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50死士》改編自日本311大地震所釀成的福島核災事件,劇情聚焦在核電廠50位工作人員舍已為人的搶救過程,整體情節流暢,可引發情緒共鳴之處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未流於灑狗血又可讓人有所觸動,且「人禍比天災還可怕」的描寫更令人相當有感,因此本片確實是相當有可看性的佳作無誤。
《福島50死士》劇照
《福島50死士》捨去了某些涉及災難元素電影在片頭慣用的「災難前的美好」的情節鋪陳,一開場即馬上切入重點(東北外海發生9級地震造成福島核一廠發生事故)。同樣地,搶救過程也捨去瑣碎細節,後續發展的所有情節都採取重點直擊式的描寫,加上劇情發展的節奏相當明快,因此情節推動流暢、毫不拖泥帶水,這種敘事方法可謂為本片奠基了可看性的基礎。
《福島50死士》劇照
重要的是,《福島50死士》雖然採取重點直擊式的情節編排,但對於事件與事件之間的串連仍交待得十分清楚,免除了脈絡跳躍、斷裂之感。除此之外,編導針對各重點事件內容的描寫並未流於表面,有關核電設備運轉機制與海嘯侵襲之間的因果關聯、造成的立即且可預見的後果,以及眾人對於危機處理的不同反應等方面,不僅皆有相當程度的著墨,且依情節發展需要,在不同段落中做了不同主客體的配置,因此既讓劇情顯得紮實,避免淪為一筆流水帳的窘境,且更因節奏明快的關係,各種狀況接連不斷,產生了到位的緊湊效果。
《福島50死士》劇照
再者,《福島50死士》主要的戲肉來自於「廠方第一線人員與政府內閣及東電公司高層之間應對方式與態度的落差」所共構的張力。這部分把「災害程度與範圍逐漸擴大」和「高層搞不清楚狀況又愛出扯後腿式的指令」描寫得很出色,不但產生「危機步步進逼的急迫感」和「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挫折感」的加乘效果,且配合前述明快的節奏,亦提升整體情節的對立性(高層對廠方、人類對核災),進而強化故事張力,這也是個人看得頗為入戲的原因之一。
《福島50死士》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福島50死士》在上述設定之餘,另外設計了一些引人觸動的情節,例如這些廠方第一線工作人員盡力善後的敬業與無私精神、較年輕工作者優先撤離與免於危險任務的安排,以及這些工作者與其家人之間的情感系絆。「對抗危機的硬性情節」和「情感互動的軟性情節」不論是相互穿插,或成為一體性的呈現,都交相加乘出頗佳的情緒共鳴效果。
《福島50死士》劇照
因為《福島50死士》有關「硬性情節」的描寫會讓觀眾在看到「軟性情節」時,產生同情、不舍的心理,而「軟性情節」的相關刻劃更使觀眾對「硬性情節」出現挫折、危險、奮勇等同感身受效果。說到這裡,有一點非提不可,與好萊塢甚至是南韓同涉災難元素的商業片相比,本片導演針對上述軟硬情節的處理,算是相對「平實」,並沒有太過戲劇化的賣弄,對於可製造劇戲效果與情緒共鳴的部分,在點到為止與過於煽情之間取得平衡,但同時又可經營出不錯的可看性,這是值得肯定之處。
《福島50死士》劇照
不過,說了那麼多,《福島50死士》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禍比天災還可怕」。因為固然有311大地震天災發生的客觀事實,但若無人禍因素,核災則未必會發生。從事發之前來看,預防海嘯高度的估算就過於輕忽,而且有一點電影沒演出來的是,日本法院後來判決官方和東電公司有人為缺失:在2008年也計算出了福島核電廠可能遭遇15.7公尺高海嘯,東電若依此事先將配電盤設置在高處,就不會發生配電盤浸水失效,造成緊急發電機無法運作,最終釀成爐心熔毀的核事故。
重要的是,法官在判決書中提到:核電廠的海嘯對策應該站在安全面,而非經濟合理性。東電將經濟合理性放在安全性之前,成為增加精神損失賠償的主要原因,「尤應予以譴責」。至於日本政府的部分,則是疏於規制督促東電擬定妥適的海嘯對策,「明顯缺乏合理性、存在違法狀況」,同樣應負賠償責任。由此可知,東電公司未將配電盤置於高處是出於「經濟性考量」,合理推論就是「成本問題」。
《福島50死士》劇照
另從事發之後來看,不論是政府官方,還是東電管理者,對很多狀況的掌握不足,甚至其中還不懂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存在,結果不但調度紊亂,且所下指令根本是「來亂的」,導致一再錯失黃金時機。例如:廠方第一線人員決定以海水灌注冷卻來避免核災,卻被高層管理者阻止、拖延。
結果,如同曾發生過的史實一樣,冷卻水的水位愈來愈低,造成燃料棒過熱,結果燃料棒中的鋯合金溫度就愈來愈高,和水蒸氣中的氧結合,釋放出大量的氫氣而爆炸破壞了圍阻體,造成輻射外洩的悲劇。這部分人為因素的情節不但令人看得觸目驚心,也再次體會到古人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還真不是沒道理!
《福島50死士》劇照
本片不乏展現人性光輝的情節,核電廠中的資深員工對於年輕的後輩員工都十分愛護,均認為更年輕的人代表國家的未來,自己身為老前輩理應擋在前面率先扛起危險的工作。許多情節則讓日本人廉恥心很重、很擔心給別人帶來困擾的民族性,得到有力展現,讓電影得以洋溢著歐美作品所不會有的獨特風貌。諸多情節的刻畫,都讓這部以災難為主題的電影,得以不時散發暖流,增添討喜色彩。
《福島50死士》劇照
有關危機的最終落幕,《福島50死士》與許多好萊塢作品相當不同,並沒有為了戲劇效果安插千鈞一髮化解災難的情節,就風格而言更類似於「盡人事聽天命」,關鍵的臨門一腳奇蹟色彩濃厚,缺少個人英雄主義的層面。此前曾有吉田廠長向神明禱告的劇情鋪陳,因此某種程度而言,多少有種神明最後庇護了日本的神話色彩。這樣的安排或許缺少最終高潮的力度,不過也讓電影有了特殊的正向內涵,不會成為敗筆。
《福島50死士》劇照
片中曾用少部分情節,刻畫諸多日本人曾相信核電是代表未來的優秀選項,如今核電廠卻發生重大事故,兩大對立元素的互相碰撞下,也讓故事多了分讓人深思的層面。片尾也透過重要角色,體現日本人對這起事故的反思,不過反思層面較局限於人類太小看大自然的威力,未進一步直指更具體的人為因素,算略顯可惜之處。
電影對於災難場面的塑造、如何應對危機的情節刻畫,均有上乘的水準,而福島核電廠員工在危機中的表現,更足以擦亮日本「職人精神」的金字招牌,讓電影盡顯人性光輝,從諸多層面來說,《福島50死士》都無愧為一部優秀的災難片。
《福島50死士》劇照
必須順帶一提的是,除了福島一廠之外,其實還有福島二廠以及附近核電廠如女川,但福島一廠出事,後者幾個同樣受到天災衝擊的電廠卻沒發生任何災情,原因就出在福島一廠的緊急電源和冷卻裝置放在易受海嘯侵襲的地方,以及事後高層「扯後腿式」的自目指令,但其他電廠卻沒有這些問題。電影情節雖沒演出這部分事實,但剛好可做個對比,證明「人禍比天災還可怕」的現實。
《福島50死士》劇照
此外,看《福島50死士》前,曾看到本片對於「日本官員和東電高層的批判不夠」的說法,如果和上述事實比較,確實有很多不堪之處不是沒有呈現,就是無同等深入程度,然而個人認為關鍵時刻的紊亂指揮和局勢掌握不足與第一線人員敬業態度的情節反襯所產生的落差之感,已明顯可見這些官員與高層的顢頇程度,所以批判力道足矣,否則個人也不會有「人禍比天災還可怕」的感受!
《福島50死士》劇照
作為一部電影,《福島50死士》具有不錯的可看性,觀影過程多處頗有共鳴;另一方面,本片亦提供了上述值得反思之處,讓人深覺人力勝不勝天是一回事,但事前事後的輕率疏忽態度不僅絕對勝不了天,而且還會在天災來臨時,催化傷害程度或產生原本可避免的災害。因此,或許本片在日本連拿二周票房票冠軍有「當事人效應」的因素,但連身為中國人的我看了都很有感,已足以證明本片是部好看的電影無誤!
總結《福島50死士》,裡面的每個願意犧牲保護國家的人,真的讓人非常欽佩,讓我想到現在新冠肺炎還在肆虐全球,我們都得對這些站在第一線的人員說聲感謝,無論是疫情,還是311核災挺身而出的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