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國漫何等輝煌。
1941年,抗日戰爭期間,亞洲男子動漫天團萬氏兄弟,聯合執導了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在當時,這部動漫不但是第一部中國動畫長片,同時也是亞洲當時的第一長動畫片。在世界電影史上,作為第四部大型動畫藝術片,名列美國的《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之後。
這部電影在當時有多牛X?上一組數據,你就知道了!
這部動漫當時不僅動用了100多人參與手工繪製,拍攝製作歷時1年半,而且還消耗了20萬張畫紙,共繪製近2萬張畫稿,拍出毛片長達1.8萬餘尺,剪輯成片 9700尺(約合3200米),可放映80分鐘。
想想在抗戰年代,兵荒馬亂的,能投入這麼多人力物力來製作這麼一部片子,難度可想而知。
也正是受這部電影影響,被稱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在抗戰期間看到了這部片後,不僅大為讚嘆,而且還決定放棄學醫,轉行跑去了搞動漫創作,並將動漫引入日本,創作了《鐵臂阿童木》。
1961年,條件稍微好了一點,但當時的動畫製作仍然全靠一支筆畫出來,但經典就是這樣扛出來的。
在那會,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斥資100萬推出的《大鬧天宮》作品,影響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到現在都堪稱中國動漫史上最傑出的神作!
而憑藉《千與千尋》封神的宮崎駿,也是在看了《大鬧天宮》後,才萌發了將動畫作為終身事業的想法。
但在2000年後,國漫卻仿佛走錯了路,越來越詭異的畫風,以及越來越低齡化的劇情,已經開始令人詬病。加之,動漫產業的人才、資金、政策引導等配套難以跟上,動畫公司累死累活做了一部動畫,結果收不回成本,因為沒人願意去買藍光dvd和周邊。
那怎麼辦呢?只能靠做一些成本低的爛作來吸引補助金。最終只能不斷承受輿論的嘲諷。但近幾年,國漫仿佛有了別樣的色彩,不再是用作自嘲的談資了。
國漫正在甦醒
2015年,《大聖歸來》徹底驚醒了沉睡多年的國漫魂,全新的劇情,一時間,全網沸騰。就連我這個向來只刷日番的死宅,也終於鼓起勇氣進了電影院,刷了兩次。
說實話,並非為了貢獻票房,而是因為與鋪墊蓋地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低齡化動畫的對比下,這部國漫真的很耀眼、很驚豔。情不自禁就去了兩遍,總覺得短期內在電影院裡,這樣大場面的國漫不會再有了。
果不其然,至今四年的時間,真的能拿得出手的國漫影片,真的也就只有那幾部了。
2016年,《大魚海棠》,不管是情懷、畫風、題材都讓人心動,尤其是出自《山海經》的人物形象更是引人遐想,但是劇本的內容有些無力,總覺得差些東西,所謂的3D也成為了資源過剩的產物。
2017年,《大護法》、《大世界》小眾文化新穎,但是撐不起國漫的名號。次年的《風語咒》與《昨日青空》也是如此,都沒有繼承《大聖歸來》的衣缽。
今年年初,《白蛇:緣起》終於打破了死寂。無論是片中剪人、符篆,還是片尾寶青坊狐妖泛舟西湖上,執板清唱晁補之的水龍吟,都再次驚豔全場。
時至今日,醜出天際的魔化哪吒,畫著手殘勿擾的煙燻妝,大搖大擺的走入暑期檔。但是,憑藉著製作精良和內容的豐富,使整部影片更富張力。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為止,《哪吒:魔童降世》的票房已超40億。
那麼,40億票房的爆發,背後究竟是由什麼點燃的呢?
題材——顛覆認知
為了更好地展示效果與劇情,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動畫,選材的方向大多還是以架空歷史背景為主。
在這一點上,國漫有著很強的優勢。《封神榜》的年少輕狂、《聊齋志異》的男歡女愛等,無不承載著龐大的劇情推進。
情節照搬就行了?當然不是。
以迪士尼裡的眾多公主為例,故事書中的公主有的溫柔賢惠、知書達理;有的活潑可愛、天真無邪,但是最終的結局大多是受到迫害,等待王子的拯救。
但是,翻拍後的公主們一反常態。以《公主與青蛙》(改編自《青蛙王子》)為例,王子不再是拯救者而是被拯救者,女主角也變成了一個懷揣了夢想的黑人女僕。
不僅如此,由安吉麗娜·朱莉與艾麗·范寧主演的《沉睡魔咒》(改編自《睡美人》),吻醒公主的並不是一見鍾情的王子,而是日久生情的仙子。
這樣的設定與原作大相逕庭,將整個偏向於大男子主義的基調,變成了女性的崛起與獨立。
這裡定律放在國漫上也是一樣的。
《西遊記:大聖歸來》就是選用了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作為題材,衍生出的一部國漫。唐僧是個叫江流兒的孩童;孫悟空雖為妖,卻增加了許多人的情感。
再比如說,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作為題材的《白蛇:緣起》,其中的故事更是跳出了整個故事構架,提前了五百年的相識、相知、相愛,每一個場景都成為五百年後的重逢作下了鋪墊。
如今,上映不久的《哪吒:魔童降世》與上述兩部不同的是,它走著《哪吒鬧海》的老路,卻玩出了新套路。
原作中反叛與悲愴的基調貫穿始終,其他人的形象的塑造過於蒼白。但是在新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活,以李靖為例,新片中的他更像是一個父親,他甚至會跪求誤解哪吒的百姓來參加兒子的生日宴,只是為了解釋「有神力的哪吒並不是妖怪」。
原著的情節設定雖好,但是單憑視覺上的衝擊根本無法成就票房,只有在劇情發展上動筆墨了。
《西遊記:大聖歸來》:我欲成佛,天下無魔,我欲成魔,佛耐我何;
《白蛇:緣起》:人生命數有定,也要活得自在;
《哪吒: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
綜合這三部影片不難看出,他們之間的共同之處,無外乎是不信命、不服輸。
除此之外,它們都站在上下五千年的IP之上,擁有各自全新的故事背景,這也讓後來者看到了更多的機會。畢竟與迪士尼相比,國漫背後的文化底蘊將是它最大的優勢。
小動作、大票房
1、反轉什麼的,最討厭(xi huan)了
今年一月,《哪吒:魔童降世》發布的第一支預告片,然而播放量只有3萬,評論區也是罵聲一片。官方還很皮的發出自我調侃表情包,但是依舊沒有在網絡上引起什麼太大的風波。
有數據顯示,從4月起到7月10日前,該片的全渠道有效評論數都保持在個位數,熱度也處在較低的狀態。就連被提檔7月26日上映,都沒有引起什麼大的相應,大家不過是以為多了一部《X出沒》一樣的低齡國漫罷了。
終於,光線打出了王牌——間歇性點映。雖然點映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但是點映對於作品的要求很高,用得好一步登天,用不好那就是萬丈深淵。
第一波,7月13日-14日的小規模的點映,雖然票房上座率都很低,但是口碑已經有了伐曉得苗頭。
第二波,7月17日-19日這三天雖為工作日,但是票房對比周末兩天,正在急速上漲,口碑逐漸成就了票房。
第三波,為期兩天的點映,與之前相比環比暴漲81.5%。之後全面斷糧,上映前五天,《哪吒:魔童降世》將欲揚先抑戰略,展現的淋淋盡致。
不得不承認,任誰都逃不過「真香」定律的反殺。
2、自古紅藍出CP
這年頭,誰沒粉過幾個CP啊。如今,自帶CP的漫/劇也很多,有的跑在了前頭,有的吊車尾:
鬼燈X白澤——《鬼燈的冷徹》,這是我見過的最典型的CP比劇火;
悶油瓶X無邪——《盜墓筆記》,作為原著黨,原著的確很刺激,但是翻拍後的網劇為了迎合觀眾,強行刷CP,尬到令人肝顫。
《哪吒:魔童降世》此次也不動聲色的用到了這個策略,將原本哪吒與敖丙之間的「死敵」設定,改為唯一的摯友。片中冰與火的設定玩得清新脫俗,更是應驗了那句「自古紅藍出CP」的定理。
在影片上映前,就有幾張關於哪吒與敖丙的官方宣傳海報,除了配一臉,一時間也想不到其他詞彙來形容了。
不僅如此,上映後不久,微博衝上熱搜的「藕餅」(哪吒X敖丙)以及眾多甜文短漫,都成為了這部國漫的「自來水」,這也驗證了此次CP戰略的成功。
多、快、省VS高質量
對於國內的動畫行業來說,2000年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有相關資料顯示:2000年後,國家提出了稅收優惠和補貼的政策,來扶持國產動畫。動畫製作公司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請立項:只要作品在電視臺或影院播出,製作公司就可以拿到補貼。除此之外,還有三費減免、辦公場地租金減免、等一系列優惠。
雖然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有助於國產動畫發展的政策,但這些政策都是建立在「量多、片長」的基礎之上的,並沒有制定出針對作品質量的考核機制。於是,在這樣的政策下,國產動畫行業逐漸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舉個例子:在國產動畫中,《大嘴巴嘟嘟》裡面無論是角色的動作,還是劇情都《蠟筆小新》毫無差別;在《心靈之窗》片中,也處處都是《秒速5釐米》的影子。
隨之,一切從簡的低齡化與清一色的抄襲風,成為了國產動畫的象徵。
其實,在《大聖歸來》之前,國內也曾推出了一部成人向的動畫影片。2008年上映的《風雲決》,耗資千萬,製作周期長達五年之久,完全可以定義為那個時代的大製作。但最終卻以2400萬人民幣的票房慘澹收場。次年,《喜羊羊灰太狼》竟取得了近億的票房。
事實證明,與低齡化、抄襲風的動畫相比,高質量、成人向動畫影片更像是吃力不討好的蠢事。
直到2015年《大聖歸來》上映,以9.56億的票房登上了國產動畫電影榜首。一時間「國漫崛起」的呼聲高漲,在逐漸年輕化的商業圈中,投資人看到了動畫電影的曙光。
但是接觸後,他們逐漸發現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難題——高質量的作品生產較慢,並且需要斥巨資投入。
例如:在《大聖歸來》單是角色的前期設計,就用了一年的時間。影片80%鏡頭反覆更改,孫悟空與反派「混沌」的決戰做了一年多,從開始到最後上映整整歷經八年時間。
所以他們並沒有真正投入,以至於很多動畫製作人依舊很缺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自2015年後,國內並沒有很多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
但是,那年的王長田看到了不同的商機:低幼化的動畫市場會縮小,而面向青年和成人的動畫會井噴,最終大票房的贏家是美式合家歡的動畫電影。隨後不到半年的時間,光線投資的動畫公司翻了一倍。
緊接著2016年,投資數千萬,收穫5.7億票房的《大魚海棠》成為了另一部國漫的精品,不僅打破了投資方對成人向動畫——「燒錢」的固有思想,還證明了王長田的猜想是對了,同時也驗證他那句「沒有耐心,別做動畫」。
國漫崛起了嗎?
從客觀的角度上看,四年僅有《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哪吒:魔童降世》(《大護法》、《大世界》限制級除外)這四部作為支撐,來說國漫崛起是遠遠不夠的。
他們沒有漫威系列的大製作,也沒有迪士尼的真實(《獅子王》),更沒有宮崎駿的經典。然而,被不斷捧高的呼聲無非是因為十幾年的國漫低潮,終於有了能夠拿得出手的作品,而產生的的一種「自卑式」的優越感。就像王長田在微博上所說的一樣:國漫一大步,依然是起步。
紅小豆動畫創始人芷儀告訴南都記者,國外的動漫產業由一開始的漫畫、動畫內容,到衍生品的孵化、產品的授權、商業化合作等都已形成了完整鏈條。
「但國漫似乎是只能看到今天,無法預見明天的感覺。《大聖歸來》當時紅了,但是接下來的授權或是衍生品都沒有跑起來,包括《哪吒》我也不知道以後能不能跑起來。」
她表示,目前國漫普遍呈現的問題是,當下火爆,但之後如何去維持熱度,如何讓熱度轉化為更長遠的商業利益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產業鏈斷層,也使得國漫產業一直缺少大IP作品。
當然了,差距是可以有的,畢竟這幾個優質國漫背後的工作室規模都很小,與漫威、迪士尼等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總的來說,《哪吒》的確是今年影片中,至今為止最大的一個驚喜。
但是,與追星一樣,捧國漫也需要理智對待,對於那些五刷六刷的人,只想奉勸一句:真的沒必要,請給它一些呼吸的空間,不然,國漫遲早會淪為資本遊戲的新玩具。
掃下方二維碼,回復關鍵字:「我要」,拉你進交流群
開白轉載請到後臺留下轉載公眾號名稱及ID.
———— / END / ————
花邊科技系Wemedia成員
目前文章部分已發表至鈦媒體、品途網、界面、搜狐科技、百度百家、騰訊新聞、雪球、億邦動力網、今日頭條、UC大魚號、一點資訊、企鵝訂閱號等多家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