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句古人的話有多難,經歷了幾千年後,已經有無數解讀,這些解讀並非所謂的答案,而是自己對「道」的理解,中國是道、儒、佛三大思想體系交融的國度。其實即便是外來的佛家思想,也被蘊含了更多的華夏氣質。有人說它們最終趨於一個大同,就是表達眾生平等。當然這只是一種看法。因為眾生是否平等,只有最後那一刻可以認同,而這種認同還不一定正確。
有人說,無論你是皇家顯貴,還是販夫走卒,最終的結局都是走向死亡。沒有人能逃過大限,所以眾生平等上在這裡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實際上果真如此嗎?
人活在已經有不同的狀態和階級,而死同樣如此。雖然沒有任何人能確切地告訴你死後的世界如何,是否存在,也許就是真的消失無蹤。但是如同活著一樣,人與人的逝去也不盡相同,勉強談平等也是不科學的。
先說古人對死去的稱呼,首先就不平等。
《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反映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裡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明朝,二品以上的官員死去,也叫「薨」。
君王至高無上,享有種種特權,連「死」也有專稱,除「崩」外,還有「山陵崩」、「駕崩」、「晏駕」、「千秋」、「百歲」等。
一般官員和百姓死亡,則稱「歿」、「殂」、「千古」、「殞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棄世」、「故」、「終」等。
父母死後。孩子們則諱稱「孤露」、「棄養」,長輩去世則婉稱「見背」。
佛道徒之死,說法更多,如「涅般」、「圓寂」、「坐化」、「羽化」、「示寂」、「仙遊」、「登仙」、「升天」、「仙逝」等。「仙逝」現也可用於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當然普通人死了,就是死了,有家人還紀念一下,有子女後代,可能還會掃墓三代,第四代恐怕就難說。特別是今天已經淡化了家族概念,很多人追溯四代都困難,又怎麼去給祖宗祭拜哦。
普通老百姓和有地位的人,死了依然是不一樣的。當然從對社會的貢獻來說,有人被更多的記住,也能夠理解,生前所做的事情,確實影響比一般人要大許多。所以你說老子在說眾生平等,顯然有點牽強。
天地不仁,四個字,從今天理解難免會根據字面意思,仿佛在斥責天地沒有仁義道德,所以接下一句以萬物為芻狗,好像不把人當人一樣。
其實本意卻不是這個意思,根據這句話的文言翻譯,它表面的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後面還有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如果意思果然如此,就是說,天地沒有分別心,繼而聖人也要沒有分別心,對萬物都應該一視同仁。
假如天地是存在思維意識並且高於人這個物種的另一位一個層次,那麼聖人也不是人了。所以對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態度,那麼祭拜與否,信仰與否,意義何在呢?
我們生活在所謂的四維空間,根據90年代提出的M理論(超弦理論的一種),宇宙是十一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的。在愛因斯坦那裡,宇宙只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還有七維空間我們看不見。
科學家們對我們已認知的維與可能存在但未被認知的維之間的區別是如何解釋的呢?他們打了一個比方:一隻螞蟻在一張紙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均無意義,這就是說,第3維的空間是存在的,但沒有被螞蟻所認識。同樣,我們的世界是由四維構成的(三個空間維,一個時間維),但我們沒有覺察到所有其他的維。
這些層面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是不必要糾結的問題,問題是在於我們能看到和感覺的環境下,怎麼去理解我們的世界。
如果一視同仁,那就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遙遠的救世主》裡即被拍成《天道》的那部被部分人追捧為神劇,主人公丁元英有兩句概況這非常有意思,可以作為本文探討老子話題的依據,雖然有可能江陽沽酒客的理解是錯的,因為上升到哲學甚至「道」的層面,說得越多,越顯得膚淺,但是有什麼關係呢?我反正也是一個世俗紅塵中遊弋的人。
丁曾經用兩句話闡釋他的天道觀:「天是道,是事物規律和自然法則」,「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兩句話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方面,是丁元英的思想、理智的概括。
何為「道」?《聖經.約翰福音》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是我國古代唯心主義所謂的「道即宇宙的精神的本源」;我國古代唯物主義用「道」指事物的普遍規律。
何謂「神」?神是宗教及神話中所指的物質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識的存在,基督教指上帝(天主)包括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三個位格。
何謂「道法自然」?語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我國道家哲學思想的精華,意指道是效法自然而非人為。
何謂「如來」?如來是釋迦牟尼的十種稱號之一,「如來」即從如來之道而來、開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稱。
以上從個人感受來說,就是「又扒拉銅板,又扒拉靈魂」也是天道。丁元英遁棲古城創造神話是用行動向國人呼喊:要吃飯,還得補腦,這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而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也更好地得到另外的印證,聖人對待(宇宙學上的)事情的基本原則是按規律來加以處理,且這種規律也是"天地"的規律。規律與規律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相同的。聖人即是發現和認知世界的先驅,也即是人中之一。
不是我們現實意義上理解的平等,當你還在為生計而奔波,而紛擾紅塵絞盡腦汁的時候,你未必有精力和心思去琢磨這些近乎於「道」的問題,而不糾結,不類比,先讓自己活下去,要比故弄玄虛高明的多。
它其實更像一種生物鏈的存在,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自然,將萬物看作草和狗。人類世界的組織結構,自有了人開始,就成了一個整體,小時候讀書說要長大適應社會,長大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書中所講的物競天擇那樣,後來漸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為而不爭,相對動物的而言,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區別。只是如今很多人,做的不是這樣的行為,反其道而行之,但是遵循老子的意思,這也算自然,不過當年你有所領悟後,你可以重新改變,我們達不到丁元英的高度,也不願意享受他的孤獨,但是至少我們讓自己更接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