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豬龍

2021-02-19 盛世文玩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紅山等地發現的玉器。玉豬龍的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繫繩佩掛。據出土時成對位於死者胸前的情況看,用作佩飾的可能性極大。但高度達15釐米以上的大型玉豬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 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紅山文化玉龍,雕琢精細,造型古樸雄渾,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龍,極其珍貴,有"華夏第一玉龍"的美稱。


玉豬龍為岫巖軟玉,肥首大耳,吻部平齊,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內圓,身體首尾相連,成團狀捲曲,背部對鑽圓孔,面部以陰刻線表現眼圈、皺紋,整器似豬的胚胎。首尾銜接如環形的玉豬龍,較多地保留了豬的形象,屬於早期的作品,很有可能是"豬乃龍象"這一古諺的最早源頭。隨著時間的推移,豬龍慢慢首尾分離,頭上長出了鬣或角。而蜷體玉龍同樣為岫巖軟玉,呈墨綠色,短龍首,吻部前伸上噘,鼻端截平,雙圓鼻孔,梭形目,長鬣扁薄,明顯地具備豬首的特徵。同時龍體捲曲呈"C"形,剛勁有力,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無疑又具備蛇的特徵。有專家認為,古人以蛇象徵土地和繁殖力,崇拜蛇。體現在玉器造型上,就把豬和蛇結合起來,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至此,一條原始的龍被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來了,蜷體玉龍也由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鑑定方法

1、玉料:玉豬龍一般採用遼寧岫巖軟玉,礦物成分主要為粗細不均結晶狀透閃石,玉料偏青或偏淺黃色,也有黃色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為蠟狀光澤,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澤。由於粗結晶岫玉的質地較軟,內部結晶體構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場上的很多仿紅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過色,但是看起來比較自然,皆原因於此。

2、雕工:玉豬龍的雕工一般都比較簡單,沒有太多的紋飾,一般簡單的透雕比較多,多採用打窪工(就是俗稱的瓦溝紋),線拉工也很少,紋飾一般都是用瑪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製而成,所以紅山文化玉器一般邊緣都是有尖薄刃狀之感。

紅山文化玉器的鑽孔一般分單面鑽孔、雙面鑽孔和傾斜對鑽三種方式,每種鑽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跡。單面鑽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狀;雙面鑽孔一般呈腰鼓狀或稱蜂腰狀,孔洞呈兩邊大中間小的不規則模式;傾斜對鑽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對鑽兩個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稱之為「牛鼻穿」,方便用於縫綴飾物。以上所有孔洞的邊壁上都可看見螺旋打磨痕跡,古樸自然。而現在仿古者功利心強,沒有古人那種用半年甚至幾年的時間來磨製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現代電動工具痕跡比較明顯,古味盡失。

3、器形:玉豬龍一般形制都比較小,器體扁而薄,邊緣多成斜坡尖刃狀(玉豬龍、C型龍除外),大型器物幾乎不見,更無陳設器,現在市面上隨處可見的那些紅山文化大型人頭獸身、粗重厚大的擺件都是現代人所主觀臆造的。

紅山文化玉器還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為瓦溝紋打磨而出各類造型,大多邊緣磨成扁而薄的刃狀,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麵,沒有任何紋飾打磨的痕跡。如勾雲形器、玉?、玉龜等等,它們的形狀都是這樣的。而現在市場上很多紅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雙面工且無正反之分,可想而知,這些必假無疑。

4、紋飾:玉豬龍紋飾都比較簡單,常用的紋飾就是簡單的瓦溝紋或陰刻線,一般用減地陽起的方式表達。勾雲形佩和玉臂飾等器形多用瓦溝紋,而且所呈稜角一般都為奇數而並非偶數;而像玉?、玉龜則是在表現眼部和背部上使用減地陽起的方法進行雕刻。現在市場上一些紅山文化玉器要麼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麼在不同器物上胡亂臆造紋飾,跟實際常理不相符合。廣大收藏愛好者切莫圖造型紋飾新穎之快,受他人之騙。

5、沁色:紅山文化區域內經考古發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兩種。石棺墓一般在遼寧朝陽市境內較多發現,土坑墓多出現在內蒙古赤峰一帶。由於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結合粘土夯實而成,一般保存性較好,不易滲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土坑墓處在氣候環境比較乾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地區,一般土壤成分嚴重缺水,沙土化比較嚴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玉豬龍大多保存得比較完好,只有極少數玉器出現雞骨白現象,大多玉質還呈原色,蠟狀光澤。現在很多收藏家以為年代越久遠,玉器越受沁嚴重,這恰恰給了許多仿古者可乘之機,大肆偽造。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謂的紅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發黑就是發紅,為了表現出玉質,還把玉器拋光得很亮,但是紅山文化是沒有呈玻璃光澤的玉器,至今沒有發現過這樣的實例,廣大玉器愛好者們千萬要注意。

6、用途:考古發掘報告顯示,玉豬龍都出自於墓葬,所謂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如玉豬龍、勾雲形玉佩、玉箍形器等)大多都出自於紅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據研究,這些墓的主人應為原始社會首領或者部落巫師,在原始社會這兩者有可能為一個人,而從他們墓裡發現的大量穿孔玉器,則是縫綴在衣物上的。




相關焦點

  • 玉豬龍,一件古董,一個神秘的傳說
    看見古董,聽見故事今天要講的是紅山文化以及紅山文化的代表物件,玉豬龍。紅山文化玉豬龍,被公認為是中華第一龍。紅山是一個地名,在內蒙古中南部的樣子,在1921年被農作的農民發現遺址,它是和仰韶文化同時期同齊名的文化遺蹟。
  • 在月兒灣發現的玉豬龍是原始部落的龍崇拜
    在息縣月兒灣淮河附近發現玉豬龍。玉豬龍高4釐米,寬5釐米。蛇紋石高4釐米,寬5.5釐米。底座呈圓形,高4釐米,半徑3.5釐米。之前,在中國中,發現了淮河下遊凌家灘遺址,並出土了玉豬龍(文化時代為公元前4000-)。
  • 玉豬龍——可可愛愛的龍形之首
    玉豬龍上面大多數都有孔洞,而且發掘時大部分出現在墓主人的胸口處,應該是佩戴在胸前的,可是玉豬龍的體積都不算小,如果常年佩戴重量不合適,所以考古學家認為這應該是一種神物,和圖騰崇拜有關。不過有的考古學家認為玉豬龍的形象不太像豬,反而是像熊,北方文明很多信奉薩滿,而熊在一些薩滿教的文化中處於動物主神的地位,而玉豬龍短立耳、圓睛的特徵與熊相似,所有不應該叫做玉豬龍,應該叫做熊龍。我個人倒是覺得豬的形象似乎更靠譜一些,因為在紅山文化時期,豬的獵殺和蓄養已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相比熊的殘暴,豬似乎更符合大家對豐收的期望。
  • 河北陽原玉豬龍闊別24年「回家」將成為泥河灣博物館核心展品
    考古人員發現,陽原玉豬龍的玉質、造型與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豬龍相同,反映出泥河灣地區與遼西紅山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因當時陽原不具備保護文物的條件,玉豬龍一直在省文研所保存。在陽原泥河灣博物館工作人員努力下,2019年12月15日,玉豬龍終於回到闊別24年的「老家」陽原,成為「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