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1-01-18 紅衣記史官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的」芻狗「,其實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芻狗」用來比喻萬物平等。

天地中,大道是根本。天地是無私的,它們對待萬物眾生,都不摻雜私慾,就像「芻狗」被使用時,就好像萬物不論貴賤皆被賦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時也像「芻狗」一般如草如土,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視萬物為平等,所以聖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待人。

而這句話中的「不仁」其實也並非不仁。在《莊子·庚桑楚篇》中講「至仁無親」,《齊物論》中也講「大仁不仁」。雖然看起來是「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視萬物為平等。

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

這句話要體現的是老子「無為」的思想,他認為天地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人的思想影響不了這個世界任何事物的轉移。

這和《道德經》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有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

到了現代社會,老子教導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有關的那些自然現象,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支配的。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不是想著「人定勝天」。

至於個人的「無為」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會得到應得的東西,若心中執著於事反而受得連累,以至於走火入魔與道遠矣。

用「不仁」之心做「無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義了。

魯迅先生讚嘆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封建統治的以前,還是社會制度和文化不斷完善的當下,《道德經》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專研的著作。

《道德經》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心,教我們怎麼開智的。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本身就是一本集文學、邏輯、思想之美為一體的國學經典,可以陶冶情操,鍛鍊強大的思辨能力,」上善若水「、」寵辱不驚「,養成上好的品性。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

我今天給你推薦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而且每一篇都一個小故事,結合故事可以更好地幫助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同時還可以擴展你的知識面。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書僅需要59塊錢,也就是幾包煙錢,就可以讓你領悟大智慧,收穫成功的人生,是非常不錯的!

喜歡的朋友點擊下面的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被無數人借用,卻誤解了「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也許有很多讀者從網絡小說、影視作品中聽到過這句話,但是不能理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筆者最開始看到這句話是從玄幻小說《誅仙》中,後來筆者在閒暇之餘特意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句話的含義,發現其實誅仙的作者誤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於《道德經》,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也許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筆者估計都是被《誅仙》給帶偏的。其實,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 【道教典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靜止的時候,它只是一個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政令多反而會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解釋 鍾泰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第一編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對此有所駁正。云:「吾統觀《老子》全書,知其說之出於穿鑿,未足據為定論也。」
  • 細思極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 基本上,這些思維都可以總結為一種抑鬱太久的被壓迫感大爆發,就好象連老天都欠了他們個十萬八萬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這幫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的話,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
  • 中華故事第九十三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意】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把萬物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對百姓一視同仁,把百姓當做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也沒有憎恨。天地之間,就好像打鐵時用來煽火的風箱一樣。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我們常說「天長地久」,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呢?老子說:「因為它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去改變世間的事物,因此它反而長久存在了。所以道家先賢把天地的「非常道」總結成「無為」二字。什麼是「無為」?
  •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眾生平等,就是「道」的真諦嗎?
    當然從對社會的貢獻來說,有人被更多的記住,也能夠理解,生前所做的事情,確實影響比一般人要大許多。所以你說老子在說眾生平等,顯然有點牽強。天地不仁,四個字,從今天理解難免會根據字面意思,仿佛在斥責天地沒有仁義道德,所以接下一句以萬物為芻狗,好像不把人當人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電視劇《青雲志》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正解是什麼?
    編者按:電視劇《青雲志》在復活四大神獸之時,反覆出現「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此語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一)
    老子在這一章用辯證法說明了美之所以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善之所以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接著就指出了這麼一則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這一章的後面有這麼一句話「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去對待世事。
  • 道德經注(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豬玀之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金哲,鍾碩,慶民,樸贊永,姜民,宋熹所有人,都不過是秩序下的豬玀金哲,他從憤懣到瘋狂,再到最後的怯弱,不幸的童年讓金哲性格扭曲,他目空一切,崇尚力量,以暴制暴,這種心理更像是人類未開化的最原始的本能的衝動,與其說是人,不如說他只是一隻動物。
  • 循經入藏之智者的低語:《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
    《道德經》通行本原文(王弼注本)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意讀        此言天地之道,以無心而成物。聖人之道,以忘言而體玄也。仁,好生爰物之心。芻狗,乃縛芻為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聖人,皆有好生爰物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