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趙李南 每經編輯:文多
12月23日,麥克奧迪(300341,SZ)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此前,麥克奧迪曾公告稱其主要股東籤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如相關交易完成,實際控制人將發生變更,北京一國資企業將成為麥克奧迪的控股股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麥克奧迪曾在去年11月發布過類似的《控制權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也同樣是擬將控制權轉讓給國資背景股東。然而到今年2月,麥克奧迪宣布引入國資入股事項告吹。
上次引國資入股期間,麥克奧迪股價大幅波動和相關人員的減持引發了交易所關注,問及麥克奧迪相關股東及高管是否存在內幕交易。
此次,在麥克奧迪12月20日發布《控制權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後,深交所於22日對麥克奧迪下發了《關注函》,要求麥克奧迪說明「本次事項籌劃的背景、過程、目的及對你公司的影響」、「是否存在違反相關股份限售及承諾的情形」等事項。
前次引國資入股失敗被問是否涉內幕交易
麥克奧迪的控股股東似乎下決心要轉讓控制權,因為早在去年11月,麥克奧迪就發布了控制權擬變更公告。
彼時,麥克奧迪公告稱,其控股股東Motic Holdings Co.Limited(麥克奧迪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迪控股)、股東Speed Fair Company Limited(香港協勵行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協勵行),於2019年11月14日與建投華科籤署了《股份轉讓意向協議》,麥迪控股、香港協勵行擬將其持有的麥克奧迪合計28%的股份轉讓給建投華科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投華科)。
對於上述交易的結果,麥克奧迪稱:「本次股份轉讓過戶完成後,建投華科將持有公司28%的股份,麥迪控股將持有公司23.31%的股份,建投華科將成為公司的控股股東,公司控制權將發生變更。」
圖片來源:麥克奧迪2019年11月相關公告截圖
建投華科為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子公司。國資背景的股東擬入主麥克奧迪的消息一經公布,麥克奧迪的股價就開始迅速上漲。從2019年11月15日開始,連續迎來了7個漲停,股價也一路從7元多一度衝上20元。
至今年2月24日,麥克奧迪宣布上述交易的當事各方籤署了《關於終止推進交易的確認函》,建投華科最終並未成功入主麥克奧迪。
值得注意的是,在麥克奧迪股價大幅上漲期間,有麥克奧迪兩位高管的親屬減持麥克奧迪股票。
隨後,創業板公司管理部對麥克奧迪下發了《關注函》,深交所在《關注函》還要求麥克奧迪:「請說明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2月24日,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5%以上股東買賣公司股票情況,是否存在內幕交易行為。」
尚須股東大會豁免股份限售承諾
今年12月20日,麥克奧迪在時隔約一年之後又發布了《控制權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與去年類似的是,同樣是麥迪控股與香港協勵行這兩個股東擬轉讓股權。這次的受讓方為為北京亦莊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亦莊控股)。
麥克奧迪公告顯示,亦莊控股是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下轄的具有26年歷史的國資企業。
圖片來源:麥克奧迪2020年12月相關公告截圖
麥克奧迪表示,如果上述轉讓事項最終完成,亦莊控股將持有麥克奧迪29.99%股份,亦莊控股也將成為麥克奧迪的控股股東,麥克奧迪的實際控制人將由陳沛欣變更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圖片來源:麥克奧迪2020年12月相關公告截圖
相比於去年底的轉讓,此次麥克奧迪的股東與亦莊控股籤署的協議已經沒有了「意向」二字。但相比去年的轉讓公告一出後的股價「7連板」,似乎此次麥克奧迪的股價表現得不溫不火。12月20日,上述公告發出。12月21日、22日和23日麥克奧迪股價漲幅分別為7.32%、6.33%和-5.3%。
深交所也隨即對麥克奧迪下發了《關注函》,要求麥克奧迪「說明本次事項籌劃的背景、過程、目的及對你公司的影響,並提示相關風險」、「結合麥迪控股、香港協勵行所持股份的性質、承諾履行、股票質押凍結等情況,以及陳沛欣、楊澤聲在股份限售和減持方面所作的承諾及履行情況,說明本次交易是否存在違反相關股份限售及承諾的情形」。
麥克奧迪回復稱:「公司實際控制人陳沛欣先生希望通過包括但不限於讓渡公司控制權等方式為公司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並以此助推公司現有業務的持續增長及在智慧互聯等新興產業的積極布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針對限售問題,麥克奧迪此前在12月20日的公告中稱:「本次股份轉讓所涉及的部分股份不存在質押、凍結、限售期或鎖定期未屆滿等控制權變更的障礙。」
12月23日,麥克奧迪回復交易所《關注函》稱:「本次股份轉讓事項尚須公司股東大會審議豁免陳沛欣、楊澤聲的股份限售承諾。如公司股東大會未能審議通過豁免陳沛欣、楊澤聲股份限售承諾的相關議案,則本次交易將存在不確定性,敬請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此外,深交所還問及了麥迪控股與香港協勵行是否為一致行動人。麥克奧迪表示:「麥迪控股、香港協勵行不存在一致行動關係」。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