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道德經》:萬物為芻狗,還有什麼可戀棧的呢?

2021-02-09 劉君祖經典講堂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白話:天地不刻意表現仁愛之心,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其榮枯;聖人也不特別偏愛,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其自行興亡。

天與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啊!裡面雖然虛空,卻使用不完;拉動起來,風卻能源源不斷。

過多言說,反而會讓定數走到盡頭,還不如守住虛空的狀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指用草紮成的狗,是古人祭祀時所用的道具。使用的時候,芻狗備受重視;用完之後,芻狗被隨即丟棄。《莊子·天運》有一段生動的描寫:「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芻狗還沒開始用來祭祀時,裝在竹筐裡,蓋著錦繡緞巾,主持祭祀的人還要先齋戒,再接送它。等到祭祀過後,路上行人踩踏它的頭與背,撿拾的人把它拿去當柴燒了。「不仁」,指無心於仁愛,既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這兩句話說明,天地不刻意表現仁愛之心,把萬物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其榮枯;聖人也是如此,並沒有特別偏愛誰,把百姓當作草扎的狗一樣任其興亡。

這就不像儒家特別強調「仁」這個概念,儒家的觀念中,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愛是有等差的。從人之常情的角度來講,這很正常。人行仁道,就像《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如果最近的一層關係沒做到位,下一步的行仁,就容易落空。譬如一個人連自己最親近的父母、兄弟都不愛,他怎麼可能去愛一般世人呢?人的愛是有由近到遠的等差次第的,他對每個人的愛,不可能一視同仁。

可是,從老子的角度來思考「仁」的話,他就會認為儒家所強調的「仁」可能是有問題的。因為,天地可以超脫人間的親子之愛、夫婦之情,以及眾人之愛。有了天地就能生養萬物。萬物,也包括人、事、物在內。天地就把這些萬物當成「芻狗」一樣看待,祭拜完畢,就把芻狗丟掉,燒了。換句話說,芻狗就是過渡,只在某一個時期內有效。某個時段過去了,人就不必戀棧了。過去了,就過去了,沒什麼好留戀的。

從整個宇宙的演變來看,天地間的萬物都是過客,哪有什麼東西最後留下來了?人眷戀某物或某人,再怎麼捨不得,到最後一切都得放手。可見,天地看待萬物就沒有那個區別與留戀。任何東西消失了,天地沒有那個感覺,無偏無私,一切純任自然。曾經消亡的東西就都是「芻狗」,只是走個過場。整個宇宙的自然之道,就是每一剎那都在創新,每一剎那都在毀滅。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後浪推前浪,前浪就死在沙灘上。人生旅途也是一樣,天地一逆旅,百代成過客。每個人都是地球上的過客。

所以,聖人要效法天地,要效法大道,就要去掉刻意區分的框框,去掉眷戀。悟道的聖人是要治理百姓的,他必須把眾民也當作「芻狗」,不要刻意偏私某些人。

悟道的統治者真的能夠愛護所有人嗎?恐怕也很難。依此推論,可以說「男人不仁,以情人為芻狗;女人不仁,以男人為芻狗」。這樣,人就想得開了,對不對?當你盡到了階段性的義務之後,一切都不必再掛懷在心了。

《黃帝陰符經》說,天看似無情,其實大有情,即「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可見,天道沒有說特別要照顧誰,完全是自然而然。雖然,有的人倒黴,有的人成功,但這本身就是一種公正。沒有特別區別的態度,反而是造化對人最大的恩德。

《道德經》後面這些章節,都建構在前面的逍遙、齊物、養生、人間世的基礎上。人如果做到了這些,才有這樣的一個境界,不會自尋煩惱,一切就都超越了。

為什麼《易經》要講那麼多「時大矣哉」?譬如「時用大矣哉」「時義大矣哉」「時大矣哉」。因為,「時」過去了,一切就不同了。「時」已經過去了,人要是還拘泥於過去,當然會感到痛苦了。《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人就要有這種大智慧,把一切看作「芻狗」。

老子提出「芻狗」這一名詞,就是想讓人的心靈有一種正面的超脫。人生在世,只是暫時擁有身體、擁有學歷、擁有人脈等,當人離世的時候,這些不也會成為「芻狗」嗎?誰還永遠記得你呀,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有這種過客的意識,一切俱往矣!連秦皇、漢武都俱往矣了,你還有什麼可戀棧的呢?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龠」,指風箱。在過去,冶鐵的爐子需要鼓風的風箱,家裡燒飯也需要風箱。風箱的裡面是空的,但是拉動起來,就會生風不已。如果風箱是實心的,反而無法送風。這兩句話說,天地與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裡面雖然虛空,卻使用不完,拉動起來的風源源不斷。

老子的這兩句話提示我們,人的心量要大,必須像風箱一樣,保持源源不絕的原創力。否則,你怎麼超越呢?如果一直活在過去,你就不見得有未來的開創了。學過道家之後,如果今後有人問你,過去都做過什麼?你就回答:啥也沒做過。這就說明你已經有境界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數」是定數的數。過多言說,反而會讓定數走到盡頭,還不如守住虛空的狀態。

了解老子的這個告誡,人就要少說廢話。世人喜歡妄言、誇耀自己或者亂批評,結果讓人覺得此人廢話太多、太愛表現。這在老子看來,是很好笑、很滑稽的。

《易經》中讓人止欲修行的艮卦,第五爻就叫人不要多言:「艮其輔,言有序,悔亡。」意思是,控制好你說話的嘴巴,說出的話要有條理,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了。人多言,有時也是衝動引起的,故《易經》頤卦告誡人「慎言語,節飲食」,管好自己說話和吃飯的嘴。多言絕不是好事。我們學了那麼多經典,不少先哲都在提醒人們要慎言。

劉君祖老師《易經第一堂課》+

《劉君祖完全破解易經密碼》(全六冊)

籤名本火熱促銷中!!!

兩套同時購買戳下圖連結

↓↓↓

單本購買戳下圖連結

↓↓↓

劉君祖

● 1952年生,祖籍湖南寧鄉。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中華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現任理事長。

● 劉君祖先生精研傳統經典逾四十年,尤其深修《易經》,為近年來享譽海內外的易學大家。劉君祖先生於書院講授傳統經典近三十年,授課內容涉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以及佛家經典。多年來,他一直孜孜致力於兩岸的文化交流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工作。

ID:zhiyigx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點擊閱讀原文亦可購買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道德經注(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一)
    接著就指出了這麼一則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這一章的後面有這麼一句話「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去對待世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道教典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細思極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 基本上,這些思維都可以總結為一種抑鬱太久的被壓迫感大爆發,就好象連老天都欠了他們個十萬八萬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這幫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話,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無數人借用,卻誤解了「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也許有很多讀者從網絡小說、影視作品中聽到過這句話,但是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也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筆者估計都是被《誅仙》給帶偏的。其實,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豬玀之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金哲,鍾碩,慶民,樸贊永,姜民,宋熹所有人,都不過是秩序下的豬玀金哲,他從憤懣到瘋狂,再到最後的怯弱,不幸的童年讓金哲性格扭曲,他目空一切,崇尚力量,以暴制暴,這種心理更像是人類未開化的最原始的本能的衝動,與其說是人,不如說他只是一隻動物。
  • 《道德經》解讀:人的弱點是,越缺什麼,越喊什麼
    《道德經》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是「道」。「道」是不可言說的渾成之物,以自然而然為法則。最能體現道的德性是水,不爭、柔弱、處下是最基本的原則和規範。修身養心的核心是虛靜,寡慾知足、和光同塵、專氣致柔就能長生久視。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電視劇《青雲志》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正解是什麼?
    編者按:電視劇《青雲志》在復活四大神獸之時,反覆出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此語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 道德經,萬物發展成形的始肇
    上一講,老子講了出生入死,總結出了生死之徒,十之有三,也提出了善於養生的諸多益處,那麼這一章老子究竟,有什麼標新立異的精闢言論呢!我們來看一下其文內容,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