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2021-03-05 無用學堂

解讀《道德經》第5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什麼是芻狗?就是用草扎制而成的用於祭祀的狗,用完之後即被燒掉或扔掉。天地無心、不分別、一切平等,故說不仁。以不仁故,在天地看來,萬物與芻狗同。聖人亦不仁,故視百姓為芻狗。這個不好理解。按理說聖人應該有大愛之心,怎麼能說不仁呢。百姓之所以是百姓,芻狗之所以是芻狗,是因分別故。若不分別,百姓與芻狗哪來差別?道沒有任何偏愛,一切都在道的懷抱中,須臾不離。聖人常無心。無心者,即是道境。不仁,才是最大的仁。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都明確表達了這一點。

「天地之間,其猶槖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如同一個風箱:空虛而不枯竭,一鼓動就有風,越鼓動風就越大。天地之間,看起來是空的。但因緣具足時,即有風雨、雷電、地震發生。但事實上,天地之大,無一處是空,因為道在一切處。道「用之不足既」(第35章),一切因其而生、因其而有、因其而滅,皆道法自然、法爾如是。現象界的一切皆生滅無常。生機正是在無常中孕育。沒有無常,就沒有世界。然而,有一個東西超越無常,那就是不生不滅的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失。生活中多見理屈詞窮者。更有:「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無用。」老子主張「希言」(第23章),行不言之教(第2章)。可見,說話有多重要。六祖說:「我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若離根本,說得再多又有何益?在更高的層面上,言即表達義。表達,非見得是語言。沉默也是一種表達。一切有為法,都是言。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在有為法裡搞,枉用心力、沒完沒了。「不如守中」者,中即是道。老子說「多言數窮」,然而卻沒有讓你一言不發。他只是對治你的「多言」。關鍵的關鍵是要在道上。只要守住這個道,言與不言,總是正好。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道德經:天地不仁,的解說
    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天地不仁,是最大的仁,動物吃草,人吃動物,如果天地對某一方仁,就意味著對另一方不仁,從而引申出天地不仁是眾生平等,化育萬物的結論。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最大的仁,再往上一步就是德,最大的德,往上是道。天地遵循道為行動準則,「道」大於「仁」當然包含所有「仁」的品性。
  • Howie Lee 《天地不仁 Remixes》上線
    Howie Lee 10月發行的全新個人概念專輯《天地不仁》以道家思想融合傳統中國器樂交織著實驗聲景,呈現出一個全球化音樂的雜交體,現在Howie
  • 循經入藏之智者的低語:《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
    馬王堆岀土《道德經》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 細思極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另一方面這幫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話,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其實,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根本不是從字面上理解的,說天地殘暴不仁,把世間萬物都看成豬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豬狗,也根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說所謂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賤。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無數人借用,卻誤解了「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也許有很多讀者從網絡小說、影視作品中聽到過這句話,但是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也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筆者估計都是被《誅仙》給帶偏的。其實,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u)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天地不仁還是萬物如塵
    就像電影說的一樣,天地不仁還是萬物如塵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周天子,周穆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道無為、不仁,它對待世間萬物就像被人丟在一旁的芻狗一樣把草狗(芻狗)比作人,雖然能夠表達出《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但把狗比作人終究有些不妥,感覺有點像罵人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許被篡改過,道教正一派創始人張道陵在《老子想爾注》中引用道德經中這句話是這樣的【
  • 天地不仁,微軟卻要逆天,科技力量跨越陰陽界!
    天地不仁 數年前,雲南有一位王姓老人,女兒不幸去世,老人茶飯不思,眼前儘是孩子的身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老人誤食毒蘑菇,竟產生了幻覺,見到了女兒畫畫的場景,畫中的一草一木清晰可見,而這幅畫早在搬家的過程中弄丟了;為了再次見到女兒,老人連吃8年毒蘑菇。
  • 中華故事第九十三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意】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對百姓一視同仁,把百姓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天地之間,就好像打鐵時用來煽火的風箱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流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流量。一位老哥曾經跟二哥說過:網紅是基本沒好下場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寄生獸》
    這句話深化一下,約莫也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類把太多情感意識附加到了自然上,可實際上自然根本不關心這些,人類的誕生,興盛,破壞,本身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在劇情的尾聲部分,人類的社會組織力量已經碾壓寄生獸,並未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動搖,更休提什麼天敵。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 【道教典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豬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豬狗』」,《野豬渡河》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和被稱為「南洋華人的罪與罰」的《猴杯》相比,又新在何處?本文來自著名學者王德威,為《野豬渡河》序言。本文著眼於三個面向:「天地不仁」的敘事倫理;野豬、罌粟、面具交織的(反)寓言結構;華夷想像的憂鬱徵候。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三本必看的古典武俠小說,天地不仁,順天者死,逆天者昌
    作者 散吧千本櫻異界雄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順天者死,逆天者昌!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天,且看我怎樣來將你戲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