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德經》第5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用草扎制而成的用於祭祀的狗,用完之後即被燒掉或扔掉。天地無心、不分別、一切平等,故說不仁。以不仁故,在天地看來,萬物與芻狗同。聖人亦不仁,故視百姓為芻狗。這個不好理解。按理說聖人應該有大愛之心,怎麼能說不仁呢。百姓之所以是百姓,芻狗之所以是芻狗,是因分別故。若不分別,百姓與芻狗哪來差別?道沒有任何偏愛,一切都在道的懷抱中,須臾不離。聖人常無心。無心者,即是道境。不仁,才是最大的仁。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都明確表達了這一點。
「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如同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枯竭,一鼓動就有風,越鼓動風就越大。天地之間,看起來是空的。但因緣具足時,即有風雨、雷電、地震發生。但事實上,天地之大,無一處是空,因為道在一切處。道「用之不足既」(第35章),一切因其而生、因其而有、因其而滅,皆道法自然、法爾如是。現象界的一切皆生滅無常。生機正是在無常中孕育。沒有無常,就沒有世界。然而,有一個東西超越無常,那就是不生不滅的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失。生活中多見理屈詞窮者。更有:「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無用。」老子主張「希言」(第23章),行不言之教(第2章)。可見,說話有多重要。六祖說:「我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若離根本,說得再多又有何益?在更高的層面上,言即表達義。表達,非見得是語言。沉默也是一種表達。一切有為法,都是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在有為法裡搞,枉用心力、沒完沒了。「不如守中」者,中即是道。老子說「多言數窮」,然而卻沒有讓你一言不發。他只是對治你的「多言」。關鍵的關鍵是要在道上。只要守住這個道,言與不言,總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