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小夥畫竹子,作品堪比鄭板橋,網友: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說到畫竹子,繪畫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便是宋代的文同,以及清代的鄭板橋了。
蘇東坡在散文中說「畫竹子,必先要成竹在胸」,這裡的胸有成竹說的就是同時代的畫竹大師文同。
文同的竹子富有節奏、氣度不凡,茂密的枝葉有種翱翔奔湧之態,呈現出生命的無限活力與傲然風骨(見上圖)。
鄭板橋也非常推崇文同的繪畫,他曾說「文同畫竹,胸有成竹;板橋畫竹,胸無成竹」,表現出了一位藝術大師的謙遜和對前輩的尊敬。
但是後人認為,鄭板橋的「胸中無竹」講的是禪道,包含了「無為有處有還無」的哲學理念。因此有人說,鄭板橋的墨竹更有文人氣質,對後世畫竹的影響更大。
也有人說,自板橋以後再無畫竹大師,真正的文人墨竹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位小夥畫家卻是一位畫竹高手,年僅26歲的他是當代湖州竹派的傳承者。
如果我們仔細欣賞他的作品(見上圖及下文),便會覺得此言非虛,甚至不少人認為他的墨竹作品堪比鄭板橋,達到了一種清麗脫俗、高雅淡泊的文人畫氣質。
比如上圖,便是這位年輕畫家的代表作之一,儘管他只有26歲,但其作品卻筆法老練,呈現出一種考究、深厚的寫意功底,無論在用墨還是乾濕濃淡處理上都表現出了文人寫意畫得瀟灑意境。
他給自己取了個文雅的筆名,叫做「寫竹人」,尤其這個「寫」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自從宋代藝術家開創文人畫以來,繪畫的內在精神和創作意境逐漸受到一些畫家的重視,這種表意手法促使了傳統藝術審美由匠氣向文藝轉意,從而產生了影響後世千百年的寫意畫。
寫意的「寫」指的就是用筆不苛求細節,而是注重神態表現和抒發畫家的內心情感,甚至就像寫書法一樣用非常靈活幹練的筆畫書寫出來。所以「寫竹」強調的就是用毛筆書寫的方法畫竹子,其中的寓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既然說其作品堪比清代鄭板橋畫竹,那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今天我們就依據其作品作以簡要分析。
一,承襲古法
仔細欣賞這位畫家的竹子,我們便發現他的畫面風格與北宋大家文同是一脈相承的,這一風格便是人們熟知的「湖州竹派」。
比如上圖中他畫竹竿所用的筆法幹練勁道、爽朗自然,就像是古代文人在工作生活之餘的隨手之作,沒有豔麗的色彩,只有水墨的淡雅;沒有臃腫肥壯的肢體,只有清瘦勁健的氣節。
這種技法自然是承襲了古人畫法中的寫意精髓,不少網友看到這些作品以後,皆表示:這才是屬於當代真正的繪畫藝術。
二,精準改良
文同畫竹大都呈現出「竹枝的虯曲變化」,這與封建社會以及士大夫對於繪畫表達的認知有關。
封建社會陰晴不定,包括士大夫的仕途人生都是起起伏伏,因此人們的意識之中布滿了荊棘。他們將竹子視作一種清高的植物來隱喻人的品格,不怕霜雪,縱使風吹雨打也只會彎彎腰,雖然看似虯曲,卻有一種勁頭向上、生機勃發的生長律動。
但是隨著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人們的意識發生了較大變化,湖州竹派在發展中也對古法做了精準改良,使之更符合於今天的審美標準(見下圖)。
三,時代審美
虯曲的竹子,並不符合今天的審美標準。今天老百姓的生活安寧、自由,每一個正常的人都能伸開懷抱擁抱自然,都能抬頭挺胸仰天做人,因此人們更喜歡挺拔、筆直的竹子,它寓意著生活節節攀升、追求清高淡雅。
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上來講,「寫竹人」的墨竹風格更符合時代審美,它是與時俱進的,更是藝術的進步。
那麼,你對「寫竹人」的墨竹作品怎麼看呢?歡迎在文後留下你的看法。
其他精彩文章:
名畫《清明上河圖》暗藏了4點玄機,乍看一聲笑,細品兩行淚
範曾大師新作,連續14幅書法力助抗疫,滿含文化人的愛國情懷
72歲大爺「獨創」太極拳書法,作品5000一平尺,還獲得一個大獎
本文由【衿池書畫】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