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眾生平等,就是「道」的真諦嗎?

2020-11-22 江陽沽酒客

理解一句古人的話有多難,經歷了幾千年後,已經有無數解讀,這些解讀並非所謂的答案,而是自己對「道」的理解,中國是道、儒、佛三大思想體系交融的國度。其實即便是外來的佛家思想,也被蘊含了更多的華夏氣質。有人說它們最終趨於一個大同,就是表達眾生平等。當然這只是一種看法。因為眾生是否平等,只有最後那一刻可以認同,而這種認同還不一定正確。

有人說,無論你是皇家顯貴,還是販夫走卒,最終的結局都是走向死亡。沒有人能逃過大限,所以眾生平等上在這裡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實際上果真如此嗎?

人活在已經有不同的狀態和階級,而死同樣如此。雖然沒有任何人能確切地告訴你死後的世界如何,是否存在,也許就是真的消失無蹤。但是如同活著一樣,人與人的逝去也不盡相同,勉強談平等也是不科學的。

先說古人對死去的稱呼,首先就不平等。

《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裡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明朝,二品以上的官員死去,也叫「薨」。

君王至高無上,享有種種特權,連「死」也有專稱,除「崩」外,還有「山陵崩」、「駕崩」、「晏駕」、「千秋」、「百歲」等。

一般官員和百姓死亡,則稱「歿」、「殂」、「千古」、「殞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棄世」、「故」、「終」等。

父母死後。孩子們則諱稱「孤露」、「棄養」,長輩去世則婉稱「見背」。

佛道徒之死,說法更多,如「涅般」、「圓寂」、「坐化」、「羽化」、「示寂」、「仙遊」、「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現也可用於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當然普通人死了,就是死了,有家人還紀念一下,有子女後代,可能還會掃墓三代,第四代恐怕就難說。特別是今天已經淡化了家族概念,很多人追溯四代都困難,又怎麼去給祖宗祭拜哦。

普通老百姓和有地位的人,死了依然是不一樣的。當然從對社會的貢獻來說,有人被更多的記住,也能夠理解,生前所做的事情,確實影響比一般人要大許多。所以你說老子在說眾生平等,顯然有點牽強。

天地不仁,四個字,從今天理解難免會根據字面意思,仿佛在斥責天地沒有仁義道德,所以接下一句以萬物為芻狗,好像不把人當人一樣。

其實本意卻不是這個意思,根據這句話的文言翻譯,它表面的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後面還有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如果意思果然如此,就是說,天地沒有分別心,繼而聖人也要沒有分別心,對萬物都應該一視同仁。

假如天地是存在思維意識並且高於人這個物種的另一位一個層次,那麼聖人也不是人了。所以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態度,那麼祭拜與否,信仰與否,意義何在呢?

我們生活在所謂的四維空間,根據90年代提出的M理論(超弦理論的一種),宇宙是十一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的。在愛因斯坦那裡,宇宙只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還有七維空間我們看不見。

科學家們對我們已認知的維與可能存在但未被認知的維之間的區別是如何解釋的呢?他們打了一個比方:一隻螞蟻在一張紙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均無意義,這就是說,第3維的空間是存在的,但沒有被螞蟻所認識。同樣,我們的世界是由四維構成的(三個空間維,一個時間維),但我們沒有覺察到所有其他的維。

這些層面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是不必要糾結的問題,問題是在於我們能看到和感覺的環境下,怎麼去理解我們的世界。

如果一視同仁,那就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遙遠的救世主》裡即被拍成《天道》的那部被部分人追捧為神劇,主人公丁元英有兩句概況這非常有意思,可以作為本文探討老子話題的依據,雖然有可能江陽沽酒客的理解是錯的,因為上升到哲學甚至「道」的層面,說得越多,越顯得膚淺,但是有什麼關係呢?我反正也是一個世俗紅塵中遊弋的人。

丁曾經用兩句話闡釋他的天道觀:「天是道,是事物規律和自然法則」,「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兩句話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方面,是丁元英的思想、理智的概括。

何為「道」?《聖經.約翰福音》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是我國古代唯心主義所謂的「道即宇宙的精神的本源」;我國古代唯物主義用「道」指事物的普遍規律。

何謂「神」?神是宗教及神話中所指的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存在,基督教指上帝(天主)包括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三個位格。

何謂「道法自然」?語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國道家哲學思想的精華,意指道是效法自然而非人為。

何謂「如來」?如來是釋迦牟尼的十種稱號之一,「如來」即從如來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稱。

以上從個人感受來說,就是「又扒拉銅板,又扒拉靈魂」也是天道。丁元英遁棲古城創造神話是用行動向國人呼喊:要吃飯,還得補腦,這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而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也更好地得到另外的印證,聖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聖人即是發現和認知世界的先驅,也即是人中之一。

不是我們現實意義上理解的平等,當你還在為生計而奔波,而紛擾紅塵絞盡腦汁的時候,你未必有精力和心思去琢磨這些近乎於「道」的問題,而不糾結,不類比,先讓自己活下去,要比故弄玄虛高明的多。

它其實更像一種生物鏈的存在,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人類世界的組織結構,自有了人開始,就成了一個整體,小時候讀書說要長大適應社會,長大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書中所講的物競天擇那樣,後來漸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為而不爭,相對動物的而言,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區別。只是如今很多人,做的不是這樣的行為,反其道而行之,但是遵循老子的意思,這也算自然,不過當年你有所領悟後,你可以重新改變,我們達不到丁元英的高度,也不願意享受他的孤獨,但是至少我們讓自己更接近一些。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細思極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 基本上,這些思維都可以總結為一種抑鬱太久的被壓迫感大爆發,就好象連老天都欠了他們個十萬八萬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這幫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話,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道教典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語出老子《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無數人借用,卻誤解了「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也許有很多讀者從網絡小說、影視作品中聽到過這句話,但是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也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筆者估計都是被《誅仙》給帶偏的。其實,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 中華故事第九十三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意】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對百姓一視同仁,把百姓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天地之間,就好像打鐵時用來煽火的風箱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道德經注(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豬玀之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金哲,鍾碩,慶民,樸贊永,姜民,宋熹所有人,都不過是秩序下的豬玀金哲,他從憤懣到瘋狂,再到最後的怯弱,不幸的童年讓金哲性格扭曲,他目空一切,崇尚力量,以暴制暴,這種心理更像是人類未開化的最原始的本能的衝動,與其說是人,不如說他只是一隻動物。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電視劇《青雲志》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正解是什麼?
    編者按:電視劇《青雲志》在復活四大神獸之時,反覆出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此語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一)
    接著就指出了這麼一則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這一章的後面有這麼一句話「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去對待世事。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直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不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們知道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印記,中國古代雖然教人非常三六九等,但對於每一個人的生命,還會有最起碼的尊重。但是老子所說的這句話,似乎並沒有把人的生命當做是一件非常寶貴的事情。
  • 天地不仁
    解讀《道德經》第5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