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劇情發展到了非常緊張的時刻,中秋酒宴上在趙皇后的建議下,皇帝讓大家玩起了行酒令。結果傻白甜的宋貴人唱出了一首童謠「金鈴懸,銅鏡鑄,玄鐵融,鳳凰出,佳人回首顧不顧」,結果皇上臉色大變,眼睛如同野獸一般通紅,似乎要吃人……皇帝反應如此強烈,因為這首童謠隱藏了一段塵封的奪嫡往事。
現在的皇上,當年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子,被封為肅王;另有太子,是國家的儲君。在皇上還是肅王的時候,就和顧思林交情匪淺,顧家把女兒嫁給蕭睿鑑,又助蕭睿鑑除去了愍太子,奪嫡成功。愍太子名鐸,也就是「鈴」的意思,皇上諱鑑,也就是「鏡」的意思。最後,愍太子被一封白綾懸梁賜死,當今皇上則坐穩了龍椅,不過天下人都知道,皇上的地位是系在顧家裙帶上的。所以大宗正才會懟皇上,這童謠所唱明明是事實,為何不許人傳唱。
這件事已經過去了許多年,在刻意的控制下,已經沒有人提起這件事,而且知道這件事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這首童謠一出,皇上一定會以為是顧思林舊事重提,以往事威壓自己,這是皇上的逆鱗。蕭定權其實在參加酒宴之前已經聽到這首童謠,當時他如臨大敵,他告訴陸文昔,要發生大事了。因為他知道一旦皇帝聽到這首童謠,一定會懷疑顧思林。
為了保護自己的舅舅,蕭定權讓陸文昔轉告顧思林,今晚不要入宮,萬一真發生什麼事情,自己也會一力承擔。當無腦的宋貴人唱出那首童謠後,不但她自己不明不白的領了盒飯,太子為了保護舅舅,面對父親的震怒,太子蕭定權主動選擇「背鍋」——自己攬下所有罪責。因此而身受重刑的他讓觀眾心疼不已。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翻出多年以前的童謠,就是為了陷害顧思林和太子。而幕後主使肯定是齊王一黨,首先行酒令是趙皇后建議大家玩的。行酒令時,擊鼓的小吏一直抬眼看齊王,明顯是齊王讓在哪裡停下就在哪裡停下。所以這是齊王黨挑起的另一次爭鬥,然而恐怕齊王和趙皇后母子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金鈴懸,銅鏡鑄,玄鐵融,鳳凰出,佳人回首顧不顧」,這首童謠不僅僅是暗指皇帝靠顧家,靠顧皇后上位這麼簡單!童謠背後暗含顧皇后與另一王子的戀情,只有皇帝和顧思林知道。顧皇后當年其實並不喜歡皇上,而是和另一位皇子兩情相悅,是父親和哥哥顧思林強迫他嫁給蕭睿鑑的。齊王黨們只知道童謠是說「皇帝靠顧上位」的信息,而不知道童謠背後的隱情。包括太子自己也不知道,只以為童謠是要對付舅舅,所以才傻乎乎跳出來,要保護舅舅。
所以皇帝心中其實非常清楚,翻出童謠的肯定不是太子,因為童謠中有顧皇后的情感糾葛。齊王這次是捅了馬蜂窩了,觸碰了皇帝的逆鱗,不單單是奪嫡上位,因為還牽扯到顧皇后和另一位皇子的感情。估計童謠案結束,齊王也就徹底玩完了,不能再掀起風浪了。具體劇情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雪滿梁園《鶴唳華亭》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