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煮鍋話源頭
周村煮鍋,又名「朝天鍋」,是淄博風味小吃之一,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網載:「1910年,家住南下河的廚師徐方明(應為徐方同)先生,每日肩挑一隻鐵爐和簡單餐具,帶上些熟肉下貨,找一避風角落,將顧客挑選的下貨稱好切碎,放在兩塊炸豆腐頁上,然後在鍋內燙煮,任顧客隨意舀用,很受歡迎。」由此可知,徐方同師傅就是周村煮鍋的創始人。
但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徐方同去世後,其兒子徐尊祿(乳名和尚)僅十來歲,女掌柜根本頂不起門店來,聘請了李承田師傅執掌門店,因經營不善,難以為繼。當時周村下河灘一帶有段順口溜,大致意思是:「和尚小,不能幹,女掌柜當家盡扯淡;辭了錫忠換承田,日子越過越困難……」就反映了徐方同去世後的經營實況。
那麼,這段順口溜的「錫忠」是誰?無意中,在一次宴會上我認識了薛錫忠的三兒子薛慶森;今日,他和二哥薛慶河給我講述了他們老父親薛錫忠和「周村煮鍋」的故事。
薛錫忠的父親薛茂祥是個木匠,大約在1928年的時候,一頭挑著木匠工具,一頭挑著兩三歲的女兒,8歲的兒子薛錫忠和母親跟在後面,從新泰一路逃荒來到周村下河灘,見周村下河灘生意興隆,就此租了房子安頓下來。薛茂祥到處做木工零活賺錢養家,8歲的兒子就四處討飯,起碼能自己混飽了,倒不用父母操心。薛錫忠有眼色,手腳勤快,時候長了就和徐方同混熟了,就幫徐大爺抱柴火,拉風箱,幹些力所能及的活兒。薛老爹見兒子和徐大爺有緣,兩年後,10歲的兒子正式拜徐方同為師,成了周村煮鍋的小夥計。
年輕人長得快,徐錫忠越來越出落了,成了一米七的小夥子。薛錫忠不僅勤快,為人忠厚,手藝學得也好,深得師傅喜歡。到了20歲拐彎上,徐師傅就開始張落著給徒弟娶媳婦,姑娘是東馬村胥家的閨女。因為胥大爺經常來這裡吃徐師傅的煮鍋,一來二去就認識了薛錫忠,對這個女婿很滿意,就在薛錫忠22歲那年成親完婚了。
娶了媳婦成了家,師傅覺著不能讓徒弟一輩子給自己當夥計,就支持薛錫忠自立門頭,還給他取了「忠信居」的堂號,顯然這裡面帶著個薛錫忠的「忠」字,算是靠山名;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徒弟誠信經營,生意紅火。「忠信居」的門店在大街南首興隆街上,和「餚雞門」斜對著。薛錫忠誠實,好賒帳,女掌柜說他:「只要是葦笠底下有個頭,你就賒給他。」但是這樣做,生意紅火,不幾年就在鮑家窯崖頭上路西「典」了「寧家店」的一套房子,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家。解放後,薛錫忠在原來二層樓的基礎上還加蓋了一層。在文革之初,寧家人從北京回來要房子,一看面目皆非了,後經法院調解,給了寧家200元錢完事了。
可是,薛錫忠結婚不久,徐方同師傅就去世了。他兒子徐尊祿年齡又小,師母一人也照應不過來,薛錫忠就抽空過去幫忙,還能維持住門店。可能是師母覺著長期讓徒弟幫忙也不合適,就另聘李承田師傅當掌柜,結果生意做得很勉強,於是就有了那段順口溜。但薛錫忠永遠忘不了師傅對自己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讓孩子們過去給師母和徐尊祿磕頭拜年。直到徐尊祿去世後,兩家的來往就少了。
解放後,「忠信居」繼續營業,這時薛錫忠的大兒子薛慶海和大女兒都能在店裡幫忙了。1956年1月,周村公私合營,由於「忠信居」屬於小型個體戶經營,合營後為集體性質的企業,後來改造為服務二社。那些規模稍大點的企業,合營後為國營企業性質,即後來的服務一社。不管怎麼說,服務二社也是集體企業,待遇也不錯。後來薛錫忠被調到汽修廠食堂工作,1981年退休。退休後,他還曾指導過「於家煮鍋」和「丁家煮鍋」。2012年去世,享年92歲。
(薛慶河)
薛錫忠養育了五個兒子,改革開放後都先後繼承父業開過煮鍋店,都是掛「薛家煮鍋」的招牌,其中薛慶海的兒子也開過「薛家煮鍋」店,算是薛家煮鍋的第二代傳人。但是煮鍋這一行,只能是從今年秋後幹到明年春暖花開之前幹,不能常年營業。即使在營業的時段裡,早晨也不能上煮鍋,只能經營麻花、油餅、餛飩等早餐。所以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薛家煮鍋」紛紛轉營物資貿易,到上世紀末都已不見蹤跡了。
我詢問為什麼薛家人沒有掛出「忠信居」的老牌子?薛慶森說,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破四舊」,一些老字號匾牌都被毀掉了;所以在改革為開放之初,他們都不敢掛出老牌匾來。幸好,現在「忠信居」老匾牌還在,算是父親一生留下的念想。
周村煮鍋畢竟是周村名吃,現在周村大街上的「丁家煮鍋」和青年路西段的「段家煮鍋」還在傳承著「周村煮鍋」的味道,徐方同老師傅的手藝還會延續著。(根據薛慶河、薛慶森口述整理)
(薛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