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照相機的出現,對繪畫的影響,尤其對寫實繪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它迫使畫家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和價值。
繪畫的本質是什麼?以「像」為衡量標尺顯然已不是繪畫的終級目標。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蔣躍認為,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的繪畫表達形式,儘管源於生活,但必須高於生活。不僅不能與生活一模一樣,而且還要使畫面與生活保持距離,甚至反其道行之才有價值,畫家要做的工作實際上是視覺重構。繪畫藝術的真正內涵,最主要的是追求形式美感。
視覺藝術的一切表現都來源於觀察,有什麼樣的觀察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表現方式,觀察方式是我們研究繪畫的必由之路。這些突破再現事物表象的藝術形式,不再因滿足表象的唯美,而遮蔽識見引領創造的價值,也加深了我們對藝術本質的認識。
中國油畫界出了冷軍的肖像作品,許多人讚不絕口:「畫得太逼真了,像照片一樣」。在我看來,這是一句批評話,既然與照片一樣,還要畫畫幹什麼?
許多年了,我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繪者何為?大凡習畫者都從模仿開始:或對實物描摹——追求物理上的逼真;或臨摹前人——傳承程式畫法。一句話,往往以「像」為衡量標尺。尤其中國各大美術學院的西式寫實性訓練,試圖讓學子們有照相機般的功能。
畢卡索 在安提比斯夜釣 1939年 油畫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但繪畫藝術的本質和終極目標就是這樣嗎?
我認為,作為一種視覺藝術的繪畫表達形式,儘管源於生活,但必須高於生活。不僅不能與生活一模一樣,而且還要使畫面與生活保持距離,甚至反其道行之才有價值。畫家要做的工作實際上是視覺重構:根據美學規則進行畫面的組織和整理,創造出心目中另一個自我的小宇宙。我的觀點是,在繪畫語言的表現尤其是在創作中,並不僅是如實描繪眼中所見,而是發現其藝術趣味所在,挖掘並強化其形式特點。比如,平面感、混沌感、虛實感、外形等;裝飾的、肌理的、誇張的、甚至於是點、線、面、色、形、體、質的純粹組合。並在造型、色彩、材質等用相應的手法進行處理,使畫面散發出獨特的形式意味,顛覆我們的視覺印象,升華了的那部分就是藝術性。
當人類發明了照相機,迫使畫家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和價值。藝術趣味至上,這就是繪畫從寫實發展到抽象的根源。素材人人見之得之,如何提煉升華是畫家的能耐。一幅畫要考慮的核心問題不是畫得如何像對象,而是要設計出一些與生活中不一樣的地方。畫家要努力讓畫面變得有回味、有嚼頭、有生動感,要讓觀者有聽詩歌般的享受,給人以更大的想像空間,也使自己的作品看起來與眾不同,當然做到這一點這並不容易。我認為,畫家水平的高低之別就在於其處理和控制畫面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並不簡單,要比不動腦子的抄照片複雜多了。吳冠中一生都在繪畫的形式感上下功夫,其作品在市場上能夠賣出高價,或許也是一種佐證吧?
馬奈 女神遊樂廳酒吧 油畫 1882年
英國倫敦大學科陶德美術學院藏
因為,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審美儘管有變化,但根本性的視覺美感和規律是不變的。在繪畫技術的表現上也要遵循這些「遊戲」規則——一方面在學理上要懂得如何「有趣味」,東西方哲學都講究平衡、邏輯、結構,繪畫的秩序整理就是形式感的表現,是形式要素之間的特定聯繫方式;另一方面,繪畫過程中造就的生動性,寫實只是手段之一。更多的方法是真實與意象結合,虛實相生,如同畫面的音樂性,升華為節奏韻律之美。
因此,我認為繪畫藝術的真正內涵,最主要的是追求形式美感,這種形式美感集中體現在有意味和有趣味,實際上就是滿足人們審美的愉悅性。反觀今天中國的高等美術教學,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逼真」畫對象,並沒有將形式美學規律、法則等放在首要位置上,導致其審美能力和修養的欠缺。
黃新波 賣血後 33.5×21.9cm 黑白木刻 1948年 中國美術館藏
當然,繪畫就是繪畫,不能有更多的負荷。當代繪畫那些強加在它身上的思想性、哲學性、觀念性,我覺得也是不可取的。當繪畫從架上走下來時,繪畫已經不再是繪畫了,沒有必要裝腔作勢。要減負,讓其回歸單純,繪畫所有的技巧,只為營造目標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完善技巧本身。所以,解開各種枷鎖,藉助畫面形式,傳達自己的情感與對世界的觀察與理解。要把自己的眼光和內心表達出來,表達的形式越有趣味,表達形式的技巧能力越強,表達的方法越獨特,藝術效果越精彩。從這個角度而言,繪畫又是簡單的。
繪畫藝術的發展從說教功能、紀實功能,逐漸發展到獨立的形式美感。就畫家而言,畫得像並不是繪畫追求的終極目標,繪畫的本質是形式美感的表達。因此,如何使繪畫作品更純粹,達到一定的爐火純青,就是走向個人語言明確的方向,稱之為獨特性。畫家用什麼樣的修養去看世界,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世界,能夠看到什麼,用什麼方法表達,表達到什麼程度,同時又在繪畫中突破前人和同時代人所未到達的高度,這才是畫家們真正要追求和實現的。
美育初心、美育使命、美育責任、美育擔當。
- END -
統籌:張帆 | 編輯:只談美
素質教育,美育先行。歡迎關注《美育新視點》唯一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