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理」不一定都是「有理」,複雜世界中的「說理」指南

2021-01-18 騰訊網

自然的美就在於剛剛可能還在傾盆大雨,突然就又陽光四射。前一天是陰霾,而後一天就變成晴朗。而人類世界,也同樣是因為每一個人的不同而變得豐富多彩,很難想像,一個統一步調所有人都想的一樣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所有的歌都會變成一個調子,所有的畫都描繪同樣的東西,斑斕的世界立馬變得枯燥和無趣了。

但我們在欣賞這些獨立個性所帶來的精彩的同時,也同樣要承受另一個後果。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世界上不都是君子,很難做到在想法不同的時候依然平穩相處。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產生各自不同的看法,甚至就一個問題爭鋒相對的時候,從來也都是「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

所以說,只要人的多樣性依舊存在著,那麼分歧就不可避免,由分歧所引起的爭端就永遠不斷地上演。面對這些分歧和爭端,有兩種最簡單的解決方式,要麼就是漠視,就擱置問題,置之不理;要麼就是徵服,用威脅或武力的方式,消滅掉不同的看法,最終達成一致,就像很多人都說,「真理就在飛彈的射程範圍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歷程中,以上這兩種最簡單的辦法,也被證明是代價最高的辦法,擱置會讓問題不斷發酵,越變越大,而徵服,帶來了不計其數的戰爭,甚至在冷戰期間的核威脅一度可能將文明毀於一旦。

平克在他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通過對歷史的考察,得出人類社會中的暴力事件不斷減少的結論。也就是說,通過徵服來達到統一觀點的情形是逐漸減少的。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之所以能夠站到地球生物鏈的頂端,主要也是得益於社會化,社會化的關鍵就在於合作,而合作的基礎就在於達成共識。

暴力減少,而人類社群不斷壯大的背後,表徵的是人類尋找到了更有效的達成共識的方法,也就是訴諸理性,通過「講理」來交換意見,達到協調一致的目的。

拋開宏大的人類文明進程,就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之間的矛盾、摩擦同樣每天都在產生著,是置之不理,還是刀槍相見,前者無法解決問題,後者解決了問題又如何,人都不在了,問題解決了有什麼用?

所以「講理」不僅僅是人類歷史車輪前進的潤滑油,也是日常相處的潤滑劑。雖然歷史上不乏有很多人在不斷探索解決矛盾的方法,就像在《非誠勿擾》中範偉發明的那個分歧終端機,抑或是博弈論,但最終逃不出「講理」兩個字。

什麼是講理?

講理,或說理,在日常理解中,也有著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其目標就是解決分歧,在廣義範圍內,講理的重點是講,就是通過對話來解決矛盾,其反面就是訴諸武力;在狹義範圍內,講理的重點是理,就是利用共同的理性和邏輯達成共識,其反面就是不講理,也就是經常說的強詞奪理等情形。

本質上來說,如果兩方或多方,針對一個問題,產生了分歧的話,解決這個分歧的方式,一定要訴諸一種問題之外的第三方,比如訴諸武力或對話,所以講理就是在這一步產生了。

而根據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中的觀點,講理也有三種主要的方法,就是訴諸對話的時候,對話本身只是一種形式,那麼訴諸的根源就是在三個方面:情感、人格和邏輯。

如果我們把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泛化的話,那麼講理就也同樣有三種形式,以邏輯為主的理性說理;以情感為主的感性說理;以與問題無關的東西擔保的信譽說理。

廣義上來說,以上三個方面都是說理的方法,但從狹義的角度看,人們更多還是偏向於認為講理就是用邏輯來說理,為什麼感性的和信譽的講理會沒有邏輯講理更有力呢。

說理的陷阱

在感性講理過程中,大多時候調用的是人的同理心,激發一些人的情緒,如果從其目的的角度來說,是可以達到影響他人,並統一觀點的。但就其方法的角度看,存在著很大的漏洞,以至於講理可能會變成忽悠、矇騙。

在很多社會事件的討論中,人們互相說服的方法,很多時候都是在運用感性講理的方式。比如一個律師為了一個傷害他人的人辯護時,就會有人質問這個律師,如果受害者是你媽,你還會這麼辯護麼?這典型就是利用同理心,來去說理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買什麼就是愛國,養寵物就是有愛心等等,這些說理結論雖然看起來有點道理,但實際上基本都是謬誤。

大多數的感性說理,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謬誤,只不過有些說理被用在正確的方向上,達到了好的效果,有些則被用來恐嚇、威脅、欺騙。所以分辨感性說理的陷阱非常有必要,總的來說感性說理可能存在以下幾種謬誤:

1、訴諸情緒(焦慮、恐慌):這種說理非常常見,比如「你再不學點東西就會被社會拋棄了」,實際上,這根本就不是個道理。

2、訴諸未知(愚昧、無知):這種說理有時候很隱蔽,比如說一個成功的領導,會說「只有我,才能帶領企業扭虧為盈」,這個道理訴諸了一種未知的情況,甚至永遠不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根本無法檢驗的。類似句子非常常見「只有xxx才能救xx」。

3、訴諸大多數(大多數人、歷史慣例):很多時候人們為了說服別人,會誇張地說「很多人都這樣」或「他們都這麼說」,當問他很多人是多少人,他們都是誰的時候,可能發現,也許只有一兩個人是這樣。同樣,也有些感性說理會訴諸於歷史的慣例,實際上都是通過對大多數的引證,來達到說服的目的。

4、訴諸自我認同:這種說理最常見的就是「是中國人就轉發」等等,利用民族認同感、愛國情緒來進行說服。同時還有更加隱蔽的形式,利用了人的一種心理,比如人往往認為自己是特殊的那個,好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時利用這種心理,構築出一種「某某特色」的邏輯,也就是我們這群人就形成了我們的特色,在我們的特色裡我們定義一切。

感性說理,實際上是說理最弱的形式,它在說理和非說理的邊緣徘徊,甚至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引發謾罵或升級為武力。針對於說理,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戈德溫法則——美國知名律師邁克·戈德溫(MikeGodwin)提出,當一個對立的討論不斷延展時,參與者用納粹或希特勒來類比對方(納粹或法西斯類比)的概率會趨於1,也就是100%,簡直沒有例外。

「在線上討論不斷變長的情況下,把用戶或其言行與納粹主義或希特勒類比的概率會趨於1(100%)」。喬治·歐威爾在《政治與英語》中也曾提到,法西斯主義的新定義,已然在很多時候變成「任何你所不同意的東西」。過度的使用導致廉價,在將來,每個人都會成為15分鐘的希特勒。

把對方比作納粹或者希特勒,這明顯是一種帶有激情情感色彩的說理方式,想藉此來去打壓對方觀點,證明自己的觀點。而納粹或者希特勒也只是個代名詞,我們可以把戈德溫法則中的希特勒換成任何一種不好的名詞,比如惡魔、豬、狗以及其他帶有詆毀意味的詞,那就變成了網絡罵戰。所以感性說理最終,大概率會滑向罵戰,甚至真實的爭鬥。

雖然感性說理的陷阱很多,但只要稍微冷靜地去分析,大多數智力正常的人都會發現其中的謬誤。與之不同的是信譽說理的謬誤往往會更加隱蔽,更加讓人難以反駁。

信譽說理的謬誤種類不限於以下幾類:

1、信譽光環:這個很好理解,很多時候我們會引用其他的證據,說明自己的論點,比如某某大學研究,某某教授說怎麼樣,本質上這些跟問題本身沒有直接關聯,不過是借用了信譽的光環

2、動機論:「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種話我們聽多了,包括更深更離奇的陰謀論也流傳在各種事件周圍,用一個假定的動機來推定問題的走向,是經常奏效的說服方法。

3、稻草人:也就是樹立一個假想敵,抑或是把一個困難和問題無限誇大,這樣就可以更好的論證自己的目的和說服他人。

4、自爆:這個說服的邏輯就是就算我不好,你比我還差。你說我道德不怎麼樣,我不管我道德如何,我先把你的道德問題爆出來,說的好像很解氣,但實際上並不能證明自己的問題如何。

5、就人論事:這個說理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也就是不管他是誰,他都是朋友;比如「你沒有孩子,沒資格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這種就是網絡上常見的說理方式了。本質上,就是通過對發言者特點的分析,來選擇贊同或反對,而不是考慮他的觀點和態度。

為什麼在感性說理和信譽說理當中,會有這麼多陷阱呢?

其核心問題在於,它們所訴諸的東西是帶有明顯的缺陷的。

首先是不公平。比如把一個問題訴諸於一個人的人格或專業,教授說的就是對的,普通人說的就值得懷疑,這種偏見就會帶來說理當中的不公平,問題就不再是說理,而變成了誰有資格說理,誰說的理更正確了。

其次是不穩定。人的感情是不穩定的,信譽也是帶有偶然性獲得的。舉個最簡單例子,如果一個人家在一條規劃的公路上,卻不同意搬遷。如果我們訴諸於大局訴諸於愛國,則可以說,他們應該考慮大局,應該支持建設,應該搬走。但如果我們就是那一家人,我們又該怎麼想呢?當我們把很多矛盾問題訴諸於一種不穩定的理由的時候,早晚有一天會發現,我們曾經支持的,卻反過頭來反對我們,當我們站在他們的反面的時候,我們就變成了他們的敵人,而不再是那個支持過他們的人。

最後是不信服。情感是某個人、某群人的,你有你的,我也有我的,你的很難讓我來信服。而信譽也是在矛盾焦點之外的東西,只能作為一種支撐,而不能決定問題的走向,所以這些都很難讓大多數人信服,沒有信服,就不可能達成公式。

那麼如何能夠達到一個公平的、穩定的以及讓大多數人都心甘情願信服的說理結果呢?

邏輯說理和邏輯謬誤

相對以上提過的兩種講理的方式,用邏輯的方法達到說理的目的,是目前被公認的最具有可靠性的說理方法。在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中,也提到了邏輯說理的三個要素:主張、理由和保證。

雖然後世有很多對於邏輯說理的擴充理論,如英國哲學家圖爾敏提出了擴展的模式包括主張(claim)、保證(warrant)、論據(grounds)、支持(backing)、語氣(modality)和反駁(rebuttal)。

實際上萬變不離其宗,在邏輯中最有名的「三段論」,就是邏輯推理的基本框架。三段論就是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比如

大前提: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亞里斯多德是人

結論:亞里斯多德是會死的

對應到上面所提到的邏輯說理的三個要素來說,結論就是主張,理由是小前提,保證就是大前提。在很多時候大前提或者是保證往往會被當作常識被忽略,所以上面的三段論我們可以簡化為一個命題「因為亞里斯多德是人,所以亞里斯多德是會死的。」

那麼主張、理由和保證這三段模式,就是我們在邏輯說理過程中,要提供給對方的東西。我的主張是什麼,支持這個主張的理由是什麼,以及保證這些理由的合理的前提是什麼。

不過從主張這個角度來看,還有兩個類別,一個是事實主張,也就是對事實的探究,一類是觀點的主張,也就是對實施的一些看法。那麼事實主張,一般來說分歧不大,而很多時候,爭議的地方就在於矛盾各方的觀點不同。

那麼對於不同的觀點,人們主要爭議的地方在哪兒呢?古希臘修辭學家赫爾馬格拉斯曾經提出過四大爭議點:事實、定義、品質、程序。在事實那一項中,對於既定的發生事實,一般來說都不會有太大爭議,這裡的事實指的就是人們對於問題的觀點。而觀點的不同,核心的爭議點就在於一些定義、品質和程序。

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定義就是劃分問題的界限,問題應該包含什麼、不包含什麼;品質就是在界限範圍內,討論問題的內涵;而程序則是這個問題是如何組成的,該如何探討,就像我們在法律問題中經常會要求的一個最基本條件——程序正義一樣,程序雖然不涉及事情的本質,但其本身也會帶來爭議。

針對這些爭議,邏輯說理就仿佛是一個拉鎖,通過溝通的方式,將雙方的觀點拉合在一起,最終達成共識,但這也要求問題的各方能夠在同一個平等的平臺對話,同時環環相扣,符合邏輯的不斷討論下去。

說起來邏輯看似嚴絲合縫,但實際上,邏輯中的問題也並不比感性說理和信譽說理少,甚至很多邏輯問題隱藏得更深,更具有欺騙性。

康德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判斷,而判斷主要就是構成關係。實際上日常應用的邏輯,就是在不斷地構成關係,對關係進行判斷。那麼在康德看來,關係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就一個總體的存在以及它跟它的部分之間的關係;一類是同一時刻的關係;一類是前後相繼發生的關係。

按照康德的分類,第一類總體存在以及跟它部分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對現實的一種判斷,比如是否有一個棵蘋果樹,以及樹上有幾個蘋果。這種判斷相對來說不會引起太多的歧義。

而第二種,什麼是同一時刻的關係呢。簡單說,極致的情況就是在同一時刻裡,蘋果是蘋果,但不能是梨子,也就是矛盾律。但推廣開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康德所說的協同關係,比如我們五個手指同時存在,我們指出一根手指,它一定是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其中的一個。

對於這種邏輯關係的判斷,就會有很多問題存在。比如有些說理就會刻意的簡化情況,說如果不這樣,我們就會那樣,製造出一種非此即彼的假象。或者在原有的充分的選擇空間裡,去掉很多。比如本來有五種可能,但去掉了兩種,讓人覺得只有三種可能性,並最終推出結論。

在康德所說的第三種關係裡,相繼存在的關係,核心就是指因果關係。在邏輯問題中,因果錯誤是最多的。最常見的就是假的因果,比如雞叫天就亮。還有注入循環因果的循環論證、泛化因果,甚至在一系列因果推論中都出現問題的「因果滑坡」導致因果鏈失效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變形,比如不當類比,也是一種創造因果的謬誤。像是「祖國就是母親,所以我們要像愛母親一樣愛祖國」,這個主張中,充滿了類比。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它的邏輯是「我們愛母親,祖國像母親,所以我們愛祖國」,其中最關鍵的支撐主張的理由,竟然是一個比喻。

由此可見,即便是被公認邏輯說理,也同樣包含著很多陷阱。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消除分歧、達成共識的過程中,始終要保持警醒,不斷的審視主張和理由之間的支撐,持續的檢驗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係,沒有萬全可靠的辦法,只有謹慎的思索和認真的行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分歧問題上達成一致,不一定就只有征服和說理,比如還可以有愛,人們為了愛往往能夠在分歧中妥協。但如果問題涉及到某些事實的判斷,或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的話,最好還是用邏輯去說說理,而不是我愛你怎麼都可以,或打贏我你就輸了算了。

相關焦點

  • 在農村遇見不講理的鄰居,故意欺負你,該怎麼辦呢?
    在農村遇見不講理的鄰居,故意欺負你,該怎麼辦呢? 人分三六九等,也分三教九流,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也一樣,就連親兄弟脾氣都不相同,這也太正常了。但是,人有千差萬別,也都要遵守道德和法律,人要臉樹要皮,要活出個好名聲,才能讓人瞧得起。
  •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那麼一定要記住了,在對方發言的時候,你什麼都不用說,讓對方「發洩」就是,一邊聽一邊做出你自己的判斷,然後根據事情大小做出你應該有的行動。2.簡單明了闡述事實即可不和對方據理力爭,不是代表任其對方胡說八道,把黑的說成白的。不管對方說什麼,那都與你無關,一個不講理的人你還指望他能說出什麼好話對吧?
  •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為什麼說不清呢
    一、俗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情況,更有可能是你們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造成這些這樣的局面,就是溝通方式的不恰當,倘若大家一開始就把話說明白了,學會了聆聽,生活中的很多誤會可能就會避免發生。
  • 專業人士細談心 講理講法解糾紛
    看著村裡有好處就回來沾,任誰說咱也想不通」「我們家祖祖輩輩住這裡,這錢是一分都不能少」……在河口區新戶鎮東興村矛盾糾紛調處室裡,滿滿一屋子人,拉長脖子比聲高。  原來,村裡由於大面積土地流轉,村民可依法領取土地流轉費。但究竟誰能受益,村民意見卻大不相同,雙方爭執不下。村裡雖有調解員,但涉及法律知識,卻是了解不多、有口說不出。  「現在好啦,我們有了專業調解團。」
  •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中的這名士兵發揮了自己的職業優勢
    從前有句古話叫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意思就是兩者的身份背景和知識結構都有很大的區別,各有各的理,相互很難理解。也比喻即使自己再有理,遇到了魯莽的粗人也是講不通的。這句話主要是來形容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是說不清道理的。
  • 餘生,做個不講理的女人
    這個世界,對女人總是有著過多的要求,要懂事講理,溫柔賢惠,要體貼包容,溫婉大氣。後來桓王得知後與顧廷燁提起此事,顧廷燁雖身處牢獄,卻高興的一晚上都睡不著。顧廷燁為什麼高興?因為他知道,明蘭能為了他不講理地撒潑,那便是真地愛上他了。心理學裡有一個論斷:「當人的關係親密到一定階段時,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退行現象」,表現出「小孩」的一面,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面,透露出最真實的需求,然後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連結。」
  • 跟一個不講理的人講道理,是你傻還是他傻
    跟一個不講理的人講道理,是你傻還是他傻朋友氣呼呼地跟我訴苦,說他剛剛遇到了一個蠻不講理的人,不守規矩騎電動車走反道,差一點就要撞到人,朋友跟他理論,對方竟然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就喜歡走反道,關你屁事。」
  • 動漫中最不講理的「神」,居然還是女孩子
    「神」,他們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子民,這也讓這些動漫「神」們蒙上陰影,但接下來要講的這位「神」與其他神不一樣,她雖沒有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眷屬卻非常的不講理,每當看到其他神的時候總是會莫名其妙的吵起來,對於自己眷屬更加不講道理,也是動漫單中最不講道理的「神」,她居然那是個女孩子!
  • 將夜:就愛大師兄和三師姐餘簾,護短又不講理的樣子,太霸氣
    在騰訊視頻熱播的《將夜》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那就是可以無限的傲嬌,並且護短有理,看著《將夜》裡面書院的各種不講理,各種傲嬌,各種我強我有理的樣子,就賊爽。書院一群人大師兄李慢慢、二師兄君陌、三師姐餘簾、十一陳皮皮、十三寧缺等人來自世界八方,有的還是死對頭。比如三師姐餘簾是魔宗的宗主,跟陳皮皮他爹知守觀觀主所統轄的包括西陵神殿在內的昊天道是死對頭,互看不順眼。
  • 說理含而不露水到渠成丨優秀裁判文書煉成記
    越是複雜的案件,事實調查越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一定要循序漸進。」他說。        今年,李興就審理了一起上訴案件。王老太和老伴一直與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2011年,王老太的老伴去世了,她隨後同兒子兒媳搬入了新房,沒想到此後卻矛盾不斷。
  • 疼愛就是我不講理,你也讓我幾分
    照我看,如果一個女人特別懂事,不吵不鬧也不作,對你從來都是最大自由的放任,那麼她真的還愛你麼?真的沒死心麼? 辰辰在我眼裡就是一個特別不講理的姑娘,有一次我和她男朋友在網吧開黑打lol,辰辰給他打電話,讓他去接她喝下午茶。 他說,我這正和朋友在開黑呢,遊戲打到一半,我打完去接你吧。
  • 《劇劇有理》點評《北愛》:有些「愛情」不靠譜
    在上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和兩位嘉賓對《北愛》中的吳荻、吳魏、邵華陽等幾位男性大「綠葉」的性格和命運,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那些不靠譜的浪漫進行了探討。實錄如下:《劇劇有理》之《北京愛情故事》系列第四集回顧精彩語錄一:吳荻的中庸得讓人難以理解   在《北京愛情故事》裡幾位男性角色中,吳荻可謂最乖巧、最真誠的「情聖」,然其中庸、軟弱的個性也引來不少質疑。
  • 楊絳: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婚姻|圍城|楊絳|錢鍾書|人各有命...
    楊絳這個先生的名號可不是白得的,她在很多方面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見解,比如"命運"。當年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而楊絳先生的觀點與他截然不同。楊絳曾寫了一篇名為《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的文章,從很多角度論證了自己的人生觀,命運觀。
  • 用理性辨認生活中的內在價值
    此時把目標設為方便別人的管理這種想法是否講理就會產生爭議。康德是一個理性主義者,說人是目的,不能把人當工具。這在康德看來完全是理論理性的要求,價值理性的要求,實踐理性的要求。只有講理才能論證這東西,講情感是論證不出來的。我們的情感都是偏向親近的人,而對疏遠的人說不上情感。所以在康德看來,把所有人當做對等的存在,他們都是目的,這才是講理的,沒有理由區別對待就不能區別對待。
  • 楊絳:人各有命,命運最是不講理
    來源:和君商學來源:如學傳媒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醜八怪。憑什麼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
  • 怎麼處理胡攪蠻纏不講理的人?送你三招,讓對方心服口服!
    怎麼處理胡攪蠻纏不講理的人?送你三招,讓對方心服口服!其實最近網際網路上發生了一件大事,肖戰粉絲因為一篇文章把一整個寫作平臺的人都得罪了,我有個老家親戚,她什麼都沒做錯,因為平臺封了,她下崗了,她覺得很冤。
  • 談話節目《談事說理》開播 新穎形式引關注
    《談事說理》欄目是在2017年開始正式運營的一檔以講述故事,針對故事所發生的現象邀請行業,領域專家來評定或者是判定的談話類節目。法制新聞專題談話類節目是針對新聞節目的有力配合,話題專屬於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或者是事件來進行談事說理,所以該類型下話題覆蓋面廣,信息量大,新聞事件,新聞人物,社會熱點,公共事務都可以欄目選題出現,嘉賓多為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媒體工作者,企業家和新聞當事人。
  • 《談事說理》欄目開播 冬天裡的一把火
    《談事說理》欄目是在2017年開始正式運營的一檔以講述故事,針對故事所發生的現象邀請行業,領域專家來評定或者是判定的談話類節目。  《談事說理》欄目創辦初期,是主持人邀請有關人士圍繞公眾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在平等民主氣氛中展開的一種節目形式,通過對於欄目的選題分類,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法制新聞專題類;聚焦社會關係類;健康娛樂類談話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