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恨我自己,逃不出這監獄。」
最近,小十君發現有一部韓國災難片出資源了。
這裡必須先心疼一下韓國人民,為什麼呢?
因為短短幾年的時間,他們見到了漢江裡爬出來的怪物,感受了變種鐵線蟲,躲過了致命流感,遭遇了隧道塌方,緊接著還被喪屍屠城。
這次,又有一座放大的三星note7——核電站爆炸了。
其實韓國國土狹小,原本不適合拍災難片。畢竟你看看人好萊塢,動不動水淹一個州。
或者隕石普降大地,好像災難片和這種視覺效果看起來才是完美搭檔耶。
然而韓國卻總是一次次靠「災難」刷新我們的微博首頁,和對他們的認知。
小十君這次要扒的,就是這部《潘多拉》。
▲豆瓣7.3分,好於66%同類型影片。
這是《釜山行》製作公司花120億韓元打造的另一部災難片。
樸正祐擔任導演,上次帶著作品出現在大眾眼前還要追溯到12年的《鐵線蟲入侵》。
這次拍攝《潘多拉》,據他本人說,是受11年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影響萌生出的想法.。
說到福島核洩漏,小夥伴們應該還有印象。
2011年3月12日,因為發生芮氏9.0級的特大地震,導致日本福島縣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發生核洩漏。
這場核災雖已過去了6年,產生的影響卻始終未真正結束。
當年福島核災發生後,眾多救援人員紛紛撤走。
只剩下由50人組成的「福島50死士」搶險隊,這是阻止福島核電站局面繼續惡化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點也作為電影《潘多拉》的靈感被引用。
福島事件之後,很多國家吸取教訓決定反核。
而韓國作為全世界核電站密集度第一的國家,2016年依然增設了6座,並擬定再建4座。
不知道搭配這樣的新聞,韓國民眾坐在電影院裡看這部《潘多拉》是什麼樣的心情。
但至少電影在韓國的票房證明這個問題還是引起了關注的。
電影主角金南佶,名字甩出來你可能並不認得。
他曾憑藉《善德女王》獲得韓國MBC演技大賞、百想藝術大賞多個大獎蓋章認可。
總之是枚演技、顏值雙在線的大叔,這點可以放心。
除了金南佶,之前在大熱的《心裡的聲音》中飾演趙俊的金大明,《潘多拉》裡也有不少的戲份。
▲賤兮兮趙石(李光洙)和他的哥哥趙俊。
《潘多拉》講述的是6.1級地震之後,位於釜山地區的1號原子能發電站爆炸,核電站陷入了危機。
毫無預警的災難,核能洩露的恐怖席捲而來,韓半島被混亂恐慌籠罩。
▲逃難有如喪屍片的既視感。
面對即將發生的二次爆炸和核廢料洩露危機,核電站工作人員與居民、消防人員展開了一場註定無法回頭的救災行動。
劇情我們不去深挖,只說這部電影對於人性細節上的打磨。
如果說好萊塢災難片的標籤是「震撼」,那麼韓國的標籤就是「深刻」。
這裡要先給大家科普下韓國電影的等級制度,他們沒有類似「廣電總局」這種天朝特產。
為了保護本土電影,韓國由民間組成的「影像物等級委員會」對電影進行評級,色情、恐怖、政治等題材不再受限。
也因此,韓國電影人開始撒了歡的花式嘲諷自家政府。
比如同為災難片的《隧道》,丈夫被困生死不明,女主還要強顏歡笑,與政府官員輪番合影才能離開。
《恐怖直播》更是誇張,公安廳長直接被塑造成了跳梁小丑,總統則被貼上了「貪生怕死」的標籤。
▲廳長這話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潘多拉》裡,導演樸正祐也是日常黑政府成就(1/1)。
總統成了吉祥物,起初權利處於被架空的狀態,身在高位卻一無所知。
▲一個總統,知道的還沒自己老婆多。
總理為了維穩,在事件最初選擇向民眾隱瞞消息。
領導頭子都這麼一言難盡,更別提下面做事的人了,撇責任的撇責任,落跑的落跑,全都放任真正的「惡魔」——原子爐在火上燉著。
所以說,比天災更可怕的是人禍。
《潘多拉》另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點,是對男主角姜在赫的形象塑造。
既然能成為主角,他必然是那個挽救局勢的人。
然而這個英雄不是自願獻身的,他是帶著哭腔式的抱怨離去的。
▲面對死亡的恐懼表達的很人性,金南佶演的很好。
沒有大義凜然,沒有過強的英雄主義色彩加持,這一聲聲的埋怨不甘反而更能打動人心。
拯救國家從來都不是普通人在赫的理想,他唯一希望的只是家人平安。
豆瓣裡有一句影評說的很對:
讓無辜者為死有餘辜者去死的國家,是不值得人民去愛的。哪怕在歷史的任何時候,需要英雄來挽救的國家都不是偉大的,而是不幸的。
作為韓國第一部以核事故為題材的災難片,《潘多拉》從劇本、選角到拍攝、後期製作共花了4年的時間。
為增加真實感,影片實際佔地五千多平方米1:1還原了原子能發電站,光是土木工程就耗時4個月。
居安思危的韓國人大費周章拍出了《潘多拉》,因為人們總是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心懷恐懼。
其實核能發展了一個多世紀,核電發展了半個世紀,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已經比較完善了。
然而越是先進的技術越容不得一點點差錯,我們必須儘量謹慎。
畢竟人類史上除了福島核事故,還有一場與核相關的悲劇無法忘卻。
前蘇聯「五星級」模範城鎮——車諾比,因為核災成了一座死城。
這是一向懟天懟地的戰鬥民族也無法完全癒合的傷疤。
14年,鵝毛出了一部8集的電視劇,說的是五個年輕人陰差陽錯穿越回車諾比爆炸前夕,制止了災難發生。
▲豆瓣普遍反映這劇鋪墊略長,但最後結局高能。
《車諾比·禁區》在俄羅斯的收視很高,也間接反映了他們想挽回那場災難的心情。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和《潘多拉》情節很像的災難片——《深海浩劫》。
影片以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為基調,改編自真人真事。
▲豆瓣7.1分,屬於典型的大場面美國片。
該片由《變形金剛》團隊打造。
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並沒有借著災難的外衣,大肆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
而是重點渲染戰友之間的情誼,順帶著宣揚了一把美國大片必有的個人英雄主義。
這是一部獻給失去生命的11名海上石油工人的電影,它提醒我們去尊重每一個生命。
其實,像《潘多拉》、《深海浩劫》,褪去緊張可怕的情節,實質都是在告誡:沒有任何人的生命是可以用來犧牲和被放棄的。
這類電影,你可以稱之為套路,因為它們總是把故事敘述得跌宕起伏,即使部分情節設計得有點脫離實際。
可是在災難面前,無論是真是假,是小是大,請允許我們心懷一顆凡心真誠面對。
因為在生命面前,我們都是凡人。
最後,小十君的心願是世界多些和平。
希望電影裡的這些災難永遠別發生,麼麼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