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2020-12-27 大王氏說

#道德經#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

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

這些規律有的恆定不變,被稱為「常道」,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血親直接的倫理關係是恆定不變的,所以它是「常道」的一種;還有些規律是變幻莫測的,比如天地大道,天地的規律變換無常被稱為「非常道」。

我們常說「天長地久」,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呢?老子說:「因為它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去改變世間的事物,因此它反而長久存在了。

所以道家先賢把天地的「非常道」總結成「無為」二字。

什麼是「無為」?

「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芻狗

芻狗,通常解釋為祭祀用的草狗,狗在遠古文明中具有非常意義,古人認為狗可以通靈,它可以為亡靈引路,所以在古代的喪禮中,死者的親人會用一根紅繩系住一隻狗,焚化給死者,讓狗給死者引路。

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芻狗與古代禮制也有關係,在古代的祭祀禮制中,

君王祭祀被稱為「太牢」,君王用的祭品是牛肩,

諸侯王的祭祀被稱為「中牢」,諸侯王用的祭品是羊肩,

民間百姓的祭祀被稱為「少牢」、「小牢」,百姓用的祭品是豬、狗、雞,其中狗最為常用,民間大小事情都有人祭祀,所以「芻狗」隨處可見。

聖人

說天地有「道」,那人間有「道」沒?人間當然有「道」,不過人間的都是「小道」,所以人要向天學習「大道」才能像天地那樣長久存在。

「天道」在人身上體現出來被稱為「德」,德至高之人被稱為「聖人」,當然這裡說的聖人並不是孔子孔聖人之流,而是四海共主「聖人天子」,也就是君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們常常感嘆「海內無天子」,就是因為找不到一位至德之人來統領天下,所以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國割據的狀態,說白了就是誰也不服誰。

周天子,周穆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道無為、不仁,它對待世間萬物就像被人丟在一旁的芻狗一樣,不聞不問;所以聖人要像天地一樣對待百姓,無為、不仁,視如芻狗,如此才能長久。

把草狗(芻狗)比作人,雖然能夠表達出《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但把狗比作人終究有些不妥,感覺有點像罵人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許被篡改過,道教正一派創始人張道陵在《老子想爾注》中引用道德經中這句話是這樣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苟;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苟」】,古人將飼養的家畜分為芻類和豢類,芻類指牛、羊、馬;豢類指豬、狗,而芻苟,就是飼養芻類家畜用的野草。

所以《道德經》最初的原話或許是把人比作隨處可見的野草(芻苟),而不是用草扎的草狗(芻狗)。

關注作者可查看更多有趣文章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道教典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解釋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對此有所駁正。云:「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無數人借用,卻誤解了「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也許有很多讀者從網絡小說、影視作品中聽到過這句話,但是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也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筆者估計都是被《誅仙》給帶偏的。其實,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細思極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 基本上,這些思維都可以總結為一種抑鬱太久的被壓迫感大爆發,就好象連老天都欠了他們個十萬八萬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這幫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話,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 中華故事第九十三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意】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對百姓一視同仁,把百姓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天地之間,就好像打鐵時用來煽火的風箱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再加上讀者閱讀這些情節之時,也往往是抱著一種想要獲得精神滿足和快感的心態,而不是為了深度體會某種思想境界。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
  • 《豬玀之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金哲,鍾碩,慶民,樸贊永,姜民,宋熹所有人,都不過是秩序下的豬玀金哲,他從憤懣到瘋狂,再到最後的怯弱,不幸的童年讓金哲性格扭曲,他目空一切,崇尚力量,以暴制暴,這種心理更像是人類未開化的最原始的本能的衝動,與其說是人,不如說他只是一隻動物。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新解道德經》:萬物為芻狗,還有什麼可戀棧的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眾生平等,就是「道」的真諦嗎?
    沒有人能逃過大限,所以眾生平等上在這裡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實際上果真如此嗎?人活在已經有不同的狀態和階級,而死同樣如此。雖然沒有任何人能確切地告訴你死後的世界如何,是否存在,也許就是真的消失無蹤。但是如同活著一樣,人與人的逝去也不盡相同,勉強談平等也是不科學的。先說古人對死去的稱呼,首先就不平等。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一)
    接著就指出了這麼一則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這一章的後面有這麼一句話「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去對待世事。
  • 道德經注(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 天地不仁
    解讀《道德經》第5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
  • 《登陸之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最後想來還是道德經裡的這句最恰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恐怕這部電影和誅仙唯一的相似之處,也許只有男主皆是生逢亂世和這句標題了。影片採用了雙男主的路線,承認這兩個人一路上是相愛相殺。但是如果有人說是gay線的話,那我只有感嘆腐女的想像力之豐富了。影片裡這兩個男人的命運的確讓人匪夷所思,當然這也只會發生在二戰那個亂糟糟的時代,也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