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銀行工作了五年的師姐宣布,她準備跳出舒適圈。師姐覺得圈裡的生活正在讓她越來越頹廢,失去了以往的上進心。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師姐離開銀行,加入了一家初創企業。
兩個月後,師姐告訴我她失業了。在電話裡,師姐說她以為挑戰和痛苦會帶來上進心和動力,可她收穫的卻是更多的焦慮和煎熬。事前做了計劃,行業選擇也有前景,可最後迎接師姐的,只有郵箱裡躺著的辭退通知。
「舒適圈」這個概念一問世,就讓無數像師姐這樣生活在舒適圈中的職場人,如夢初醒般地開始逃離,一時間,所有的職場負面因素都由舒適圈買了單。
是的,所有人都在想著如何逃離舒適圈,可好像從來沒有人想過,然後呢?
拼命逃離舒適圈後
我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在我的職場心理諮詢經歷中,有許多人提出過關於舒適圈的問題:
「我覺得我過得太頹廢了,是不是該做出一些改變?像我同事一樣。」
「我想要變得和××一樣優秀,我是不是該跳出我的舒適圈?」
他們的問題聽起來都對,我們確實該努力一些,嘗試些新鮮事物,才能成為更好的人。
只不過每次聽到這類問題,我都會想起我的朋友小菲。
小菲是我的髮小,家裡幾乎所有人都在政府工作,他們自然也都希望小菲能夠考上公務員。聽從了家人的意見,小菲報考了相關專業,通過拼命的努力,終於考上了當地最好的公務員崗位,家裡人都為這件事感到驕傲。
小菲的工作做得還算不錯,可無聊的工作內容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不僅無法帶給她快樂,反而給了她更多的負擔。
對於現狀,小菲有些迷茫。這份工作是她不斷逼迫自己努力才得到的,為了這份工作,她壓抑活潑外向的天性專注於學業,忍住了與人交往的衝動,將所有的寒暑假都交給了圖書館,努力地準備公務員考試。
可為什麼如此努力之後,得到的一切卻不能讓自己快樂?如果當初選擇自己舒適圈裡喜歡的專業,生活會不會有些不一樣?不斷跳出舒適圈的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
小菲得到的一切,似乎都是她的主動選擇,可事實上,小菲一直都在被動地被推向遠離自己內心舒適區的方向。她取得了成功,卻也失去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實和我的那些來訪者們一樣,「小菲們」都被別人定義了成長的標準,從而被動地想要跳出舒適圈,而這正是心理學上計劃行為理論中社會主觀規範所產生的影響。
當「留在舒適圈就是逃避,而跳出來才是上進」成為社會期待時,促使我們這樣去做的,就再也不是主動的意願,而是被動地想要渴求身份的認同。
實際上,拼命逃離的我們,不是在跳出舒適圈,而是在跳進別人給我們畫的圈。
跳出舒適圈後,
不舒適的除了你,還有你的工作
在《我就是演員》中,對於佟大為挑戰夏洛的角色,姜思達的評價是:「當我們在強調脫離舒適圈時,脫離舒適圈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舒適。」有人說不舒適的只是自己,可就像佟大為的表演讓觀眾不舒適一樣,跳出舒適圈的職場人,也會讓他們的工作不舒適。
工作也有它的舒適圈,但沒有人有能力讓它「跳出來」。
工作在找的,永遠都是能夠讓它感到舒適的職場人,而讓它不舒適的,最後只能被淘汰。
火爆全網的帶貨天王李佳琦,在某一期的《吐槽大會》中說:「很多人覺得我莫名其妙就成功了,其實我真的默默無聞地做了三年主播。」在自己的舒適圈裡住了三年,李佳琦成了月收入七位數的網紅達人。
有人說這只是因為他站在了風口上,然而帶著明星光環外加無數好友助陣、擁有更高起點的李湘,卻在轉型帶貨主播的路上翻了車,曾經直播賣皮草,160萬人觀看,銷售額為0;賣奶粉,銷售量為77罐。
慘澹的成績被李湘歸結為選的產品不夠物美價廉,然而事實上,真正讓她翻車的,是她並不親民的直播風格和並不專業的帶貨能力。無法適應直播帶貨這個工作的舒適圈,是李湘輸給李佳琦的最根本因素。
在呼籲跳出舒適圈時,有一個狂妄的前提,就是我們無所不能和成本無限。似乎只要我們努力嘗試做好計劃,我們就能夠滿足所有工作的舒適圈,而當我們無法滿足時,我們就可以把它當作試錯及時抽身,乾淨利落。
可人力有窮時,機會成本也大得嚇人,而最關鍵的是,你當初跳出來不難,跳回去,卻不再容易。
最好的選擇是
「拼盡全力活在舒適圈裡」
《圓桌派》中,竇文濤曾說:「如果你選擇待在舒適圈裡,你的舒適圈就會逐漸縮小。」這句話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在說不能待在舒適圈裡,而在我看來,他是在說待在舒適圈裡其實也並不容易。
舒適圈會變小,但是我們跳出舒適圈的目的,不過也只是為了在舒適圈變小時給予自己更多的餘地。用心地經營自己的舒適圈,在對抗外在壓力的同時保持它不被縮小,其實也已經足夠讓職場人拼盡全力。
首先,對抗縮小的舒適圈從來都不是只有逃避一個選項,我們總能在舒適圈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對抗外力的方法。
比如愛吃而無法堅持運動的人,通過研究均衡的飲食一樣可以讓身體更健康;而擅長文案卻不愛展現自己的人,提供詳實的基礎資料和方案,同樣也能在工作裡持續做出貢獻。
「短板理論」一直是逃離舒適圈的重要依據,然而在社會高度分工的今天,「長板理論」卻成了人們新的選擇。
成為那塊長板,你一樣可以和其他長板一起合作,裝下更多的水。
其次,雖然職場裡的大部分規則由多數人制定,但越來越具有包容性的職場也給予了少數人自己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在完成工作的基礎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小體系。
例如內向不喜歡交流的人,不僅可以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建立小圈子,面對其他外向者,他們也可以通過建立其他溝通渠道,如微信或郵件等方式,在減少交流時間的同時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溝通。
而在能夠滿足工作舒適圈的前提下,這些並不是問題。就像深海魚類一樣,深海是它們生活最舒適的地方,可沒有光線、水壓巨大的深海,使得它們進化出了各種各樣的能力對抗海底的生活。深海依然存在著各種風險,但這裡始終是深海魚類的舒適區。然而深海裡的魚從來都不會想要跳出舒適圈浮到海面,因為等待它們的不是全新的體驗,而是死亡。
下次,如果再有人告訴你該跳出舒適圈,我想,你可以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