊朗電影卻是現實題材佳作迭出。

 

同時它又是亞洲文藝電影大師輩出的聖地,個個重磅,絲毫不遜於歐洲。

 

從扛鼎大師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到馬基德·麥迪吉、賈法·帕納西、慕森·馬克馬巴夫等重要領軍人,再到新生代的薩米拉·馬克馬巴夫、巴赫曼·哥巴迪等,伊朗導演在世界影壇早已舉足輕重。

現在的伊朗電影執牛耳者,當屬阿斯哈·法哈蒂,拿獎拿到手軟。

 

青年時代,他從德黑蘭大學拿到戲劇藝術和舞臺導演碩士學位,之後開始寫劇本、執導電視劇。

 

他從第二部電影《美麗城市》開始引起關注,第三部電影《煙花星期三》曾摘得2006年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第四部電影《關於伊麗》則摘得第59屆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導演銀熊獎。

著名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甚至稱《關於伊麗》就是一部「大師之作」。

 

之後的《一次別離》和《推銷員》均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他的電影均自編自導,作者風格強烈。題材上聚焦於伊朗社會現實,對性別權力差異,中產階級焦慮和精神迷失,兩性在婚姻中的泥沼、困境,宗教、道德等情感和人性抉擇等現實問題,進行可客觀理性的呈現。

 

但是,法哈蒂卻不是一個喜歡談論政治的人。他的影片更多聚焦於人,而非政治。

 

伊朗紀錄片導演哈伊裡說,「法哈蒂就是一位用自己的語言體系講述中產階級故事的導演。他的作品表現的都是觀眾日常生活,這就是他在伊朗有大量擁躉的原因。」

 

法哈蒂的電影總或多或少帶有令人惴惴不安的懸疑性,有直擊生活痛處的魔力,雖然瀰漫著沉悶致鬱甚至絕望的情緒,但並不晦澀難懂,甚至還很好看。

 

精巧的故事架構、演員自然的表演、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吸引觀眾跟隨主人公尋找問題的出口,但看完後帶給人的思考,又是深刻而不可迴避的。

他善於提前埋伏筆,看似繁瑣無用的對話總是暗藏玄機,推動後續的故事發展,並得到回應。

 

《關於伊麗》開頭伊麗跟其母親「飽含深意」的電話,以及隱瞞心事悶悶不樂的狀態,會令觀眾好奇疑惑,而那通電話,竟成為捅破伊麗道德創傷的薄薄窗戶紙。

 

《推銷員》裡,課堂上學生隨口說出父親在警局這個信息,竟成為後來男主「破案」的關鍵。

法哈蒂不會用毫無用處的嘮叨來擾亂你的視聽,他的影片像猜謎遊戲,越發想抽絲剝繭,而不會昏昏欲睡。

 

多用微晃的手持攝影,並非他刻意為之,他曾在採訪中說,「當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觀眾的眼前,所以需要使用手持式攝影。這是電影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我個人的喜好。」

 

他並不過多追求拍攝技巧,卻專注於講故事,帶有很濃的戲劇色彩。

 

由張力導向的戲劇性,一再將人物逼向極致,人物需要花越來越多的勇氣面對自己和他人。非常深入地進入人物,是法哈蒂尤其擅長的劇作手段。

然而,反轉和衝突總是自然發生、出其不意,顯示出導演強大的戲劇衝突和細節處理的能力。

 

《推銷員》中登堂入室之人不是年輕男性,竟是患有心臟病的垂垂老者,《煙花星期三》裡做戲很用力的男人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出軌渣男,《一次別離》的反轉再反轉著實精彩,男主和女傭的謊言輪番上場,社會中的謊言、不信任才是最難解的題。

 

其電影善用道具和意象,雖然難免有過度解釋之嫌,但符號及其隱喻對理解影片必不可少。

 

《關於伊麗》裡伊麗最燦爛忘我的笑容出現在放風箏的橋段,那隻紅色的風箏,正象徵她苦求不得的自由自在。無論她是因為道德問題自殺,還是為了救溺水的孩子而死,她的自由仿佛只有像風箏斷線一樣,結束生命才能獲得。

《煙花星期三》亂七八糟、亟待清掃的房間,不正是男女主人雜草叢生、一團亂麻的婚姻生活的寫照?而女主緊緊裹住頭髮的頭巾,更是束縛在伊朗女性身上的一個道德枷鎖,似乎可以決定她們的生殺大權。

 

《推銷員》搖搖欲墜的舊樓、裂縫明顯的牆壁,最終走向悲劇的戲中戲,都暗示了影片結尾兩人貌合神離、婚姻難以癒合的狀態。

 

法哈蒂的影片中,伊朗人的道德困境很大程度源於宗教和信仰,女人社會地位的不公、對命運把握的無力無處不在。伊麗無法擺脫已經與其訂婚的男子,苦於無法放開自我追求喜歡的人,只能為難自己。

 

在她失蹤後,未婚夫第一件事是詢問伊麗有沒有拒絕這次「相親」活動,而對生死未卜的伊麗不管不問。

《推銷員》中因為在洗澡時被看到裸體的女主,甚至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本該同心的丈夫也性情大變。

 

在一個女性極度沒有話語權的國家,女性的貞操、尊嚴、恥辱、信仰,比生命還要重要。

所以《一次別離》中,最後只要撒謊,便可以幫主丈夫還清債務的女傭,無論如何都不肯違背《古蘭經》的教義。

而女性與男性戒備森嚴、界限清晰的社會劃分,始終是男權至上,女人的權利、人性無法得到保障,也令中產階級的生活荊棘遍地。

 

而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極不穩定公平的社會現實一樣,充滿火藥味,且一點就著。

 

《一次別離》中西敏堅持要帶孩子移民並因此不惜跟丈夫離婚,也是伊朗現在知識分子面臨的困境:在伊朗漸漸現代化、西方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時,他們認識到社會的種種不可解決的問題,但不得不通過逃避來遠離是非。

無論是生活還算富裕的中產階級,還是掙扎在貧困邊緣的下層人民,他們都面臨宗教信仰和自身權益的衝突,都為了生活謊話連篇,都對愛情和婚姻充滿絕望、焦慮和不信任。

 

所以法哈蒂的影片熱衷於呈現他認為的「伊朗式離婚」。他影片中面臨倫理困境的男女,看待問題的方式總無法達成一致,他們最後不是矛盾未解決而堅持離婚,就是感情破裂無法癒合。

 

無論婚內出軌還是原本相愛,最終都走向毀滅。而真正的推手,正是伊朗社會中無形而致命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

而法哈蒂在對故事娓娓道來時,也讓人無法對令人絕望和崩潰的不安衝突置身事外,只是這社會的出路在哪裡?

 

就像失蹤了的伊麗、《一次別離》中沒有答案的離婚判決、《煙花星期三》裡知道婚姻殘酷真相仍坐上未婚夫摩託車的女孩,導演從不給人明確的答案,而是以開放式結局提供無限想像,又或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救世主。

 

法哈蒂電影海報上,常常出現整幅女性圖像,美麗動人。

 

也經常男女並排對立出現,給人緊張的對峙感以及兩性關係幻滅既視感。

 

但女性,往往處於中間位置或置於前端,更清晰、更高大,更主要。

也難怪。法哈蒂的電影中,女性都異常美麗、勤勞、溫柔、善良、充滿包容心。對於社會的歧視和不公沒有發言權,她們往往很脆弱無助,卻絕不會一蹶不振,女性的偉大和包容在她們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負責承載和傳遞人性中真善美的,都是女人。

 

《關於伊麗》中鼓勵伊麗追求幸福的伊朗女人;《煙花星期三》裡的清潔工女孩單純可愛,就連男人出軌的美髮師都極有魅力惹人憐惜;《一次別離》裡的西敏,是全家人最有智慧、最通情達理的一個人。

而男人呢,卻往往自大、自負、暴躁,自尊心和羞恥心過強,一言不合就家暴,且毫無愧意。

 

法哈蒂一定是帶有批判和苛責去塑造男性形象。伊朗男人面對困難易燥易怒的狀態,著實跟女性的溫柔沉靜形成鮮明對比。

 

而男人們在感到男性尊嚴受挑戰時,第一反應並非安撫女人,而是奮起反擊挽回尊嚴,哪怕付出毀滅兩個家庭的代價。

 

《一次別離》中,納德故意推倒懷孕的女傭,沒有絲毫同理心和同情心;《推銷員》中伊麥德因為妻子被羞辱而覺得難堪,一定要將失足老者逼上絕路;《關於伊麗》中因伊麗失蹤發飆,將責任推到作為邀請者的妻子身上的男人,他們始終以人魯莽衝撞卻沒腦子的直男癌形象出現,但無比真實可信。

 

而這都是源於強烈的羞恥心和社會對男權的過度強化。

法哈蒂曾在採訪中說,我試著將我電影裡的每個人物都塑造的現實和複雜,無論男性或女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把女性拍成主角,或許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選擇。畢竟在伊朗,女性在爭取自己被剝奪的權利鬥爭中更加痛苦、掙扎,她們更具有抵抗力和判斷力。

這位滿臉絡腮鬍的伊朗男人,在電影中給伊朗女人足夠的深情、寬容和人文關懷,也在他「無意識的選擇」中,成為女權主義的使者。

 

這位伊朗當下傑出的電影大師,用一個個真實卻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和人物,「潤物細無聲」地剖析伊朗社會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溫柔又強有力地呈現伊朗兩性關係焦慮、道德困境衝突不斷的現實。

「幾年前我在柏林創作一個劇本時,突然聽見外面傳來伊朗的音樂聲,就在我隔壁。我努力的控制自己不去想起伊朗,但是我做不到,那裡的人和事已經在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段時間,無論在街上、公車上,我都在想起伊朗。最後我回去了,開始創作《內達和西敏》的劇本。」

他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溫柔地講述伊朗社會生活的敏感騷動,危機四伏,乃至每個家庭的「婚姻圍城」,給普通人更多生活上的反思。

 

因為他持續而深情地熱愛伊朗這片土地,也讓看電影的人對伊朗社會困境保持思考和關注。

 

相關焦點

  • 電影節連線——伊朗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
    此次電影節邀請了7位國內外電影界專業人士擔任「特別推薦人」,而這個國際推薦團的藝術總監則是伊朗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他們將通過國際線上會議的形勢,從17部入選影片中評選出本界電影節的「特別推薦影片」。
  • 阿斯哈·法哈蒂新作《人盡皆知》西班牙正式開拍
    阿斯哈·法哈蒂新作《人盡皆知》西班牙正式開拍 時間:2017.08.2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良小涼 分享到:
  • 《關於伊麗》阿斯哈·法哈蒂 | 鹿地放映 周六下午
    最重要的是,他們思考過。我可以說,全世界電影的使命就是使大腦運轉起來,讓思考活躍起來。——阿斯哈·法哈蒂任何時刻、任何人身上都有自己文化的烙印。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天然帶著伊斯蘭文化的血統,然而他又是出「伊斯蘭」的,他的電影能體察更本質、更深的層面。
  • 《一次別離》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加盟海南島國際電影節
    阿斯哈·法哈蒂是一名伊朗社會派電影大師。  阿斯哈·法哈蒂手捧小金人  電影《一次別離》  對中國影迷朋友來說,阿斯哈·法哈蒂最有名的作品當屬《一次別離》。影片中對社會問題和人性的反思更是讓法哈蒂成為公認的電影大師。  法哈蒂的又一代表作《推銷員》,講述了一個家庭在遭遇突變後分崩離析的故事。在2017年第89屆奧斯卡上,法哈蒂憑藉該片再奪最佳外語片,影片還入圍第69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獲得了最佳編劇獎和最佳男演員獎。
  • 阿斯哈·法哈蒂 我的電影不是秘密,但也不是答案
    無論你是否身在伊朗,當你必須做出艱難選擇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同樣的困惑」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4期文 | 本刊記者 孟依依 發自北京編輯 | 楊靜茹 rwzkyjr@163.com全文約4565,細讀大約需要10分鐘阿斯哈·
  • 伊朗阿斯哈·法哈蒂導演另一部電影《關於伊麗 》(在線觀看)
    影片獲獎情況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 最佳影片(提名) 阿斯哈·法哈蒂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銀熊獎 最佳導演 阿斯哈·法哈蒂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提名) 阿斯哈·法哈蒂
  • 川普「穆斯林禁令」生效 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無法出席奧斯卡
    2012年,阿斯哈·法哈蒂憑藉《一次別離》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當地時間1月27日,川普籤署了使得「激進伊斯蘭恐怖份子」無法進入美國本土的行政令,宣布120天內暫停所有難民入境美國 由於伊朗國籍,阿斯哈·法哈蒂及《推銷員》的一眾主演都無緣奧斯卡頒獎典禮。美國伊朗國家委員會(NIAC)負責人特力達·帕爾西(Trita Parsi)也在推特上證實了這一消息。
  • 《過往》首映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直面伊朗審查
    坎城電影節進入第三天,《一次別離》導演新作《過往》成為開幕以來反響最強烈的競賽片
  • 兩奪奧斯卡的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此後,兼任導演和編劇的阿斯哈·法哈蒂正式進入了電影行業,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2003年,法哈蒂的導演處女作《塵中之舞》雖然戲劇化的處理痕跡比較明顯,較之其後面的作品來說稍顯稚嫩,但是通過影片人物複雜糾結的情感的處理,能看出他的導演天分和功力。
  • 「詩人」阿斯哈·法哈蒂關於創作的9個建議
    他有效的拓展了電影的邊界,而且最重要的是當2003年彼德格林納威說電影已死的時候,他拍攝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塵中之舞》,當時這一部作品就震驚了世界影壇。 後來他獲得了世界電影人的認可,橫掃國際A類電影節各大獎項,這位來自伊朗的大師阿斯哈·法哈蒂導演用一部部的作品告訴大家電影還有無限的活力。
  • 伊朗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點讚中國 羨慕中國電影深刻文化根基
    在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7位特別推薦人中,就有來自伊朗的社會派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為本屆電影節的17部入圍影片進行推介。11日上午,記者通過國際連線對伊朗社會派電影大師阿斯哈·法哈蒂進行了專訪,阿斯哈·法哈蒂盛讚了中國電影深刻的根基,以及中國電影龐大的市場優勢。
  • 《一次別離》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帶給電影的現代啟示錄
    ·法哈蒂。《看電影》主編阿郎:下面就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今天"大師嘉年華"活動的大師主講人,伊朗著名導演,阿斯哈·法哈蒂。導演是哪一天到的三亞?好像是昨天還是前天到的?阿斯哈·法哈蒂:我對大家的熱愛電影行業的人,對你們表示感謝,而且對大家說你好。也對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表示衷心的感謝,給我提供非常好的平臺,讓我面對面跟大家有這個機會可以交流。我兩天前到這邊,在這兒待了兩天。
  • 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 電影永遠不止一個主題
    法哈蒂說,自己的爺爺非常誠實勇敢,是孩子們的榜樣。但他長大後,爺爺因為生病,開始忘事。一次,弟弟打電話跟他說,他們給爺爺洗澡,但爺爺不讓他們脫衣服。弟弟看著這麼勇敢的人突然就這樣什麼也不知道,頭靠著他的膝蓋就痛哭起來。 這個場景一直留在法哈蒂心裡,最後變成了《一次別離》的起點。
  • 《人盡皆知》將成坎城開幕片 法哈蒂首拍西語片
    《人盡皆知》將成坎城開幕片 法哈蒂首拍西語片 時間:2018.04.0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 哈蒂·麥克丹尼爾|第12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
    哈蒂·麥克丹尼爾(1895-1952) 《亂世佳人》(1939)哈蒂·麥克丹尼爾(1895-1952) 《亂世佳人》(1939)哈蒂·麥克丹尼爾(1895-1952) 《亂世佳人》(1939)哈蒂·麥克丹尼爾(1895-1952) 《亂世佳人》(1939
  • 阿斯哈·法哈蒂:講故事的天才
    ▲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1972.1.1-  ):繼阿巴斯之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伊朗導演
  • 21世紀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你看過幾個
    BBC文化頻道邀請了全球177位影評人投票選出了21世紀最偉大的100部電影,大衛·林奇2001年的超現實名作《穆赫蘭道》名列榜首,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 投稿 | 哈法最好吃的漢堡在哪裡?我們帶你去!第二彈!
    Five guys作為知名快餐店,在哈法有兩家店。一家店在哈法的酒吧街,另一家店在Clayton Park。住在哈法市中心的小夥伴走路其實不會超過10分鐘就會走到。這款雞肉堡有三種辣度,最辣的確實是能讓人出汗的那種,不能吃辣的小夥伴們謹慎一點點餐啊。
  • 最狠的電影人,怎麼都來了這裡?
    看到大師陣容,阿看就知道,這一趟,非去不可了——阿斯哈·法哈蒂、瑪高扎塔·施莫夫茲卡、宋佳、徐崢(排名以姓名拼音首字母順序)。個個是最「狠」的電影人。不狠,怎麼拍得出好電影?這狠的一樁樁一件件,聽阿看道來。挑戰自己,狠!
  • 連線絲路電影節「特別推薦人」:阿斯哈·法哈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