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三年前,我還同讀者們爭執過韓國電影是否在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當時有不少人一臉驚奇地問我說韓國電影正在衝出亞洲是不是在開玩笑,調笑著:
「韓國電影就是在國內裝高大上!出了亞洲誰理他啊!」
隨著奉俊昊導演執導的《寄生蟲》先是在坎城電影節斬獲了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後在奧斯卡創造歷史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四大獎項,憑藉著出色的鏡頭語言、工整的劇作結構,直觀的細節比喻,在藝術和流行的雙殿堂奪金,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已經無需多言了。
《寄生蟲》 海報
在國內,韓國電影顯然也有著一大批忠實的受眾,除了在類型片技藝上的嫻熟,寬鬆的尺度和多樣化的題材是韓國影片讓很多影迷津津樂道的重要原因。
拋開樸贊鬱的「復仇」、金基德的「情色」、李滄東的「詩意」,羅泓軫的「暴力」,以及一批反映南北對立的題材和犯罪類型電影。對於韓國政府自身的批判和對歷史的反思,同時聯繫到此類型影片所帶來的反響,使得一批入門級的韓國電影直接成為了影迷心中殿堂級的作品。
這當中,有涉及控訴司法不公的題材。
2011年,黃東赫執導的《熔爐》改編自2005年光州仁和聾啞學校虐待和性侵害殘障學生案,該案由於金錢權力和人情關係的運轉,被告人並未接受實質性的處罰,繼續擔任學校職務。電影上映之後,民眾呼聲強烈,警方被迫重審此案,當年逃過懲罰的人重新獲刑。與此同時,被稱為《熔爐法》的《性暴力犯罪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也因此問世。
《熔爐》 劇照
2012年,鄭智泳執導的《斷箭》改變自2007年在韓國轟動一時的「弓弩傷人事件」,影片上映後輿論沸然,引起了韓國司法部門的恐慌,一度為了這部影片做出公告反駁。
《斷箭》 劇照
2013年,楊宇碩執導的《辯護人》,以盧武鉉為釜山讀書聯合會成員做辯護為背景,揭露了時代背景下官方製造的冤案,影片公映的第二年,「釜山事件」五名被告人得到二審宣判無罪,正義終歸得到伸張,值得一提的是,現任韓國總統文在寅,也是當時辯護律師團隊的一員。
《辯護人》 劇照
有虛構劇本影射政治的題材。
2013年,金秉祐執導的《恐怖直播》,工人夜間修護橋欄落水後在江裡等待著救援,韓國的警察和救援隊卻為了迎接外國政要視察的演習而沒有一個人前來救援,最終導致工人溺亡。在國家大事和公民小事之間,政府選擇了忽略小小的工人性命,終究導致了一場小人物的以命相博和炸彈恐怖行動,小人物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總統能夠路面承認錯誤和道歉,而最終卻迎來了高官的威脅和媒體的妖魔化。影片最後,為求道歉的孩子身亡,電視裡播放著總統「反恐鬥爭中政府贏得最後勝利」的宣言,然而大廈卻倒塌了。
《恐怖直播》 劇照
2015年,禹民鎬執導的《局內人》,將政府政治團體勾結黑幫團體所做的下三濫勾當和荒淫畫面表現得淋漓盡致。今年,禹民鎬導演和李秉憲再度聯手,《南山的部長們》講述了韓國前總統樸正熙和警衛室室長在宴會酒席中被情報部部長金載圭用手槍擊殺的事件。
《局內人》 劇照
2017年,韓在林執導的《王者》,故事時間跨度長達30年,以一個出身平凡的檢察官的視角,講述了韓國近三十年來7位總統上臺前後的政治風潮以及背後財,政,法,黑四界的互相勾結。全力刻畫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和「從龍之功」的重要性,籌碼要壓對地方,醜聞要曝對時機,一場豪賭之下,贏則名利雙收,輸則死無葬生之地。檢察官們在大廈頂樓紙醉金迷花天酒地的光彩場面和黑社會老大處理敵人的陰暗場面形成鮮明對比,將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凸顯無疑。
《王者》 劇照
有基於現實基礎的紀錄題材。
2017年,導演崔承浩拍攝了紀錄片《共犯者們》,痛斥韓國前總統李明博和樸槿惠利用手中的權力將三大電視臺大量在第一線報導社會問題的調查記者調離到二線,空降傀儡社長操控輿論,致使媒體淪為了喉舌。
紀錄片最後,導演崔承浩攔下了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本人,質問道:&34;
李明博沒有回應。
《共犯者們》 劇照
有人說,韓國總統是高危職業,每一任韓國總統最終的下場都沒得到善終。韓國影視作品抨擊政府已經司空見慣,但依舊沒有涉及到隱藏在最深處的財閥勢力。
關於財閥勢力,韓國電影尚未有動作,但韓國影視人已經在影視劇裡有所嘗試。
2019年,郭政煥執導的《輔佐官:改變世界的人們 》系列矛頭便直指活躍在各類黨派選舉背後的財閥勢力。在各類政客團體角力的同時,他們作為原始積累的第一桶金往往並不光彩,財閥以此為把柄來作為操控影響政界的籌碼。
與此同時,該劇對於「新聞輿論」的探討也頗為亮眼:政客們用熱點掩蓋其他熱點,用下跪作秀式道歉的以退為進來中止輿論的發酵,各種騷操作層出不窮,輿論完全成為了有心人手裡的一把刀。
《輔佐官們:改變世界的人們》 海報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韓國的災難題材電影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在好萊塢災難片追求技術進步為核心,以恢宏場面和震撼人心的特效作為奪睛利器的同時,韓國電影選擇了另闢蹊徑,結合一貫的政府批判風格,走出了一條以人文為核心的道路:相比於「天災」,著眼點放在了凸顯「人禍」上。
本文我將以七部韓國災難電影(《摩天樓》、《流感》、《潘多拉》、《漢江怪物》、《隧道》、《鐵線蟲入侵》和《釜山行》)為依據,向讀者朋友聊一聊一下韓國電影的「天災人禍」。
1.災難起源:無止盡的欲望
在韓國電影中,災難的起源往往和人類無止盡的欲望和貪婪心理掛鈎。無論不合法的貨櫃偷渡,偷工減料的建築物塌陷,追求技術進步卻忽略技術安全,還是更為歹毒的為了發國難財而製造傳染病,歸根結底,災難的起源是人為的,而非自然災害。
2006年,奉俊昊導演的電影《漢江怪物》中,因為美軍駐韓基地肆意排放化學物質進入漢江,導致漢江沿岸出現了兇狠的怪物吃人;
2012年,樸正祐導演的電影《鐵線蟲入侵》中,醫藥公司為了解決瀕臨破產的困境,自己偷偷研發出恐怖的病毒投入水中,憑藉著手上早已準備好的疫苗藥物大發國難財;
2013年,金成洙導演的電影《流感》中,病毒的起源來自於偷渡的車輛,一車人的死亡沒有被及時發現,「超級傳播者」毫無阻礙地開始了第一波病毒的傳播;
2016年,金成勳導演的電影《隧道》中,隧道之所以坍塌,是因為那是一座偷工減料的豆腐渣工程,而同年延尚昊執導的熱門電影《釜山行》中,喪屍病毒來自於發生洩漏事故的生化公司;
為了追求利益,人類無止盡的欲望所造成的惡果,最終還是讓人類自己咀嚼。
《釜山行》 劇照
2.災難的助燃劑:決策者的傲慢和粉飾太平
在韓國災難電影中,決策者常規的操作是一開始並不重視一些不起眼的徵兆,一意孤行地認定環境穩定安全,並且嘲笑那些感知到危險,前來示警的普通人。而在災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散之後,便開始粉飾太平,打著「避免群眾不必要的恐慌」的旗號,封鎖言論,直到紙包不住火,事態無法收拾。
在電影《摩天樓》中,摩天大樓的管理者明知道氣流上升,依舊強行讓直升機上天拋雪花為賓客助興,最終直升機受不了狂風,撞毀了大廈,造成了無法收拾的災難;
在電影《潘多拉》中,地震已經使得核電站不穩定,在總統準備安排附近居民撤散之際,政府要員卻以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為由阻止了這項行動,最終災難爆發,眾多民眾危在旦夕;
在電影《漢江怪物》中,吃人的怪物將小女孩捲走帶進了下水道,作為儲備食物。小女孩好不容易用手機聯繫到家人求救,家人的訴求卻被政府當做了玩笑。更為無奈的是韓國政府聽信美國專家的話,認為和怪物有接觸的人都有可能被感染病毒,導致了小女孩的家人也被隔離了起來,等同於政府成為了怪物謀害小女孩的幫兇;
在電影《釜山行》中,喪屍已經橫行,電視上卻依舊播放著粉飾太平的民眾暴動新聞;
在電影《流感》中,病毒剛開始小範圍傳播時,有部分具備專業知識的醫生察覺到了這次流感的不同尋常,並向當地政府官員做出了警告,而上位者們卻嘲笑著發出警告的醫生們小題大做,最終決策者對的無作為導致了病毒更為迅速的擴散。
在明知行為有可能會發生極為嚴重災難的情況下,在普通人不斷的示警聲中,決策者的傲慢蒙蔽了他們的雙眼,致使災難發生以及進一步地擴大,面對無法控制的事態,粉飾太平掩耳盜鈴以求一時安穩,便成為了最後蹩腳的底牌操作。
《流感》 劇照
3.災難中的矛盾:階級對立
韓國電影一直以來始終不變的一個論題,便是在講述階級。無論是如今奉俊昊導演創造歷史的《寄生蟲》,還是之前李滄東導演更為隱晦表達的《燃燒》,皆是如此。
放在韓國災難電影中,電影《摩天樓》中,大廈因為管理者的傲慢決策而失火,最先被直升機援救的是富豪官僚以及富豪家的狗,大量的民眾卻葬身火海,人不如狗,無疑諷刺至極;而在影片《流感》中,在隔離前夕,第一時間逃出疫區的人,也大多都權貴階級。
在電影《隧道》中,男主角被困在塌陷的隧道,政府全力救援,本該是一個良好的範本。但導演隨即又為我們展現了政府的面子工程,領導和受害家屬握手,畫面定格,新聞播報,程序過後,面對被困隧道生死未知的男主角和隧道塌陷一直不處理的巨額經濟損失,上位者終究做出了人命比錢賤的決策。
《隧道》劇照
災難片無疑是悲劇的一類表達形式,而悲劇將美好的東西給打碎的意義則在於帶給觀眾更為深刻的反思和警醒。災難電影試圖引導觀眾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任由身邊的一些不正常的事情肆意發展,電影中所展現的災難則很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以電影為鑑,從而遏制住一些悲劇開始的苗頭,這大概是韓國災難電影帶給世界各地影迷的禮物。
(文/星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