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人各有命,命運最是不講理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和君商學

來源:如學傳媒

神明的大自然,對每個人都平等。不論貧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靈魂,都有個性,都有人性。但是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醜八怪。憑什麼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

孔子曾慨嘆:「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是命,就犟不過。所以只好認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曾國藩頂講實際,據說他不信天,信命。許多人辛勤一世,總是不得意,老來嘆口氣說:「服服命吧。」

……

我認為命運最不講理。傻蛋、笨蛋、渾蛋安享富貴尊榮,不學無術的可以一輩子欺世盜名。有才華、有品德的人多災多難,惡人當權得勢,好人吃苦受害。所以司命者稱「造化小兒」。「造化小兒」是胡鬧不負責任的任性孩子。

我們常說「造化弄人」。西方人常說「命運的諷刺」,並且常把司命之神比作沒頭腦的輕浮女人,她不知好歹,喜怒無常。所以有句諺語:「如果你碰上好運,趕緊抓著她額前的頭髮,因為她背後沒有可抓的東西了。」也就是說,好運錯過就失掉了,這也意味著司命之神的輕浮任性。

可怪的是我認為全不講理的命,可用各種方式計算,算出來的結果可以相同。這不就證明命有命理嗎?沒有理,怎能算呢?精通命理的能推算得很準。有些算命的只會背口訣,不知變通,就算不準。

算命靠「八字」。「八字」稱「命造」,由「命造』推算出「運途」。「命造」相當於西方人所謂「性格」(Character);「運途」相當於西方人所謂命運(Destiny)。

一般星命家把「命造」譬喻「船」,「運途」譬喻「河」。「船」只在「河」裡走。十年一運,分兩步走。命有好壞,運亦有好壞。命造不好而運途通暢的,就是上文所說的笨蛋、渾蛋安享富貴尊榮,不學無術可以欺世盜名。

命好而運不好,就是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受排擠,受嫉妒,一生困頓不遇。命劣運劣,那就一生貧賤。但「運途」總是曲曲彎彎的,經常轉向。一步運,一拐彎。而且大運之外還有歲運,講究很多。連續二三十年好運的不多,一輩子好運的更不多。我無意學算命,以上只是偶爾聽到的一些皮毛之學。

孔子晚年喜歡《周易》,作《說卦》、《序卦》、《繫辭》、《文言》等,都是講究陰陽、盈虛、消長的種種道理,類似算命佔卜。反正有數才能算,有一定的理才能算。不然的話,何以算起呢?

既然人生有命,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麼,「我」還有什麼責任呢?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就行了。

人不能自己做主,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來說。回顧自己一生,許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決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抗日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某高官曾許錢鍾書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位。鍾書一口拒絕不要。我認為在聯合國任職很理想,為什麼一口拒絕呢?鍾書對我解釋:「那是胡蘿蔔。」他不受「胡蘿蔔」的引誘,也不受「大棒」的驅使。

我認為他受到某高官的賞識是命。但他「不吃胡蘿蔔」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自由意志。因為在那個時期,這個職位是非常吃香的。要有他的聰明,有他的個性,才不加思考一口拒絕。

抗日勝利不久,解放戰爭又起。許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國外逃跑。我們的思想並不進步。我們讀過許多反動的小說,都是形容蘇聯「鐵幕」後的生活情況,尤其是知識分子的處境,所以我們對共產黨不免害怕。勸我們離開祖國的,提供種種方便,並為我們兩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

出國也不止一條路。勸我們留待解放的,有鄭振鐸先生、吳晗、袁震夫婦等。他們說共產黨重視知識分子。這話我們相信。但我們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識分子。

我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能以馬列主義為準則的文人。我們這種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沒用的。我們考慮再三,還是捨不得離開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飯過日子,做馴順的良民,終歸是可以的。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不是不得已。

又如我二十八歲做中學校長,可說是命。我自知不是校長的料,我只答應母校校長王季玉先生幫她把上海分校辦成。當初說定半年,後來延長至一年。季玉先生硬是不讓我辭。這是我和季玉先生鬥志了。做下去是千順百順,辭職是逆水行舟,還兼逆風,步步艱難。但是我硬是辭了。當時我需要工作,需要工資,好好的中學校長不做,做了個代課的小學教員。這不是不得已,是我的選擇。

因為我認為我如聽從季玉先生的要求,就是順從她的期望,一輩子承繼她的職務了。我是想從事創作。這話我不敢說也不敢想,只知我絕不願做校長。我堅決辭職是我的選擇,是我堅持自己的意志。絕不是命。

但我業餘創作的劇本立即上演,而且上演成功,該說是命。我雖然辭去校長,名義上我仍是校長,因為接任的校長只是「代理」,學生文憑上,校長仍是我的名字,我的印章。隨後珍珠港事變,「孤島」沉沒,分校解散,我要做校長也沒有機緣了。但我的辭職,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命,是我的選擇。也許可說,我命中有兩年校長的運吧。

我們如果反思一生的經歷,都是當時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裡走。但「命造」裡,還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裡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做主。這就是所謂個性決定命運了。

烈士殺身成仁,忠臣為國捐軀,能說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命中注定的嗎?他們是傾聽靈性良心的呼喚,寧死不屈。如果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寧死不屈,是堅決的選擇,絕非不由自主。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第二次大戰開始,日寇侵入中國。無錫市淪陷後,錢家曾有個男僕家居無錫農村,得知南京已失守,無錫又失守,就在他家曬糧食的場上,用土法築了一座能燒死人的大柴堆,全家老少五六口人,一個個跳入火中燒死。

南京失守,日寇屠殺人民、姦污婦女的事,很快就傳到無錫了。他們不願受姦污、被屠殺,全家投火自焚。老百姓未必懂得什麼殉國,但他們的行為就是殉國呀!能說他們的行為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不由自主嗎?這事是逃到上海的本鄉人特到錢家報告的。錢鍾書已去昆明,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

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無論中外,對命運的看法都一致。神明的天,怎能讓造化小兒玩弄世人,統治人世呢?不能服命的人,就對上天的神明產生了懷疑。

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地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我們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設想其中或有緣故。因為上天的神明,豈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

造化小兒的胡作非為,造成了一個不合理的人世。但是讓我們生存的這麼一個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歸宿處嗎?又安知這個不合理的人間,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上天神明,不會容許造化小兒統治人間。

孔子不止一次稱「天命」,不僅僅稱「天命」,還說「君子有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季氏十六》)。這是帶著敬畏之心,承認命由天定。

相關焦點

  • 楊絳: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婚姻|圍城|楊絳|錢鍾書|人各有命...
    當年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而楊絳先生的觀點與他截然不同。楊絳曾寫了一篇名為《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講理的》的文章,從很多角度論證了自己的人生觀,命運觀。很多人都大言不慚的說自己不信命,而楊絳先生卻語重心長道:"《論語》:"逝者如斯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人再倔強,也犟不過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 楊絳:理解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號書院,ID:YHSY-11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個人,最高的素養,就是理解別人的不同;一個人,最大的善良,就是理解別人的不容易;一個人,最深的感恩,就是理解別人的付出。
  • 法治文苑 ▏楊絳: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楊絳02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楊絳《我們仨》05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楊絳《將飲茶》06
  • 不為楊絳寫訃文 【伍貳伍& 吾愛吾】
    比如,面對不公平的待遇時,用楊絳的話安慰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做事笨頭笨腦時,借楊絳的話警告自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前幾年,還以楊絳在六十幾歲才開始學西班牙語來給自己打氣:認真學法語,不急。這兩年,先生實現了「長命百歲」這個常人難以企及的夢想,更是讓我羨慕不已,甚至在29歲生日時,許願一個:「活過百歲」。
  • 餘生,做個不講理的女人
    想要拼命做到,卻感覺力不從心,想要費力撕扯,卻怎麼也撕扯不掉。而太過懂事講理,太過識大體的女人,比那些看似不講道理、勇敢說出自己感受的女人,活得更累,也更容易在裡受傷。所以,一個女人再大度寬容,再懂事講理,也不能捨棄自我,只有好好寵愛自己,才有精力去愛他人。
  • 懷念楊絳先生:錢鍾書口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她是楊絳,她曾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5月25日,是楊絳先生逝世四周年的日子。一起來緬懷這位永遠的女先生。 楊絳,1911年生於北京,江蘇無錫人。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
  • 楊絳的12句經典名言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在中國作家榜上,她是年齡最大的上榜者。
  • 楊絳錢鍾書的「最短情書」:勢均力敵的愛情最讓人羨慕
    楊絳第一次見錢鍾書,是在陽春三月的清華古月堂門外,很偶然的一次相遇,四目相對之間,就註定了兩個年輕人的一輩子的緣分,他們就這樣一見鍾情了。就如同錢鍾書在《圍城》裡描述的那樣:「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的心裡已經炸成了煙花,需要用一生來打掃灰爐」。
  • 楊絳:走到人生邊上
    > 作者簡介 楊絳《走到人生邊上》是楊絳女士在96歲高齡之時著作,其首次坦陳自己對於命運、人生、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的思考。
  • 楊絳:認真的年輕,優雅地老去
    楊絳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們是玩「蘋果」的這一代。但為什麼在今天,還有那麼多人用「蘋果」傳遞先生帶給世人的力量,讀她的故事?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楊絳出身名門,不僅在文學上開闢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還因與文史大家錢鍾書的美好婚姻而備受豔羨。錢鍾書生前曾稱其「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 楊絳:「紅樓」中的愛戀
    能夠寫談《紅樓夢》,在中國,「熟」,只能算是最一般的基礎吧。對於楊絳這樣的讀書人,寫作有關《紅樓夢》的文字,沒有獨具的識見,幾乎不可想像。從前人「愛戀」看紅樓之「難」在這篇名為「藝術與克服困難」的文章中,究竟有什麼「困難」?《紅樓夢》寫作,有怎樣的困難呢?在楊絳看來即是:「寫前人所未寫,思前人所未思。」
  • 楊絳和錢鍾書,詩中的禮讚和思念
    ,楊絳最突出。 錢老形容楊絳:你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大家閨秀楊絳,婚後一邊洗手作羹湯,料理日常生活的繁瑣,一邊守護著丈夫的那份痴氣與才氣。 在劍橋留學期間,楊絳女士每日忙碌在灶臺前,為心愛的夫君準備一日三餐。
  • 懷念楊絳|關於楊絳的50件事:我欣賞的女人,這樣活著
    錢鍾書評價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稱為最好的譯本,被作為國禮送給西班牙國王。她叫楊絳。今天是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誕辰。2016年5月25日,楊絳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安靜、圓滿、豁達、樂觀。
  • 文如其人:楊絳散文的和諧淡然之美
    楊絳先生是文學理論家,是劇作家,是翻譯家,也是被譽為"大陸近幾十年來出色的女散文家"。雖留學英倫,終身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工作,楊絳的散文卻表現出一種淡然的和諧之美,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真誠而從容地打動著讀者。從其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苦不輕言的堅韌,看到命運顛覆時的從容,看到一位令人讚嘆欽佩的女性作家。
  • 楊絳給年輕人的建議:關於愛情,關於婚姻,關於人生,發人深省
    1.關於愛情眾所周知,楊絳與錢鍾書有一段圓滿的愛情,他們第一次見面就已註定了終生。第一次見面錢鍾書便說:「我沒有訂婚」,楊絳:「我也沒有男朋友」,因此一段世紀佳緣由此展開,不久之後二人便結為夫妻,一同出國留學,牛津和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愛的足跡。錢鍾書曾經在詩歌中追憶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 「最才的女」楊絳去世 追憶她送給年輕人的9句話
    她是安靜、優雅、博學的女性,是女兒、是姐妹、是妻子、是母親;她才貌冠群芳,為愛人辛苦操勞,被稱作「最賢的妻」;她「仙童好靜」,學貫中西,被贊為「最才的女」;她淡泊名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是楊絳,一個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傳奇的女子。
  • 動漫中最不講理的「神」,居然還是女孩子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動漫的世界當中存在很多的「神」,他們都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子民,這也讓這些動漫「神」們蒙上陰影,但接下來要講的這位「神」與其他神不一樣
  • 楊絳103歲生日謝絕祝壽 稱已走到人生邊緣
    」  網友曬最喜愛楊絳名句:躁動時代的溫潤慰藉  不少網友也在微博中紛紛留言,貼出自己最喜愛的楊絳名句,例如,出自《楊絳散文集》中的「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韌的性格。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越碎,磨得越細,香的愈濃烈。」
  • 楊絳:這世上最聰明的一種活法,是認清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楊絳先生曾在《百歲感言》裡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與他人無關。」這個世界上最荒唐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硬生生的和別人扯上關係,總喜歡盯著別人的生活看,難免會生出攀比之心,從而忽視了眼前的風景。
  • 皮皮蝦:【楊絳名言】
    這真是奇妙!多少人雖然正面相見,印象卻是模糊的。多年前本蝦讀《我們仨》的時候,內心的感動現在仍能夠汩汩地湧上來,筆調安穩溫暖平靜卻強烈。今天,本蝦就把楊絳的一些名言精選一些作為紀念。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