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但道教思想提倡: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老子道德經第19章)。因為在老子看來,「聖智、仁義、巧利」這些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也主張「絕聖棄智」,而且他還認為:當「老實人」成了一種貶義詞,則是世風日下的「徵兆」;當社會上的聰明人越來越多,老實人慢慢被社會拋棄的時候,也是風氣敗壞的「跡象」。何以見得呢?
莊子在《外篇-胠篋》最後一句總結道:舍夫種種之機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 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拋棄那些老實而淳樸的百姓,而喜好那些奸猾狡詐的諂佞小人;丟棄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而喜好那喋喋不休的說教,無休止的說教已經擾亂了天下了!
比如說,現在社會上「借錢不還」的現象越來越多,不講誠信的人越來越多,老實人吃虧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曾經血濃於水的親戚,因為借錢不還,最後不來往了,甚至是打上了官司;當初關係好得穿一條褲子的好哥們,因為借錢不還,最後反目成仇,淪為了陌路人。
借錢出去的,往往都是老實人;而那些借錢不還的,往往都是「聰明人」。借錢的時候,「聰明人」就像孫子一樣裝可憐,苦苦哀求;老實人熱心腸,想著救人於水火,於是把錢借了出去。最後,「聰明人」耍小把戲,死活不還錢,裝得像大爺,傷透了老實人的心。
更可怕的是:一個「聰明人」得了便宜,沒有得到及時的懲罰,導致原本善良的老實人也跟著學壞;老實人被欺騙後,也開始變得不講誠信,不再相信任何人。於是,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說話不算數,借錢不還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整個社會的風氣也被「聰明人」帶壞了。
事已至此,如果還有某個老實人把錢借出去了,還要不回來,他身邊的親戚朋友一定會站出來批評他:「你做人怎麼這麼「老實」啊?現在社會上,有幾個人能夠說話算數的?你以後長點心吧!」
於是乎,「老實人」成了一種貶義詞,社會越來越拋棄老實人,耍聰明成了心智成熟的標配,但是這樣真的好嗎?你欺騙我,我戲耍你,最後只是互相傷害,魚死網破罷了。
還比如,當今社會上「好心人扶老人卻被訛」的新聞更是屢見不鮮。那些訛人的老人如此「聰明」,他們連祖國的花朵(兒童)也不放過;如果有愛心的青少年在馬路上好心攙扶他們起來,他們也會全力表演,賴帳學生賠錢。
青少年學生,還沒有被社會大染缸染色,大都只是單純、善良、老實,看見老人摔倒了,就本能地攙扶起來,發自內心;沒想到這是聰明老人的「雕蟲小技」,事後大呼上當、人心險惡。這樣的事情被新聞媒體曝光多了以後,整個社會,上到青年,下到兒童,談「虎」色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都不敢再攙扶摔倒在地的老人了。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因為某些聰明的老人,當別人好心攙扶他時卻別訛,於是導致整個社會風氣變壞了。最後,吃虧受罪的還是老實人:老實的老人不敢摔倒,怕沒人攙扶;老實的年輕人不敢扶老人,怕被訛。
事已如此,如果誰家還有一個小夥子,在馬路上好心扶老人,再次被人訛,那麼他身邊的親戚朋友一定也會站出來給他上教育課:「你真是個單純的老實人!這年頭你還敢扶老人,你沒看小品裡面說『好心扶老人,最後導致自己破產了』」!於是乎,單純的小夥子,做了好事,還被大眾鄙視為「老實人」,好似被社會拋棄了一樣孤獨、無助。
當社會上的權術、欺詐、耍聰明、不講誠信佔據上風的時候,吃虧的總是老實人;而且,發展到最後,人人都成了受害者!因此在莊子看來:當「老實人」成了一種貶義詞時,當老實人被社會拋棄,人人都爭當「聰明人」的時候,實則是世風日下的「徵兆」,也是風氣敗壞的「跡象」!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