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漸消失的香港電影院

2021-02-20 界面新聞



1989年,香港電影院總數為121家,每年逐漸減少。1997年,香港電影院首次跌破100家,只有89家。自2006年起,香港電影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

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在香港最繁華地段之一的尖沙咀廣東道,遊客們穿梭於海港城和中港城購物,大概沒多少人會留意到,這兩個大型商場中間街道的一個角落裡,嘉禾港威電影城在當日宣布了關門的消息。

「陪伴大家20多年的嘉禾港威因租約期滿,將於2月15日結束營業,感謝各位一路對嘉禾港威的支持。」影城的結業公告這樣說。該影城最後一場放映的電影是當晚22時10分的《美人魚》。

已經經營了20多年的嘉禾港威電影城在香港小有名氣,曾經多次被借作電影場景。在《無間道》中,劉德華飾演的劉健明與曾志偉飾演的韓琛見面就約在這裡,而劉建明被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跟蹤,差點被識破其臥底身份,也是在劇院後巷拍攝的。另外《色情男女》、《周末狂熱》、《心猿意馬》等電影,也都曾在這裡取景拍攝。

嘉禾港威電影城。

《無間道》編劇之一的莊文強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回憶,當年選擇嘉禾港威作為電影場景之一完全是劇情需要,執行上也方便,「拍攝很順利,比通告早了幾個小時完成。唯一的小插曲是,曾志偉看著銀幕上的電影不自覺在臺詞中說了句髒話。結果,當然要重拍了。」

莊文強

對於嘉禾港威的結業,莊文強說,「每一間戲院關門,我都很不舍。」1970年代以前,香港市民觀賞電影都要到電影院,習慣把電影院稱為「戲院」。

香港的電影院對莊文強來說,不僅是呈現自己作品、與觀眾交流的地方,更是他童年的全部回憶。因爸爸是影院經理,莊文強從小就在影院長大,用他的話說,「無論好片爛片,每部都會在影院看過十幾次甚至一百次,大家都說我是香港版的《天堂電影院》(香港翻譯為《星光伴我心》),對我來說,影院就像家一樣。」

莊文強記得他第一部看得懂的好萊塢電影是奧黛麗·赫本主演的《偷龍轉鳳》(How to steal a million)。此外,他看了一百遍以上的《英雄本色》,看《秋天的童話》從上映第一場到只有幾十個觀眾,看《天堂電影院》哭到電影放映結束也離不開座位。坐在前幾排同樣哭到一塌糊塗的,是後來與洪金寶等創建D&B電影公司的香港電影製片人同時也是演員的岑建勳。

儘管承載著像莊文強這樣的電影人和普通觀眾的眾多美好回憶,但香港人不得不面對的是,這些年香港電影院正在慢慢減少。那些逐漸消失的電影院,共同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輝煌,也見證了香港電影衰退的陣痛。

1994年開業的嘉禾港威是橙天嘉禾娛樂(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橙天嘉禾)在香港經營的院線品牌。

1970年,亞洲電影大亨鄒文懷、何冠昌及梁風共同創立了嘉禾公司。1977年,嘉禾公司在香港開設了該公司旗下的首家電影院。1992年,嘉禾在新加坡開設亞洲首個10影廳的多廳影城。1994年,嘉禾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1132.HK)。李小龍、成龍、張曼玉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明星都出自嘉禾。在香港電影盛世時期,嘉禾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發行公司之一。

2007年,內地娛樂公司橙天娛樂集團的董事長伍克波透過橙天娛樂集團(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為嘉禾第一大股東。2009年8月,嘉禾公司正式易名為橙天嘉禾。目前,橙天嘉禾於中國內地、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等地區經營98家影院共726塊銀幕,並為當地主要電影發行商之一。

事實上,嘉禾港威並非2016年香港倒閉的第一家影院。經營了17年,位於九龍塘又一城的AMC電影院由於租約期滿,於2016年1月3日結業。

香港AMC影院、百老匯、Palace這三個院線品牌,都由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Edko Films Ltd)管理。該公司的行政總裁劉少文同時也是百老匯院線執行長。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劉少文表示,她自2006年起管理「AMC又一城」店,可是商場業主大幅加租,2016年租約期滿後不得不離場。劉少文不願透露加租幅度,只說幅度很大。

AMC Entertainment是美國第二電影院公司,在2012年5月以26億美元(約合201.76億港元)被中國內地的萬達集團(下稱萬達)收購。在被收購一年後,即在紐交所上市並成功融資4億美元(約合31.04億港元)。2015年12月,AMC以1.27億美元(約合9.86億港元)收購了連鎖影院Starplex Cinemas。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聚焦》,就是AMC旗下出品。

2016年3月4日,AMC又宣布將以11億美元(約合85.36億港元)收購美國連鎖影院卡麥克影業(Carmike Cinemas)。此舉,將使萬達院線成為全球最大連鎖院線。

香港首家AMC影院就是「AMC又一城」,1998年開業,一度是香港擁有最多銀幕的電影院。彼時,看著攢動的人頭,香港電影業內的人士不會預想到,即便電影工業的製作水準仍是歐美領先,院線之爭卻是中國勝出。但,香港的電影市場,畢竟是越來越小了。

嘉禾港威倒閉之後,2016年2月22日,香港東湧區唯一的一家電影院——東薈城UA電影院也傳來將在4月結業的消息。這一消息引起東湧區居民的強烈不滿,超過1700名市民在社交網絡聯署籤名,要求保留東薈城的電影院。

東薈城UA電影院是全港第一間內設酒吧的影院。據《東方日報》報導,該影院結業源於東薈城附近的地皮即將被發展為零售及酒店綜合項目,東薈城需配合作局部改建。

香港近些年相繼關門的電影院,還有新元朗中心的百老匯、尖沙咀華懋廣場電影院等。市民人數較多的沙田本來有多間電影院,也逐一倒閉。曾一度作為地標建築的沙田UA電影院關閉,成為不少當地居民的遺憾。

香港戲院商會有限公司(下稱香港戲院商會)提供給界面新聞的數字(數據從1989年開始)顯示,1989年,香港電影院總數為121家,隨後開始每年都有減少。在1997年時,香港電影院首次跌破100家,只有89家。從2006年開始,香港電影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

另一個與之呼應的數據是,香港電影院的座位數也一直在下跌。根據香港戲院商會提供的電影院座位數字(數據從1993年開始)顯示,1994年的座位數是12.5萬個,每年都在下跌,2015年底僅餘3.75萬個座位。

1970年代,香港的電影院特點是大。一家電影院一個公司自己經營,電影院只有一個大銀幕。集團式擁有電影院經營者不多,以經營方自有物業居多。

1965年,港英政府編制了《土地利用計劃書》,當時電影院被納入為文娛設施(Recreational Facilities),列明每1000人口需有38個電影院座位。

自此,後期港英政府在發展新市鎮或賣地之時,皆會參考此指引,加入條款以引入電影院這文娛設施,為當區的居民著想。而且,被政府劃定為文娛設施的土地,租給電影院後,不會租予餐廳、名店等。

經過幾次修訂,《土地利用計劃書》重新命名為《香港發展綱略》,至後期《香港發展綱略》易名為《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

城市發展在動態中演變。到了1980年代,業界突然發現,電影院已被剔除出文娛設施之列,被更改列入為商業零售設施(Retail Facilities),在地區規劃時並沒有限定每多少人口需要有多少電影院座位。

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直到今日,香港電影院的屬性仍然沒有改變。香港戲院商會等業界協會,都經常向電影發展局反映,希望協助向有關當局提出「重新將電影院納入地區規劃文娛設施之一」,讓電影院與其他社區設施如圖書館,文娛中心,青少年服務中心等一樣,在進行地區規劃時,仿效以往的做法,規定達到多少人口便需要有相應比例的電影院座位數目。

《無間道》的編劇莊文強,也是香港電影發展局的委員之一。莊文強坦言,香港電影院的關閉,最致命的原因就是租金。「1970年代時,港英政府規定全港每個分區必須根據人口設有某數量影院座位,地產商獲得地皮後,有責任在商場內興建足夠座位之影院,以後不得改作其他用途。如改建其也用途,需付出驚人的補地價,是以1990年代前,香港共有百多間影院。不知何時,政府取消了這規定,又因地產價格倍升,令本來驚人的補地價變得相對便宜,地產商都樂意付款把影院改建成更有經濟效益的名店商場。目前政府正重新檢討,計劃回復以往的影院政策。當然,阻力是不少的。」

上文提及的嘉禾港威,位於尖沙咀廣東道港威大廈,界面新聞記者翻閱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核心地區甲級寫字樓的租金指數,以1999年為標準100來計,尖沙咀地區的租金指數已經從2005年的105.9達到2015年的208.6,足足翻了一倍多。

該電影院所在的商場店鋪,大部分為高級品牌零售皮包、化妝品美容專櫃、名店及食肆。

界面新聞記者翻閱橙天嘉禾2002年中期年報顯示,該財政年度與上一財政年度相比,由於香港市場情況欠佳,電影院經營收入減少1200萬港元,票房總收入由5.6億元下跌至4.3億元,下跌幅度達24%。

根據公開資料,時代廣場UA電影院2012年的月租金為110萬港元,一年的營業額約4000萬港元。然而2012年1月31日,法國奢侈品牌LV以2000萬港元月租奪得該電影院的原鋪位。這是一個即使電影院天天全院滿座也不可能負擔的數目。

現在香港「主流」的電影院已沒有大銀幕,而是多院多線的迷你影院,多需依賴在大型商場內經營生存。電影院選址一般在人流暢旺的商業區,但這些地區的地鋪租金往往較貴。由於電影院在商場內的所需面積比其他行業要多,地產商租給其他行業的回報率相較比租給電影院為高,地產商在權衡利益後出現不願租給電影院商的情況。許多人口眾多的地區,更是完全沒有電影院。

香港電影院生態日趨不均衡,香港戲院商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香港電影院共47間,分布在港島區11間,九龍區21間,新界區15間。香港18個區中,深水埗區、大埔區和北區,完全沒有電影院,近百萬名居民需要乘車跨區才能看電影。

「香港電影院經營生態的改變從1980年代開始。」香港戲院商會的副理事長崔顯威說。他同時也是香港銀都娛樂副總經理,在電影行業浸淫了41年。

香港戲院商會的副理事長崔顯威

崔顯威告訴界面新聞記者,1980年代初期建立的沙田UA第一次引進有6個廳的影院,從那之後建立的電影院都是在大商場裡,並以多廳形式經營,直到現在電影院都在大商場裡,一個電影院最多是12個廳。

對於經營方式的改變,崔顯威指出,現在基本很少有擁有地租的業主自己來經營的電影院,其他都是電影院方跟業主合作經營,並採取「包底分帳」的模式,經營好壞全靠影院自己。「現在的票房都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周,採取了『包底分帳』模式後,分帳一般是發行公司收益高。」

「現在香港電影普通一部收1000萬港元票房,可能第一個禮拜就收到700萬港元,但慢慢往後就沒有票房了,」香港戲院商會副會長鮑文範說,他以100港元的票房收入為例,其中50港元是與發行方約定的包底分帳的成本,剩下50港元的至少25港元要交給租金,其後是影院自身的成本,包括人工、裝修、設備和水電費等,最後的利潤都不到5港元。

以港產電影為例,崔顯威分析,港產片的票房分成有個行規,電影院經營者拿到的一般會比片方低一點,大概是五成以下。平均而言,港產電影若票房較好,第一周票房達到約定的某個數字後,首周分帳是六四開,電影院經營者拿四成;之後,電影片和片方對半分帳。

「所以投資電影院的利潤很低,業主一開始是投資影院做生意,後來發現利潤低,投資就減少了。而且平常工作日,電影院尤其沒有什麼人看電影。」鮑文範說。

鮑文範在電影業內工作了52年,旗下有馬鞍山戲院。馬鞍山電影院為獨立經營的院線,不屬大集團,也不設網上訂票,名副其實是電影院中的「小店」。鮑文範在接受香港媒體受訪時曾「吐槽」,生意愈來愈難做,電影院要求存,就要積極求變,例如分拆影院、添置新的數碼放映機等。

但當界面新聞記者問及「影院減少,香港票房收入卻在上升」的情況時,鮑文範立刻指出是因為「票價高了」。鮑文範說,在1990年代,票價僅在30港元-45港元之間,但現在電影市場發展迅猛,3D電影票價拉高了票價,香港電影票價上升幅度很大。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已退休的總監卓伯棠,同時也是香港政府電影發展局委員,他在《國內電影院銀幕高速增加,香港電影院業前景則令人憂心》的評論分析文章中指出,在區內人口最密集的城市,香港電影院的數目與設施是嚴重不足的,根本不配稱為電影的製作中心。

經過1960年代的粵語片高峰期後,港產片自1970年代中後期開始再度活躍,在整個1980年代急速發展,票房紀錄創高。

自1982年第一間多銀幕式的京華電影院出現後,多銀幕式電影院取代了大型電影院,歷史悠久的大型電影院經不起地價高漲帶來的衝擊,先後拆卸改變用途或保留一些迷你影院。集團式經營者也陸續出現,如安樂、華懋、橙天嘉禾、UA集團、AMC集團及洲立MCL集團等。這些集團式經營者,多採用租地建設電影院的模式經營。

然而,香港電影工業進入1990年代中後期,整個生態發生改變,又遇到盜版影碟猖獗,香港電影票房和入場人數於1990年代中開始顯著下降。不少舊電影院遭拆卸轉作其他商業用途,整體數目大減。

香港戲院商會為香港特區政府指定的電影院業界代表,成立於1950年,成員均為香港電影院商。崔顯威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所有想要成立新的電影院或者舊的影院租約期滿,面臨比較艱難的地方就是經營成本高,成本主要是租金。銀都娛樂旗下有位於九龍灣的影藝影院。

「目前做影院生意的利潤率實在太低,運營情況十分艱難。」崔顯威和鮑文範今年2月底接受界面新聞記者專訪時持相同看法。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橙天嘉禾的年報顯示,2011年該集團旗下香港電影院線的平均淨票價為56港元,2013年為69港元,2014年6月為73港元,到2015年6月,這個數字是80港元。

面對租金壓力、經營利潤低等問題,兩位電影院老闆在分析原因之餘,卻仍然對香港的電影院抱有希望,希望將來能夠爭取到香港電影院發展的契機。

鮑文範認為,電影院的改變要從自身開始,把放映技術提高,多引進3D、4D電影,以滿足觀眾。崔顯威則表示,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很多,從事這一行業的人不想香港觀眾沒有平臺看電影,所以一方面會提高影院自身服務素質,另一方面會積極要求政府想想辦法,和發展商協商。「我們常說,要達到業主贏,經營者贏,觀眾贏三贏的局面。」

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宣布,研究以地契條款方式增加本港電影院數目,「政府正積極考慮通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在合適的發展項目中加入電影院」。

崔顯威以「聲、光、座」的業界說法為例,「聲音、光線、座位」這三樣,電影院的數位化和改建都是電影業界人士自己謀求改變發展的結果。

除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和硬體設施的改進,放什麼電影能吸引觀眾買票進場也是電影院能否生存下去的因素之一。

十多年來,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火爆,不少香港電影北上拍片。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親愛的》、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周星馳的《美人魚》,這些在內地收穫了幾億甚至幾十億票房的電影無一不是合拍片。

不過,莊文強認為香港影人的北上、甚至所謂華語製作中心的轉移與香港電影院的減少沒有必然聯繫。「所謂製作中心這回事,從來都是性價比和競爭的問題,製片人都是哪裡便宜去哪裡,哪裡有技術去哪裡,哪裡的優勢乎合製作去哪裡。這幾年,香港製作少了,反而多了融資活動、多了合約在香港籤訂、多了商業會展生意等等有關電影的服務性支援,反映香港在法制和金融上的優勢,可能令香港演變成華語電影業融資或業務發展中心。」

莊文強說,「香港是開放型市場,影院總有片可放,影院經理們更樂得一天到晚放外國片,生意十分好,只不過比較名店和藥房,是沒得比的。不見得電影人多在香港拍片,地產商就願意賺少一點。」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合拍片能在內地收穫大量觀眾,反而在香港冷遇,莊文強認為還是「兩地文化存在差異」的問題。

「兩地文化始終存在差異,需要時間拉近,目前速度已是飛快的,兩地電影人亦在努力,請耐心等待。另,這兩年來,行內爭論最多的問題是:由於內地大部份票房收入來自三四線城市,內地合作夥伴多會要求作品儘量簡單,甚至有時會被要求拍一些笨一點的東西,這趨勢不只反向拉遠兩地文化的距離,研究內地市場,亦觀察到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間口味上的撕裂,這是頭痛的問題,正努力解決中。」

近兩年香港電影界湧現出不少新人導演,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狂攬13項提名的電影《踏血尋梅》就是影評人出身的翁子光導演和編劇的。他此前的導演處女作《明媚時光》也曾獲得2010年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獎的提名。此外他還是電影《殭屍》和《救火英雄》的編劇。

除翁子光之外,《風暴》導演袁錦麟、《狂舞派》、《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導演黃修平、《殭屍》的導演麥浚龍等新生力量的出現,也彌補了人們口中從未斷絕過的香港導演青黃不接的遺憾。

兩年前,時任香港金像獎主席的陳嘉上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預測,「以前香港的電影公司都去投合拍片,現在內地電影公司不乏資金,香港電影公司在內地投資的空間越來越窄,所以投回香港市場就是一個很明顯的需要,而且也是方向。這兩年你會發現多了一些港片,慢慢地,他們又回到亞洲市場,回到臺灣市場,希望能抓回一些成本。」

陳嘉上

作為香港電影發展局的委員,莊文強也提到了特區政府於2013年3月推的「首次劇情片計劃」,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這些作品全部都是極低成本下(低至200萬港元成本)完成的,第一屆的作品將面世,我可以負責任說:都是優秀的電影。當然,能回收多少,我目前還不懂猜測,不過起碼讓新導演有出路。」

莊文強期望香港政府能把大部份資源都放到這計劃上,「這樣,每年起碼讓八至十個新人有機會踏出第一步,讓他們的作品說話,然後展開他們的電影事業。」

對於香港電影的未來,他則一再強調有信心,「第一、現在拍片的門檻低了很多,只要你有想法,找幾個朋友,一部照相機一臺電腦就可以了。第二、做了兩年獨立短片的評審,我發現了不少天份比我高很多的年輕創作人,人才不是問題,問題只在機會,所以政府如能製造多一些機會,就可以提高命中率。當然最後能否修成正果,也看各人造化。差的條件才能孕育好的人才,吃得苦,最後能留在行業,成骨幹的,肯定不是泛泛之輩。」


相關焦點

  • 1989年起,那些逐漸消失的香港電影院去哪了?
    李啟瑋 徐菲 界面  1989年,香港電影院總數為121家,每年逐漸減少。1997年,香港電影院首次跌破100家,只有89家。自2006年起,香港電影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  2016年2月14日,情人節。
  • 有人預測線下電影院要逐漸「消失」,為何2018電影院卻意外反彈?
    有人預測線下電影院要逐漸「消失」,為何2018電影院卻意外反彈?十幾年前在網上買東西,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小心受騙!而現在的雙11雙12動輒上千億的成交量,放在十幾年前誰聽了都覺得實在吹牛!而事實就是這樣,就是在這樣的改變下,有人大膽的預測。以下線上實體店鋪就越來越難做,甚至"消失"。然而,事實呢?目前,網上購物似乎也慢慢的遇到了瓶頸。線下實體商鋪也未如之前的預測全部「消失」,甚至有很多依然堅挺!
  • 香港電影院或面臨倒閉潮
    本文來源:界面 公眾號    1989年,香港電影院總數為121家,每年逐漸減少。
  • 消失的坪石記憶(五)坪石老電影院
    電影院大門周邊大部分都是賣黃煙的小商販,很多叔叔伯伯們現在仍會買那些黃煙。用四方白紙原始的包著菸草,比現在的香菸味道嗆人,但用料比較真實。那時的坪石電影院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大,反正小編的印象中,就是斜斜的一排排凳子下去,中間有兩條過道,高高的牆,地面離天花板很高,窗戶很小。除了大門,還有小門,通往廁所與後門。電影院的廁所與後門那條路上有一小坪地,長滿了野草,因為有幾次是晚上看電影,小編有次跑出去後門玩回家還做了噩夢。(事實證明小朋友還是聽話不調皮的好)晚上去電影院的話,對小朋友來說還是太黑了的。因為電影是循環播放,基本散場也不會亮燈。
  • 電影內外,那些失落而美麗的電影院
    隨著First影展和上海電影節要相繼重啟的消息,有傳言,電影院也將於7月底恢復運營了。不知不覺間,電影院已經關閉了五個多月了。儘管如今我們在沙發上、床上、餐桌上、地鐵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電影了,但很人仍會想念電影院,想念那份黑暗中的感動,那種屬於影迷的程序化和儀式感。
  • 2020年,距離電影院消失還有多遠?
    電影院會消失嗎?這個問題從電視機出現後就有人在問。疫情之下,全球各地的電影院歇業,這個問題又出現了。
  • 那些消失的老影劇院,留下動人故事無數
    這些曾經陪伴幾代觀眾並給他們帶來無數歡樂的老影劇院雖然已經消失,但是,有關它們的種種動人故事卻永久留在了觀眾的心間。從少年的夢到青年的愛,老電影院重重的帷幕拉開,是光陰留下輕輕的戀。在電影院的黑暗裡一拉手,就愛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 日綜盤點那些在日本正在逐漸消失的東西……
    最近,日本綜藝《月曜夜未央》就好好盤點了一波在日本正在逐漸消失的東西,一起來看看吧!01印章在日本生活過的小夥伴一定都知道「印章」的重要性。小小一個圓柱體,末端刻上名字,無論辦什麼重要的事,籤什麼重要的文件,日本人都會通過「蓋章」來代替籤名的作用。
  • 在香港電影院看三級片是怎樣一種體驗?
    曾幾何時,色情暴力的電影只能保存在我的硬碟中,從未奢求過在電影院欣賞一組香豔鏡頭。沒想到,這個願望在香港實現了。 2018年3月,來港讀書的我在經歷過半年的文化震蕩後,逐漸融入香港,吃喝玩樂的遊客式打卡早就滿足不了我了。
  • 那些年我們怎麼聽音樂?——熟悉卻又逐漸消失的日常物件
    縱觀幾十年來人們生活的變化,聽音樂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像以前流行的磁帶、光碟、隨身聽等等,都逐漸的不再那麼常見了。下面就來看看這些逐漸消失的日常物件吧——一、磁帶。磁帶這種東西出現的時間是比較久遠的了,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收音機、錄音機已經比較普及,磁帶是那個時候人們聽音樂的重要媒介。當時不少人家裡都有一堆的磁帶。
  • 故事長沙|細數長沙那些消失的電影院
    當年放映總收入達100.5 萬元,是湖南省首家年度放映收入超過百萬元的電影院,躋身全國電影院單店收入十強之列。 中山路是長沙第一條柏油馬路,國貨陳列館的熱鬧自不用說,銀宮電影院也保有長沙電影的多個第一稱號:第一個播放有聲電影、彩色電影、立體電影等。 這個電影院豪華到什麼程度?
  • 那些逐漸從生活裡消失的故人
    兩人聯繫越來越少,偶爾難得聚一聚,都覺得生疏了很多,彼此都插不上對方的話題尷尬地坐了一下午後,互道再見,之後兩人越來越忙半年一年都見不上一面,看著對方發個狀態下面評論的都是自己不認識的人,小劉感慨到她離小杜越來越遠了,原來友情也是有保質期的,人生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這個階段跟誰走得近誰就是最好的朋友,而那些曾經的老朋友,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 愛奇藝龔宇:電影院一定會消失
    愛奇藝從視頻出發,背靠身後的百度,在視頻和電影產業已全面鋪開,並在搶奪IP方面頻出重拳。本文是龔宇近日的一次公開演講,或可看出愛奇藝的成功路徑以及未來野心。本文轉自新浪財經,《龔宇:電影院遲早要消失 愛奇藝該砸錢時不手軟》,虎嗅略有刪節。在數字傳媒行業,龔宇總結出了四個關鍵詞:堅信、革命、創新、平衡。同時,他還表述出了以下觀點。
  • 講講我與香港電影院的故事 - 重返電影院,看重映的《AKIRA》
    商場、火鍋店甚至連地攤都火了起來,但是卻從來沒人關注電影院……想到這個,我也很惆悵。相比之下,真的很感恩的是,雖然現在香港還是出不去進不來,但香港的電影院已經可以限流開放。但尷尬的是,就在今天要發出這篇推送時,香港本土病例劇增,新一輪「宅家大作戰」已經開始,電影院或許又面臨新一輪關停。影漫檯燈 Vol.
  • 體驗 | 在香港電影院看三級片是怎樣一種體驗?
    曾幾何時,色情暴力的電影只能保存在我的硬碟中,從未奢求過在電影院欣賞一組香豔鏡頭。沒想到,這個願望在香港實現了。 2018年3月,來港讀書的我在經歷過半年的文化震蕩後,逐漸融入香港,吃喝玩樂的遊客式打卡早就滿足不了我了。
  • 《從前有座靈劍山》人物篇:那些逐漸消失的角色,還會出現嗎?
    《從前有座靈劍山》即將迎來收官,不過收官前還有些許遺憾,比如那些逐漸消失的角色,他們還會出現嗎?總的來說,朱秦身上亮點很多,給大家提供了很多樂子,逐漸消失以後還是比較懷念,不知道朱秦在大結局裡會不會出現!期待值:★★★★★
  • 盤點:日本街頭逐漸消失的東西
    盤點:日本街頭逐漸消失的東西眾所周知,進入第四消費時代的日本社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以前在街頭上很常見的東西,現在也都在逐漸消失不見。接下來就跟著當地網友的盤點,一起來看看「日本街頭逐漸消失的東西」,都有哪些?盤點一:公共電話亭。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曾經遍布在街頭上的公共電話亭,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
  • 瀋陽城的那些老電影院!
    如今老影院僅保存下幾家其他的消失的無影無蹤        上世紀90年代前,瀋陽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影大市。建築面積3066平方米,坐席1053個,是當時在瀋陽由中國人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家電影院。1945年日本投降後,光陸電影院由原放映技師何景田出任經理。1948年11月瀋陽解放,光陸電影院由人民政府接管。第二年4月,由東北影片經理公司正式接收,成為全民所有制專業電影院。從1961年開始,一直歸瀋陽市電影公司管理。在「文革」期間,光陸電影院更名為「東方紅」電影院。
  • 沒有電影院的日子我們真的習以為常嗎?
    沒有哪一刻像現在一樣,讓人覺得電影院即將消失,而流媒體即將取而代之。甚至我自己都在思考:電影院的消失真的會讓我失去精神支柱嗎?如果電影院消失了,我們還能再看到那些令人震撼的觀影場景嗎?如果電影院消失了,我們還能在無聲的空間面對優質的影片爆發持續的掌聲嗎?
  • 重返《重慶森林》,尋找那些逐漸消失的懷舊冰室……
    說到香港,腦海中立馬浮現的是王家衛、旺角、TVB……,還有就是香港味的「冰室文化」。一部《重慶森林》,梁朝偉,林青霞、王菲成就了90年代港片的經典。影片中濃濃的香港文化更是被融入到了冰室中,其中的臺詞至今仍被大家所念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