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1 11:33 |小時新聞客戶端
彈著吉他,哼著歌,嚼塊羊肉,吃口湯。
金秋時節,杭州西郊,水稻田間的倉前羊鍋村,羊肉又飄香。
不遠處的阿里總部,喜迎雙十一,人們行色匆匆;村口外的機場快線、餘杭東西部快速路,工地熱火朝天。
不管外面的世界紛紛擾擾,村裡,永遠是三五好友,闔家團聚,大鍋一口,大碗吃肉。
村裡的十家店,大多以主家名字命名,比如王榮法、羅國富、章建衛等等,但有一個人的名字,恐怕再熟絡的食客,也從沒聽說過。
這個人叫羅玉華,是倉前掏羊鍋協會的會長,倉前羊鍋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他從沒宰過一隻羊,也沒賣過一片羊肉,卻默默支撐著整個羊鍋村的運轉。
可以這樣說,我們吃到的每一頭羊,都是經過他「火眼金睛」挑選後,才被屠宰並送上餐桌的。
再過兩個月,羅玉華將迎來自己60歲生日。今年,是他卸任羊鍋村「羊司令」前的最後時光。
一段傳奇,即將落幕。
小時候天天割羊草
一年卻吃不上一塊羊肉
「什麼?送來的羊太大,要退回去,你等著,我馬上過來。」
午飯才吃了一半,羅玉華就接到屠宰場的電話,馬上急吼吼地奔了過去。
現在的羊鍋村所在地,是問苕溪村馬家村組租來的,穿過村後幾片水稻田,就是村裡專用的山羊屠宰場。
倉前葛巷村,才是羊鍋村的老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杭州地鐵5號線綠汀路站。
大約是2000年,葛巷村村民王榮法、羅國富等幾個人,在自家支鍋賣羊鍋,帶動了村裡的特色農家樂產業。
羊肉雖然好吃,但幾家人一邊殺羊一邊賣肉,環境實在太差,村裡亟需建個正規屠宰場。
村幹部思前想後,要找個有實力的投資人來辦屠宰場,就相中了在老餘杭開裝潢店的村民羅玉華。
在開店前,羅玉華是倉前十裡八鄉有名的油漆師傅,大概有一半人家結婚用的新房,都是他給粉刷的。
其實,這個事業有成的羅玉華是苦出身,家裡兄弟姐妹5個,他排行最小,讀了4年小學就輟學了。
小時候,家裡窮得一天只能中午吃上一頓白米飯,早晚都得靠番薯粥充飢。
羅玉華對羊鍋的全部記憶,就是下午三點放學回家後,趕緊背上籮筐去水稻田邊割羊草,割滿一籮筐,趕緊回家餵羊。
冬天沒有青草的時候,挨家挨戶就在門前河塘裡養水草,大人們都在生產隊幹活。
每天耙水草,再晾乾,挑回家餵羊的活,自然是羅玉華這些孩子們完成的。
那時候,農家都會圈養幾隻羊,全家辛辛苦苦養了一年,哪裡捨得吃肉,都是拉去老餘杭集鎮上賣了換錢的。
不會宰羊的「羊司令」
人生信條就是選好羊
家裡兄弟姐妹多,羅玉華和大哥相差13歲。
輟學回家後,他就幫著大哥帶孩子,大哥大嫂天天在生產隊幹活,顧不了家。
侄子、侄女和他一個相差11歲,一個相差9歲,連孩子們每天上下學,都是他接送的。
14歲那年,羅玉華就進了村裡生產隊幹活。當時,一天勞動不下10個小時,他從最低一檔的學徒工做起,每天能掙到3個工分,折合成錢大概是2毛多。
從年頭忙到年尾,生產隊年底分紅的時候,羅家還經常是倒掛的。
當時,村裡有幾個人挑頭,花錢買工分,去外面找私活幹,家裡這麼多張嘴要吃飯,「人小鬼大」的羅玉華也開始尋思掙錢的門路。
隔壁五常,有個大羅玉華20歲的老表,是五常建築隊的油漆工。老表白天幫公家幹活,私下也接些幫村裡人粉刷房子的活,因為手藝好,在五常很有名氣。
那個時候,大約在1980年後,很多人家都蓋起了新房,羅玉華就跑去五常,跟著老表學做油漆。
他人聰明機靈,幹了幾個月就出師了,就跑回倉前,接村裡做油漆的活幹。
「羅玉華做的油漆,就是比別人好。」村裡的生意,就靠口碑相傳,一傳十,十傳百,要做油漆的人家都來找他幹活,18歲的羅玉華,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油漆生意好,靠的是兩條原則,一是材料好,絕對不能偷工減料;二是手藝好,認真細緻,幹活要用心。
做了一輩子買賣,這是羅玉華的人生信條,他也用到了羊鍋村屠宰場的日常管理上。
雖然自己從沒幹過宰羊、褪毛、開膛的活,但他懂得什麼樣的羊,才能燒出一鍋好肉,讓食客滿意。
15年來,羊鍋村從來只用2年內,50-70斤的小耳短毛母山羊,從來不用肥大、長耳、長毛的波爾多山羊。
因為只有這樣的本地土山羊,宰出來的肉才不肥不膩,軟糯鮮香。
堅守這份老底子味道的把關人,就是羅玉華。
幾經波折堅守的這口鍋
薪火傳承後人來
做了幾年油漆工,羅玉華帶出了一幫學徒後,1989年,他轉型在倉前老街,就是現在的夢想小鎮后街開裝潢店,零售各種裝修材料。
1995年,他去了老餘杭街上開了家以批發為主的裝潢店,生意一直很紅火。
2003年,他在葛巷村建屠宰場,前後三年,自己投入了不少資金,還向銀行貸款了幾百萬元。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羅玉華的裝潢生意帶來巨大商機,掙了錢的他,不愛存錢喜歡投資,就在老餘杭街上買了一些店面,還有住宅房子。
當時,老餘杭的房價只有1000多元一平方米,已經翻了20倍。幾年前,葛巷村拆遷,羅玉華又分到了4套回遷房,也全部出租。
裝潢店搬過幾次地方,依然開在老餘杭街上,但房租已經成為羅玉華近些年每年的主要收入。
可以說,剛開始,羅玉華是在用自己掙的錢,來補貼屠宰場的日常運營。
原先,合作社社員在屠宰場宰一隻羊工錢只有10元,這兩年,漲到了20元一隻。
不算政府補貼,但從運營的角度來說,屠宰場是虧本的。從事這份產業,更多的時候,是羅玉華的一份鄉愁和情懷。
特別是今年,餐飲行業尤其困難。
羊鍋村的房租,羊肉收購價,屠宰場的人工成本都在漲,但羊鍋村依然堅持不漲價,這份堅持難能可貴。
這些年,村裡的發展,也經歷過許多曲折和艱辛。
比如,原先村裡各家拉客、爭搶客源,還有各種推銷的情況比較多,食客們吃飯消費的體驗不好。
為了維持好商業秩序,村裡面相中有才幹的年輕人周會根,後來還提拔他當了羊鍋協會副會長,主要負責維持村裡秩序。
經過整治,現在的羊鍋村已經看不到拉客、搶客、上門推銷的情況了。
以前,周會根也不在村裡開店賣羊鍋。後來,羊鍋村要整體搬遷到到北面的苕溪村,沒有人家願意過去。
羅玉華就鼓勵徒弟去北面開店,帶動商家整體搬遷。於是,才有了如今的羊鍋村裡,村口門面最大的羊鍋店「羊老三羊鍋」,老闆就是周會根。
(原文標題《小時人物|杭州倉前羊鍋村,「羊司令」羅玉華將退隱江湖》,原文作者施雯。編輯劉健)
16042015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