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姐說特邀作者:佳璐 | 專業從事新興市場股票研究和嬰幼兒飼養的華爾街資深蘿莉
從新婚一年放下穩定的工作,離開生活了26年的城市,來美國讀所謂 Magic 7 MBA 開始,我被別人和自己的內心問了大概有1000遍,讀MBA是不是值得?在離開的頭半年裡,每次拷問,我都不知所措,靈魂充滿了彷徨和懷疑。但到了如今,再次問我,我也沒法不假思索地提供一個普世的答案。越想,越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高度因人而異的。而我在這裡,也只能提供一些框架性思考,隨後提供我個人對我個人讀MBA這個小樣本社會學實驗的結論。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笑話,說一個人手指受了傷,經過精心治療逐漸恢復,在拆除繃帶的那天,這個人問醫生:」醫生,我是不是康復以後就可以彈鋼琴了?「 醫生說:」 沒問題,你當然可以彈鋼琴「。這個人很高興地說:」太好了,醫生你真是神醫妙手,我原來不會彈鋼琴的。「
這個故事恰恰可以解釋對MBA的一個誤解,讀 MBA 不能大變活人。讀完了你還是你,你的下一步職業道路往往還是和你原來的職業道路休戚相關。你長期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還是和原來的你緊密相連。
這主要是因為MBA提供的往往是以財務知識,綜合性商業知識為基礎的廣譜培訓,不是針對某種特殊技能的培訓。如果你畢業後想立即從事的工作需要一些特殊技能,而你現在不具有,讀了MBA你也不會具有。說得具體一點,如果你是一個想做司機的廚子,你需要讀的還是駕校,讀MBA不管用。
於是很多職業發展已經很好的人開始用投資回報率模型來計算自己讀MBA 的回報率,算上學費,兩年損失的工資,讀完MBA的工資差是否能支持這一項對自己的投資?
這個模型往往是漏洞百出的,讀書後的工資很難精確估計,畢竟平均工資不代表你的工資,兩年內損失的升職跳槽機會就能難以預計了。
若是要談回報率,最高回報的情況就是讀MBA前在低工資國家工作,讀MBA後在高工資國家工作。在這個框架下,再大的誤差也沒法抹殺高回報率。如果是一個已經在高工資國家工作的同學,這個回報率研究就有了很多複雜擾動,取決你如今薪水的高低,以及你可能獲得的職業機會。如果按照 magic 7 畢業平均收入(還是有很大誤差哈)為12萬美金來算,讀書前如果薪水在6萬左右的同學簡直是怎麼算都應該讀。撇開是否能申請進這個問題,這都是值得一搏的機會。
佳璐這裡提到的 magic 7,也叫Magnificant 7或者M7,是指美國的7所排名最靠前的商學院,包括(排名不分先後):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的哈佛商學院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福大學的斯坦福商學院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學的布斯商學院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的哥倫比亞商學院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大學的斯隆商學院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西北大學的凱洛格商學院
MBA項目的興起源自於80年代。2000年初期,美國企業全球化的浪潮隨著美國公司在各個國家地區開枝散葉,如何快速獲得質量穩定的中層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商業組織沒有像醫生或律師這樣的入門考,於是人人都可以進入商業組織去做各種功能性的職位,但是如何快速甄別誰具有擔任中層的能力就成了問題。而MBA 項目就應運而生。像IBM,花旗等企業就是通過MBA項目甄別了大量符合公司標準的人才。
到了如今,這一波全球化已經漸漸變緩,依靠多層組織增長的老牌企業都氣息奄奄,而像Amazon, 阿里,Uber等企業基本都是扁平結構,只有全球事業部管理人員,不會按地區重複設置同一個功能。對量產中層管理人員的需求只會日漸式微。
於是量不行了,只有質量才能脫穎而出。接下來的10年,將會是magic 7 MBA項目和非magic 7差距越拉越大的10年。非 magic 7 只有推出具有一定特色的精品項目,才對潛在學生有職業生涯提升的價值。
儘管 magic 7 的申請耗時在半年左右,但是你是否能申請入這個項目卻是一個很多年前就決定的問題。你本科讀的是什麼學校,GPA是什麼水平,這已經很大程度決定了你是否能申請入magic 7的項目。還有一大部分是你目前的工作經歷裡是否體現出帶領團隊實現一定目標的能力,突破常規思維的能力,頂住壓力的能力。
現在有很多文書寫作學校,可以幫助你把自己的經歷潤色成體現這些能力的文書。不幸的是,你請多好的老師來潤色,校友或學校招生組一面試,往往立刻高下立現。即使挺過了面試,真的被錄取了,到了找實習找工作的環節,背景實力弱的同學還是很難短時間彌補。
儘管我個人讀 MBA 的投資回報率不低,但是我得了便宜又賣乖地說一句,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工資的提高,而是難以立馬轉化成工資增長的東西。就像一個人從小到大讀的書,不會化作更高的工資,卻會化作你的骨與血。
這是在芝加哥聆聽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教誨。這是幾十年經驗的投資家手把手教你如何做投資決策。這是和來自全世界各國同學為了功課爭得面紅耳赤。
舉個例子,MBA第一年的時候,我曾經上過一門叫做 Money and Banking 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課。教授 Randy Kroszner 是曾經的美聯儲七人『長老院』決策委員會中的一人。其中一節講經濟危機的課,他請來了Hank Paulson來做分享。Hank Paulson是經濟危機時期的美國財政部部長。雷曼倒塌的時候我剛剛大學畢業,每天在電視上看到作為前高盛主席的他應對各方質詢。時隔8年,Hank Paulson 就站在眼前,細細描述當年他的心路歷程,手腕上還是帶著當年的那塊卡西歐手錶。我內心的震撼和對經濟危機的理解瞬間上了一個層級。
看到過喜馬拉雅,我才理解了什麼叫高山。
在日常工作中,即使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技術或者商業模式,因為曾經在MBA課堂上有人提過,因為那次喝咖啡的時候哪個同學提過,我能一邊研究一邊庖丁解牛。
當然,通過MBA,我獲得了在華爾街工作學習的機會。我珍惜這個機會,不是因為空氣特別香甜,是因為美國有太多優秀的投資者,通過留在這裡,我能學習他們的思考方式。
感謝佳璐再次和我們傾情分享。佳璐還在醞釀一篇關於諮詢和投資的對比的文章,虹姐我粉是期待呀!你們是不是也一樣期待呢?
所以那些叫囂著要開始培養讀書計劃的童鞋們你們都還在堅持嗎?虹姐最近聽的兩本書跟大家推薦下。一本叫做<Hillbilly Elegy>,作者 J.D. Vance,貌似還沒有中文版,書名如果直譯的話是<鄉下人的輓歌>,網上還有各種版本的翻譯,其中一個是<白屌絲的輓歌>...怎麼說呢,話糙理不糙吧。
這本書是一本傳記,作者從小生活在美國中部的白人底層家庭,父母離異,作者從小跟著各種不靠譜的母親顛沛流離,最終靠外公外婆和姐姐的愛和支持,沒有繼續沉淪,通過自己努力,被耶魯法學院錄取,從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聽起來很燃,但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單純的勵志雞湯書。它的可貴之處在於真實的描述了底層白人生活的社會,文化環境,剖析,反思了他們生活沒有起色的深層次的原因。這本書在去年美國選舉期間非常火,因為作者描述的底層白人群體,就是支持川普最終當選的選民團體的一個很典型的縮影。
另一本書也是一本自傳,書名叫做 <Born a Crime>,好像也還沒有中文版。
作者 Trevor Noah 是一個在南非長大的脫口秀主持,這本書是他在南非的成長故事。作者同樣成長在一個悲催的環境裡,種族隔離,父母離異,窮困潦倒,不過比起 <Hillbilly Elegy> 整體比較沉重的基調,這本可以說是非常搞笑了,聽書完全聽出了脫口秀的感覺。作者講了很多自己童年很搞笑的經歷,讓我對南非有了一個全新的了解。這兩本自傳雖然講述的口吻不同,但一個共同點在於,在不完整的家庭和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愛和陪伴,對於孩子能否改變命運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總之非常推薦哦~
你如果最近讀了什麼很贊的書,記得跟虹姐留言推薦一下哦~ 下一篇虹姐打算聊聊會計專業在美國的求職以及和金融的對比。如果你感興趣請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
讀完這篇,你可能對虹姐的這些文章感興趣
點擊題目即可跳轉
虹姐說求職系列
虹姐說金融系列
虹姐說文章全部原創,版權歸虹姐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虹姐。
虹姐郵箱:hongjieshuo@gmail.com