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暴》:從災難片演化看中美關係

2021-02-15 娛理

點擊關注玩兒電影

偶爾嚴肅,玩心不止,濤哥帶你暢遊光影世界

災難片,尤其是好萊塢災難片,往往不僅僅讓觀眾看特效,它還有一些意識形態的探討,親情扭結成的美國家庭倫理的表達,這些東西,一旦形成,慢慢就會塑造災難片的類型套路,《全球風暴》便是這種類型片的典型延續,儘管對於導演迪安·德夫林來說,這還只是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災難片有套路

《全球風暴》在找新路

導演德夫林和災難片常客羅蘭·艾默裡奇算是老搭檔了,從1992年的《再造戰士》便開始合作,由他編劇、艾默裡奇導演的電影就有五部,包括曾經聲名大噪的《獨立日》。所以對於災難片,德夫林雖然在《全球風暴》之前沒有親自擔任過導演,但是怎麼拍,他已經很熟稔了。

 

 

災難片這個片種,最早並不是《後天》、《2012》這一類,如果要追溯老祖宗,可能需要拿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國際機場》一片。但要是看劇情,無非還是飛機中有恐怖分子打算引爆炸彈,而主角力挽狂瀾拯救機上人員的驚悚片模式,有點類似2014年連姆·尼森主演的《空中營救》。

 

 

所以,開始的災難片只是提取了一個「災難」的概念,並不需要沒事就毀地球。後來,災難片又融合了恐怖片、科幻片的類型跨界,比如史匹柏的《大白鯊》,詹姆斯·卡梅倫的《鐵達尼號》,以至於《生化危機》系列,都是混搭的災難片,如臨大敵中的「敵」,可以是外星人、自然生物,也可以是病毒,或者是自然災害。

簡而言之,災難片的核心得有一種氣氛,叫做「末日情愫」,這種人類幻想被滅種的心理疾病,在歷史上是有根據的,最早來自於《聖經·創世紀》,其中「諾亞方舟」部分的故事,便是這種「疾病」的真實寫照。

 

其根本是因為古時候的人們對於外界是不可控的,所以自然催生出了焦慮,想著自己什麼時候死,順便也要操心下人類什麼時候滅種,這就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即使我們現在的科技再發達,也還是無法擺脫這種心理,如果沒有這種「憂患」,文藝創作恐怕便要失去很多樂趣了。

 

 

而在上個世紀,隨著原子彈爆炸、冷戰等大事件的上演,人類從對自然的恐懼,轉為對人類自身的、科技的恐懼,《全球風暴》中國務卿最後的言辭便是如此,所謂的「末日」是毀滅,被毀的是人類,只要有兇手就好,至於兇手是誰?不太重要。

 

 

而在本片中,發動災難的元兇便被設定成了人類自己創造的名為「荷蘭男孩」的氣候系統,這便是「原罪」意識了,不僅是創造它的男主角有「原罪」,人類自己也是罪惡的一部分,雖然「自作孽猶可活」向來是好萊塢劇作法的套路,但是這次的革新,算是德夫林在艾默裡奇的故紙堆上找的一條新路。

 

地球可以毀,「美中」不能滅


開篇就說過,災難片,尤其是新世紀以來,由艾默裡奇逐步帶動的災難片,很能見意識形態,從他安排災難發生的國別、地區,以及片中的英雄是哪國來看,就可以會心一笑,知道現在國際地位上、國家關係間、影片市場上的謎底了。

 

 

比如最老的《獨立日》,那時候艾默裡奇和德夫林只會拿美國說事,外星人毀也是毀美國,而英雄同樣也是美國的特產。那是1996年,美國時任總統是柯林頓,美國的經濟,以及在國際上的地位再次振興,眼中主要還是自己,所以《獨立日》也只有美國人,黑人勇士、白人總統,處理好內部的種族協調問題,就夠了。

 

 

發展到了《後天》,稍有改變,國際氣候大會在第三世界的印度召開;美國英雄也需要英國一幫氣候站的研究員輔助。到結尾,美國總統犧牲,西方世界被毀,非洲和拉丁美洲倒成為了上帝的「應許之地」。那是2004年,時任總統是小布希,伊拉克戰爭爆發一年多了,這場戰爭讓美國政府在國內被民眾厭棄,讓美國身份在國際遭人口舌,所以《後天》不再死守著美國一畝三分地,視野開了,不僅奇觀感更強,意識形態也頗為有趣。

 

 

到了《2012》,更有意思。美國人面對世界末日,自己已經沒轍,倒來求助中國,在西藏暗造的「諾亞方舟」是中國人的權柄,美國人只是受庇護的一員而已,頭立馬就低了一大截,底氣盡失,不知道美國人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什麼情緒,但我能猜到,中國人在電影院看此片時絕對暗爽。

 

 

這是2009年了,時任總統是歐巴馬,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在國際上的動作明顯比小布希安分的多,任期內主要為國內的醫保法案操心。但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後,國際地位、國內經濟以及各項指標,都極大的提升,好萊塢一是為了中國電影市場,二是暗喻美國其時在國際上的尷尬局面,所以做了這樣的打算,自然值得玩味。

 

 

而在這次的《全球風暴》中,雖然沒有《2012》那樣露骨,然而受災國家並不是那麼隨便。首當其衝的是阿富汗某個村落;其他的國別地區諸如裡約、孟買、杜拜等,都是非美國境內,中國的地盤的確涉及了,那就是香港,但是中國內地只把上海外灘做了一個亮相而已,並沒有讓它遭受莫斯科的「火」、裡約的「冰」,或是杜拜的「水」。好萊塢這次處理中國時,秉持的原則是「不碰,但讓其參與其中」,然而惡趣味還是有的,比如對於吳彥祖扮演角色的處理,就很見「惡趣味」,或許因為,現在的美國總統所引起的新聞就很「惡趣味」吧!

 

 

哈佛大學教授薩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的衝突》中,就曾提過「硬實力決定軟實力」的觀點,而電影,按照阿爾都塞的說法,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而21世紀以來,以艾默裡奇造勢的災難片更能見其三昧。

 

《全球風暴》還是在趟災難片的「渾水」,用的還是艾默裡奇的那一套,而這,在《後天》中已經被發揮到極致,此後,就很見黔驢技窮的窘狀,用它來審視下好萊塢的世界觀尚可,作為類型片來說,就僵化了。

 

本片依然是讓傑拉德·巴特勒去飾演一個不稱職的父親和哥哥,但卻又是任性而偉大的科學英雄,而吉姆·斯特吉斯責則扮演一個堅毅果斷的弟弟,這個人設其實就是《後天》中氣候學家父親和天才兒子的模式,新意自然沒有,艾默裡奇式的災難片,最要緊的是用親情做紐帶,來推進故事發展,這是他的聰明之處。

 

 

德夫林也繼承了,但是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在走過場,他們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出應有的行動,對於女兒的承諾、兄弟間的嫌隙與化解,模式化很重,但有些觀眾還是吃這一套,為什麼?煽情的弦樂在片中每一處都排布著,這是原因。

 

而為了能夠使災難片更為豐富,陰謀論和政治驚悚片的類型元素也加進去了,還佔據了很重的戲份,實話說,如果不加入,電影將會單薄的不成樣子,或許這一點才是真正讓觀眾還能看下去的原因吧!然而,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所謂的「末日情愫」又何必存在呢?

如果您覺得本文寫的還有點意思,就請在此推文下評論並轉發至您的朋友圈,截圖發至玩兒電影後臺,濤哥將選擇40位小夥伴送出《全球風暴》兌換碼每人兩張,快快行動吧!

相關焦點

  • 災難片《全球風暴》怎麼會有票房慘敗的結局呢?
    大製作災難片也是如此,憑藉過硬的實力,票房幾乎橫掃整個世界。可是現在怎麼不靈了呢?我們看《全球風暴》的口碑,豆瓣僅僅6.3分,也就剛剛及格而已。什麼意思呢?不叫好。我們再看票房,北美肯定是撲街了,內地上映至今,也就4億出頭。什麼意思呢?不叫座。
  • 《全球風暴》拍成了觀眾的「災難片」,卻成了奔馳的宣傳片!
    10月份錯過了一部災難片《全球風暴》,最近才窺得全貌。
  • 福利風暴再次來襲,《全球風暴》任意場次隨便看
    10月24日下午,東莞厚街萬達影城《全球風暴》業內看片會,電影莞應片方邀請,組建電影莞觀景團,二十名朋友有幸在全國公映前欣賞了這一部內地唯一引進的災難大片。好萊塢災難大片在《2012》時就重視中國內地票房的貢獻,是以當年故事設定為中國製造的諾亞方舟拯救了整個地球。《全球風暴》同樣一開始就向中國觀眾獻媚說,中美科學家聯手研發了氣象衛星矩陣,把地球從毀滅的邊緣中拯救出來。
  • 《全球風暴》上映期延至12.26 災難片的滿漢全席
    《全球風暴》上映期延至12.26 災難片的滿漢全席 《全球風暴》秘鑰將延期至12月26日,相信這對此前錯過了這部「災難片的滿漢全席」的觀眾來說,是一大好消息。《全球風暴》打造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各類氣象災難肆虐全球的場景如同世界末日,極致震撼又驚心動魄。
  • 《全球風暴》:這簡直是觀眾的災難
    《全球風暴》海報可能美國以外的觀眾不清楚「黑瘋婆子」系列電影意味著什麼,但想必知道專門給爛片頒獎的金酸莓獎,該系列便是這一獎項上的常客。照理說,一部強調視覺特效的災難片是不可能輸給同檔期的爛梗喜劇片的。所以《全球風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簡言之,《全球風暴》是一部打著災難片旗號的政治懸疑片,但它又不夠黑。
  • 科幻災難片《全球風暴》:海嘯面前跑得快和會遊泳,哪個更重要?
    良好的口碑和穩居3成以上的排片使得該片票房已輕鬆破億。 意見領袖鼎力推薦 【神經電影局】《全球風暴》極具創造力的將各類地質災害與太空災難融合,一雞兩吃雙倍體驗。【影視口碑榜】《2012》之後最優秀的災難電影。
  • 《全球風暴》:《2012》後最優秀的災難電影
    提起災難電影,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2012》或者《後天》,由於其災難廣泛性、破壞強力性、啟示深刻性而廣受好評,被奉為災難片中的經典。然而自《2012》後,全球鮮有好的災難片問世,影迷們對災難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好消息,《全球風暴》來了!該片已定檔10月27日內地公映,相較北美延期一周時間。
  • 我們看了一場假的《全球風暴》
    坐在電影院的我們,可能看了一場假的《全球風暴》。 不少人抱著看之前以為質量不太行的心態,但成片效果意外感覺還不錯。但實際上災難只是《全球風暴》故事的外殼,片子的核心是親情或政治驚悚。上映3天,《全球風暴》收穫1.75億票房,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預測其票房落點在4億左右。
  • 《全球風暴》一網打盡氣象災難
    《全球風暴》不惜工本打造的視聽奇觀極致震撼,是同類災難大片的集大成者。隨影片物料陸續曝光,觀眾關注度也持續飆升,將其視為《2012》(2012)之後最值得期待的災難大片。《全球風暴》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的滅世浩劫。當時的人類打造出能控制天氣的氣象衛星網絡,以消除氣象災害的威脅。但衛星網絡遭遇詭異故障,最強大的守護者成為最致命的毀滅者,向地球發起全面攻擊。
  • 麗·影評丨《全球風暴》——人類在災難的面前,如此的渺小與無助.
    電影《全球風暴》是《獨立日》製片人迪安·德夫林自編自導的全球性災變故事,以好萊塢頂級水準打造「全門類氣象災難」的視聽盛宴。導演迪安·德夫林在受訪時透露,對全球變暖的思考是創意來源之一,影片反思了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敬畏應該維持怎樣的平衡。男神吳彥祖此番飾演衛星系統中國香港負責專家,但也有顯露身手的機會。
  • 搶票|2017唯一正宗好萊塢災難巨製《全球風暴》免費請你看!
    年度視效災難巨製《全球風暴》應聲而來,作為今年唯一一部引進內地的超級災難巨製,幾萬顆天氣衛星全部崩壞,把地球攪了個天翻地覆,勢要打造一場不容錯過的視聽盛宴。全新亮相的《全球風暴》以更加炸裂的視聽奇觀和新穎創意強勢來襲,相比以往的災難大片更上層樓。從預告片中,我們可以大致看出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未來的全球性氣象災難,人類開發氣象衛星網絡以控制災害天氣,但遭遇故障的衛星卻展開「逆襲」,「反殺」人類,一場空前浩劫席捲世界。隨著電影上映的臨近觀眾的關注度也是持續攀升,心跳加速的等待著「世界毀滅」。
  • 【沙發管家】美國災難大片《全球風暴》高清版!
    《全球風暴》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科幻災難片,由迪安·德夫林執導,傑拉德·巴特勒、吉姆·斯特吉斯、艾比·考尼什、吳彥祖、艾德·哈裡斯、安迪
  • 免費觀影丨【全球風暴】今年唯一災難大片,全球氣象浩劫毀天滅地!
    排期滿滿,你看了沒有?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年度災難大片《全球風暴》(Geostorm)於10月27日在內地公映。災難場景是《全球風暴》重要看點,藉助未來科技的科幻設定,影片主打「全門類氣象災難」的新穎創意,甚至引入地質災難類型「搭車」助陣,讓觀眾一次過足眼癮。與此同時,災難場景的規模和強度也因為科幻設定全面升級,巨資投入和巧思創意更打造出細膩真實的視聽質感。
  • 今年首部災難片-滅絕風暴震撼來襲!毀天滅地末日降臨!天降浩劫即將席捲全球!
    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2017年度災難大片《全球風暴》(Geostorm)已確定於10月27日內地盛大公映。作為今年唯一引進內地的災難巨製,《全球風暴》以好萊塢頂級水準打造毀天滅地的全球氣象浩劫,全門類氣象災害組團登場讓觀眾過足癮,層出不窮的新鮮創意強力吸睛,驚心動魄的太空搶險更有科幻史詩的酷炫質感。
  • 《全球風暴》大場面災難場景曝光,「風雨雷電」震撼來襲!
    年度視效災難巨製《全球風暴》應聲而來,作為今年唯一一部引進內地的超級災難巨製,幾萬顆天氣衛星全部崩壞,把地球攪了個天翻地覆,勢要打造一場不容錯過的視聽盛宴。❖ 氣象災害「全家福」 展現超強視聽效果作為2017年度重磅災難片,《全球風暴》此次曝光的預告片展示出了影片帶來的視覺衝擊:巨大海嘯在杜拜升起,海浪高如天際;印度遭遇史詩級龍捲風,席捲萬物;香港也因氣候異常,地下燃氣管道發生爆炸
  • 《全球風暴》今日公映 災難規模空前年度最震撼
    《全球風暴》今日公映 災難規模空前年度最震撼 《全球風暴》(Geostorm)今日(10月27日)在中國內地全面公映。
  • 【薦熱映】今年唯一災難大片,全球氣象浩劫!《全球風暴》毀天滅地!
    《全球風暴》這部電影就已經被評論為有望成為《後天》《2012》之後又一部災難片力作一部真正的科幻災難巨製正在向你走來這場風暴即將席捲內地《全球風暴》10月27日將浩劫來襲衝擊內地銀幕!全新亮相的《全球風暴》以更加炸裂的視聽奇觀和新穎創意強勢來襲,相比以往的災難大片更上層樓。
  • 《全球風暴》一場別開生面的災難大片
    關注我,獲得更多影視推薦《全球風暴》是繼《後天》《2012》後的又一部全球鮮有的災難大片。影片在氣象災難中融入了太空科幻、懸疑諜戰等多種元素中,將因政治陰謀而引發的人禍作為氣象災難的引爆點,無論視覺特效,還是頻穿腦洞的花式毀滅地球場面,較之前兩部作品都有所升級。
  • 【明日上映】災難大片《全球風暴》
    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災難科幻動作電影《全球風暴》(Geostorm)定檔10月27日以3D、IMAX 3D、中國巨幕3D格式登陸中國內地。吳彥祖在片中率先亮相,他親眼目睹了雞蛋掉落地上然後馬上煎熟的可怖畫面。
  • 500張《全球風暴》驚天送 | 今年最爽的災難片,人類不作死不會死
    倘若「氣象戰」真的被濫用的時候,到那時《全球風暴》不再是災難片了,可能就成了「紀錄片」。還有比災難更可怕的就是人在災難面前捨不得丟下的種種欲望。➤對發展的欲望:在史詩級災難片《後天》中,影片的開頭就是在一場氣象大會上,科學家警告全球的領導人:溫室效應破壞了地球正常洋流循環,地球將在不久之後迎來極度寒冷的冰川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