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關係,先簡單說幾點。
(不含具體劇情透露)
這部電影是2個多月前看的。
1、估計叫罵聲會不少,不想看這些帶有嚴重狹隘思維的文字,汙了自己的眼睛;
2、估計會有一堆人出來借題發揮,給車諾比事件洗地…
3、估計可能會有人覺得,災難片不該這麼拍。
現在來看,自己的預估麼,稍稍有點過於「低估」豆瓣上的素質了…「低估」,指的是,想不到比這更慘!
一堆人只帶著情緒打個2★、1★的分數就完了,沒什麼人能說明白什麼。
呵呵。
要知道,倘若這部片子實在中日蜜月期上映的話,那很有可能成為票房黑馬。
OK~
言歸正傳。
(為了確認資料,還特意在谷歌地球上,看了看當下的福島核電站~及周圍的現狀)
這裡有兩點解釋,一個是,回到當時來看,地震和海嘯才是災難,而福島核電站在當時,只能算出了一些事故。二是,事後看,在網際網路時代,像這種「大事件」的曝光度會天然的巨高!相比網際網路時代之前的大型核事故,福島事件,幾乎,但凡關注的人,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即便不是很關注的人,聽說了,好奇了,維基百科一下,也能了解事態進展的80%。
而且…福島事件並沒有真正的完結。不像車諾比…周圍直接荒廢了…雖然車諾比事件也沒有真的完結。
這三個字很重要。一般的災難片,從頭到尾,是完整的災難過程…可福島事件呢?後續的種種問題,潛在的新問題,仍然有可能成為社會民生·環保和國際關係的新聞焦點。所以~
所以這個時候,要把事件編成非虛構類小說,並拍成電影,那…著眼點就肯定就不能是「事件·事故」的全過程,必須要換個角度才行!
要我說,其實,不論原書也好,電影也好,當下呈現出了的這個角度,極其好。為啥?簡單!因為人類是天生的故事動物,是天生的情感動物。既然事件沒完…
那…暫時可以不考慮受災人員的情感。集中火力去講述當時參與人的故事,講述具體的指揮、搶救過程,這個,最能帶動觀眾的情感。
就好像把人生中的全部戲碼,都先無視掉,專門拍這個人出生前後,父母多緊張,母親多痛苦和期盼,醫生護士如何忙亂…最後這個人成功出生了,當人生中的第一聲啼哭響起,滿場鼓舞。
至於說這個人之後是好人還是壞人,啥時候升職加薪,啥時候結婚生子,啥時候又是如何去世的…暫且不提!等個三五十年,這個人真的可以蓋棺定論了,那到時候再說。
有人說,這電影全程只有一位刻畫明顯的女性醬油角色…我只能說…
呵呵!
站在霓虹社會的現實角度思考…核電站內部,男性工程師當然絕對多啊!
如果影片中有女性專業工程師,這個,反而不可想像(政治正確?)。
畢竟當下的霓虹,一般鄉下還是極致的男尊女卑…小女生在鄉下被大叔拍屁股,還不是天天…
十幾次!?
再說了!堆芯熔融倒計時階段,就算指揮部、監控室內,有一堆大美女…難道還能像某國影視劇那樣?非得你儂我儂,愛恨情仇?要不要再來個三角戀?!
有人不理解,為何總理看起來像個傻子?
也有人不理解,為何電力公司高層,沒有懂技術的?
是這樣,公權力和民選政府,總是不自覺的需要刷存在感。民選出來的總理,當然也必須要在關鍵時刻,裝得像個爺們。可在公眾面前表演是一回事,背地裡,各種硬知識缺乏,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總理大臣在聽說馬上要「排氣」後,便對「高輻射」避而遠之,突突突的飛走了。說好的「要在現場指揮」呢?๑乛◡乛๑
政治家,幾乎可以理解為「極度缺乏科學常識和理性」的白痴群體。尤其是民選出來的…所以越是這個時候,他們,便越急於表現。進而把他們以為的哲學思辨,當成是科學知識…於是雞同鴨講。最後演變成添亂,也就好理解了。
嗯~親~電力公司是股份公司啊,其根本目的是賺錢,董事長對董事會、對股東們的分紅負責。各種O(CEO/CFO)什麼的,對董事長負責。電力公司的產品是電、電網、輸電線路和其他與之相關的變現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策劃、規劃市場戰略…和與地方政府、政府相關部門打交道,這些也需要「專業人士」的操作和管理…分工不同,負責範圍不同,崗位也就不同。你把一個電站主工程師,調到COO的崗位,他一樣抓瞎!所以,當總理大臣召見公司臨時負責人的時候,這個負責人,估計就是COO,運營總監之類吧,他當然對電站工程一竅不通!他當然必須只能是專業的經濟運營人才!
(而這個時候,就凸顯總理大臣對崗位分工概念的陌生了…總理大臣自己也一樣,他只擅長喊口號,除了喊口號之外,你讓他面對經濟常識和科學知識,他也兩眼一抹黑!)
你讓COO必須具備核物理工程的專業資格,這個…會造成整體社會成本暴增,對一個人的有效工作年限,也是極大的壓縮。
沒有專業分工,也就沒有現代社會~
沒有專業分工,也就沒有什麼電影工業和網際網路了…
所有豆瓣用戶每天就得自己種地自己吃,還得自己劈材自己燒火,為了吃一頓飯,每天至少要打獵、耕種什麼的數小時…如此這般,哪裡還有時間看電影?還寫評論?早點洗洗睡吧!
好~
暫時先寫這些。
最後,還是強調一句:
而中國在核能技術的掌握方面,也屬於世界領先。兩害相權取其輕…福島事件真的是大自然造成的意外…畢竟在86年之後,當世界各地的核電站進入了數控時代後,都變得更為安全了。不然,咱體恤國民的大中華,為啥還留著秦川、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呢?
不然,為啥還要在可控核聚變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呢。
——
這就如同飛機依然是最高效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沒有之一。看起來,一次空難,好像很恐怖很嚴重。
可全球幾十年內,把所有空難加起來,其受害的人數,都不及環球每年車禍造成的受害人多。
核事故與車禍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