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裡約大冒險》裡,我們認識了小藍金剛鸚鵡布魯,他的朋友冠蠟嘴鵐佩德羅、金絲雀尼科、鞭笞巨嘴鳥拉斐爾,以及大反派葵花鳳頭鸚鵡奈傑。而在同樣充滿新奇物種的《裡約大冒險2》中,又有哪些物種要粉墨登場呢?
在《裡約大冒險2》裡,那群以鮮紅色為主色的大鸚鵡和小藍金剛鸚鵡部落之間因領地與食物的問題而針鋒相對。這些漂亮的鸚鵡是緋紅金剛鸚鵡(Ara macao),它們和小藍金剛鸚鵡一樣,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金剛鸚鵡之一。
飛行中的緋紅金剛鸚鵡。圖片來源:arkive.org
緋紅金剛鸚鵡翅膀上的顏色為紅黃綠藍,其中綠色不太明顯,而在《裡約大冒險》出現的紅綠金剛鸚鵡(Ara chloropterus,又名小金剛鸚鵡)與它顏色類似,不過它們翅膀的顏色則是紅綠藍,綠色較為明顯。
緋紅金剛鸚鵡的翅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綠色的存在。圖片來源:arkive.org
緋紅金剛鸚鵡分布較為廣泛,在整個南美洲的西北部一直到中美洲的常綠溼潤森林都有分布。不過即便如此,它們也受到了棲息地破壞與非法貿易的威脅。目前它被國際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列為附錄I物種,禁止貿易。
不過在真實的世界裡,讓緋紅金剛鸚鵡和小藍金剛鸚鵡公平地掐一架並不容易。首先,緋紅金剛鸚鵡與小藍金剛鸚鵡的分布範圍和棲息地類型並不重疊;而且緋紅金剛鸚鵡體長在80cm左右,比50cm的小藍金剛鸚鵡要長出一大截。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小藍金剛鸚鵡與其它金剛鸚鵡的親緣關係並不那麼近,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它們與錐尾鸚鵡的關係似乎更近一些。
在野外,緋紅金剛鸚鵡、黃藍金剛鸚鵡和其他一些鸚鵡會舔舐黏土來幫助消化,一些解釋認為這是金剛鸚鵡為了吸收中和所吃植物中的毒素,但近來的研究認為這一行為可能主要是為了獲得鈉元素。但是人們並沒有觀察到小藍金剛鸚鵡是否有舔舐黏土這一行為,影片中布魯和珠兒的孩子們在部落裡學會的吃土技能,或許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用處。
在位於秘魯的馬努國家公園裡,大群金剛鸚鵡舔舐黏土是已經成了一個著名的景觀。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在《裡約大冒險2》的官方網站說明中,戴帽子的查理是一隻大食蟻獸(Myrmecophaga tridactyla),但這位「壞蛋三人組」裡的龍套演員顯然是一副小食蟻獸(Tamandua tetradactyla)模樣——和大食蟻獸比起來,它不僅耳朵更大,而且他沒有大食蟻獸那掃帚般的大尾巴。
大食蟻獸(上)與小食蟻獸(下)。圖片來源:arkive.org
食蟻獸是較原始的真獸類之一,屬於貧齒總目(Xenarthra)蠕舌亞目(Vermilingua)。現存的食蟻獸共有四種,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中美小食蟻獸(Tamandua mexicana)和侏食蟻獸(Cyclopes didactylus)兩種。
電影裡的「查理」不僅戴著小禮帽,而且穿著一件黑色的馬甲,一副紳士摸樣,而事實上,每隻小食蟻獸都穿著一件!當然,它們身上的黑色部分皮毛組成的「馬甲」是向後開口的——或許是早上起床太匆忙了吧。
相比戴帽子的查理,熱戀著壞蛋頭子葵花鳳頭鸚鵡奈傑的是箭毒蛙咖比。一般來說,「箭毒蛙」包括從蛙科Dendrobatidae(也叫箭毒蛙科)與香毒蛙科Aromobatidae的近300個蛙類物種,這兩個科組成叢蛙超科Dendrobatoidae,全部分布在中南美洲。
大多箭毒蛙體型較小,有鮮明的警戒色——鮮亮的黃色、紅色與藍色充斥著它們的衣櫥。之所敢以這麼張揚,是因為它們可以通過皮膚分泌毒素,而且往往是毒性越大,顏色越鮮豔。其中被認為毒性最強的金色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每隻個體所包含的的毒素足以殺死10000隻老鼠。根據演化學方面的證據,在箭毒蛙科形成的歷史上,警戒色這一性狀至少獨立出現過4次。
色彩鮮豔的金色箭毒蛙。圖片來源:arkive.org
看到電影的最後,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咖比竟然沒有毒!電影裡的解釋是它其實只一隻擬態的青蛙,本身沒有毒性。但其實即使它們沒弄錯種,咖比也還是有可能安全地和奈傑在一起。
關於箭毒蛙的毒性來源,之前一直有所爭論,但現在人們普遍被接受的觀點是箭毒蛙的毒性來自食物。箭毒蛙會收集它們捕食的節肢動物體內的毒素,並將其分泌到皮膚之上。遠離有毒食物的家養箭毒蛙並沒有毒,但只要再恢復之前的飲食,毒性又可以重新獲得。
相信瓶中咖比的主人不會特意為它尋找有毒的食物,但是自由後的咖比如果不管好自己的嘴的話,還是會害死奈傑的。
《裡約大冒險2》裡的反派打醬油角色不再是前一部裡的普通狨,而是由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與皇狨(Saguinus imperator)出演。
松鼠猴是南美洲靈長類動物的代表之一,屬於捲尾猴科,黑色的吻部是很明顯的特徵。它們數量眾多且非常活躍,有時候可以聚集成數百隻的大群。松鼠猴主要生活在亞馬孫河流域雨林的樹冠,取食果實和昆蟲,也吃花蜜和鳥蛋。和普通狨類似,它們也被作為寵物引入到其他區域,逃逸到野外,在巴西東部的大西洋熱帶雨林,松鼠猴已經成為威脅當地鳥類的重要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了。
野外的松鼠猴群。圖片來源:arkive.org
和普通狨相比,皇絨少了耳邊的白色長髮,多出了一臉雪白的「大鬍子」,據說正是因為它們的鬍子與德皇威廉二世的有幾分相似,所以名字裡才有了這個「皇」字。皇絨產自產自亞馬孫盆地西南部,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個子,不算尾巴的話,他們的體長一般只有25釐米左右,不過它們有一條比身體長得多的尾巴,有時那條尾巴可以長達40多釐米。雖然皇狨也是群居性的,但是它們的群體比松鼠猴的要小得多,一般只由2到8名成員組成。順便一提,皇狨的婚配製度是一夫多妻制的。
皇絨有著威風凜凜的白鬍子。圖片來源:arkive.org
一隻可愛的齧齒動物在演唱音樂劇《貓》中的選段《回憶》的時候被一隻黑色的「大貓」一口吞進了肚子裡。這隻齧齒動物是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世界最大的齧齒動物——雖然猥瑣的小眼睛被放大了很多倍。而黑色的大貓則是美洲豹(Panthera onca),有少數美洲豹體內的MC1R基因發生了突變,激活了皮膚和毛囊色素細胞中真黑素的合成,最後長成了黑色的個體,花豹(Panthera pardus)中也有類似的變異個體。現實中美洲豹捕食水豚的畫面並不少見,畢竟水豚是美洲豹喜愛的獵物之一。
一隻正常色型的美洲豹正在捕捉一隻水豚。圖片來源:2013年野生生物攝影年賽提名作品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布魯一行鳥在亞馬孫河流域中碰到的那幾隻淡水海豚。這些淡水海豚就是著名的亞馬孫河豚(Inia geoffrensis),是體型最大且目前生存狀況最安全的一種淡水豚。雌性亞馬孫河豚體長可達2.5米,亞馬孫河中生活的的那些水虎魚也是它們的獵物。
圖片來源:arkive.org
雲斑林鶉
影片中,你一定不會忘記那一群可愛的球狀、紅色長得像小雞的鳥類。這是齒鶉科的雲斑林鶉(Odontophorus gujanensis),它們生活在熱帶森林地面,以漿果、種子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當然,現實世界中的雲斑林鶉顏色並沒有電影中的那樣鮮豔,它們的配色看上去更像鵪鶉,除了眼周圍稍有紅色區域之外,體型也只比鵪鶉稍大一點。
圖片來源:lynxeds.com
巴西堅果與銀鱗風鈴木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串連全劇的植物——巴西堅果(Bertholletia excelsa)。影片中巴西堅果是小藍金剛鸚鵡和緋紅金剛鸚鵡的重要食物。巴西堅果樹可以高達50米,每棵樹每一季可以生產60-10顆巴西堅果,巴西堅果的直徑大概10cm,裡面包含12-25顆種子,種子可以食用或榨油。這種果子很緻密,在淡水中會沉水。巴西堅果樹被認為是亞馬孫最重要的天然經濟作物。
巴西堅果的樹幹(左)、花(右上)與果實(右下)。圖片來源:arkive.org
但是事實上,小藍金剛鸚鵡並不吃巴西堅果,它們的最愛是銀鱗風鈴木(Tabebuia aurea)。這些鸚鵡不僅以銀鱗風鈴木的果實為食,而且築巢的選址也總是在這種樹上。
樹形優美,開滿鮮豔黃花的銀鱗風鈴木。圖片來源:panoramio.com
當然,電影中新出現的物種還有很多很多,展現過身影的鳥類還有大美洲鴕(Rhea americana)、黑鳳冠雉(Crax alector)、皇霸鶲(Onychorhynchus coronatus)、麝雉(Opisthocomus hoazin)、嘯鷺(Syrigma sibilatrix)等等,哺乳動物中,也有白喉三趾樹懶(Bradypus tridactylus)、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玻利維亞卷尾豪豬(Coendou prehensilis)等出現在這部歡樂的電影裡。
最後,我們來說說馬瑙斯(Manaus)。馬瑙斯是巴西亞馬孫州的首府,影片中布魯一行就是由馬瑙斯進入亞馬孫流域的熱帶雨林的。距離馬瑙斯城區80公裡的地方就是熱帶雨林區,也許正因為如此,影片中稱這裡是亞馬孫雨林的大門。而從瑪瑙斯到影片中發現小藍金剛鸚鵡殘留種群的位置:巴拉州的卡列庫魯河(Carecuru River)直線距離還有800多公裡,而卡列庫魯距離裡約2700多公裡,從馬瑙斯「換乘」的確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已有百年歷史的亞馬孫劇院是馬瑙斯的重要地標建築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但小藍金剛鸚鵡的模式產地和所知曾經的棲息地非亞馬孫河流域,甚至不是溼潤的雨林,而是巴西東部聖弗朗西斯科河(Rio São Francisco)流域的一小片較為乾燥的區域:卡廷加群落。
所以不得不說,布魯它們此行難免有些捨近求遠之嫌。當然,這也不能都怪我們的布魯,畢竟GPS儀給出的,也不總是最近的路徑嘛。
擴展閱讀
《裡約大冒險》系列裡的奈傑,又會唱歌又有魅力,而它的近親戈氏鳳頭鸚鵡,則是使用工具的一把好手,它們中有一隻叫費加羅,甚至連製作工具、改造工具都做到了。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