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校友張藝謀的68歲生日,今年同時也是張藝謀從事影視創作的第40個年頭了。想想人生又能有幾個40年,所以還是非常值得紀念和感動的。
記得在北京電影學院65歲生日的時候,張藝謀同學送來了生日祝福。
今天,在張藝謀68歲生日,部分校友也組織為張藝謀校友錄製了視頻,其中78攝影班老班長、北京電影學院原校長張會軍教授也有出鏡哦!
張藝謀,中國第五代導演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名電影藝術家,也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裡程碑的締造者。他的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各種榮譽、稱號之外,張藝謀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北京電影學院78班攝影系學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張藝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了學校,為中國電影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
1978年,張藝謀大一,電影學院重新恢復「帶著作品回娘家」的傳統,並一直延續到今天。他曾經說過「回電影學院放電影是最緊張的,但回電影學院放電影也是最幸福的。」學院的電影院就像是電影人的一個戰場、一種鞭策,更是一種力量,激勵著每個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子不斷前行。
張導最近正在籌備新作,影兒對他的新作《影》表示期待,歡迎帶回來放映!
《影》取材自三國,主要講述赤壁大戰後兩次攻取荊州的故事,故事主要發生在蜀國。據悉,該電影將定於暑期檔,隨著《戰狼2》的票房大爆,不少電影人都看到暑期檔的強大潛力,張藝謀也不能免俗,定檔在競爭激烈的暑期檔,可以看出國師真的非常自信。
《影》將延續《長城》的套路,採用群星璀璨的陣容,主要演員包括鄧超、孫儷、鄭愷、王千源、胡軍、關曉彤、吳磊等人,既有實力出眾的演技派,更有人氣爆表的新生代演員,其中鄧超和孫儷再度合體,相信能呈現很精彩的表演,看到這樣的演員陣容,不少網友都表示十分期待,甚至有人猜測:電影上映後肯定會票房大爆,至少40億起步。
十分期待這部以影兒的名字命名的大作,我們再次對張藝謀校友表示生日祝福!
原創 2016-04-21 BFA 北京電影學院
內容:北京電影學院信息權威發布,影視教育、影視行業資訊關注:點擊標題下方「北京電影學院」關注
近期,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宣傳部、培訓管理中心陸續對我校培養出的優秀校友進行了訪談,製作並推出《超級校友》欄目。訪談中,校友們深情回顧了自己在母校的求學生涯,感念師恩難忘,回首成長成才之路及反哺母校的情懷。校友學長們以自身的經驗感悟為在校師弟師妹及對有志於從事影視藝術的青年們指點迷津、加油打氣。訪談內容將在學校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愛奇藝電影學院專區、今日頭條和暢讀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
第一彈:張藝謀
張藝謀,中國第五代導演最出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名電影藝術家,也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裡程碑的締造者。他的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各種榮譽、稱號之外,張藝謀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北京電影學院78班攝影系學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張藝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了學校,為中國電影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他為電影《一個和八個》擔任攝影開始,他的才華便一發不可收拾。這部電影在造型和構圖上不啻為一次強烈的反叛,反傳統的觀念,不平衡構圖,畫面的雕塑感,給當時的中國電影幾乎帶來一次美學的巨變。他指導的第一部影片《紅高粱》中風格化的造型、大色塊的色彩運用,形成了張藝謀的獨立電影美學。這部電影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世界A類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項。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等優秀影片,斬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銀獅獎,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等一系列國際大獎,《英雄》更是締造了國產電影的全球票房神話。之後,他導演的《我的父親母親》、《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歸來》等優秀影片,也為中國電影注入了一股不可缺少的生命力。
在電影之外,張藝謀還擔任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總導演。他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中國的風採完美結合,這場開幕式在國內外都獲得了頗高的榮譽,在歷史上留下了華麗的章節。
但是,面對著一片讚譽之聲,張藝謀低調反饋的仍然是那兩個字「感恩」,以及回首過往,他所記得的那個永遠值得紀念的年代。
當時的教學條件比較差,沒有完整的教材,缺乏比較多的影片,敬業的老師們都是手把手地在教學生。感恩是人生中重要的一課。所以無論走到哪裡,張藝謀永遠在提,要學會感恩。
張藝謀:「我們是學院培養出來的,我們有很強的感恩想法,我們這一代人,坦率地說,一是要感恩時代,因為我們的父輩在動亂中沒有機會去創作,不是他們無能,而是時代限制。二是要感恩學院,至少從我來說,沒有學院,就沒有現在的張藝謀,甚至當時我差點都進不了學校。所以對母校我們永遠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1978年,張藝謀大一,電影學院重新恢復「帶著作品回娘家」的傳統,並一直延續到今天。他曾經說過「回電影學院放電影是最緊張的,但回電影學院放電影也是最幸福的。」學院的電影院就像是電影人的一個戰場、一種鞭策,更是一種力量,激勵著每個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學子不斷前行。
張藝謀:「畢業生帶自己的作品回去放映,和在校的老師、同學們在一起交流,這是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傳統,這個傳統也許在『文革』以前就有。我記得那時候,我們看畢業生帶回母校的片子,經常會不客氣地罵成一片,師哥們常常會被我們罵哭,而且發誓出了放映室就再也不回來了,再也不給電影學院放了,就是傷心了。那時的『罵』,當然是一種憤青的行為,現在想想,還是很不客氣的!但我想,現在的電影學院新生看張藝謀的電影,一定是該罵還得罵。」
這種傳統實際上也很好玩,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說電影要不好也不敢拿學校放,不願意聽罵聲,實際上我覺得這種傳統是一種學院式的,不是那種很八股的,反倒是呈現了某種開放、自由討論的空氣。
今天的電影學院,可能是亞洲最大的一個、最專業的一個電影學院,她所具備的姿態,我們都具備。也就是說我們是完全國際化的,我自己看,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設備、我們所有的東西,至少是在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就是說國際化到底是什麼定位,我不知道,我只是通過很多國際朋友的接觸,說我們電影學院很好。他們了解很多我們電影學院的情況,所以我就很自豪。我們是一個國際化的學校。
尊師重道,薪火相傳,張藝謀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校訓。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標準放映廳內,張藝謀常常在「學院大講堂」中與師弟師妹們聊電影,從主題、風格、技術甚至細節,真誠又耐心。
張藝謀:「什麼是一流?就是她的人才在整個國家中承擔了最重要的、中流砥柱的創作力量,是最重要的一支隊伍。高校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北京電影學院就是世界一流的。」
來源/北京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