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規帶來的震蕩效應仍在持續發酵,上周出臺後曾導致ST板塊連續4個交易日暴跌,本周一ST板塊隨大盤反彈出現兩極分化,部分被「錯殺」的ST股走勢強勁。
根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收盤時,ST股一反之前的頹勢,逆勢上漲,其中有86隻ST股漲幅超過1%,佔據全部ST股的40%,共有15隻ST股觸及漲停線,觸及漲停線且股價位居ST板塊前列的有ST捨得、*ST融捷、ST生物,12月21日收盤時分別上漲了5.00%、4.99%、4.99%。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規優化明確了退市的標準,主要針對殭屍企業、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企業,而對於短期內盈利困難,營收達標的ST企業而言卻是利好,這類企業有發展潛力,新規出臺後反而有望「摘星摘帽」。
ST股眾生相:兩極分化 風險與機遇並存
上周退市新規出臺後,ST板塊迎來跌停潮,但在經歷最初的恐慌後,目前來看,資本市場對退市新規的反應逐漸變得理性。
從ST概念指數可以窺見市場情緒的變化,12月14日,滬深兩地交易所同時發布了退市規則徵求意見稿,對交易類、財務類、規範類以及重大違法類四種退市指標進行優化和修改,並增加類多條觸及退市的標準,
新規出臺後一度引發ST板塊震蕩,個股漲少跌多,連續四天ST概念指數連續下滑,從1194點下跌到1168點,觸及11月以來的最低點,但在上周五開始回升,周一12月21日收盤時則基本「收復失地」。
此次退市新規被稱為「史上最嚴」,是監管部門在過去8年以來力度最大、層次最高的一次規則改革,但主要目的仍然是堵住監管漏洞,強化優勝劣汰機制,從更加精確的角度去刻畫績差股和殼公司,從而進一步優化上市企業質量。
目前在ST板塊中,風險與機遇並存,除了可能被退市的問題股以外,也包含了一些業績有大幅改善的卻被「錯殺」的ST股。
新規徵求意見稿指出進一步完善退市指標,具體而言:一是財務類指標新增「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組合指標,並可交叉使用;二是交易類指標明確「1元退市」、「市值退市」;三是規範類指標更注重信息披露;四是重大違法類退市指標新增「造假金額+造假比例」的量化指標,考察的時間周期為3年。
退市新規淡化了財務指標退市標準,增加了對重大違法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運作重大缺陷等的打擊力度;此外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總市值低於3億元會被立即退市,加快了績差股的退市速度。
12月21日晚間,*ST剛泰(600687)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自第二天開市起停牌,存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據悉,*ST剛泰12月21日收盤價為0.5元,根據退市新規,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1元即可能退市。
在「1元退市」新規出臺後,股價高低也成為ST股的價值衡量標準之一,除*ST剛泰以外,跌幅較大且可能觸及「1元退市」標準的有*ST金鈺、天夏、*ST宜生,截至12月21日收盤時,分別為0.90元/股、0.89元/股以及0.84元/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ST股陣營迎來「兩極世界」,表現良好的績優股在退市新規後仍保持上漲趨勢,股價也位居板塊前列;而績差股即便不觸及財務退市指標,也會被資本市場拋棄,最終因為股價或市值過低而退市。
具體來看,股價超過10元的ST股僅有11隻,佔比為5.12%。觸及漲停線且股價位居板塊前列的有ST捨得、*ST融捷、ST生物,12月21日收盤價分別為87.40元/股、35.53元/股、10.31元/股。
可以看出,退市新規將給ST陣營帶來一次不大不小的洗牌。在明年4月份的年報集中披露季,將有一批未觸及新規的ST股摘星摘帽,但也會有一部分非ST公司觸及退市風險,這也是部分ST績優股在新規出臺後反而逆勢上漲,甚至漲停的內在邏輯。
退市新規有望消除部分公司ST風險
新規指出,對於目前已經實施風險警示的公司,根據2020年年報披露情況,若未觸及新規退市風險警示情形且未觸及《股票上市規則》暫停上市標準的,撤銷退市風險警示;未觸及新規其他風險警示情形的,撤銷其他風險警示。
新規落地後,最容易觸發退市條件的仍然是財務類問題。根據《徵求意見稿》,財務退市指標改變了以往單純考核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1000萬元的單一指標,現在以淨利潤加營業收入的組合指標、以及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淨資產為負值和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三種指標作為新的財務退市指標。
上市公司年營收低於1億元,且扣非前後淨利潤孰低者為負值,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第二年仍觸發前述任一指標將終止上市。
統計數據顯示,A股目前共有32家非ST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營收低於1億元,且今年前三季度和去年扣非前或扣非後淨利潤均為負,目前2020年年報尚未披露,如果上述公司經營繼續惡化,很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第二年仍觸發前述任一指標,或者被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公司將被實施強制退市。
從另一方面來看,只要ST公司的扣非前/後淨利潤不為負或者營收大於1億元,在未觸碰其他退市指標的情況下,則大概率有望「摘星摘帽」。這也利好主業正常但尚未開始盈利的研髮型企業,在新規下將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因此,ST股也蘊藏不少投資機遇,比如,上證指數近60日漲幅為2.47%,而215隻ST股當中,就有58隻跑贏大盤,有38隻漲幅超過10%,有3隻個股近60日漲幅超過100%,最高的ST捨得為154.21%。
更多的ST公司由於業績改善,在新規出臺後或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比如ST生物,2020年三季報顯示,公司2020年1-9月實現營業收入1.05億元,同比增長15.9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349.59萬元,虧損同比減少82.60%,按此發展趨勢,明年或扭虧為盈。
專家指出,和以往連續3年虧損就可能退市而言,現在的新指標利好一些短期內盈利困難,但營收達標的ST企業。「加入營業收入的規定其實是讓那些研髮型的科技、醫藥企業以及重資產投入具備國家戰略意義的企業避免因虧損退市。」
ST生物已經在營收上符合新規要求,作為主業正常但尚未實現盈利的研髮型企業,明年「摘帽」似乎已是大概率的事情。
A股回歸價值投資 生物醫藥最受追捧
除了業績因素,以及退市新規的影響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可能推動ST股上漲?
目前ST板塊的醫藥生物股共有12隻,均價僅為4.56元/股,ST生物作為其中股價最高,同時也是唯一一隻超過10元/股的醫藥生物股,若明年能成功「摘帽」,加之業績改善,其股價或將迎來補漲行情。
無論從個股還是板塊整體表現而言,今年來醫藥生物行業都處於黃金髮展期。
今年以來,醫藥生物走勢十分凌厲,尤其是醫藥生物指數累計上漲超40%,高居申萬一級行業漲幅榜榜首。從長遠來看,醫藥是剛需,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消費不斷升級,醫藥行業成長空間還很大。
百元股作為判定市場熱度的信號之一,歷來受到投資者關注。Wind數據顯示,以12月21日最新收盤價計算,A股平均股價為12.07元,其中兩市股價超過100元的有143隻。
值得注意的是,百元股當中,醫藥生物行業有38隻個股上榜,佔百元股總數的比例為26.57%,在所有行業板塊中上榜數量位居第一。
作為ST陣營少見的生物醫藥股,南華生物聚焦於幹細胞研究應用業務,而據年報數據顯示,幹細胞業務近年營收和毛利率都在快速提升,2017年~2019年,幹細胞儲存及檢測收入分別為475.31萬元、1884.19萬元、5140.23萬元,同比增長111.33%、296.41%、172.81%。
此前,由於南華生物在2017年、2018年連續淨利潤虧損,且2018年度期末淨資產為負值,企業股票自2019年5月6日起便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證券簡稱由「南華生物」變更為「*ST生物」。今年6月11日,南華生物公告稱,企業摘星成功,但鑑於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較弱,公司股票「摘星未摘帽」,股票簡稱由「*ST生物」變更為「ST生物」,
今年11月,南華生物公告稱,公司積極採取行動爭取撤銷其他風險警示,具體包括引進市場化管理人才、對經營層進行充分授權、大股東給予資金支持,以及在醫療供應鏈業務、節能環保業務上實現穩定增長等舉措。
公告亦提及全資子公司南華幹細胞轉化已經和上海康佺公司籤訂金額為2420萬元的銷售合同;和湖南頤迅國貿公司籤訂了《2021 年基本銷售合同》,2021年將向南華幹細胞轉化採購醫療設備及耗材不超過人民幣5億元。可以發現,南華生物幹細胞業務相比三年前而言,已經逐漸走上正軌。
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使生物樣本庫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增加了對幹細胞療法的需求,生物樣本庫市場也應勢增長。
今年9月,全球知名調研機構Reportlinker發布了全球幹細胞產業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危機期間,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數量僅次於美國,預計到2027年中國幹細胞市場規模將達到26億美元,市場複合年增長率為6.9%。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幹細胞行業是國內戰略型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幹細胞儲存市場正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以南華生物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公司有望在未來幾年迎來高速發展期。(作者:張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