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1-22 梧桐樹邊羽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前兩句是什麼意思?

循環反覆是「道」的運作方式(反者道之動),而在無形中對萬物施加影響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

這是在闡述「道」的特質和運行狀態。

從這裡看,後兩句好像和前兩句沒有聯繫,為什麼會在一起闡述呢?

老子的話說得玄玄乎乎,我們該如何簡單明白的理順呢?

「道」與「德」,實際上是「道」與「得」,而「得到」就是「得道」。我得到了,就是我擁有了。我擁有了什麼?擁有了對「道」的理解。

《道德經》重在講敘「道」與「德(得)」之間的關係,並以深層哲理來規勸天下統治者處理好萬物、萬民的關係——對宇宙的起源「道」的研究,其實是天下之策的副產品。

當然,這個副產品過於高級,最終已經讓人們淡忘了老子寫經的主要目的,並且成為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源流,也成為道教的思想根源。

《道德經》開篇即表明了「道」這個東西,實際上是雖然存在卻不可捉摸的,它本來也不叫「道」,只是老子為了指代而強行命名,而一旦命名了,其實指代的這個東西就不是「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

那麼指代的這個行為是什麼呢?就是「得」,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德」。萬物初始是「道」的狀態,一旦被我們認識、認知,它就是「德」的行為。

所以,追求「道」的行為就叫做「得道」,這篇研究如何得道的五千字,實際上就是《得道經》,至於為什麼演變成《道德經》,一是《道經》和《德經》在流傳中錯版錯位,二是因為後來者對「德」的追求更甚於「道」。

因為「道」不可捉摸,難於觸摸,而追求道的過程——「德」,是可以具象化的,比如禮義廉恥,愛黨愛國,這些都可以因為後人的夾帶私貨稱為「德」的一部分。

孔子的儒家就是最大的「德經」推崇者——無論多高深的大儒,都是尋求在「德」上面走到極致——因為儒家明白「道」的不可能達到,也許在孔子問道的時候就已經瞭然。

所以孔子放棄了在「道」的層面上去修為,而開始在「德」的層面做到極致,隨著孟子、荀子一系列儒家的異化,產生了法家,那就更是低一層次的思想流派。

相對於老子的頂層宇宙思維,孔子提供的儒家是一種價值觀,是對「得道」的追求上限,而法家只是一種追求德的惡化工具,和孟子的仁義相對應。

正因為這種同源異化的結果,中華民族的百家思想才是開放的、共通的——這也是為什麼「儒表法裡」在中國官場能夠站穩兩千年的思想基礎。

大家都是碳元素,不過有的做成了鉛筆,有的變成了鑽石,作鉛筆的實用(法家),作鑽石的漂亮(儒家),但是它們的本核都是碳元素——而道家,是在研究碳元素變成鑽石的過程中意外地接觸到碳元素最本源的狀態。

這種最本源的狀態,碳元素的自身穩定方式,我們就稱之為「道」,一旦施加外力,變成其他東西,我們就稱之為「得」。

而「道」、「得(德)」作為兩個名詞,自然有相對應的狀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道德經》第一章

我們把老子這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重新斷句——原文是沒標點的,本來就因為斷句而產生非常多的歧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樣理解的話,「無」就是指「道」的狀態,而「有」就是指「道」通過「得」的方式轉化為萬物的狀態。

現在理解了「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了嗎?

天下萬物都是因為「得」這種行為產生的,而「得」實際上是從「道」中來。

我們再打一個比方。

假設我站在這個地方不動,是一個初始狀態,這就是「無」,因為我沒有選擇任何方向,意味著我有著朝任何方向前進的選擇。

這是一種「空杯」狀態,也類似於佛教中的「空性」,因為「空」——無,我充滿了「有」的可能性——這就是「有生於無」。

而一旦我選擇了一個方向跨出了一步,這種「有」的狀態自然是從「無」中來,但是已經發生了改變,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自然不能再說是「無」,而是「有」。

實際上我們在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也喪失了朝其他所有方向進發的可能性,但是在往這個方向前進過程中發生的所有事情,產生的所有後果——萬物,就都是來自於邁出的第一步,也就是「有」的選擇——這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

這麼講清楚了麼?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這其實也是一個道理,是不同表述。

我們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大道」產生道家思想(研究宇宙和萬物運行規律,並得出「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即「道生一」;流變中的儒家思想(不語怪力亂神,只是世界運行規律的一個方面)是源於道家思想的一部分,即「一生二」;而荀子的「性惡論」支持的法家(拋棄性善論,強調用規則約束統治萬民),又是儒家思想的一衍生,即「二生三」;在儒家思想指導下,法家規則管理下,社會正常運轉,即「三生萬物」。

「無」是「道」的初始狀態,「有」是「德」的運行狀態。

搞清楚這一點,很多東西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了,以上只是個人理解,不值一提。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物質是如何從無中生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經》,我們該如何理解它?若要理解這句經文的含義我們首先要知道有和無這兩個概念的意義。看到無這個字我們首先會想到空無和虛無,認為無這個字就意味著無有和無物。看到有這個字我們就會想存在和實在,從而有這個字就意味著實有和有物。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
  • 讀懂《道德經》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讓人生無往不利!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字字言簡意賅、章章篇幅簡短,已被翻譯成八十多個國家的語言,被全世界各地的人閱讀,可見《道德的》其在世界名著中的經典地位。《道德經》中的講的「道」,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國家的不同以及歲月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
  • 《道德經》中的無和有究竟有什麼現實意義?
    「無」和「有」第一次在《道德經》中出現是在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字面意思很明白,無,用來命名天地本始的狀態;有,用來命名天地萬物的根源。無,既然用來命名天地本始的狀態,雖然表面上寂然不動,空無一物,但其中某一不知名之處必然蘊涵著一念生意和縷縷生機,否則的話怎麼可能從無盡虛無中平白無故的「無」中跳出一個生發萬物、氣勢磅礴的「有」來?!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道德經 | 第二章:有無相生
    《道德經》的「德」,指道的德性、品德,這是道在顯用這種動態中所具有的性質,所存在的一定規律。這個「德」字,雙人旁, 十、四、一、心,按道家來講,即十天幹,四象,太極,心。所以, 道,它一定展現出太極、四象、十天幹的八卦之相。所以《陰符經》 中講「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昭昭乎進乎象矣」,這描述出道在妙有的境界中展現的軌跡,也就是「德」。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你佩戴的《楞嚴經》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好處呢?(原來經中有其深意!)
    意思就是:一切所發生的事情,統統是如來藏性的事情,不離本性,若論佛法一切現成;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不離本處,即得菩提;菩提無尋處,菩提也無覓處;菩提無增處,菩提亦無減處;菩提非來處,菩提亦非去處;菩提非一處,菩提亦非異處,好好的體悟這個涅槃的妙性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講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 道德經,萬物發展成形的始肇
    如果非要問個子醜寅卯,那我用道德經裡面的原話,勉強來解釋一下,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這個道可以牽強的引申至此,所以勉強的說,道就是萬物之母,故生之嘛!德是什麼,德為道統,或者說德為道用,故德可以養育萬物!反過來看,就是萬物有德嘛,所以上天才有好生之德。
  • 《道德經》原文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之四章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之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被篡改之前的《道德經》出土,雖只改了寥寥數字,意境卻完全不同
    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而第二種理解,才是更與《道德經》後邊所寫的"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應和的。
  • 《新解道德經》:萬物為芻狗,還有什麼可戀棧的呢?
    有了天地就能生養萬物。萬物,也包括人、事、物在內。天地就把這些萬物當成「芻狗」一樣看待,祭拜完畢,就把芻狗丟掉,燒了。換句話說,芻狗就是過渡,只在某一個時期內有效。某個時段過去了,人就不必戀棧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沒什麼好留戀的。從整個宇宙的演變來看,天地間的萬物都是過客,哪有什麼東西最後留下來了?人眷戀某物或某人,再怎麼捨不得,到最後一切都得放手。
  • 道德經解讀: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64章,它的原文是: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德經》能開啟人們的智慧,裡面有許多的話涵義極深,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的。即便有些人「略知一二」,也是從不同的人那裡聽說,然後經過整理後,得出的一種認知。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這句話,就是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再比如,《道德經》中的另一句話:"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出自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眾妙之門:有無之境—藏於《道德經》深處的文化密碼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也許,答案就在我們曾經遺失的美好之中。回顧歷史,與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思想者神交,會得到我們苦苦尋找的答案。立足於傳統文化,能否建立適應於今天時代發展的認知-行為體系,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工作有方法,事業有方向?這是南歌的初衷,也是要在自媒體的文章所要探索的主題。
  • 鼠寶寶名字全集:10個《道德經》豐盈窈窕的女寶寶名,將來必成大器
    一、《老子》中豐盈窈窕的女寶寶名1. 之希出自《道德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之字是一個助詞,相當於「的」的意思。用作人名意指善良、堅持、莫逆之交之義。此名寓意孩子有文採、有才華,前程似錦。2. 同玄出自《道德經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譯文】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 Hocc: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不同於開場祖兒開場幾首快歌的medley, Hocc 的這三首歌都帶有她的個人立場和態度,其中的幾句歌詞更是樂迷們的傳唱經典:《豔光四射》中那一句面對社會現實時「生於亂世 有種責任」的擔當,《你是八十年代》和《光明會》裡撐Minority 到底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